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省联手,这些城市抱团收割文旅“流量”

谷青竹 江南智造总局 2023-01-26

观光赏景,长三角要“1+1>2”


作者 | 谷青竹

编辑 | 陈莹


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全国旅游业正处于逐步寻回元气的阶段。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达4.22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72.1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4.2%。


那么,具体有哪些区域展现出较强的产业韧性?根据澎湃新闻,国庆1小时高铁圈十大抵达热门城市中,长三角占据了半壁江山。


图源:铁路建设规划


能有如此亮眼的表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曾刚看来,是因为长三角旅游业扣住了协同发展这一“要害法门”,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探索和成绩。基于此,为推动长三角旅游产业继续发挥乘数效应,在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的专访中,他就三个方面展开了剖析,提出了建议。



个性化:从网红到长青

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开始走出“别样”的发展路线——短途游、周边游、本地游扛过了中长途和出国游的大旗,推动各地不断开发本土旅游资源的花样呈现方式。


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形式是:形形色色的景点围绕特定主题“组团出道”,以旅游廊道的形式不断跃入人们的视野。


“实际上,旅游廊道是一种较为古老和成熟的休闲观光形态。放眼全球,将这一模式运用得最为成功的当属埃及的尼罗河旅游。”曾刚的这番介绍,使人迅速联想到著名的侦探IP《尼罗河上的惨案》。就是在那片充满旖旎异域风情的水面上,故事在观光客中拉开了序章。


尼罗河


“悠悠流水是联系各个散落封闭景点的天然纽带,也在缓缓的漂游中给人以放松身心、陶冶情趣的享受,故而旅游廊道最初便以‘水’为肇兴的主题。”他说道。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如是说。但在曾刚眼中,水的灵气其实源自其孕育经济活力的能力。千百年来,人类逐水而居。从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到运输货物发展商业,休闲观光的旅游业则是水系经济功能的第三次跃迁。


在水网密布、江河纵横的长三角,发展旅游廊道的优势自然不言而喻。2022年,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在江苏出炉。围绕浙皖交界的千岛湖流域,杭黄亦联手推出了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项目。



盈盈一水系起多市旅游业协同,网红景点蓄势待发。但如何将客流量变为客留量,使水上文旅廊道拥有尼罗河那样造就经典、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则仍是需要探索的命题。


“关键词是‘辨识度’。”曾刚一语中的。


在他看来,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工业流水线福特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效率的跃升和物质供应的极大丰富,但也造成了产品的严重同质化。个性与特质的模糊会使景点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廊道因此面临丧失看点的风险。


“这是一个差异化发展的时代。一定要反躬自问,‘什么才无法被模仿’?”曾刚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答案——坚定走自己的道路,重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具体到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语境中,就是要充分挖掘本土气质的精华。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著名作家木心的《从前慢》这首小诗,写尽了过去的岁月里人们各居一隅的生活风貌。曾经人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只能移植奇花异草以供观赏。


但时过境迁,而今轨道上的长三角可以随时满足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外来游客在地带性植被中触摸生态肌理反而成为了“香饽饽”。


那么,如何方能让风景深入人心?曾刚以莱茵河畔的见闻为例,解释深度体验游的质感。


莱茵河


德国科隆景区一个小小的河流模拟实验平台,让游客可以亲自扮演降雨的“龙王”。随着“雨势”的不断加大,游客又可以作为地区管理者来决定是否进行分洪——不分,则全域淹成泽国,农田无收、建筑被毁;分,则局部扛下所有,牺牲重大。


“只需有限的花费,就能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理解保全大局的抗灾理念,也提升了为泄洪区捐款的意愿。”他指出,要将游客观感从“浮光掠影”扭转为“记忆犹新”,就要让地方生态“能看、能闻、能触摸、能感受”


湿地长不了树,为什么拥有被称为“地球之肾”的净化能力?沙漠干旱少雨,为什么也会发洪水?枝叶总关情,为游客讲好特定自然条件下生态运行的全流程,便迈出了诠释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的第一步。


进而,曾刚认为,要厘清只能果腹的“文化代餐”和可供品味的“文化美食”之间的区别


走进现代标准化思维下充满‘塑料味’的风情街,怎如穿梭在周庄时光流转的旧砖巷里?属于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自然无法模仿,但它们并不是尘封在博物馆中。若肯下慢功夫、静功夫、深功夫,在工艺体验坊和沉浸式小剧场、在乌篷船与青衣巷、在农田水塘等人间草木间,都可以塑造文化活起来的样子。


周庄一景



系统化:从孤立发展到配套协同

2020年是中国的“露营元年”。


其时,野游正式进入大众视野,热度持续3年尚未“退烧”。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露营规模达299亿元,增速为78%。预计,露营产业在2022-2025年都将保持15%-20%的增速


为什么人们会爱上露营?正如《三联生活周刊》的理解,这是一种“一夜乌托邦”的社交方式,是浪漫的理想状态,是一种自由的表露。


但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响起。那些远离专业露营地,自发到河边、野地或者山里露营和野炊的游人,面临着溺水、失足、失火甚至山洪、泥石流等多种潜在安全隐患。


户外露营


“在引导和培育良好露营行为的同时,垃圾站、消防设施、急救设施等配套的‘露营基建系统’都亟待完善。”曾刚指出政府作为“不管部部长”需要尽快填补的空白,同时也点明了旅游行业内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带动周边就业与产业增长


旅游景点不是突兀孤立的存在,作为当地景观的一个子系统,有机融入与同频共振本为题中之义。正如湖州莫干山中“裸心谷”的诞生,为附近村民带来了260多个就业岗位。除去被雇佣的服务人员,裸心谷亦聘请村民打理就近的竹园和鱼塘,带动了观赏农业的同步发展,也丰富了景点的内涵与层次。


进一步,随着露营、农家乐逐渐向野奢游升级,为做大做强市场蛋糕,有为的行业协会也可通过业内品质自律、社会贤达监督等方式串联起景区各商家,实现“连横”效应。


“但走向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绝不等同于倒退回标准化、同质化经营。”曾刚以安缦酒店为例,解释“协同”与“雷同”的区别。


在杭州灵隐寺的分店,安缦坚持着该品牌既定的设施与服务水准,却唯独不设电视。既有梵音天籁,何须市肆喧嚣。让旅客静享朴素的半日清闲,便是这家门店的与众不同之处。


杭州安缦


“规避千篇一律,请给游客的好奇心一个值得安放的所在。”曾刚说道。



开放化:从“小旅游”到“大旅游”

免费对游人开放的西湖失去了门票收入,那么得到了什么?“那就是从西湖公园这个非常有限的旅游空间,扩展成大西湖景区,促进了更广阔范围内相关产业链的成长。”曾刚指出。


杭州西湖集贤亭日落


从“圈地自萌”卖门票的观光业1.0阶段,进阶至2.0时期与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型服务业“亲密无间”,再延伸向为商务楼宇、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提升身价”的3.0版本,可以说,西湖之路为全国旅游景点“从好风景中挖掘好经济”打了个样。


诚然,伴随着景区的开放,可以预见管理内容和管理成本都会大幅扩张,对地方政府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曾刚建议,应将这种挑战视为下一波增长动力的来源。而撬动支点的那根“杆”,便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他的论点有事实经验作支撑。


欧洲最高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东西延伸超1200公里,跨越了意大利北部、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7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沿着错杂的国境线,这里在二战前后本是最为穷困蛮荒的动乱之地,而今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区域之一的热土。


阿尔卑斯山


“造成云泥之别的关键,就是战争时期边界管控与和平年代流动自由带来的不同——开放市场下,跨国旅游协会和旅游开发公司代替了军队,开垦了服务业蓬勃生长的沃土。”曾刚表示。


而与现在的阿尔卑斯山风景区相仿,长三角地区在区域协同方面天然具有低排异性,亦最具潜力在文旅层面达成开放协同的共识。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拥有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文化气质和历史底蕴,对待外来人事物自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襟怀。


正如水乡客厅,曾经那些景点与外界衔接的冷清边角、城市之间难治的“结合部”,已经有了大放异彩的机会,有望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企业倾向于突破壁垒、增强流动的天然属性在长三角也得以释放活力。以政策制度铺破局之路、以生态修复和商业交流为动能,必有推动文旅协同发展的长足空间。


自古,人人都说江南好。不妨拭目以待,一派协同共进的旅游新气象。




作者为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排版 | Danielle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关注公众号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