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课改第三个十年的3个特征,6个路标

王红顺 校长会 2022-07-17


校长会  观察


2022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它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新课改实施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1月16日至17日,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指出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须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


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基础教育新趋势、新常态。最近北京西城区、海淀区的中小学期末试卷解禁,贴近生活、灵活百变的出题方式引起热议,便是在释放信号。郑州陈中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红顺指出,2022年的新课改,已显示出3个显著特征,6个新路标。

 



2022年,是新课改实施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再次修订颁布、实施之年,是双减政策将教育主导权重新还给学校、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之年,也是双减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年,更是实施双减、推进双减、优化双减的深化之年,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


从宏观层面看有3个显著特征


1

有利于课改外部舆论

文化环境将逐步正态趋好,文化反哺课改生态雏形出现。


把课程素养、生活逻辑等理念纳入的义务教育阶段第三版新课标要颁布,初高中语文、道法、历史新教材全部使用,新高考全部推行,新学业评价标准已出台,中高考指挥棒向课改方向倾斜,这样课标、教材nf、考试匹配、一致性得到了实现。


双减政策强有力推进,月考、期中考试取消,不得为学校分配招生指标、不得单纯以分数考核教师绩效;学生作业总量限制,校外学科培训监控,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也就是说,政策、文化导向上为学校、教师搞课改创造了宽松环境。


课改的内容、形式、方法、也正在向综深发展,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学习理想态在正成为实然态。同时艺术、美育、劳育的校本课程开发趋热,呈井喷活跃态,课程、项目学习理念正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贯通、共生的真融合新阶段。


2

双减、五项规定推出

倒逼学校必须走高品质、有内涵、内生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过去教学质量主要靠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苦拼、培训班苦补、家长苦陪“五苦精神”获得的!双减对学校、教师的新要求是:


釆取科学、道德方法实现有后劲、可持续的绿色教学质量。在学生不参加学科培训班,家长不参与检查作业,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大量布置作业,不能频繁考试,借助课程科学设置、课堂改革、教师素养提升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赛道变了,评价规则变了,质量获得方式也需改变,即以最小的时间,精力花费,科学获得最大的效果、效益。


3

新阶段

双减进入优化、创新、巩固成效新阶段。


学校、教师对待双减认识、行动发生根本变化: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减量到提质;从形到神;从共性到个性;从"圈养″到真正"散养";从"有″到“优",从"优″到"常态化″。


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建模、迭代、创新。双减只有进行时,快进键,决没有完成时、暂停键。




从微观层面看新课改有6个新路标


1

课程框架视角:

从素养层面重构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


学校竞争核心是学校课程特色的竞争,而课程竞争关键是课程开发、实施理念科学性、针对性。


先看一下重构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的逻辑推理:


首先得确定:


“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标准是什么?


接着要思考:


“这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素养?”“这些素养需要学校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还要思考“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还有哪些素养单靠国家课程不能落地,还需针对性开发校本课程去完成?”


可见要围绕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表达,进行国家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统整,进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开设,从有什么、供什么,走向缺什么、补什么,从点状、碎片化课程走向立体、系统课程生态体系。崇尚人文,信奉科学,科技与人文并重。


课程中体系中要增加渗透、培养时政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艺美素养、新劳动素养的内容与比例,釆取选课走班、学分制管理。


2

从教学方式视角:

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同一时空的混合学习将成为新趋势


抗击新冠疫情这两年,封控区在线直播课、在线课程平台等迅速火爆起来。“互联网+”技术颠覆和重构教育,“倒逼”教育信息化快速升级,广大师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常态。


居家上网课,教师对开发、使用信息技术有了切身体验、实践,师生对线上教学具备了一定适应能力,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合、内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为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常态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故学校、教师要顺势而为,达到迭代的不仅仅是工具而是系统,迭代的不仅仅是方式,而是教育思想、理念,要变应激状态为应然状态,借助改变教育形态进而改变教育生态。


讲授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同样合作学习模式也不适合所有学生,可以思考、尝试同一时时空分区开展讲授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课学习等混合学习这种私人定制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区域、方式会更尊重、关注学情!



3

从减负提质视角:

立足双减主战场在课堂,培优补差主战场在课堂。


双减主战场在课堂,培优补差主战场也在课堂,为此要从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模式建构、学习內容统整等维度来深化、深耕课堂改革。


可实施策略有:


集智备课;教材统整,大单元设计;以大概念、核心概念确立主干问题化系统;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入信息化学习与思维工具;学程再构,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相结合;活动评价相嵌于活动任务之中;倾听、串联、反刍为主线;关注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远迁移;重视元认识、教学目标完整达成和学习价值深度实现。解决优等生不陪学问题。


破解策略:


比如当读书教师未喊暂停时,学生可只管读,能读几遍读几遍;针对同一个知识点课堂练习时,教师可设计并要求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同类题多做几道;对同一个知识点教师可设置套餐、加餐加大难度训练。   


给相对落后的学生一点特别爱!课堂上能学会,学困生在学校才能体验到真正快乐。


补差策略:


从动力缺乏彻底放弃型、中途放弃型、认知方法不科学型、知识欠帐型等成因着手,多维联动,因病施治。


课前双基考核过关补,课上学习状态补,课上学习方法补,课堂规则强化补,课上学习习惯培养补,课中见缝插针指导补,课前讲新翻转性补,重点复述特别关注补,课外练习与优等生同强度巩固补,有效结对帮扶补。

4

从学习方式转型视角:

从教学改革走向学程改造。


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关注学的核心是进行学程改造。学程改造前提是从脑科学视角解释学习、认知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软肋,提倡多元学习方式,研究学困生成因及学习内驱力激发,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自控力、元认知能力、学科阅读能力、适应个性化学习是学生学习软肋,需要强化。


提倡多元学习方式


从一味单一“学”到“学”与“习”并重的学习;从“积木式学习”走向“拼图式学习”;从“感觉式学习”走向“规划式学习”;从“圈内学习”走向跨圈层的“跨界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群体学习”;从“学习致用学习”到“用以致学学习”;从“单机学习”到“联机学习”;从“单环学习”到“双环学习”。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学习的灵魂是独立思考,沒有独立思考就沒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思考本质就是以新的方式组合信息、形成个人理解、建立联系。“多思考几层”、“多思考几步”是训练深度思考有效抓手。



5

从课后服务视角:

用课程思维来开发实施自习课程和社团课程。


把做作业时段开发成自主学习课程


我赞成上海教委教研室王月芬主任观点:学科课程多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做作业过程是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内化课堂知识的过程,为此可以把课后服务中做作业时段开发成自主学习课程。


将每天这节自习课提升到与其他学科课时同等重要的位置,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自习课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自习课的主角,他们应该自行安排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课堂将是课堂的一种新形态


正课是教师引导下合作学习,是解决学生独立不能解决问题,自习课做作业是自主学习,可以把一些可独立完成任务、想深度探究内容用作业形式去呈现、处理。做作业不仅仅是诊断、巩固,也是学习方式转换、正课学习延续。


课堂上学生依照顺序依次要完成如下任务:整理课堂笔记;规范做作业;预习明天要学习内容。如还有剩余时间可自主阅读、偏科补救、探究感兴趣内容等。因此这类自主学习课要建设,要让其常态化。


把社团活动上升到

社团课程高度来开发、监管


社团课程是一门学生必修的的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课程。即从兴趣小组提升到到学分制选修课程。艺术类、学科类、科技类、生活类是主要形态。


社团活动可采取一室两用,即教室也是活动室;一人双岗,即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岗、社团工作岗;三级社团:向外购买收费社团、校级教师开设社团、学生开设的社团。


社团活动安排要像高考报志愿形式,学生填报依次填报三个志愿,尽量满足第一个志愿,最低满足第三志愿。社团课程可引进购买社会资源;同一社团课程尽量要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学生在社团课程中表现也要建立可视化的评价体系。


6

从双减目的视角:

聚焦作业设计、流程监控、作业评价三个核心变量,让作业控量提质初见成效。


作业是学校教育的“名片”,是教育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理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尺度,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业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是促进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业设计纳入教学管理

实行层层备案审核制


课堂练习题要求教案上注明与学习目标是如何匹配、照应的;课外练习、星期天作业要注明教师选择或设计的作业从哪些题筛选或改编的,完成所需时间,基础类、能力类、拓展类所占比例,设计意图及分层要求等,报备课组审批;


征订试卷、组织考试教研组长、教导处先对试题质量、理由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上届学生单元学习易错、易混试题统计分析,教导处提前预警,备课组思考、探讨破解策略。“教师下题海,学生荡轻舟”,变传统“狂轰滥炸型作业”为“精确打击型”作业。


加强做作业全流程监控


务必让学生养成课后先整理笔记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规范书写,限时完成作业;正确使用演草纸,会借助演草纸快速检查;采取“六步、二讲、一归类”错题订正方案;强调独立完成意识,若实在不会,要先思考找准困惑症结所在再问老师、同学。


让做作业过程增值。提倡一题多解;学会品题,赏析命题妙在何处;易错、易混题罗列涉及知识点、解题思路、方法、思想;学会模块表征,快速建模;尝试一题多变,探究规律;翻转思考,从答案中提炼总结出答题基本模板。


鼓励教师改编、创编、研究试题、试卷。若试卷没有组合、筛选,教务处原则上不签字,不能印制发给学生;探索化题为组,从一道题到一类题设计;研发条件、结论、方法开放试题;设计学科阅读、问题建模后才能解答试题;有母题意识,把握变式规律。研究近五年高中招试卷,把握命题导向、走向、动向。做题、研究试题;写试题走向对教学启示、预测明年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同事之间互相分享经验。


提倡作业设计、批改、评价全面创新


画学科知识树、思维导图、5R法整理单元知识、学科日记进入作业序列;自留作业、自选作业、同层互留作业、套餐分层作业、翻转作业应成为作业新常态;正确率、创新性、书写质量多维评价,自评、互评多元评价,延滞性评价、二次评价、对教师评价的评价,鼓励性、期待性、商榷性评语,过程、问题、方法指导的创新性批改符号,皆应成为作业批改新视域。


时间镌刻崭新年轮,岁月书写时代华章!预见未来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2022年,课改同行需要用新知武装思想,用工具优化课改,把课改更新到更好版本;需要手举火把探路,寻找灯塔守望。





 实用!中小学各年级寒假体育锻炼计划来了! | 居家不停练

 全寒假安全提示,覆盖全学段丨请转给师生家长

● 中国教育能培养出大师吗?丘成桐:这个时间应该到了

 一起向未来!校长会致敬“2021年度十大校长”,他们是教育叩问者,也是答题人|启航2022

 2021年,这十大教育政策,与办学治校息息相关 | 年终盘点




来源 | 公众号“变压器王红顺”

作者丨王红顺



责编 | 小东邪  排版 | 小东邪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