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毒关系 | 依赖关系:我对你的爱好像上了瘾……

邱雨薇Molly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2024-10-01


你有以下特征么:

有困难说"不"

把别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都放在第一位

感觉自己付出多于别人

当照顾和爱护别人不被欣赏而气愤

觉得需要去控制和指示别人应该怎样做(以自己的标准为主)

被别人拒绝时,难于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感觉为别人而活才是正常,恐惧被抛弃

虽然没有迹象,关系出现任何问题都感觉不安全

对言语、性骚扰和身体虐待视为正常

在不知不觉中有惯性的自毁行为

 

如果有,那么,你有可能是个“依赖者”(Codependent)。


 

“Codependency”一词有不同版本的翻译:依赖关系、依存关系、共存关系、关系成瘾、关怀强迫症、人际关系成瘾等。

 

依赖关系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对人事物难以改变的行为模式习惯。依赖的核心是一种心理上“不能不做”的心态。比如:恋爱虽然是亲密的,但是你会深深地迷恋对方,一切以对方为中心,失去快乐的权利。伴侣在你身边还好,如果ta不在,你会体会到强烈的孤单和寂寞。当你意识到伴侣已经不爱你的时候,你无法放手。

 

依赖者因为需要被人需要,所以会在别人身上制造需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依赖者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ta人身上,而忽略倾听自己的情感需求。当依赖者在一段压抑的关系中维持太久不做出改变,可转变成为一种病态的依赖模式,不断在痛苦、否认和麻醉的循环里,难以自拔,有时会产生摧毁性行为,比如:出轨、自残、自杀等。

 

那么,“依赖”这个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对你的爱好像上了瘾……


“依赖”的观念源于美国七十年代的酗酒的研究。在酗酒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酗酒者的家属会失去自己,大脑被家人沉溺行为操控,幻想用爱的感化让对方改变,忘我而失去平衡。“依赖者”有以下的几种形态:拯救者、烈士、受害者、否认型、自卑性、迁就型、操控型。



依赖关系特别会发生在低自尊的女性身上。在父权的社会文化中,女性从小被教育要“乖”“听话”,所有的价值都来源于外界的肯定,自尊感和价值感低。所以她们需要被别人需要,让自己的生命感到有意义和价值。

 

“母子关系”是最常出现的依赖关系。许多赌徒的母亲会经常抱怨:“如果我不帮ta,还有谁会帮ta?”因为这个缘故,她们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全部帮儿子还赌债,纵容儿子的赌博行为。殊不知,母亲的这种牺牲实质上是以爱之名对儿子的控制:不希望儿子“长大”,希望儿子永远在她身边。这种被依靠的感觉,是她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在另一个个案里,有一名妻子因丈夫赌博至凌晨四时才回家,愤怒之下,因为她不敢打丈夫,于是打自己及女儿。而另一个故事是妻子以跳楼自杀的行动来希望丈夫改变;妻子死后,丈夫最初很内疚,但一段时间后,丈夫又继续赌博下去。


 

以上的例子看似极端,但在严重的依赖关系中,类似的个案却又屡见不鲜。依赖关系有“自毁毁人”的后果:在依赖关系里,依赖者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对方的身上,要为对方负责,不断强迫性地关心对方,进一步拖累ta人。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圣母心”或“关心强迫症”。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依赖者不是天生如此,ta们往往来自一个失效的家庭。

 

首先,家人之间的界线很模糊。中国文化过分地把家人的“面子”“名声”放在第一位。例如身为父母,孩子在校成绩不及格,就会让ta们觉得自己“不合格”;孩子失败,等于自己失败。

 

其次,过分地为家人负责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每个人只能为自己负责。可是,很多父母认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为孩子牺牲是一种“爱”的体现,这种对于“爱”的理解代际遗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有些被长期家暴的女性,她们即使不断被虐,还是未能走出被需要的关系。当被虐打的女性听到伴侣哭着说:“我很内疚,很需要你”这类的说话,便会重返伴侣的身边。

 

依赖者把人生的焦点外放,失去自己,与ta人的界限模糊,常有纠缠不清的情况。Ta们情感失调,怨天尤人,但又不愿意改变,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研究证明,依赖者在关系中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感受,可能会产生抑郁、失眠、自我伤害、性失调和强迫性行为等心理问题,还会患有哮喘、偏头痛、关节炎等生理疾病。同时,依赖关系会削弱人的抵抗力,易受伤感染,增高罹患癌症的风险。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个关系依赖者,那该怎么办?

 

我把自己弄丢了,该怎么找回来……


第一,要察觉自己的依赖倾向。

 

美国的依赖关系自助戒瘾会(Codependent Anonymous)指出,依赖关系有以下四种不同的形态:

 

第一种是否认型,不断否认自己有问题,对自己说:“没事,没事,没发生过”,否认自己的感受;

 

第二种是自卑型,自我形象低落,经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重要;

 

第三种是迁就型,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很怕与人对峙;

 

第四种是操控型,在亲子关系中经常出现。父母要做什么孩子便要做什么,而父母经常认为孩子不能应付,需要ta们帮忙。孩子不能拒绝ta们的帮忙。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四种倾向,那么首先要意识到问题所在。因为意识到问题所在,是改变问题的第一步。


 

第二,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

 

之前跟大家介绍过,“依赖者”有以下的几种形态:拯救者、烈士、受害者、否认型、自卑性、迁就型、操控型。

 

每种形态都还有自己的认知模式。每当受到到外界的刺激,会陷入到“依赖者”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思维模式。

 

  • 拯救者:

“我宁愿短命几年也要为了ta!”“我不能不见死不救啊!”

“我可以选择如何反应,却控制不了事情的发生”——米亚

 

  • 烈士:

“You jump, I jump!”“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眼睛善于观察别人的人,一定疏忽观察自己”——霍贝斯

 

  • 受害者:

“我这辈子都被人欺骗拖累。”

“我们无法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它的态度。”——坎伯

 

  • 否认型

“我帮ta最后一次!”

“你必须对自己忠诚,然后才不会欺骗别人。”——莎士比亚

 

  • 自卑性

“无论我怎样努力,结果都是一样!”

“每个人都有两条生命,一条是用来学习,另一条则是用来学习如果经历失败、创痛之后,如何获得重生。”——电影《天生好手》对白

 

  • 迁就型

“你说怎样就怎样吧,没意见!”

“别人认为你该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想做什么”——帕里黎厄斯·席勒斯

 

  • 操控型

“我不帮ta,还有谁帮ta!”“没我,ta哪会有今天!”“我这么说都为你好!”

“自大和自信都是欺人的,前者常欺骗自己,后者常欺骗别人。”——齐麦曼



第三,参加讨论小组,寻求专业帮助。

旧有模式的改变不是靠道理就能说服改变的,需要团体的支持和专业的训练才能改变的。


欢迎加入每周的RelationshipTalk(如果错过,可私信小助手询问最新活动/关注公号)。我是一名美国人际关系教练,就让我用专业的技能,带领着你和其ta有共同困惑的小伙伴一起聊一聊那些“依赖者”的烦心事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与大家一起成长。



如果你想寻求一对一专业的帮助,可以加助手微信咨询:

 




相关阅读


邱后算账S1E12 #姐姐来了# | 米书:当我们说“富养女儿”时,我们在说什么


有毒关系 | 你为什么总是爱上不爱你的人?


有毒人格 | Ta不是不在乎你的感受,而是根本不在乎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