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克明:经济学的幸福效应——兼评赖德胜教授《美好生活经济学》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吴克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3期(总第91期)。


全文5297字,阅读约需12分钟

经济学的幸福效应

——兼评赖德胜教授《美好生活经济学》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致力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从各自的角度提供独特的智慧,做出应有的贡献,经济学也不例外。最近读到赖德胜教授的新著《美好生活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引发笔者对“经济学的幸福效应”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内卷化”日益严重,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烦恼,幸福美好变得稀缺而弥足珍贵。从选题来看,该著主标题中“美好生活”和副标题“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充分体现了经济学致力于促进美好生活的主旨,紧密切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意义,而且紧密贴近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意义。

从内容上看,该著分为经济学家论公平、思教育、悟人文、观社会、谈治学等五个部分,都围绕如何促进美好生活的主旨展开,从多角度展现了经济学的幸福效应,该效应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经济学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为人们获得美好幸福生活创造优越的宏观环境。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越安定祥和、自然环境越整洁优美、制度环境越公平合理、文化环境越文明优雅、人际氛围越和谐温馨、交通环境越畅通便捷、医疗卫生环境越安全(比如没有传染性疫情),生活就越美好幸福,而这一切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来之不易的,也非偶然,而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和努力,比如,需要强大的国防和良好的公共安全建设,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需要持之以恒的交通基础建设和环境治理......这一切建设都离不开充足的财政或经济支撑,归根结底,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增长。

而“致力于经济增长”正是经济学的“分内职责”和用武之地。基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基本假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是研究如何优化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学科,换言之,经济学研究如何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研究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学也研究收入如何合理分配,研究如何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总之,经济学是一门“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社会学科,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这一目标也体现在种类繁多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中。

例如,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前者侧重于发达国家,后者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规律;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生态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各种应用经济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改革摇旗呐喊,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彰显了经济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生活的美好幸福度所起的巨大作用。

《美好生活经济学》基于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在“经济学家思教育”、“经济学家观社会”和“经济学家论公平”三篇中,从宏观的角度分别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等社会民生问题。

其中,关于教育,作者提出:教育需要更多聆听劳动力市场的声音;教育改革和发展既要充分考量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对我国劳动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隐忧,要增加人力资本供给,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以“人力资本红利替代人口红利”以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观点。

关于就业,作者认为:高质量就业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面对大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作者提出了应对疫情冲击稳就业的五个举措;作者还对如何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发展夜间经济提出了中肯的政策建议。

关于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作者分析了中产阶层焦虑问题、探讨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正常与反常现象、揭示了我国收入差距迎来缩小的拐点、论述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和对策、提出了“缩小贫富差距有赖于制度创新”观点、剖析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主张“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和“多层次调节”以促进社会公平。

总之,该著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教育发展和公平、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收入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必然有益于增进人们生活的美好幸福感。这些论述在宏观上充分体现了经济学的幸福效应。

二、经济学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理性的行为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为人们获得美好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利益基础。

在生活工作中,人们经常会面临不同选择,大到上学选择学校或专业、就业选择工作单位、投资选择方向、结婚选择对象等,小到出行选择交通方式、旅游选择景点、购物选择品牌、乃至一日三餐也面临选择......可谓何时何处无选择?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赋予人们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未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做出最佳的选择,是人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资源配置扩展为行为选择,成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理论大厦构建于资源稀缺性和经济人这两个基本假定之上,经济人假定(也称理性人假定)基于人们“趋利避害”的利己本性,认为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是追求特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预期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自身预期利益最大化目标,理性人在做出决策之前会根据自身的特定约束条件,对各种可能选择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成本-收益权衡、比较,最终做出最优选择。围绕这个目标,经济学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指导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最大化利益,增进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第一,理性人假设启示人们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应该选择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价值最大、效率最高、回报最多的地方。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声望)、经济资源(金钱、财产)、政治资源(权力)和时间资源等多方面,任何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使富甲一方的首富和人脉通天的达官显贵,其权力也不可能凌驾在法律之上而无法无天,退一万步,任何人都不可能万寿无疆,寿命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时间资源的有限性,也因此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即任何资源不能同时用在不同的地方)和权衡选择问题。理性人假设启示人们,理性正确的选择是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能够获得最大化利益的地方。

例如,在重要的“人生大事”方面(近似“生产者”的角度),上学优先选择教育质量高的名校;专业优先选择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预期收益率高的专业;就业优先选择收入更高、晋升机会更多的工作单位;结婚优先选择人品好、能力强、有责任心的配偶;朋友选择良师益友;投资优先选择收益更高且风险更小的领域等,为了实现这些选择,值得动用既有的各种资源,投入必要的成本。在次要的“日常小事”方面(近似“消费者”角度),也应合理配置资源,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例如,购物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物美价廉”商品;出行选择时间更短、价格更低的交通方式;旅游选择更符合兴趣、价格更低的景点。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如何优化配置时间这个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也应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在时间资源的配置方面,关于工作时间安排,应该在思维活跃、头脑清晰的黄金时间段处理具有创造性或挑战性的脑力事项或重要的“黄金”事项,而在其他时间段处理事务性的体力活动事项或次要事情;关于考试中时间分配,理性选择是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因为相对于分值相同的高难题目,解答简单题目意味着付出更少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收益。

第二,理性人假设启示人们为了实现损失最小化,应该正确面对“沉没成本”、及时果断止损。一般情况下,人们出于预期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基于现实的约束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经过多方面的成本-收益分析和充分的权衡比较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会最终实现最大化利益的结果。但是,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充分和不完全等各种客观因素和不可预料的因素,导致做出选择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损失情形。

例如,投资于餐饮店或教育培训公司还没有收回成本,突然遇到新冠疫情,导致业绩面临更大亏损;投资股票被套,某日开盘前忽然出现巨大利空消息;谈恋爱或交友过程中,逐渐发现对方品行不端或三观不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电影看到一半,发现很难看;看书看到一半,发现书的质量差......面对以上情形,该怎么办?

在经济学中,以上情形都属于“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的成本”,面对沉没成本,理性选择就是忽视,冷静接受损失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及时果断止损。然而,人们往往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割舍放弃,却导致更大损失。

例如,继续观看低劣的电影、阅读低劣的图书,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购买电影票和图书的钱,还浪费了更多时间;股票遇到突发重大利空消息,不愿果断割肉清仓,导致进一步深度套牢;发现交友对象品行不良,不忍放弃投入的感情而未能割席断交,导致后来深受其害......凡此种种,虽合“人之常情”,却实为“不智之举”。

可见,沉没成本概念确立的是“及时止损”思维,是一种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的理性选择。更进一步,“及时止损”思维还适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其他“犯错”场合,例如,驾车时不小心撞伤行人,应该冷静面对造成的损失,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要躲避逃逸,否则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工作中由于自己的失误给单位造成损失,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而不要撒谎掩饰,否则会遭受更多的惩罚、付出更大的代价......

以上从理性人假设和沉没成本的视角论述了经济学有助于指导人们做出理性选择,帮助人们实现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进而获得美好幸福生活,体现了经济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和智慧,这一智慧在《美好生活经济学》中也有诸多体现。

在该著第五篇“经济学家谈治学”中,作者分析了“学术关键词”对于彰显经济学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重要意义,但学术关键词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一个或有限几个领域辛勤耕耘”,换言之,需要长期在某一个领域上坚持不懈的探索,而不是四面出击、八方撒网,才能“掘井及泉”、获得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等无形却重要的声望收益,可见,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专而精”的时间配置策略实为一种理性选择。

值得强调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幸福效应,属于理性选择,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者基于“年龄学习曲线”和“年龄收入曲线”,巧妙解释了“少壮不努力,何以老大徒伤悲”,少壮时的“努力”(《长歌行》中“努力”的本义是指用功读书学习,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实是有利于实现人生长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其次,作者深刻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和人力资本激励效应,有利于未来获得更多利益,正所谓“人挪活”;

最后,个人要想在单位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让自己尽可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而途径就是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拥有核心竞争力。

总之,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能够产生巨大回报的理性选择,也充分体现了经济学在指导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作用。

结语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行为选择的学科,在致力于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功能,本文仅仅从经济学研究对象、理性人假设、沉没成本等有限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远未穷尽博大精深的经济学体系和思想。但“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经济学之幸福效应的精髓和奥妙,由此可见一斑。

经济学普遍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不论是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官员,还是作为投资者或经营者的企业家,亦或范围更广的劳动者或消费者,都能够从经济学中获得启发,做出理性选择,提升生活的幸福美好度。

正因为经济学如此重要,美国国家经济学教育委员会明确规定,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就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也有国家从高中时代就开设经济学课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济学作为一门有益于人们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经世致用学科,值得人们及早学习和掌握。

追寻美好幸福生活,可从学习经济学开始,可从阅读《美好生活经济学》开始。


吴克明:经济学与人生艺术
吴克明:“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经济学解释
悦茶丨吴克明:精神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赖德胜:经济学家的关键词
赖德胜:大学的文化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