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不可能三角形”解决人生的一切难题

人神共奋 人神共奋 2023-07-16


公众号规则是部分推送,您只有设了星标⭐️,才能及时接收最新推送

万能决策模型



1/6

万能决策模型


面试的公司来电话了,到底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再面几家看看……

高考填志愿真纠结,城市、专业、学校到底以什么为准……

买房更累,看中一套房子,不订下来怕错过,订下来又怕遇上更好的,一个不小心就是十几万啊……


这些决策,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偏偏一辈子也遇不上几回,每次都是两眼一抹黑,连个试错的空间都没有。


还有一些决策,并不难,偏偏不断地变着花样出现,每回都要伤脑筋,比如:


买衣服,好看的不知道能不能穿得出来,穿得出来的又怕太普通……

还有买股票更纠结,好股票太贵,既好又便宜的股票,就是不涨…


这两类决策,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要考虑的因素总是很多,前者容易顾此失彼,后者的决策成本高于收益;

2、有一些因素是相互矛盾的,必须有所取舍,比如租房子,离公司近的房子贵,便宜的房子要花上大量通勤时间。


虽然说,信息时代想要搜索一些经验非常容易,可难道每遇到一个新问题,就要去学习一遍?


有没有一种针对所有情况的“万能决策模型”呢?


今天介绍的决策方法,不敢说“万能”,至少在我遇到的大部分决策场景,基本上都能用上,学习成本也非常低。


这就是——“不可能三角形”决策方法。




2/6

各种各样的“不可能三角形”


学过金融的都知道“不可能三角形”这个概念,又称“蒙代尔三角形”“三元悖论”,它是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这三个目标,必须放弃其中一个。



具体的原理我就在这篇中分析了,这个规律还是很有效的,比如去年美国疯狂加息,导致强势美元和各国资本外流,受到“不可能三角形”约束,各国(地区)政府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保有弃:


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是美元的影子货币,动不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必须货币完全自由兑换,所以香港就完全丧失了独立货币政策,虽然香港经济面临衰退,楼市暴跌,但也要跟着加息,让经济进一步衰退,让股市下跌,否则就会加剧资本外流,一旦外汇储备耗尽,联系汇率不保。


韩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大经济体,需要一定程度的货币稳定,但又不愿意完全放弃独立货币政策,只能在两者之间不断权衡利弊,加一部分息,同时又要让货币贬值控制在一定程度。


日本虽然也是出口导向型大经济体,但情况又不同,政府不愿意放弃(也是无法放弃)长期负利率的政策,只能放任货币贬值。


土耳其里拉可以自由兑换,央行又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选择了逆向降息的“骚操作”,结果就是土耳其里拉大幅贬值,通胀率达到惊人的80%。


这个不可能三角形的名气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各种“不可能三角形”。


比如,高考填志愿不可能三角形:城市、学校、专业。除非你是状元级学霸,否则三项因素中,你就得放弃一项,重点比较一项,还有一项划一个基本要求线:


外向性格未来变数大,可以放弃“专业”,重点比较城市因素,这样转行的机会很多;

本地人脉关系多的,应该放弃“学校”,重点比较专业因素,因为人脉只在一定的地域和领域有效;

想考研的可以放弃“城市”,重点比较学校因素……



我在思想钢印的公众号,分析过“股票投资不可能三角形”:赔率、胜率和出手频次,以及由此推出的“选股不可能三角形”:景气度、确定性和估值。



此外,还有各种“不可能三角形”——

个人资产配置的不可能三角形: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形:安全、可扩展性、去中心化

产品设计的不可能三角形:成本、性能、可靠性

项目管理的不可能三角形:范围、时间、成本

保险产品的不可能三角形:品牌、产品责任、价格

经济发展的不可能三角形:国家统一、经济效率、区域间平衡发展

找工作的不可能三角形:收入、要求、发展空间


就包括我做这个公众号,时间长了,也总结出一个原创自媒体的不可能三角形——深度、个人化、更新频次。

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可能三角形,是跟风模仿?还是确有规律?


答案是后者,想要理解它的普适性,先解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弃一个“选项”?



3/6

为什么要“去掉一项”?


很多人告诉我,他不相信股票投资的不可能三角形,因为他的方法,赔率、胜率和出手频次都很高;


还有人说选股的不可能三角形也不尽然,只要你愿意找,总能发现一个股票,估值、确定性和景气度都很好。


你们说的都对,其实,就包括那个蒙代尔三角,在现实世界里,大部分国家在外汇政策上,都在追求三者兼顾的动态平衡,真的敢于放弃一项的政府,很少。


关键不在于“能不能”,而是“值不值”,即,你怎么做到“三项都可以”?


给你100万的预算和一定的时间,你当然可以设计出“成本、性能、可靠性”三者兼备的产品,但如果让你放弃其中的“成本”,你就可以在同样的预算和时间内,做出性能和可靠性更好的产品。


选股的时候,一旦对估值的区间的要求放宽一点点,你可选的范围就能扩大很多,你就可以选出确定性和景气度更高的标的。


“不可能三角形”不是一个对现象的描述,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原则。


三项都好,说明你必然在某一项上浪费了一些资源,这背后就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稀缺性与比较优势。


经济学所指的“稀缺性”是指,我们做一件事时,可支配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想达到的目标可以是无限的;“比较优势”是指,稀缺是相对的,是自己跟自己比,总有一些领域比其他领域更有优势,更值得你投入。


“不可能三角形”,就是帮你聚集目标,匹配资源。你可以借助这个三角形去思考,什么目标是你最在意的,什么资源对该目标的效用最大,为了追求这个目标,你愿意放弃哪些目标和对应的资源。


以产品设计的不可能三角形为例,这三项,成本影响了产品的定价,而产品的定价代表受众的大小;性能往往受制于技术能力,可靠性代表你希望未来获取哪一类客户,是可用就行,还是一点都不能出错。


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一开始没有这个资金实力去开拓整个市场,但创始人都是行业大牛,可以开发出高性能的产品。


那么,这两种特征,就决定了你应该放弃“成本”这一项,面对高端市场和专业用户,专注于高性能及高可靠性的产品。



理解了“去掉一项”背后的逻辑,就可以解释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不可能三角形”,为什么要把制约条件定义为三个?



4/6

为什么是三角形


为什么不把制约条件定义为四个、五个,即“不可能四边形”,“不可能五边形”呢?又或者干脆定为两个,来个“二选一”,不是更聚焦吗?


首先,“二选一”不是一个好方法,只有一个约束条件,会导致你的目标极端化。


如果产品设计的目标定为“性能”与“成本”的二选一,那么你做出来的产品,要么性能极致的好,要么极致的便宜,这显然不是一个主流产品。


当然,少数人可能会喜欢这种极致目标——比如顶级奢侈品,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性能”与“可靠性”之间进行平衡,市场显然更大。


再看“不可能四边形”或“不可能五边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工作选择的不可能三角形“收入高、轻松、上升空间大”,增加一项“离家近”,它与“不可能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


但接下来呢?你是“放弃两项,聚焦两项”?还是“要放弃一项,聚焦三项”,如果是前者,那还是不可能三角形;


如果是后者,它就不够简化和聚焦。这是因为,三减一的模型,我们最后得到的是三种可选方案,如果再分主次,实际上是六种方案;如果是四减一,我们最后得到的是四种可选方案,但如果再分主次,就变成了12种方案。


“不可能三角形”是一个认知模型,模型是用来处理现实中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案,如果维度过多,虽然更接近现实,但容易出现“应试教育效应”,无法解决新问题,但如果维度过于精简,那就很可能得到低质量的解决方案。


“不可能三角形”让你把种种考虑因素精简到三个,也是在“很难得到答案”和“得到错误的答案”两者之间平衡的经验数值,不排除某些特殊的问题,由于有明确的四个维度,更适合用“不可能四边形”。


选择“三角形”还有第三个原因——可以让我们随时打破稳定性。



5/6

从一个“三角”到另一个“三角”


三角形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模型,它可以模拟现实生活的种种状态,用三个因素拟定出一个完美的状态。比如说有一项工作,它同时具备“收入高、轻松、上升空间大”三项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工作。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没有变化,没有进步,就在于太过“稳定”,反而不敢打破它。


但前面也分析了,由于资源的约束,大部分人只是低水平的稳定性——收入不高不低,工作不多不少,上升空间可大可小,远远无法达到完美。


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但稳定态不是事物的常态,在巨变的时代里,稳定只是一种幻觉,不具备“反脆弱性”。


“不可能三角形”就是帮助我们走出这种低水平的“稳定态”的利器,它可以不断更换“放弃项”,让我们的产品、工作、人生获得更高水平的“不可能三角形”。


仍然是上一章的例子,当你的第一代产品在“成本、性能、可靠性”这个三角形中,放弃了成本,选择了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专业产品,并取得了成功后,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中型企业,如果再想扩大业务收入,可能要突破原先的专业用户市场,此时,你就无法再放弃成本,你就要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构架另一个中端价位的产品。


此时,通过市场调研,你意识到有一类客户,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对性能的要求又很高,这当然很难,所以很少有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你也发现,这群客户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可以自行解决产品运行过程中的小问题,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可靠性或服务的影响性的要求弱于专业客户。


那么,你的新产品系列的三角形就是降低“可靠性”的要求,中档价格的高性能产品,你不但放弃了一个维度,而且把另外两个维度进行了主次划分,以让产品的优势更明确。



6/6

如何构建一个不可能三角形


总结一下,“不可能三角形”其实是在决策成本和决策效果上做平衡的方法,它把所有决策因素总结成三项(或者找到三项最重要的因素),然后放弃一项、一项只划控制线、最后只重点比较某一项因素。


最后以跳槽为例,看看如何用“不可能三角形”的方法比较几个备选职位?


第一步:把资源约束精简为三项


可以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决策因素中找出最重要的三项评估标准。比如:目标公司的行业地位、薪资涨幅、职位要求与能力的贴合度;


第二步:放弃一项


比如,如果你因为“现职位不能让自己发挥能力”而跳槽,那就可以放弃“目标公司的行业地位”这项评估标准;


第三步:剩下的两项中,其中一项变成控制性指标


意思就是这项只划线,不比较,低于这个标准的,首先淘汰,比如把“薪资涨幅”作为控制性指标,定为“不少于30%”;


第四步:剩下的一项即为重点评估指标


剩下的“职位要求与能力的贴合度”就是重点评估指标,在所有职位选择出这项指标最高的。


P.S.


次条是我用“不可能三角形”的一个实例,解决投资风格选择与选股相匹配的问题


这样,你最后选择的职位就能牢牢聚焦于你跳槽的核心目标。


如果您还没有关注我,可以点击下面的名片。

       

与“科学决策”相关的文章


如何才能做到“斗而不破”?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为何要写一篇文章?

你要的“分歧终端机”已经发明出来了,跳槽买房找对象,一切皆可解决

J型人与P型人:你喜欢按计划行事,还是随性而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