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庞瑞芝 崔祥鹤:谈日本的工匠精神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庞瑞芝,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崔祥鹤,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7年第4期(总第78辑)。


全文4130字,阅读约需9分钟


漫谈日本的工匠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日本商家使出了洪荒之力,各大商圈张灯结彩喜迎中国消费者,东京某商场挂出“迎中秋庆国庆”的巨大中文横幅更是引发国人热议。


自从2015年“到日本买马桶盖” 事件将日本制造戏剧性地呈现出来后,该话题就从未淡出我们的视野。


2016年,中国游客赴日消费额再创历史新高,达1.4万亿日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似乎到日本“爆买”已成为一种时尚。日本及日本制造品似乎有着无穷的魔力,时刻撩拨着国人的心。


谈及日本,不能不提全球盛名的日本制造和令日本举国为傲的长寿企业。大到汽车、船舶、飞机,小到化妆品、拉链、电饭煲、轴承,日本制造无处不在,遍布全球。


一方面凭借高质量、高品位、高信誉度,日本制造稳居全球制造业领域的头把交椅,另一方面依靠先进的技术,日本制造中的许多产品独霸细分市场,成为业界诸多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长寿企业方面,据日本新华侨报,截止2016年底,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已超两万家,而200年以上的企业更是超出了世界的一半,500年以上企业达到100多家,长寿企业数量之多令人叹服。


在中国制造尚未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背景下,日本制造的世界闻名和长寿企业的昌盛浩繁令人想一探究竟。


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同样,影响产品品质和企业长寿的因素也很多,如社会环境、生产组织形式、经营理念、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员工素养等等。


日本被誉为“工匠之国”,很多人认为工匠就是做机械重复工作的手艺人,但其实,工匠意蕴深远,与坚毅、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相连甚密。


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将劳动视为修行,把生产制作当作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宗教仪式,与员工素养息息相关的日本工匠精神。 



01

何为工匠精神

秦天(2017) 指出,“工匠精神”就是严格遵守各项工艺要求,端正自己的态度,生产实用器物时坚持手工方式,对待职业和劳动时毕恭毕敬,并在此过程中,不辞辛劳、不厌其烦、不厌其精、不厌其小,最终实现器物的卓越性能。


为匠者,常怀敬业爱业之心。敬与爱是工匠精神的厚土,因为敬畏,所以虔诚,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敬业与爱业的实质是修心,二者的合力使工作早已升华为一种道和信仰,镌刻在日本匠人的生命之中,使他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道里,依旧气定神闲,在喧嚣中守得一份宁静,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工作,精业乐业,安身立命,并身心所托。


高尔基曾说,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因为敬畏与热爱,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用心和寿司交流,纵使92岁高龄仍执着在自己的寿司旅程中,享受着寿司带给他的快乐。


他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凭借着对寿司的爱,他将日本匠人的敬业爱业之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匠者,永持严苛之态。


严苛在日本工匠身上集中表现为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检测标准、严谨的做事风格和近乎苛刻的执业准则。不空不松,从严以终,日本匠人的严苛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于匠人自身,对自己所制造的产品品质要求非常严苛,这已成为日本匠人的习惯。新津春子——被称为日本“国宝级匠人”的普通大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将保洁工作做到极致。


她能够对80多种清洁剂的使用方法倒背如流,也能够快速分析污渍产生的原因和组成成分,这背后离不开她认真严苛的职业精神。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次,于产品层面,日本匠人一丝不苟,从不考虑投机取巧,生产的产品从来都是采用最严格的生产标准。


梅原胜彦是具有卓越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代表,他公司生产的弹簧夹头从不做成品检验但却质量过硬,业界一流,并且创造了只用13名员工却实现60%市场占有率的市场奇迹。


为匠者,聚焦精益专注之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纵使做不到100%的完美,日本匠人也在用强迫症般的态度追求技艺的极致,不断向完美逼近甚至创造奇迹。


工匠精神的指向为审美,并且更加关注细节之美、品质之美。他们不跟别人较劲,只跟自己较劲。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日本匠人穷其一生,精雕细琢,执着于精专之道。


不懈追求白饭质量,专注蒸饭50载的蒸饭仙人村嶋孟,倾心一艺,只要一洗米,就能立刻分辨出米的好坏,他说他的那双手记得那种感觉,即使是白饭这样简单之物,终其一生,专注精钻,艺亦可通神。


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人之心倾注在普通的螺母上,日本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创始人若林克彦克服了种种困难、专注研究推广,制作出的外表油光锃亮,实用中永不松动的螺母令全球折服。


为匠者,深谙创新之道。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在以结果为导向的时代,埋头苦干、因循守旧终将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工匠精神”并不只是机械的重复和呆板的坚持,更需要对天马行空的灵感进行完美的落实。


匠心即用心,用心做事,用心思考,用心创造,创新已成为日本匠人的为世之道。


从全球视角来看,日本早已凭高科技闻名遐迩,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企业百强名单中日本企业以34席稳居全球第二宝座;此外不仅有耳熟能详的松下、丰田、索尼、日立……还有更多其他日企在国际市场众多领域成为“隐形冠军”。


从小视角感受,日本小企业小匠人也从不缺乏创新精神。拥有120多年历史的酱油老店茅乃舍与时俱进,精品店铺装饰风格古朴与时尚交融,令顾客不愿离去;东京街头的著名一兰拉面玩转新花样,做出七彩拉面,广受好评。


小到对每一个生产制作环节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对一个新产品、一种新技术的开发,日本匠人以朝圣者的姿态,精心钻研思索,用心打磨探寻,凭借创新的技术和工艺使日本制造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


02

日本匠心之旅所见

在上至总理,下至老百姓都频繁呼唤工匠精神的当下,笔者今年上半年有幸赴日本参观调研,并切身感受到了日本举国上下为之骄傲的工匠精神。调研中有三个企业的实例令笔者情不自禁拿来与众读者分享。


实例一:朝日啤酒—— “一切为了好喝”



朝日啤酒是日本最著名的啤酒制造厂商之一,调研期间,笔者参访了朝日啤酒的工厂车间以及生产线。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其所有的自动化、科学化的生产环节以及精准化的流程和管理,更令人叹服的是该企业一切经营活动背后的经营理念:一切为了好喝!


这种理念是朝日啤酒所有员工全部为之努力的目标,更是其经营宗旨。朝日啤酒不仅把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后端物流处理的每一个生产、研发和服务环节都近乎做到了极致,并且将机器自动化的精准性与品酒师独特的感官体验紧密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最终实现“一切为了好喝”的宗旨。如上即是朝日啤酒能够做到良好“鲜度管理”的核心。


“一切为了好喝”,这件说起来很浅白,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的事情,恰恰也是消费者最关切的价值所在。为了消费者的最大福利,朝日啤酒做到了业内所能达到的顶点,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真正把消费者当成了心中的“上帝”。


实例二:福寿园——“无声呼人”


福寿园是一家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专注做茶的日本龙头企业。一走进福寿园公司,一种宁静、雅致的茶的氛围扑面而来。


参访福寿园令人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其精细、周到的服务、雅致温馨的氛围,它“无声呼人”的企业文化内核更是让人动容,“品德高尚的人不用讲话,周围也总能聚集很多追随者”。


福寿园的祖辈将“无声呼人”定位为家训,要求家族成员和子孙后代严格恪守商业道德、坚守信用,坚持做好的产品、做有信用的产品,并不断传承下去。



实例三:松下——“松下电器是培养人才的公司”


松下电器是世界著名的国际综合性电子技术企业集团,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极具日本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坚定、执着、专注、勤奋、达观、仁爱以及强大的使命感贯穿其一生。


“非正品即废品”的品质要求将松下人精致的工匠精神淋漓尽现。参观松下,笔者还切实感受了幸之助的历史观,并为其经营哲学、经营思想深深折服:


一个企业家,却从一次参观寺庙的偶然经历中得到启示和顿悟,把企业经营成如“宗教”那般,让员工发自内心的为工作(使命、信仰)而自觉自愿地付出精神和努力,在工作(生产、制造好的产品)中获得快乐。


03

匠心之旅所感所悟

纵观笔者访问的这三家日本企业,虽然其经营领域和企业文化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每一家企业都有其独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都将客户(消费者)视为心中真正的上帝(而不是口头上的上帝),这些企业的所有员工(从老板到每一位基层员工)对各自的职业和工作都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一个满含工匠精神,长盛不衰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有灵魂、有信仰的企业。只有坚持为了客户的利益、坚守企业的信用,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日本工匠们饱含“精细化”和“专注”的工匠精神或许只是日本制造业多年来强势盛名与其长寿企业昌盛浩繁表因之一。


有人曾指出:日本职场人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本份”,把手头上该做的事情做透是应分的必须的。这一点,笔者的日本之行亦有真切的感受。


在日本各行各业,诸如朝日啤酒、三菱汽车公司以及百货商场、餐厅、小酒吧,他们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对客户热情备至、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敬业有加,让每一个客户和顾客宾至如归、温暖和舒服。


从某种程度而言,日本工匠精神已经泛化为一种职业精神和行业自律,蔓延至社会各行各业。日本之行给笔者的感受是,或许解释日本制造的强势盛名和日本长寿企业的昌盛浩繁可以有更广泛的视角:


工匠精神或者说“职人精神”早已成为整个日本社会的共识与行动的惯性,深刻于日本人的骨髓,内化为其思维模式,外化为其行为准则,成为其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潜移默化,代代相传。


反思我们中国制造,这种工匠精神其实自古就有,只是在传承过程中这种精神并没有被普及和泛化,而是变得日益稀缺。


有人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是不是当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当前的人均8000多美元跃升到10000美元的时候,这种工匠精神就能自动普及并泛化到每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呢?


如果不能,那么,中国的工匠精神该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推动中国制造不断升级,这当是每个国人该深思的问题。

编辑/徐铭堃


庞瑞芝:“老字号”该不该拯救

庞瑞芝:我为《经济研究》审稿

邱斌:日本关西行与对城市群的再思考

祝曙光:为什么日本的火车常被称为“通勤电车”?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