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好虹桥

谷青竹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作者 | 谷青竹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赖镇桃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当天成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经完整经历了三度春秋。回望历程,向内深化融合和向外扩大开放的命题从一开始就彼此联结。


一体化的本义是对内开放,即消除行政边界对要素流动的阻碍,从而在更大尺度上推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然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长三角地区开放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对此,南风窗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曾刚。


作为国家发改委专家、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咨询专家、浙江省等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他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对地方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进行了长期观察和深入思考。


访谈中,他强调,以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最底层的逻辑。


曾刚 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



有魅力,有需求

追根溯源,文化是最底层的逻辑。


“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低排异性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DNA。”曾刚指出,这里最能代表汉民族文化“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特点。故而,长三角对内最具冲破行政壁垒、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资质,对外则拥有平等接纳外来人事物的襟怀。


在此之上,区域经济地理决定产业格局。


长三角地区沿海溯江,不仅拥有发达便利的内外航交通物流网络,更可以长江经济带这条全球最大的经济带为腹地辐射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全国总量的40%,意味着庞大的消费空间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长三角是最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实力和市场魅力的地方。”曾刚表示。


同时,他指出,一个有高度共识和统一平台的长三角是提升对外合作水平的关键基石——长三角一体化亦是国际市场降低交流成本、深入理解中国的期待。


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创造了近全国1/4的生产总值(24.6%)。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依然能够保持高速增长,长三角在致力于打通内循环的同时也必然有深入全球经济运转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末,苏南模式面临转型。以浦东对外开放为契机、以毗邻上海为区位交通优势,通过抢抓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机遇,中国新加坡合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昆山之路均大放异彩。


苏州工业园


时至今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仍在逐步提高。


一方面,从引“资”到引“智”,开放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过去以吸引华侨科学家和归国留学生为主,现在已经扩展到全球招贤。长三角很多公司可见外籍工程师的身影,就是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佐证。”曾刚表示。


另一方面,从试验到推广,开放的面也在不断扩大。


他以张江高新区建立覆盖上海市各区的“一区22园”为例:“通过建设分园,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制度创新红利从张江示范区与自贸区交集的76平方公里政策叠加区域辐射出去,将上海全境的重要创新资源、创新潜力巨大的区域都纳入其中,自贸区成功开放模式已经实现从点到面的新飞跃。”


图源:上海发布


紧随其后,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全覆盖后,今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向内推进一体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加强开放质量的两大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实现交叠。



长三角的虹桥

“长江入海,T字交汇处的上海兼具最大经济腹地和沿海开放机遇,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最佳切入点。”曾刚表示,在上海域内,虹桥则是书写长三角“对内+对外”双重开放故事的战略支点。


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北向沿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延伸、南向顺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拓展,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规划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原面积只有151平方公里的上海虹桥扩张为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跨界”江浙沪的“大虹桥”。


图源:上观新闻


更为关键的则是建设主体的一并扩容。


“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这项要求,在2021年11月4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进展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虹桥将转为三省一市共建的“大虹桥”。


一方面,通过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发挥虹桥作为全国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综合交通枢纽的既有优势,通过规划建设苏锡常都市快线和沪嘉市域铁路对接上海市域铁路、南通连接上海虹桥、商合杭连接沪苏湖、合马连接江苏南沿江城际等铁路,虹桥商务区从“上海通向长三角的门户”向打造连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两小时朋友圈”继续升维。


另一方面,飞地则是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桥的一种创新模式尤其对于与上海并不接壤、亦未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地域范围的安徽而言,空间载体建设新模式是具体有效地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一种可行路径。


2020年9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安徽省投资集团与上海松江区联合,在松江区洞泾镇建设了占地规模170亩的“G60松江·安徽科创园”。2021年1月,科大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将其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土地以及地上建筑物转让给安徽省投资集团,将安徽科创园的总面积扩展至300亩以上。


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创”为核心,该园计划建设成为皖企在沪总部的集聚基地、初创企业在沪孵化的加速基地、安徽招引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飞地和G60科创走廊安徽成员单位的联络基地。


图源:安徽国资


其他区域也在紧锣密鼓地围绕“大虹桥”建设展开规划。


9月3日,嘉定举行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发布《关于加快北虹桥商务区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16条产业支持新政。


9月22日,在嘉兴召开的浙江省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大会上,《浙江省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实施方案》正式公布。


虹桥“雁阵”正在推动长三角要素融合步入“实操”阶段,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放眼未来,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动机,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还有望实现更高能级的对外开放。


在曾刚看来,虹桥的价值之独特,一方面在于通过推动现代高端要素跨行政边界交流,从而整合长三角区域研发、制造、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为虹桥商务区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总部经济赋能;另一方面,以虹桥“头雁”的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新型产业组织方式,构建长三角各省产业集群之间合作机制,能够促进长三角地方产业集群向产业集群网络转化,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供给能力和水平。


“一颗播在上海的种子,扎根于长三角的土壤并沿长江水系向全国伸展,在虹桥破土而出后枝叶则蔓延向世界各地。”曾刚形容,以内外联动发展为“内力”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根深则叶茂、树大则难撼”,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全球总部经济的新型建构形式。


上海虹桥机场



经贸订单之外

“上海作为超级大都市的城市管理能力,上海港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吞吐装卸能力,虹桥作为长三角商务中心的会展服务能力,共同缔造了进博会这一国际经济互动的窗口。”曾刚表示,以进博会为管窥,可以透视长三角作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合作的“压舱石”作用。


一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进博会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优质商品进口和国外先进技术导入的机遇,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尤显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企业如云的长三角作为最具成长性的产业发展区域之一,亦是支撑进博会吸引世界目光的关键。


今年,进博会意向成交金额为707.2亿美元,达成合作意向273项。数额虽较前两届略有下降,但在疫情肆虐致使参展商和采购商减少的客观困难面前,已属难能可贵。


图表数据:陈蔚祺  图表制作:林禀画


进博会自举办以来,商贸交易金额和项目合作数量便是外界予以热切关注的焦点成果。在此基础上,曾刚更对配套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另加青目。


“从商品交易、项目合作到举办论坛,这是博览会在全球的演进叠加规律——成体系的思想和技术交流的光芒将逐渐盖过单一、零散的经贸订单和合同。”


图表数据:陈蔚祺  图表制作林禀画


(笔者注:从博览会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继以商品贸易为主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大获成功之后,诞生了思想交流功能的维也纳博览会是全球博览会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里程碑。上世纪90年代之后,数量庞大、主体零散的国际会议逐渐转型为主题明确统一、提前设置议程、专业性权威性强的论坛形式。除去因疫情干扰停办的第三届,亦可见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内容逐步充实具体、与全球和区域产业实践以及现实议题密切关联的发展趋势。)


回溯历史、关照当下,当订单交易和商务合作都逐渐走向线上云端,曾刚认为以论坛为载体推动面对面的高质量对话,通过研讨互动切磋将中国对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思考和规划经由与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转化为具体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实践,是未来进博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是上海打造核心技术策源地的切入口,也是中国从积极参与到有效引领世界发展的一条切实路径。


“一场博览会的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寓于其所在国家与世界一起谋划技术进步和人类福祉的国际号召力中,而非简单体现为商品交易额和合同意向数。”曾刚如此总结道。



当江南遇上岭南

走过40载改革开放历程,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并蒂双花”。


两者相较,三角洲经济和湾区经济有何异同?


“不必顾名思义,还须寻根究源。”曾刚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并不需要拘泥于现有模式的清规戒律,根本在于两个区域的自身优势和时代任务不同造成了发展路径的差别。


——名城林立、文化相亲的长三角,以打通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打造资源高效配置的“团体赛冠军”。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大湾区重在强调以“9+2”城市多主体合作来推进“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区域融合,通过复合型的功能互补来凸显地区竞争力。


港珠澳大桥


然则殊途同归。


通过内部系统集成,长三角形成了以一体化为支撑、以上海为窗口的对外开放格局。大湾区则综合统筹科教文卫发达的广州、创新能力强的深圳和国际大都市香港,以三核心协调建设外向型经济新高地。


一言以蔽之,摒弃单打独斗,以内部高效协同的城市群为主体来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对外开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此基调下,长三角携手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强强联合亦为“题中应有之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喊出“突破地级市思维、跳出舒适圈”后,10月13-15日,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无锡迈出了先行先试的脚步。在深圳,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宣告成立。


无锡将以何搭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图源:无锡日报


曾刚指出,无锡的竞争力在于强大制造业生产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支撑下的高能级新兴战略型产业——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无锡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合作有助于进一步补链强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不单以自身一座城市的身份去展开合作,而要立足长三角、代表长三角、带动长三角去与大湾区展开经验互鉴、合作共赢。”对于无锡此次跨区域建设合作试验区之举持期待态度的曾刚,给出了他的建议:“以目前无锡在大湾区一举布局11块科创飞地的长虹之势,如能以政府联合搭台、以市场化运营机制统筹建设工业园区作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的载体,料应可以放大效能、更上层楼。”


当江南遇上岭南,太湖湾科创带遥系环珠江口创新环道,金风玉露一相逢,可以在中国东南沿海带来怎样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联袂开放新气象?


不妨拭目以待!




 谷青竹

  文理兼修的区域产经好奇家  

微信号 : gqz13651596506

加微信请注明来意


作者 | 谷青竹

图表数据|陈蔚祺

图表制作|林禀画

编辑 | 赖镇桃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E N D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0510-8810272 /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dinglq_nfc_wuxi@163.com


推荐阅读

区域观察

政策观察

产业观察

时事观察

会议观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由被誉为“中国政经第一刊”的《南风窗》与长三角区域新锐无锡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