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珍贵老照片:民国拾梦

砚青 黄沙荡荡 2020-09-12

来源:理想国imaginist     ID:lixiangguo2013


民  国  拾  梦

图文| 砚青






第一眼瞧见这照片时便被吸引住了,大概他有种令人安心的气质。此照片尺寸较大,七寸多一点,品相很好,是我在沪上时,从一位卖古玩的老先生手中得来。约摸年份是在20~35s之间。







我买这种结婚照向来只挑漂亮的人儿买,因为棚拍的照片没太大历史价值,再不好看就更是不讨喜了。看这位新娘的妆容,照片应为40s以后拍摄。







背后有英文落款: “ ' stepping stones' England. gues 1927 ' 那个gues想必是guess,大概懒写个“s”。应该都是赴英的留学生,这三人相映成趣,照片很清晰。








算是上海的老街拍了,经豆友考证是南京路大光明戏院门口。







位于右二,背后署名“丁燮和”的是民国时期武汉大学建筑系教授,着有多部建筑论集,江苏泰兴人,系剧作家丁西林的胞弟。后有他的学生卢秉彝回忆这位老师,最深的印象是其个子矮小,从照片上倒也能看出一二。








这三位英俊青年都不可小觑,他们于1940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其中周文德(1919-1981)后来成为著名美国水利工程专家。徐修惠(1918-)成为联合国坝工专家,40年代曾参与设计三峡。这张照片偶然得来,过了多年才发现如此有价值。








不记得是从何处购得了,大概从前是被粘到相簿上,背后残留着很厚一层浆糊和纸,刮掉后能看出了背后落款“威海公立第一中学足球队民国十九年摄”。那时的球鞋、球衣竟同现在没什么区别。







这张照片不大,品相却特别好,没有一丝折痕,照片的构图很像现在的手法,所以拿在手里总有种是现代人模仿着翻拍的错觉。







此照几年前购于上海,当时瞧这位新郎觉得太眼熟,总觉着像是身边的哪位朋友。照片年份依据新娘的妆容可以推断是25s~35s之间。







之前上传的照片大都把边角用电脑截去了,所有照片都被我镶在一本黑纸相簿上,你能瞧见照片边角大都有几道“线”,那是固定照片的角贴。









泳装照在民国本算是比较常见的,但保存下来的很少,多是文革时期被自家销毁了,怕伤风化。这照片品相是我手中最差的,大概是相片主人本想销毁的。题材很好,这是虹口游泳馆,尺寸很大,诸位可以点大图看。








只因为图片中间的那位男子才买下的,购于上海,品相不错,大约6寸。









30年代后的照片上面多有一层保护膜,让照片更宜保存,如这照片的表面上类似颗粒的便是了。









这张照片很小,不过两寸有余,仔细看能看出是两个人。









背后落款:“我的好朋友 Betty”字迹娟秀,这位中国女孩身上旗袍、军大衣、帆布鞋的搭配很有趣。购于上海。









这位先生穿着很考究,曾经在北京的Tweed Run活动里见有人穿过这种裤子,一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脚上的牛津鞋到现在仍是一种基本款,西方男装的改进十分缓慢,大概已经是成熟到一定程度了。








那时夏天的海滩就已是人满为患了,远处还有穿长衫的身影,男人的泳装比现在要保守些,仿佛还有腰带。这里倒不见有女子穿比基尼的,游泳馆却很多。







这张照片只有一寸大小,在那时的上海话叫做“派司照”,大概是谐音pass,用办理证件、证明手续等,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证明照,一般是一英寸,一版六张。购于上海。









也是从一位老藏友的手中购得的,这位女子气质很好,看旗袍是冬季的款式,大概是早春所摄,喜欢这构图,有种国画的美感。










“汉皋”是汉口的旧称,这照片很有历史价值,民国“廿七”年夏天是1938年,正值“武汉会战”,中日双方各投入百万兵力。照片随保存不善,但也能看出彼时这群人眼中的情感。购于武汉。








从水印能看出“国际大照相馆”的字样,这家相馆位于上海。照片上的钢管椅最早诞生于1925年,换名为“瓦西里椅”,30年代传入我国。从女子发型和旗袍款式可看出照片年代为40s









这张照片背后落款霞飞路的“万氏照相馆”早已不在了,通过考证得知现今的地址为“海中路514号”。幸好原址还在,现在是一家港商的珠宝店,询问店员后得知此处多年前的确是一丬照相馆,70余年后的今朝算是带它回了一次家。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这样拍照,背后应是上海。








那时上海小姑娘的几件标配:“香水、玻璃丝袜、高跟鞋”,天无论再热再冷,玻璃丝袜都不离脚的。曾看过张乐平的一幅漫画,讲的是位女郎在下雨天打湿了袜子,赤脚坐黄包车被车夫笑话。购于沪上。







照片购于辽宁抚顺,在民国时期东北还处于满洲国统治中,有许多日本侨民定居于此。照片左下角有不明显的水印:“光画社白银町电庭前”字是从左至右读的,民国时期的相片水印普遍是从右向左,所以断定照片应是日本侨民遗留的。看照相技术与装扮年份应是20s左右。







这照片要价很高,因为卖家说这位男子是复旦的第二任校长李登辉,但李校长于1872年出生,而照片里的男子看样子最大不过30岁,以此推算拍照时间不会大于1905年,而照片中的金属椅是到30年代后国内才有的,所以不会是他。买家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宜卖给了我。购于武汉。







照片上的人怕是我目前所藏里名气最大的,他是香港大紫荆勋章的获得者——李福善,照片入手偶然,最初买下的原因只是觉得品相很棒,没有丝毫折痕。后来尝试搜索背后落款的那位“延茵”,竟发现是李大法官的夫人,两人于1946年结婚,在香港李氏家族地位显赫。算是捡了个漏。







这是位70多年前的上海姑娘,也是在霞飞路的万氏照相馆拍摄,感受下我们太婆那一辈的音容笑貌。








最喜欢的便是这种生活照,一点不拘谨,同现在的照片很相似,父亲穿的是长衫。购于沪上








上有落款:To Anna 大概是送给心仪的姑娘的照片(不要问我为何他的裤子提这样高)照片约摸是30年代的。








照片购于上海,摄于纽约中央公园。不知图中建筑是否还在,每每回上海,看到石库门老弄堂越拆越少就十分心疼,有很多被拆的老屋的历史都很特别,完全可以列入保护建筑名录。







民国时期照片极少有这种花边框的,倒是建国后多是这种。照片中可看到银色的反光,我们一般叫它“反银”,因为从前的老照片冲洗都是含有银盐的,这亦是一种鉴别老照片真假的方式。


砚青个人豆瓣页面(点击阅读原文)


(完)


推荐阅读:

清末民初的珍贵彩照
一张民国女星罕见的大合照
那些民国风流的老照片
民国历史上历届总统老照片
罕见照片|那些珍贵的历史合影
民国名媛之爱多悲怆
美国摄影师镜头下民国初期的中国表情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