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狼性文化”里,狼越来越少,狗却越来坡多?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一篇“三省吾身”:学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赚了多少钱?
“社畜”是如何被驯化的?
1/6
近一百年最成功的动物
有人说,最代表城市化的指标,不是人口,而是“狗口”。
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宠物的数量从3000万只增长到2.5亿只,年均增长率25.6%,而同期上海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不到3%。
根据统计,人与狗数量的比值,全球平均值在10:1左右。一般而言,狗占了宠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没有统计到的农村里的狗、流浪狗,我国才刚刚达到全球平均水平。
未来会怎样呢?发达国家的“人狗比”是4:1,可能是我们10年后的水平,也就是说,未来十年“狗口”的增速还是在两位数。
如果以数量论英雄的话,细菌可能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物种,人类算是近几百万年最成功的动物,而近一百年最成功的,非狗莫属了。
相比而言,狗的老祖宗——狼,就有点寒碜,已经混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狗的成功。有一回,我跟几个朋友讨论“狼性文化”,有人撇撇嘴:我怎么觉得越是强调“狼性”的公司,狗反而越多?
你看,不管是强调“人性化”的城市,还是“狼性化”的公司,狗都混得很好,这就值得我专门写一篇文章,从进化论、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多角度分析一下“狗成功学”了。
2/6
古有六畜,今有“社畜”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史,我们今天吃的稻米、麦子、豆类、蔬菜,等等,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是从野生品种一代代杂交而成的“人造植物”。还有过去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它们的祖先也都是野生动物。
不过“六畜”中的狗有点不一样,狗属于狼的一种,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狼种(Canis lupus)”中的家犬亚种,并非驯化而来,而是由一些自愿跟人交朋友的狼演化而成。
狼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一般离群独居的狼是很难生存的,但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结论,一些离群的狼来到了人类生活的周围,以吃人剩下来的食物残渣和粪便为生。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狼是肉食动物,人类的食物残渣里可是什么都有,大部分成份,狼都适应不了,还是死路一条。
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的狼活了下来,因为它们天生就有基因突变,可以消化淀粉,就变成了杂食动物,这个原本无用的“消化淀粉基因”,因为人类的出现,竟然成功地点亮了“进化树”的一个新分支——狗,从此开始了征服地球的道路。
可以说,狼变狗的进化模式,是人类成为地球的“超级物种”后,其他物种的一种“依附型”的进化策略。从效果看,这个策略非常成功,可以开一门“狗成功学”的课。剩下那些没有变成狗的狼们,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数量也越来越少。
不过,这个进化策略并不是狗的专利。
16世纪之后,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世界上也进化出一种叫“公司”的新超级物种,今天,如果把国家也看成一个“超级大公司”的话,公司几乎控制了人类大部分的资产。
而人类的最佳生存策略就是依附于这个“超级物种”,所以到了21世纪,一部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让我们这些公司人成了一个新的物种——社畜。
古有六畜,今有“社畜”,这个名字起得一点都不夸张,不信就来对比一下“人类驯化动物”和“我们被公司驯化”的过程,那是一样儿一样儿滴。
3/6
驯化动物的六个条件
有个问题,我们的祖先为啥不驯服老虎,这样,人不就天下无敌了吗?
答案就在一本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中,本书主要讲述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巨大影响,其中第九章,讲的是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有一个“安娜▪卡列宁娜定律”:
“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未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古人类抓到动物,肯定是要吃掉的,为什么没吃而是好吃好喝地养起来呢,肯定是因为这些动物符合人类的某些需要。《枪炮、病菌与钢铁》总结了“可驯化动物”的六个条件,我拿来跟“公司驯化我们”的过程进行对比:
第一,“驯化成本”要低
前面说了,狼中只有那些能消化杂食的,才能变成狗。这就是“驯化成本”的问题,人类自己都吃不到肉,哪里有你的份呢?这个因素也排除了狮子老虎这种一天要吃几斤肉的大家伙,它们能捕到的猎物,恐怕只够它们自己吃。
这也导致了牛、猪和绵羊在驯化中形体变小了,因为要节省成本。
人很难从外观上判断驯化成本,所以,大公司喜欢校招,美名曰“一张白纸”,其实就是驯化的试错成本低。
第二,·生长速度要快
这个标准排除了大象,虽然它吃素好养活,身上肉也多,但缺点是长得比人还慢,划不来。
猪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它吃得不少,但长得更快,养几个月就可以杀了吃了。这也导致了现在的鸡鸭都是速生品种,《麦兜故事》里有一句台词:“这只火鸡死后在冰箱里的时间,比它活着的时间还长”。
知道公司为什么需要进步速度快的员工了吧?这个条件在公司驯化中,亲测有效哦。
第三、力气可以大,但性格尽可能温和
驯化的目的就是限制动物身上的野性,但明显很多动物是“野性难驯”的,比如灰熊、野牛、河马,它们都是杂食动物,生长都很快,肉都很多,力气都很大,理论上可以帮助种地拉货,还可以吃。但问题在于,它们都极度危险。在很多地区,这些动物常常被养到一岁就杀掉。人类为了征服它们,吃了不少亏,最后才不得不放弃。
嗯,这就是“刺头们”在公司呆不长的原因,就算能力很强、公司很需要的人才,也只能在执行层做事。
第四,性格需要温和,但不要多愁善感
很多大型食草动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化出“神经紧张,动作敏捷”的特点,帮助它们在危险中逃生,但这个性格非常不利于驯化,比如鹿和羚羊,把它们关在围栏里,它们就会惊恐不安,最终不是抑郁而终,就是为了逃生在围栏上撞死。而绵羊山羊相对“神经大条”,最终被人类拿下。
所以“多愁善感”绝对老板不喜欢的品质——还要补充一点:有思想的“社畜”尤其危险。
第五,敢于当众交配
交配是动物的天性,但即使如此,很多动物也不喜欢当众交配。人类也不喜欢,但为了保证“产量”,就需要驯化动物定时定点交配,。
猎豹作为比狗强N倍的猎兽,历代都有人试图驯化,但最后都在“当众交配”这个环节上失败,猎豹可以帮助人类打猎,就是不愿意在笼子里交配——丢不起这个脸。
驯化的本质是“奴役”,真正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所以羞耻感作为“高级动物”的特权,是“驯化动物”们一定要被剥夺的。
第六,群居结构
驯化到了高级阶段,就需要一两个人管一大群动物,这就必需是群居动物。
群居动物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内部总是分等级的,这样,人类只要掌握了“领头的”,就能轻易控制一大群动物。甚至人类可以安排一个其他动物作为它们的首领,比如牧羊犬。
所以只有小公司敢扁平化,大公司嘴上说平等,实际上总是等级森严。
这六点总结成一句话:你被驯化了,是你天生的性格问题。
所以,我们回头再说狗——其实是狼的一种,它的驯化,没那么简单。
4/6
人驯化了狗,狗也驯化了人
大部分驯养动物,不管它们生前是派什么用处的,死后都要贡献自己的肉,除了蜜蜂、蚕这些天生没肉的。
但狗却是一个例外,很多民族都有不吃狗肉的禁忌,到了今天,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后来多了猫,这个后面再说)。
不能吃狗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的家人,你怎么可以吃家人和朋友呢”,这个原因……好吧,难道猪啊牛啊羊啊天生就下贱,就是人类的食物?
现代社会,之前非食用功能的动物分成了两种,像牛羊变成纯供肉的,马、骆驼变成纯功能性的,唯独狗既没有功能(除了少数特殊品种),也不让吃肉。
前面说过,狗并非是人驯化的,而是“自愿”从狼变成狗,这个“自愿”当然是一个比喻,其实这是一种“双向驯化”,人驯化了狗的同时,狗也驯化了人。
狗驯化人类的方法就是让人类产生了独特的情感,比如“狗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的家人,你怎么可以吃家人和朋友呢”这一类信仰。
所以这种驯化动物,人类给它们一个专门的名词——宠物。宠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驯养关系。
黑格尔有一个“主仆辩证法”,他把人与物的关系称为“主仆关系”,仆人依附于主人,但主人把越来越多的事交给仆人,就会发生关系逆转,最后是主人离不开仆人。如果仆人是纯功能性的,那还好办,换一个就是了,但如果这个“仆人”是精神性的,就不好换了。
所以成为宠物的第一步要去功能化,这一点,猫比狗还要成功,猫最初是用来抓老鼠保护谷仓里的粮食的,现在连这老本行都不用干了。
第二步是提供独特的“情感陪伴价值”。
猫是独居动物,地盘意识很强,对人类的依附关系和忠诚度都不如狗,但人类就是喜欢吸猫当铲屎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错位竞争,喵星人和汪星人分别满足的是不同人的不同情感需求。
“宠物”是一种双向驯化,这种关系在人与公司的关系也同样存在,有些员工不但是公司的“宠物”,还是公司的“吉祥物”。
稍微大一点的公司,都有一类老员工,级别不高,能力没有,但不管效益好坏,都能牢牢占据公司宝贵的“人头预算”,凭的就是两个字:忠诚。
咨询公司Leadership IQ有一个调查统计:能力最弱的员工在对公司的忠诚度指标上,比能力强的员工更高,对自己的公司更有荣誉感。
就算是崇尚“狼性文化”公司,晋升加薪机会都是有限的,那些能力强又升不上去的,会自行离开。所以我的《职场如戏,看看你在“玩家食物链”的哪个环节?》一文提出:任何一个团队结构中,贡献业绩的“狼”的比例都不会太高,也不用太高,贡献“忠诚度”的“狗”才是主流。
《小王子》里的小王子说:“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驯服,是现代社会秩序的要求。
5/6
现代化就是驯化
虽然穿越剧里的主人公们都混得不错,可如果你真的穿越到古代,你会发现能够买到的东西非常非常少,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你自己去制造,这就是中学课本里学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那么相对而言,商品社会就是一个把所有东西都变成商品的过程,包括人本身。
东西不会自然变成商品,方法只有两个字——驯化。
普普通通的大米变成礼盒包装的五常大米,皮具店里的老皮匠做的包包变成奢侈品,这是物的驯化;自由散漫的孩子变成遵纪守法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再变成任劳任怨的“社畜”,就是人的“驯化”。
富士康80年代在深圳的工厂,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繁忙的劳作之后,每天下班还要聚在一起学习“郭总语录”,这是农民向流水线上的工人的“驯化”。
不过,人毕竟是人,不会甘心被驯化,就像总有一些狼不愿意变成狗。
这就引发了本文最后的灵魂一问,经驯化的我们还能够重新“野化”,重归自由吗?
6/6
一个特立独行的新物种
澳州有一种动物叫“澳州野狗”,是东亚家犬的一个分支,由人类遗弃在澳州的狗野化而成,它们捕猎袋鼠、野兔,在缺少大型食肉动物的澳洲大陆,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
后来的澳州土著和欧洲人试图重新驯化“澳州野狗”,却都没有成功,因为它们不但性格凶猛,还丧失了消化淀粉的能力,“退回”它们的狼类祖先的状态了。
类似的还有美国野猪,由欧洲人把家猪带到美洲,野化后与真正的野猪杂交而成的介于家猪与野猪之间的品种。
进化没有方向,所以野化不是退回祖先的状态,而是演化成另一个新物种,既有野生动物的特征,又有驯化动物的特征。
王小波有一篇很有的名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面有一只能学山羊跨栏,学猫上屋顶,学人类社会的汽笛叫的自由主义的猪,拒绝被阉割的命运,逃出人类的地盘,成为一个新物种。
王小波说:“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拼命想安排我们的命运,第二种人对别人安排的命运安之若素,而我们要做的是王小波说的第三种人——新物种。
不管我们是自由人还是社畜状态,最重要的是保持随时进化成新物种的能力。
相关文章
人神
共奋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