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人民调解蹚出“最后一公里”
入秋后,许友村大地铺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吴子龙和同事查看完作物收割后,还要赶回办公室和乡亲们“拉家常”。带着丰收气味的田埂上,留下了他们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这是驻村工作队用双脚蹚出的人民调解“最后一公里”。
位于重庆市荣昌区西北的许友村,是当地最为偏远的村子之一。受环境掣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产业发展曾在“巴掌田”“鸡窝地”里打转儿。近年来,得益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许友村发展起甘蔗、佛手种植,土鸡、肉兔养殖等特色产业,村民们的生活有了起色。
然而,乡村振兴路上也有“荆棘”。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很多基层工作的矛盾冲突和治理风险也日益凸显。”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许友村,村民们也曾为鱼塘土地权属纠纷、劳资纠纷等问题揪心过。
个人调解工作室开进小山村
改变出现在今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吴子龙在村子里办起了个人调解工作室。吴子龙原本是重庆市五中法院刑二庭法官助理,今年5月接过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来到许友村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有了这个工作室,遇到矛盾纠纷,村民们第一反应不是找法院打官司,而是在村里先调解。
调解前移“一小步”换来的是矛盾化解“一大步”。
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处理好基层矛盾纠纷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基层组织更好发展的一剂良药。近年来当地运用“人民调解+警官+法官+律师+商会+村官”等多元参与的“1+N”人民调解体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夯实基础、疏淤解难,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荣昌区司法局为市民提供法律服务。新华网 刘磊 摄
清晨,许友村从睡梦中醒来,吴子龙和两位同事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许友村办事处,一块“济安无讼调解工作室”牌子今年9月被挂在了墙上。这里是村民“拉家常”的好去处。
村民老陈曾是这里的常客。他家房屋在2018年承包给村民李某修建,两人对于一部分房屋修建费产生纠纷,李某向荣昌区人民法院起诉。
“无奈之下,老陈找到了我们。”吴子龙一边翻看当时的笔录一边回忆,“考虑到两人本就是乡邻,如果矛盾纠纷不化解,积怨会越来越深。而我们调查却发现陈某支付李某的建房款无任何证据,于是驻村工作队介入调解工作。”
在别人眼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对法律专业出身的吴子龙来说,却是“老本行”。
工作队经认真分析研判后兵分两路。一方面,工作室与老陈释法,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需要证据支撑。老陈支付李某的建房款既无银行转款凭证和李某的收条,又无人证,败诉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工作队站在“情”的角度,与李某沟通,同在一村,伤了情面不利于日后相处。同时,若坚持起诉,还额外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最终,在工作队的主持下老陈和李某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李某撤回起诉,双方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本是无心之举,没承想却插柳成荫。
“最开始,我们还没有成立工作室的想法,但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到驻村工作队寻求帮助。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于是,工作队就向荣昌区司法局申请成立一个个人调解工作室,以此增强村级化解矛盾纠纷的力量。”吴子龙介绍。
工作室成立没多久,工作室的手册上便记满了调解案例。为确保公正性,吴子龙和同事还将现场笔录、照片存档。
“为群众解困、为党政分忧、为企业解难、为诉访减压,是我们成立调解工作室的初衷。”顺着吴子龙的目光所向,一块列了数十条细则的“济安无讼调解工作室”工作规划引人瞩目。
目前,个人调解工作室诉调对接在全国还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对吴子龙来说,这好比摸着石头过河。
吴子龙说:“接下来,工作室还计划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网上进行司法确认,实行诉调对接的电子化,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节省老百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事实上,这也是在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实践。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法律服务水平在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的差异依然存在,调解工作室的成立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农村法律服务的一块短板,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法律护航。
这些天,“济安无讼调解工作室”还在周边村镇打响了名气,望着调解成功后乡亲们的张张笑脸,吴子龙对“矛盾纠纷不出村”目标满怀憧憬。
荣昌法律服务走进园区为企业“问诊”。新华网 刘磊 摄
法律服务走进园区为企业“问诊”
“村官”吴子龙只是荣昌“1+N”人民调解体系的一个“节点”,这条制度链条之上,还有许多警官、法官、律师、商会、村官的身影。
荣昌区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近两年荣昌招商引资的大项目。
最近,园区企业们迎来一件喜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开在了园区里。有了这一工作站,企业、员工可就近进行法律咨询、公证受理、纠纷调解。
园区里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很关键,“今年五月,我们在走访中,发现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有很多企业和员工表示需要法律方面的援助。”他介绍,其中,劳务纠纷、合同纠纷、工伤赔偿等是不少企业、员工的关心事。
为此,荣昌司法局在园区搭桥,一头连接企业,一头连接法律机构,用活‘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政策,在园区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邀请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人员入驻值班。
重庆市荣昌公证处的公证员周丹就是其中一员。值班期间,她收到了一些员工关于劳动权益保护、侵权纠纷等问题的咨询。“我会在第一时间积极介入调解纠纷,让矛盾双方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解决。”
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工作站还定期上门为企业就知识产权、融资问题、股权纠纷等多方面法律问题“答疑解惑”,加强法律风险防控能力。
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创新了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司法公平公正,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放心,市场的创业创新创造动力才能更加强劲。
这一点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上门法律服务和调解使得企业能够安心地在此扎根,更有信心将企业发展好。到荣昌算了找对了‘婆家’。”
荣昌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荣昌建立了“人民调解+律师”联动机制,加强了专业领域法律调解服务,在道路交通、医患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探索聘请律师作为人民调解员。同时,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律师参与调解工作。
其实,“人民调解+村官”“人民调解+律师”只是荣昌打通人民调解“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各项“构建大格局,化解小矛盾”的经验做法在荣昌遍地开花。
在“1+N”人民调解体系下,荣昌充分发挥镇街驻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村官队伍扎根基层、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让他们深入参与调解工作,将人民调解资源、力量向网格、家庭延伸。
目前,荣昌全区21个镇街、156个村(社区)调委会已全面建成,覆盖率100%。同时,建成“驻法院(庭)调解室”1个、“驻派出所调解室”8个、“信访工作调解室”1个。这些基层组织积极有效地把矛盾纠纷稳控在辖区、化解在一线,推动了当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去年,荣昌处理各类信访案件106件,其中成功处理了可能扩大升级的重大突发事件48件;全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成功调解非正常死亡纠纷案件36件;围绕区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化解了大内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等棘手的疑难纠纷案件,为国家和当事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800余万元。
今天在荣昌,发生纠纷,调解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首选,人民群众对于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往往是“先调解”。从乡村田埂到园区厂房,荣昌逐渐蹚出人民调解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来了!成渝两地法院的双师同堂讲座
我为群众办实事 | 重庆五中院为异国当事人跨境连线“云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