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大学旁边开公司,有多“简单”?

沈嘉赟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作者 | 沈嘉赟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 | 陈莹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双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地,促进了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该组织形式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斯坦福大学,成为了硅谷崛起为创新创业高地的核心要素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大学科技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国家包括美、英、日、德、法等, 也包括瑞士。


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于 1991 年率先在校区旁成立了科学园和创新广场,不仅逐步发展为成熟的创新园区,还成为了瑞士在其他各地区建设创新园区的重要范本。自 2000 年到 2019 年,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孵化了 293 家初创企业,其中的116 家至今仍在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创新园区设有办公室,以保持其和大学的紧密合作关系。此外,创新园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高科技公司的入驻,其中包括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全球顶级金融服务机构瑞信、全球著名云周边设备供应商罗技、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公司默克、全球领先的电梯自动扶梯等相关服务供应商迅达等。


2019 年,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新孵化的初创公司达到新高,当年有 23 家,主要分布在医疗和生物科技、工程、清洁科技以及微纳米科技等领域。该校的初创公司在融资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 2016 年和 2019 年总融资额分别为 3.97 亿瑞郎(折合人民币约 27.8 亿)和2.86 亿瑞郎(折合人民币约 20 亿)。这座在校学生人数仅一万左右的大学,能够平均每年能孵化出约 15.4 家高存活率的初创企业,依赖于其生机勃勃的初创文化和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创新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学校的管理架构调整、产学研合作中心沿革,以及园区与其他创新服务机构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园区成功的重要因素,将为国内大学进一步发展科技园区带来启示。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主校区




创新园的诞生故事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法语名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英文名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位于瑞士法语区的洛桑,是另一所位于瑞士德语区的苏黎世联邦理工的姊妹学校。两所高校加上另外四所联邦研究所(保罗谢尔研究所 PSI,联邦材料测试与开发研究所 EMPA,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 WSL 以及联邦供水,废水处理与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EAWAG)共同组成了瑞士技术与研究联邦理工学院(ETH Domain),由联邦经济事务、教育和研究部直接管辖。


在这些瑞士顶尖高校和研究所中,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率先开辟了与工业界紧密合作的先河, 并于 20 世纪末首先创立了科学园,在逐步优化组织架构和完善工具的过程中,形成了“科研技术通过企业的经验更易转化、企业通过高校科研始终保持在技术发展前沿”两者相辅相成并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2010 年,科学园改名创新园。2016 年,在瑞士科研和创新促进法以及相关执行文件的倡导下,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创新园进一步拓展为依托在洛桑的原科学园主体,链接其他五个附近区域创新中心的瑞士西部创新网络(Switzerland Innovation Partner Network West EPFL)。这五个区域分别为位于洛桑地区的生物地极(EPFL Innovation Park Biopôle), 位于日内瓦地区的生物科技园区(Campus Biotech), 位于瓦莱州首府锡永(Sion)的能源极地(Energypolis),位于纳沙泰尔(Neuchâtel) 的微电子城(Microcity),和位于弗里堡(Freiburg/Fribourg)的蓝色工厂(Blue Factory)。由于他们都位于瑞士西部的法语区,故合称瑞士西部创新网络。


图表 1: 瑞士西部创新网络的创新园区地理位置及产业促进方向


创新园的设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1986 年,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发起了工业联盟项目(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并于同年签署了两份重要的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在沃州(Canton of Vaud)州政府的支持下, 科学和技术支持中心 CAST (Centre d’appui scientifique et technologies) 成立。1991 年,洛桑联邦理工发起了科学园 (Science park),并成立了 Foundation PSE,以基金会的形式进行管理。园内的建筑设施则是从 1992 开始建设,1993 年第一栋建筑正式开放。除了物理设施外,同年校方还成立了分管知识产权战略和授权的办公室。1995 年,园区成立了用于支持初创项目早期发展(pre-seed phase) 的专项资金和管理资金的专业基金会(Foundation FIT)。1997 年,园区开始为早期初创团队提供培训服务,以帮助初创团队的良好发展。1998 年,专业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办公室成立。同年,园区的第二栋建筑投入运营。2000 年,第三栋建筑建成。


在园区持续扩大的同时,新的制度也被引入大学以进一步提高科技转化的效率。2004 年,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分管创新和科技的副校长部(Vice Presidency for Innovation and Tech,简称 VPIV)成立。在其管理下,新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支持计划和基金,以及技术转化联盟陆续建立。2006 年,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开始了和企业新的合作,包括企业支持下的教席、孵化器等。随着早期项目的成长,校方和科学园进一步完善了配套设施,成立了种子基金。到 2010 年,园区有已有 12 栋建筑,洛桑联邦理工科学园(EPFL Science Park) 也更名为洛桑联邦理工创新园(EPFL Innovation Park).


图表 2: 洛桑联邦理⼯⼤学创新⽣态系统的发展沿⾰简介


洛桑联邦理工创新园坐落在与校区相邻的土地上,地理距离的接近既有利于园区内的科技企业与学校的实验室互动,也为初创企业获得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便利。许多在校大学生在这些科技企业的实习推动了信息在创新园区和校区之间的流动。而信息沟通的顺畅进一步促进这些初创科技企业与学校实验室发起和开展合作研究开发项目。此外,企业界信息的顺利导入,也有利于教学计划的针对市场的及时响应与适应,和对科研项目的商业前景提供一定辅助判断。这样的产学研互动,构成了相互促进和共同进化的三螺旋 (triple helix)。


 图表 3: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创新园与校区的地理位置(注:图片中使用的是学校的旧版 logo)


2016 年,随着一系列联邦法案的推进、瑞士其他各地区陆续发起新的创新园区,洛桑联邦理工创新园逐渐演化成以主校区附近的原创新园为中心,分校区和新主题园区为地区辐射点的瑞士西部创新创新网络,促进周边地区科技和产业的升级。




组织架构调整是关键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从多个方面促进了科学园或创新园的发展。许多新的机构组织纷纷成立以支持技术转化和初创企业发展,学校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在和工业界达成战略合作、坐落于校区附近的科学园正式开放后,学校就从组织架构上增加了分管知识产权战略和授权的办公室。办公室不仅仅促进和大企业的科研合作交流,同时也评估学校科研团队成果是否可以申请专利, 并帮助科研团队申请专利以及与大公司或者初创公司达成授权协议。其利益分配规则为33%的技术授权收入归发明团队,另外的 1/3 归所在室验室,最后的 1/3 属于学校 


对于科研成果的整体的战略则是以向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为主,同时鼓励科研团队孵化初创项目,进而直接向市场转化。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相应的扶持措施陆续出台,例如 1995 年成立的初创项目发展基金和 1997 年发起的初创项目培训等。1998 年,校方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包含了之前知识产权战略授权等工作内容。


图表 4: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角色、宗旨和工作内容


2004 年,为发挥不同科研团队的协同作用,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及和工业界的深度合作,洛桑联邦理工大学设立了分管创新和科技转移的副校长室 (Vice Presidency for Innovation and Tech Transfer, VPIV),其分管内容和架构。

 

图表 5: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创新和技术转化副校长室分管内容


在该架构下,新的跨学科中心和新项目不断成立,例如交通中心、能源中心、数字信任中心等等。交通中心 TRACE (Transportation Center)  成立于 2009 年,统筹协调交通相关的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出行 (Mobility) 、 轨道交通 (Railway) 、 城市基建(Infrastructure) 、物流(Logistics) 、智能车辆(Vehicles) 、环境与能源(Environment and Energy)、城市社会学(Sociology)。


能源中心 CEN (Energy Center)成立于 2014 年,而数字信任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Trust)成立于 2019 年,该中心促进了洛桑联邦理工内部相近领域不同学科的合作,以及与苏黎世联邦理工 ZISC (Zentrum für Informationsicherheit)的合作。两所联邦层面姊妹学校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该主题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性,使得该研究领域获得了联邦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学术事务副校长室(Vice Presidency for Academic Affairs VPA)或者教育(Vice Presidency for Education VPE)的协调统筹下,这些中心推动了创新、科研和教育互相促进。各类创新基金、培训项目、企业关系也在 2005 年陆续得到补充。例如,创新基金(Innogrant)支付最高可达 10  万瑞郎的经费,帮助初创企业在初始阶段支付员工工资。


在后期发展中,也有许多新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学生创业或开展项目。这些架构调整和鼓励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以专利申请数量为例,10 年间洛桑联邦理工的专利申请数量从 256(1995-2004)增长到了 539(2005-2014),翻了一倍 。 目前每年的专利申请数近 100,且学校和企业签订了 200 多份合作协议。与公司签订的技术转让协议超过了50 份,其中包括 20 份与校方孵化的初创团队的技术转让协议。根据欧洲专利办公室(European Patent Office)2018 年的数据,洛桑联邦理工是瑞士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 20 个法律主体之一 。




他山之石

创新园区通过引入知名企业入驻以及孵化新兴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就业。这些就业岗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就业问题,更在于留住了学校的毕业生并吸引高质量的人才来到该地区。而高质量人才的高密度集聚为彼此提供了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从而又促进新的科研或者创新项目的出现。由此,地区可以进入一个“人才吸引人才,人才创造创新,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产业更大程度吸引人才”的不断自我增强的正向循环。


这样的循环也具有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洛桑联邦理工校园和其相邻的创新园成为了瑞士西部创新网络的核心,辐射到了周边的城市和区域,比如在洛桑另一边生物地极,位于日内瓦地区的生物科技园区, 位于瓦莱州首府锡永的能源极地, 位于纳沙泰尔的微电子城,和位于弗里堡的蓝色工厂。近年来,随着瑞士国家创新园 (Switzerland Innovation) 提议的获批,瑞士境内有更多的创新园陆续建立,其中苏黎世理工和苏黎世园区的获支持力度最大,因而近几年来苏黎世理工在孵化初创团队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们也可以从洛桑联邦理工创新园区的成功案例中总结如下经验:与周边产业达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伙伴关系,吸引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并在多个层面促进与大企业的合作;园区要提供完善的物理和制度设施,帮助解决园区企业的痛点和需求;学校层面则在提供支持,发起新项目外,还与时俱进地调整了管理架构,在行政管理层面单独设立相应地分管部门,并根据发展情况逐步提高其重量级和优先度;园区和学校的资源对周边地区溢出且形成辐射作用,且和其他高校在重点领域上形成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作为高校、研究院赋能地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一种方式,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大量的高校科技创业园、创新园出现。而类似于洛桑联邦理工创新园区的先行者经验或许能够带来启迪。 





 沈嘉赟

   穿梭中欧的开放创新研究者和实践者  

微信号 : sjy_wendy

加微信请注明来意



作者 | 沈嘉赟

编辑 | 陈莹

排版 | Tia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E N D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0510-8810272 /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dinglq_nfc_wuxi@163.com


推荐阅读

区域观察

政策观察

产业观察

时事观察

会议观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由被誉为“中国政经第一刊”的《南风窗》与长三角区域新锐无锡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