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政策简评】传递六大信号、揭示政策动向——陆家嘴论坛主题演讲学习心得
微信公众号声明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信息或事件
2023年6月8日,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大会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演讲主题分别为绿色金融、新时代金融监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以及全球金融周期趋势和影响。
✦
核心观点
✦
四位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齐聚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传递六大政策信号,揭示政策动向。第一,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将会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第二,“全覆盖”金融监管体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三,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第四,大力发展权益市场,夯实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第五,落实机构改革,强化央地协同将在金融监管中起到突出作用;第六,货币政策坚持稳健,预计不发生重大政策转向。
✦
正文
✦
一、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一)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支持“3060”目标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演讲中表示绿色金融将在我国平稳实现“3060”目标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易纲行长总结了实现“3060”的两个难点:第一是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第二是逐步降低绿色溢价。而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助力解决上述两个难题。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决把绿色金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从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完善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开展气候变化的压力测试三个方面全力支持“3060”目标达成实现。在上述工作中,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引入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在绿色转型、绿色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建设。金融部门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可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市场已经形成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最后,易纲行长还介绍了我国广泛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相关情况。
在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应遵循“谁排碳谁承担成本”,使各个经济主体将排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因此碳排放水平较大的化石能源、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航空、造纸等行业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碳成本冲击,而清洁能源、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相对确定性。
(二)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易会满主席在演讲中着重强调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之路、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加精准高效支持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讲话中同样强调要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在高效支持科技创新层面,资本市场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一阶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与科技创新企业“迭代快、风险高、轻资产”高度契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讲话中强调,资本市场在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易会满主席表示,未来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适时出台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政策措施。
在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层面,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化债券市场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证监会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加强部委合作,建立工作机制,高效核发首批企业债券注册批文,顺利实现平稳过渡。按照统一公司债和企业债、促进协同发展的思路,加快完善制度规则,全面深化债券市场功能,更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要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股债融资、并购重组、REITs等产品创新和制度供给,强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影响力。
二、“全覆盖”金融监管体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金融监管做到“全覆盖、无例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和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均突出强调金融监管要“全覆盖、无例外”。具体而言,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易会满主席也强调,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金融监管体制和职能分工,突出将所有金融活动依法纳入监管。将以落实机构改革为契机,及时查补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的制度短板和漏洞,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推动依法将各类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持续健全各条线各环节监管制度体系。
证监会要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强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协同监管,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快推动发行、上市、机构、债券等主要业务条线监管转型,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着力提升监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继续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着力加强全面实行注册制后的市场秩序维护和生态塑造。
(二)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永恒主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和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也同样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李云泽局长提出要以更加主动地态度应对各类风险隐患,进行风险前瞻防控。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努力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阻断风险蔓延。这要求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做好穿透式监管。完善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多渠道充实处置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化险积极性。易会满主席则强调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金融市场输入性风险,完善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此外,要稳妥有序化解债券违约风险,持续加大对“伪私募”、地方交易场所等重点领域风险的整治。
三、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
(一)坚持“引进来”,不断放宽外资准入和吸引外资
在“引进来”层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演讲中强调要始终坚持金融对外开放不动摇,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条开放措施,取消了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减少了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一批开放实例先后落地。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养老健康、资产管理等领域,热忱欢迎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同时,外管局局长潘功胜表示,在当前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人民币债券具有良好的投资组合分散化价值,具备较高的真实利率,加之中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仍然具备良好基础,优质人民币资产有望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二)坚持“走出去”,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和拓展互联互通机制
在“走出去”层面,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强调要继续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不动摇。扎实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工作,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拓展优化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格局。李云泽局长还强调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断提升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水平。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
四、大力发展权益市场,夯实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一)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要全力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努力提高推进上市公司质量。通过把握好资本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代表性和引领性进一步增强。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抓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会同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长效化的综合监管机制,持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持高压态势,从严惩治财务造假、大股东违规占用等行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夯实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内在基础。
(二)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强调要持之以恒强化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树立长期投资价值理念,做好对量化交易的跟踪分析。近期,股市波动有所加大,板块热点轮动加快,关于量化交易、市场公平性、资金短线炒作、行业机构责任等讨论增多。证监会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监管,将持续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做好对量化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跟踪分析,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良性健康的市场秩序和生态。广大机构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积极培育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和投资文化,以良好的长期业绩回报投资者,真正实现行业自身发展与客户价值增长的提升和共同进步。在投资层面,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推动公募基金行业“总量提升、结构优化”,支持证券基金期货私募资管产品稳健发展,引导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五、落实机构改革,强化央地协同
(一)落实机构改革
国家机构改革成果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理顺金融监管体制和职能分工方面率先起到突出作用。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讲话中两度提及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论述中,易会满主席强调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加强部委合作,建立工作机制,高效核发首批企业债券注册批文,顺利实现平稳过渡。在突出监管全覆盖部分论述中,提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金融监管体制和职能分工,突出将所有金融活动依法纳入监管,持续健全各条线各环节监管制度体系。
(二)强化央地协同
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将成为金融监管“全覆盖、无例外”的重要一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要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工作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的无缝对接协调。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重拳惩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货币政策坚持稳健,预计不发生重大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方面,我国预计将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发生重大政策转变。外管局局长潘功胜指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今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并未特别提及货币政策,而他在上一届陆家嘴论坛上指出,货币政策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注重跨周期的供求平衡,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根据近期央行的表态,现阶段我国预计也不会发生重大政策转向。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强调接下来要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助力实现促消费、扩投资、带就业的综合效应。
✦
文章来源
✦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传递六大信号、揭示政策动向——陆家嘴论坛主题演讲学习心得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6月9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胡玉玮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2090003
研究助理:冯天泽相关研究: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宏观、中观、微观分化背后的市场博弈及产业投资方向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重点领域改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第六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前瞻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2023年宏观形势、政策展望与投资机遇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三重压力”边际好转,积极政策值得期待——4月政治局会议学习体会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团队
胡玉玮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团队负责人。经济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欧盟访问学者。曾担任中国证监会研究院国际金融部负责人、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驻华代表(养老金与保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顾问专家,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客座研究员。参与或主持多项国际、国家和部委重大经济金融领域研究课题,多篇政策研究报告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或批转。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
冯天泽
周之瀚
中信建投政策分析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理学学士与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数字经济等。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胡子de全球观察)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胡玉玮政策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