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增刚:德国人“较真”精神的经济学思考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李增刚,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6年第3期(总第73辑)。


全文3142字,阅读约需7分钟


 ✦ 

德国人“较真”精神的

经济学思考

山东省青州市的南张楼村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德国以城乡等值化为理念的“巴伐利亚试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本。我们在该村调研的时候,听到该村负责人多次提到项目实施中德国人的较真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当时就在思考,德国人的“较真”精神从哪里来?效率怎么样?

一、德国人“较真”精神:遵守秩序与遵守时间

德国人高度遵守秩序,正如尼思所说,“‘秩序’是一个渗透德国社会的主题”。这体现在德国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物理层面上,生活中,房间内秩序井然,每样物品放在房间的什么位置都非常明确;工作中,对资料的精心保管和各种具有专门名称的专用笔记簿,能够真正做到“物各有其位,物各在其位”。

在精神层面上,德国人对秩序的遵守不需要监督,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识。有一个关于德国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说是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深夜,一对德国父子要去医院看急诊,在一个偏僻的小路口,碰到了红灯,路上没有人也没有车,他们一直在路口等了很久;后来,儿子想穿过马路,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

德国人对时间的遵守也是如此。据说,在德国可以根据火车到站和离站的时间来对表,可见德国人在公共交通中可以做到时间遵守的毫秒不差。在与客户或别人的约会中,无论是早到还是迟到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迟到,可能会早到,早到了之后不是急于联系对方而是在附近等待。比如,有些业务员在去拜访客户的时候早到了,就围绕客户所在的大厦散步,等到了时间再去见客户。迟到则被视为是马虎或者对对方的不尊重。

二、德国人“较真”精神的根源:避免不确定性和对风险的厌恶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较真”呢?这可以从文化、传统等方面寻求答案,但是这会陷入同义反复,因为“较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根据尼思所分析的德国社会的演变及其特点,可以看出这与德国人要避免不确定性和对风险的厌恶有密切关系。

德国是一个长期征战的国家。在中世纪,德国是一个由几百个独立的小王国、公国、侯国和自由市组成的国家,国家内部战争不断,直到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德国的常年内战对德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因为战争给德国人带来混乱和苦难,战争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就业、人民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破坏。

比如,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的通货膨胀,许多德国人辛苦一生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这就使得德国人极力要建立起稳定的秩序,避免混乱。

德国人害怕混乱、厌恶混乱,因为混乱引起人们的焦虑,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随意破坏的秩序意味着随时可能带来风险,比如在道路上行驶,随意闯红灯的行人可能会使驾驶人驾驶的车辆失控;随意的迟到可能会使得接下来的工作不得不延误或无法进行。

按照尼思所述,德国人常常会为那些不可能发生或这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的挫折、疾病和灾难等表现得过分担心,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们不愿意冒任何风险。

其实,任何人都是厌恶风险的,只不过德国人表现得更为明显。较真和遵守秩序虽然不能够完全避免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是至少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可以将人为造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德国人“较真”精神的效率:短期、局部低效率,但是长期、整体高效率

那么,德国人“较真”精神的效率如何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短期内可能是低效率的,但是长期内是高效率的;局部来看可能是低效率的,但是整体上是高效率的。

德国人的强烈秩序观,短期来看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长期来看却会节省时间。一个井然有序的办公室,不论什么资料或文件多有明确的顺序或编号,虽然整理需要花费时间,但是在以后的查找中就非常容易,能够节省时间,同时可以避免能否找到的不确定性。

在交通秩序的遵守上,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不会闯红灯,一是避免了任何可能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二是当所有人遵守交通秩序的时候,道路一定是非常高效的。

在前面所举的雨夜父子仍然遵守交通秩序的例子中,父子两人在雨中等红灯,虽然没有任何车辆或行人通过,看上去是浪费了时间,是低效率的,但这仅仅是短期或局部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可能存在机会主义倾向或机会主义行为,一次闯红灯没有遭受损失甚至带来好处,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没有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不代表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不会造成交通秩序混乱。

长此以往,结果就很可能是整个交通秩序的混乱。严格遵守时间的“较真”精神可以使工作、生活安排得非常高效率,因为在每个时间点安排的事情都能够得到高效率的执行。比如,为了避免迟到5分钟可能会早到30分钟,但是如果都能够做到不迟到的话,那么为了避免不确定性而早到的时间就可能会避免。

在一个人人都遵守交通秩序的社会中,由于无序而造成的交通拥堵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出现因交通而导致的迟到。所以,德国人的这种“较真”精神,能够以短期、局部的低效率换来长期、整体的高效率。

四、德国人“较真”精神对中国的启示

相对于德国人的“较真”精神,中国似乎表现得更为灵活,无论是在做事上,在秩序的遵守上都是如此。不过,正是这种灵活造成了中国与德国的不同,短期、局部似乎是有效率的,而长期、整体却是效率极低的。最典型的体现在中国交通秩序混乱上,这正是这种混乱造成了中国交通的低效率、拥堵不堪。

比如,中国城市路口的“闯绿灯”行为。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路口如果前方车辆拥堵,不能顺利通过路口时,即使绿灯也要等能够迅速通过路口时再通过,这样可以避免路口拥堵,导致交叉方向绿灯的时候无法通行。

但是,这个规定几乎形同虚设,交警不处罚,几乎所有的司机都会“闯绿灯”,结果就是交通高峰时候很多路口四个方向全堵,谁都走不了。

再比如,中国的“路怒症”非常严重,许多司机都有类似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相互不遵守秩序的结果,堵车时候的“乱插队”就是一个典型,有些司机从别的车道突然插入,使得后面的司机延误通过甚至可能造成事故,给正常遵守秩序的被插队司机造成了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再比如,司机在道路上乱停车,只要警察看不到、不贴罚单,就任意停放,结果就是道路的拥挤和拥堵,这就是局部、个体的短期似乎有效率却导致了整体、长期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确要好好学习德国精神。

中国曾经一度将规避制度作为思想或理念开放的表现,说凡是法律或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够做的事情都可以做,而不是只做法律或制度规定能够做的事情。

如果将法律或制度规避作为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表现,似乎是能够提高效率的,但是如果这种法律或制度规避只是短期内、局部或个体受益,而造成长期、整体受损的话,这种法律规避就应当是被禁止的。

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无论是从数字上看其人均GDP水平还是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德国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保持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经济体之一,之所以能够以“德国制造”闻名于世,就是其“较真”精神和严格遵守秩序的结果。

这体现在德国的各行各业,无论是有监督还是没有监督,无论是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都是如此。

因此,中国在进行供给侧管理改革,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关键是培养所有人的“较真”精神,培养人人遵守“秩序”、严格执行秩序的精神,降低由于秩序混乱所产生的高昂交易成本。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朱玲:看德国人怎样买房卖房

徐康宁:闲话“工匠精神”

庞瑞芝 崔祥鹤:谈日本的工匠精神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