查看原文
其他

打破分数“剧场效应”,“双减”政策下隐藏学校提质新赛道

校长会 2022-07-17

编者按

如何打破繁重的考试及分数排名导致的“剧场效应”?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和保证学业成绩两者能否并行不悖?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学校提质的新赛道——学校评价能力建设。


一些地区的改革探索颇有启发意义。在山东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中,潍坊市连续四次全省最轻,教育工作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这背后是的秘钥是始于2004年的等级表达、综合评价的改革探索之路。



01
令人头痛的分数“剧场效应”: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2021年8月的最后一天,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考试功能、考试次数、考试命题、结果运用、过程评价、学业监测、监督机制等7个方面,全过程、全环节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

政策的出台,令不少人质疑和担心:为什么要大幅减压、严格控制学校考试次数?这样做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是否不利于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毕竟很多地区和学校已经习惯于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评价学生学业的最重要的依据。


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功能,是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办学品质的有效方式。

但长期以来,过于繁重的考试及分数排名导致“剧场效应”愈演愈烈:

升学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为了提高分数,教学内容加宽、加深,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起跑线”一再提前;周考、月考、双月考,排名次、看位次,教师学生都围着考试、分数转。“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了这种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态背后隐藏着巨大隐患。就学生学业而言,人们无心去激励、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更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施压办法逼迫学生学习。于是,从容观察、静心思考、用心咀嚼的学习活动,渐渐地被强制灌输、被动记忆、机械训练所取代。与这种性质的教学相适应、相匹配的,正是低水平的考试。这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导向,更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加强考试管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关键是如何通过考试制度设计激励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教育部发布有关考试管理改革的相关意见,是对多年来学校对考试性质和定位的纠偏,也是倒逼学校回归教评一体化的科学育人路径。

02
等级表达、综合评价:
一次始于2004年的中考改革

考试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也许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从何入手能实现预想的效果却是一道难题。毕竟一校、一地的教育改革试错成本太高。我们不妨从山东省潍坊市的改革之路一窥究竟。

这座以风筝文化闻名世界的城市有几项调查结果值得关注。近几年,在山东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中,潍坊连续四次全省最轻,而教育工作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最轻”与“最好”的鲜明对比背后是始于2004年开始的中考改革,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全平曾撰文这样总结这场改革的关键举措,并指出潍坊市最终形成了以“等级表达、综合评价”为突出特点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


一是中考成绩不再用分数表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按照考生实际考试分数分布情况和考试人数划定比例,分为五至八个等级呈现。

二是在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美育和劳动教育科目的评价中,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避免突击训练。

三是将学生思想品德、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计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用四个等级表达,纳入高中录取,并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值对待。

中考制度改革了,随之发生的还有潍坊市义务教育学校日常考试和评价的整体性改革。

一是日常考试实行等级评价、无分数评价,探索多样化的命题方式、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二是严格进行考试管理,不组织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的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

三是考试命题基于学业质量监测,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

四是严禁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并纳入对县市区教育综合督导。

实践证明,潍坊市实行以等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从分分必争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再也不会为了你是99分、我是98分而苦恼焦虑。除此之外,更鲜明的效果表现在:

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分数表达时第一名只有一个,分科目用等级评价学生后,总分掩盖下的学生学科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找到了学习和成长的自信。潍坊市高中育人质量、职校技能大赛、体育比赛、人工智能与编程比赛、学生辩论赛等成绩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密切相关。

教师能够创造性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不再围着考试转,能够腾出手来专心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学,更加关注诊断、反馈与激励,大单元教学、海量阅读、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等一批教改经验不断涌现。

学校树立起科学的评价观。学校更加关注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所有课程开齐上足、有效实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是家长满意度不断提升。家长传统教育观念发生转变,不再只盯着孩子的分数,更加理解支持教育工作,潍坊市教育工作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03
隐藏的新赛道:
学校评价能力建设

在考试评价方式更多元的今天,据媒体调查,不少城市的家长坦言,过程性评价、等级赋分等方式给予孩子成长“容错率”,告别了“一考定终身”可能带来的误差,但是,他们还在等待,还在观望,观望着未来是否要随时把学习的担子给孩子“压”回来。

对于这些家长的担忧,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理解,但是他认为,应该首先看到学校教育发生的可喜变化,并明白这些变化的意义所在。

对学校发展来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基础教育考试命题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张卓玉分析,有关考试管理等文件的出台与落实,将会成为一个重要契机:提出和实施学校评价能力建设工程。这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措施。

这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值得学校注意。


首先,要正确定位学校考试功能。学校考试有别于升学考试,必须在观念上和操作措施上做到:控制压力因素,增加激励因素;淡化横向比较,强化纵向诊断。应该让利益相关者,包括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学校考试问题上建立共识。每一次考试的落脚点,应该是教师、学生、家长一同努力而形成的有关下段学习的改进计划。


其次,比控制考试次数更为重要的工作,是提高考试功效。要改变简单购买试题、使用现成试题的做法,根据本校的教学情况,命制或改进、重组试题。要以研究、审读的态度对待每次的阅卷工作,从学生的作答过程与作答结果中,读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业状况。要把对考试结果的研究,作为一个阶段主要的教研内容。


再次,要统筹纸笔测试与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与纸笔测试各有优势,缺一不可。要通过提高过程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确立过程评价的应有地位,从而使过程评价成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个话题关系到新型教育生态的建设,需要得到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包括家长、社会。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切实把学校评价能力建设提到应有的地位。要研究学校评价能力的构成要素、指标体系。要建立学校评价工作的协调机制,统筹由不同部门所负责的纸笔测试与过程评价的内容、形式、结果使用等工作。要强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合作与协调,真正把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分析、学业指导,作为班级教学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期用过程性的、定性的学生评价,补充或替代纸笔测试。


另一项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整体规划的工作,是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这是目前教师职业素养的一块短板。


由于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教师重教学、轻评价。或者,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会讲课就会评价。而事实上,评价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绝不亚于备课、讲课。


如何命制高质量的试题?如何读懂一道试题的命题立意?如何在学生作答中读出有助于改进教学的信息?如何从学生的自学过程、小组参与、课堂互动、课堂展示等学习活动来评价和指导学生?


所有这些工作,都有赖于教师的评价素养。而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需要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政策措施支撑。如果学校评价能力、教师评价素养都有了整体的提高,次数多质量低的学校考试现象就有自然消失的可能。




● 最新发布:好学校的21条标准!

● 陈雨亭:新学年,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整体改革?

● 校长会在北京、深圳、济南三地招募三类人才

● 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想找一些学校的经验借鉴吗?请看这一组“新鲜出炉”的“样品”!






参考资料 :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育部网站
2.考试等级评价打破分数“剧场效应”,中国教育报
3.考试管理的关键是加强学校评价能力建设,中国教育报
4.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关乎“双减”效果 不少家长在观望,光明日报

责编 | 石井  排版 | 石井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