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亮又一次大胆地说了真话

周智宇 见闻地产 2023-11-09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两年的大调整,以及年初短暂的小阳春后,在这个最热的夏季二次探底,将万达、碧桂园甚至远洋这类本以为安全的房企,也推向了悬崖边。

然而,这个市场依然有像万科、龙湖、中海等这样的稳健型房企,收获了增长和利润,表现出强韧的生命力。

2023年上半年,虽然净利润再次下滑,但万科守住了财务安全底线,还有近百亿净利。在如此低迷的市场中,以万科的规模和体量,实现这样的业绩殊为难得。

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与2018年喊“活下去”,去年提“黑铁时代”、向着“微光”而行一样,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再次大胆发声,称市场已经跌过头了,呼吁已经出台的政策尽快落地实施,以推动房地产市场恢复到健康合理的水平。

就在郁亮喊话前后,广州、深圳接连落地认房不认贷,二套变首套,央行也出台重磅政策,首套、二套首付低至2成、3成,住房存量贷款利率也将下调。

房地产似乎正在迎来最大的转机。



   超跌

“市场(开发、销售面积)已经跌过头了”,在8月31日的万科中期业绩会上,郁亮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是房地产从业者的心声。

他援引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数据表示,在经过过去两年的市场下滑后,今年前7个月,这个数又下跌了24.5%。如果再这么下去,预计全年新开工面积仅为6.6亿平方米,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对比每年保守估计的10亿到12亿平米的需求,显然超跌了。

这意思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调整后,一举回到了17年前。

新开工面积,是房企对未来2-3年市场情况最直接的预期。未来市场的销售、房企的营业收入,都与之息息相关。如果真如郁亮所预测,今年新开工面积仅有需求的一半,这个供需错配的市场,也会在未来反映到价格上。

在郁亮抛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称他看不清未来,也有人笑他肯定判断错了。这与5年前在市场依旧狂热的时候,他高喊“活下去”,人们的错愕、嘲讽是类似的。在极端的情绪面前,郁亮的喊话,总是显得忠言逆耳。

站在行业之外的人,也很难看清,当前市场下跌的幅度之深,影响之广,史所罕见。到现在还“活着”并且盈利的上市房企,已是少数。

上半年,诸多房企仍在计提资产减值,甚至亏损百亿。万科净利润也再次下滑。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2008.9亿元,同比下降5.3%;归母净利润98.7亿元,同比下降19.4%。

这样的趋势还可能延续。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8月百强房企操盘销售额同比降低33.9%,同比降幅较7月进一步扩大。反映出市场仍在探底过程中,尚未企稳。

碧桂园的危机接下来也可能发生在更多房企身上。8月,除了保利一家权益销售额超过200亿外,其余前十房企的销售额均萎缩至140亿甚至以下的水平。上个月还排在前10的金茂,权益销售额在8月仅为35.2亿元。销售不振,在还债和交付的双重压力下,这会使得他们的现金流快速枯竭。



   转机

中国房地产行至今日,存活下来的房企,可谓都是历经磨练,穿越了雷暴;而少数还可以盈利的大型房企,如万科、中海、华润、龙湖等,更是证明了自己的强韧和实力。

万科长期以来对财务的审慎,守住了安全底线。万科总裁祝九胜也对万科的经营安全表示有信心。他说,靠着过去10年开发、经营、服务三者并重,在当下市场碰到压力的情况下,万科信心更加坚定。

万科CFO韩慧华也表示,虽然市场短期有压力,但万科已经筑好了最牢固的底线,做了充分的前置准备,安全韧性在提升。

财务数据证明了万科的稳健与前瞻:2023年上半年,万科经营现金流依旧保持为正;持有货币资金1221.8亿元,现金对短债的覆盖倍数2.7倍,较年初提升0.6倍;前7个月境内累计发行信用债100亿元,其他融资渠道也依旧畅通;通过结构调整,万科债务平均久期延长至5年,境外有息负债剔除汇率变动后较年初下降12%。

这使得在终止150亿A股定增预案的情况下,万科还是能靠其他融资渠道,支持业务发展。

谈及终止增发原因,万科董秘朱旭表示,目前股价较低,机构投资者对在当下价位定增有担忧,认为要保障现有股东权益,慎重考虑。接下来会根据市场情况,再考虑启动增发。

万科的财务和业绩表现,让不少投资者对这个行业还能抱有信心。像万科这样的企业,可以依靠长期财务上的坚守,扛过最艰难的时刻。

值得关注的是, 郁亮一直保持着他“猫头鹰”的特色:一只眼看风险,一只眼看机会。

业绩会上,郁亮坦言,当下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看不清未来,每个人都非常不容易。但尊重常识的郁亮,也会在市场处于背阴之时,寻找向阳面。

他认为,未来保障房、城中村改造、代建、代运营等都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这需要万科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摸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这也是房地产行业走到下半场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过去两年的房地产大调整,是一场大逃杀,一场鱿鱼游戏,那么最后存活的,只可能是万科、中海这类长期秉持审慎财务策略的房企。尽管他们曾因保守为人诟病,在牛市时错失了很多机会。

这两天,广深接连落实新政,二套房变首套首付降至3成,仿佛又回到了8年前“3.30新政”出台的那一天。

然而过去8年,在流动性泡沫和一次次救市中活着的中国开发商,已经尝过了鬼门关的滋味。他们不会再认为,那个黄金时代还会再来了。

未来的新世界,只有像万科、中海、龙湖这类追求真实价值、努力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房企,才能持久地活下去。

往期推荐:

· 见闻地产/华尔街见闻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对话框发送关键词转载、,联系我们。
· 也可在华尔街见闻APP、头条上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