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氛围与视听,《热带往事》的故事性合格了吗?
这种一脉相承的镜头美学保障了《热带往事》的新人导演温仕培在国产犯罪类型片领域的完成度。
同样影片在氛围的营造上也很好的还原了90年代广州街头的暧昧感,有着《旺角卡门》式的混乱,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和躁动不安的人心。
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浓烈对比的镜头下穿插展开。在观众的视角下拼凑出了一段空调工王学明的“热带往事”。
片头逃脱的耕牛,既交代了王学明被阴差阳错卷入老梁被杀案的起因,又回应暗示了影片中间老式电视机上那段“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演讲”。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不应抱有侥幸,对他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虽然影片一开始王学明就从狱中开始倒叙故事的经过,但是悬疑感并没有消失,随着剧情的推进原先那些看似不合理的线索也渐渐清晰,观众看到的“结果”并非真正的结果,观众以为的“真相”也并非最终的真相。
整个故事围绕老梁的死展开了三个视角:观众看到的王学明限知视角、梁妻慧芳的视角和警察陈耳查案的视角。
影片在形式上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导演用王学明的衣服颜色来区分——前半段黑衣王学明和后半段的白衣王学明。
这里衣服颜色变化也包含几层意思:王学明以为自己肇事杀人,以为自己有罪的“黑衣”阶段;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得知老梁真正死因后重生并赎罪的“白衣”阶段。
一黑一白,由黑转白,完成了王学明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里解答了王学明不是凶手,但同时设下了另一个悬念——不是凶手的王学明为何被关在监狱呢?
这就是电影后半段白衣王学明需要展示的内容。从此电影加入了梁妻慧芳和警察陈耳破案的视角。
影片在抽丝剥茧中渐渐还原了真相。
其实一开始的细节中也有交代,王学明车祸那天车里收音机播放的彩票号码,在每次回忆中都反复出现着,暗示着一切与钱有关。
影片中的暗示和隐喻还有很多。饰演盲人歌手的章宇,在影片中唱了一首猫王的老歌《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也是影片的英文名字。
这首歌第一次出现是在慧芳的家里,后来又出现在老梁被杀那晚停电的大排档上。
通过盲人歌手巧妙地将老梁夫妻之间的疏离和孤独展示出来,也隐喻了夜幕降临之后故事中复杂的孤独。
这种孤独看似是王学明一个人的救赎之路,实质上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潮湿、闷热,黏腻腻。
忽如其来的大雨也准备着随时冲刷着整座城市,冲刷掉罪恶的痕迹,仿佛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
影片在导演强烈的视听镜头下跳跃、翻转,解答了一个个谜团。
先说说影片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两位女性角色。饰演梁妻慧芳的张艾嘉一贯的稳定输出,继承了《山河故人》里的风韵犹存。
港式吊带连衣裙、慵懒的盘发,在柔和的港式打光下举手投足间充斥着成熟女人魅力。
不管是跟彭于晏的暧昧对手戏,还是跟警察王砚辉的交手,就连最后跟毕赣姑父陈永忠的简单对话都显得游刃有余、融化在角色中,真正做到了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同样饰演王学明女友的姜珮瑶也可圈可点。这个拥有茅盾小说女主名字的青年演员出场不多,短短几幕就把小女友的性格层次展示的比较到位。(茅盾小说《子夜》的女主人公名字为林佩瑶。)
与两位女性角色不同,王砚辉饰演的警察陈耳也具备人性的真实感。
这一点可能不容易察觉,当他发现嫌疑犯对同僚开枪的一霎那,是表现出怯懦和害怕的,对比之前的“二打一”,面前的单打独斗对于陈耳来说,他是有些犹豫的。
相比较而言,暴瘦32斤后的彭于晏虽然外形上已经比较贴合空调工,但由于黑衣阶段的王学明与彭于晏以往的荧幕形象出入较大,导致他的表演在与张艾嘉、王砚辉、章宇的稳定输出对比下略显苍白。
到了白衣阶段,彭于晏在一段暗示王学明欣喜心理的舞狮转场后就明显从容了许多。那个《邪不压正》里在屋顶跳跃的阳光少年又回来了。
当然影片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首先是剧情本身比较单薄,虽然整个布景、调色都很艺术化,但是在犯罪悬疑的类型片中还是显得有些形式大于内容。
其次是诸多线索比较零散,故事线索在倒叙、插叙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呼应,导致剪辑上的凌乱,难免有些遗憾。
但是影片从拍摄完成到上映历时两年,中间发生了什么也未可知。
影片瑕不掩瑜,依然不失为端午档期的佳作。
虽然披着王家卫、刁亦男的外衣,却包裹着导演温仕培强烈的个人风格,喜欢犯罪悬疑电影的朋友还是值得走进电影院观影的。
比起五一档全靠张颂文、姜武演技强撑起来的ppt犯罪电影《扫黑·决战》还是成熟了很多。
最后,关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