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茶丨沈凌:内银股的“鹤岗现象”





作者简介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本文原载于《大公报》。


全文1456字,阅读约需3分钟



内银股的“鹤岗现象”

图:工行近期在港股跌到3.4港元,约为人民币 3元。按照其淨资产数据,每股8.57元人民币,相当该股在港股市场上三折起售。







东北有个鹤岗,据说用杭州楼市一平米的价格可以在那买到一套房。笔者忍不住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个鹤岗,才知道这个城市地处中国地图那个“鸡头”的位置,离俄罗斯边境已经不远。

按照中国的行政级别来讲,鹤岗还是一个地级市,所以教育医疗资源还不错,据说当地中学每年都有孩子考入北大清华;按照人口规模来讲,虽然十年之间人口流出几十万,但现在仍有七、八十万的常住人口,规模在德国能排到前五名;按照自然环境来讲,天蓝水清、森林茂密,冬季滑雪的条件也是得天独厚。

虽然说了这么多的优点,但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是:人口流失导致楼市崩塌,最好的房子也就是几千元一平,10万元人民币已可在鹤岗置业安家了。

“鹤岗现象”不仅存在于楼市,股市里也有千年躺平的银行股。比如港股市场的工行(01398),近期跌到3.4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元左右。按照其公布的淨资产数据,每股8.57元人民币,相当该股在港股市场上三折起售。而工商银行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分红达到了0.26元,按照现在的股价去衡量的话,相当于每年股息率8.66%。就算拿着不动等分红,似乎也可以保值养老了。

资产价格明显低估

与鹤岗楼市一样,银行股面临的现状是:股民流失导致股价不振,长期在底部徘徊。资产价格明显低估,投资人也不看好其未来的发展。

那么对鹤岗当地政府来讲,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振兴经济吸引年轻人就业,从而提高鹤岗的房价。对银行股的大股东来讲,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吸引投资者参与,从而提高银行股的估值。其实用更加宏观的视野去看,与其振兴经济或提高估值,还不如想想如何有序撤退,缩小规模。

主动顺应经济转型

鹤岗是一个资源枯竭城市,人口流出的目的地是沿海发达城市,这是资源配置的正常行为。人的流动和资本的流动一样,都是“往高处走”的。也许一个鹤岗能够转型成功,但是对所有的资源枯竭城市而言,似乎有序撤退、缩小城市规模,才是理智的行为。

国家层面其实可以考虑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降低城市的行政级别,从而降低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反,在沿海发达地区,不少乡镇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不是也应该提高它们的行政级别,从而加大政府的公共开支呢?

对于股市里面的银行股,逻辑也是一样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依赖于资本密集的重资产行业,转向依赖技术创新的高科技行业,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升级过程。而在这个阶段需要资本市场的结构也做同样的转型: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以企业债和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

提高分红好处多

那么这些国有大银行,是不是应该主动去适应呢?过去只拿出每年利润的三分之一来分红,其余都重新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了;现在能不能增加分红比例,比如拿出三分之二来回报股东呢?这样的话,以工商银行为例,股息率一下子可以提高一倍,在稳定业务的同时,作为高股息公司,还能吸引到一些风险厌恶型的资本,改善一下现在过低的估值。何乐而不为?

进一步来说,如果银行股可以回购股票,那么改善估值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而国有股份公司的大比例分红,使得政府增加收入用作改善民生或者作为其他高科技产业基金的种子基金,有利于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

黄有光:读《经济学家茶座》有感
悦茶丨许小年:经济学界最缺乏的四大常识
悦茶丨张维迎:商学院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影响力
许斌:经济学家能够影响政策吗?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