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发榜开盲盒,接受失败也是一种勇气 | 二湘空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遇见诺澄 Author 诺澄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 小别离》剧照 图源网络
文/诺澄
周日上午美国前奥数国家队总教练罗博深和二湘有一个直播,讲讲大学申请和孩子教育,欢迎收看。
万众瞩目的Ivy Day来了!(备注:即Ivy Admission Day,是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八所常春藤盟校在网上公布常规录取结果的日子)。八大藤校开盲盒,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至此,2024年的美本申请算是已近尾声。留学咨询机构忙着发喜报,做数据分析和经验分享。有一点认知是相同的:今年是美本申请极为寒冷的一年,或许又是接下去几年最暖和的一年。这一句话,本身听着让人很是寒冷。
从去年12月开始,看到身边朋友的孩子,有人在ED轮欢天喜地上岸,有人在Waitlist的泥沼里面等待转正,有人在RD轮陆续开盲盒。留学咨询机构、学校、家长对已经拿到Offer的学生们进行背景分析,然后继续感慨“美本申请是玄学”。即便是“玄学”,时间长了,渐渐会发现原先对于美本申请的规则似乎有一些误解。写了这一篇文章,分享出来,和大家探讨。
图源网络
误解 1:做全能的六边形战士
众所周知,美本申请是基于“Holistic View”,即综合评定的过程。对于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录取,绝对不是光看成绩的,还要看孩子的的综合素质。我的上一篇文章写过,美本申请的主要配方大致是,
很多家长觉得,如果要申请到藤校或者Top 20,孩子不仅仅要能在每一项上都check the box, 还要能远优于平均值。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六边形战士”一样的孩子,GPA3.9+,SAT 1550+,IB 45/45或者AP十几门5分,精通一门乐器,擅长一项竞技类运动,还有各种竞赛、夏校、科研,真的是文理兼修、动静皆能。而这样优秀的孩子,最后申请结果却远远低于预期,近几年以来似乎也不是特别罕见的案例。
大学到底要什么样的孩子?美本玄学体系中,我们可能有些理解误区。我们或许以为,大学要的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而大学却是要搭建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像是一个各方面都达标的“产品”,却并不能让大学招生官完成多元社区、多元课堂、跨文化环境的KPI。
图源网络
曾经道听途说过一个极端案例,某藤校在某一年录取了中国某三线城市的一个普高学生。那个中学在大学申请的下拉名单中是找不到,是需要选“Others – 其他”,然后手动输入学校名字。当然,我相信那个被录取的孩子一定有着我们不知道的闪光点,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假设,美国大学招生官看多了位于北上广深繁华都市的一流中学里,用家长财力和精力浇灌出来的六边形战士。这些牛蛙们差不多的背景差不多的优秀,ABCD一字排开,挑选一两个就差不多了。而来自于中国西北小镇的孩子,在普通到略带困难的环境中,充满着野生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孩子自然比北上广深的牛蛙们要eye-catching得多。虽然是一个未经考证的案例,却有一些道理的。当然,这种差异化是无法复制的。总不舍得把孩子往某个山区中学一丢,为了差异而差异吧。
在美本申请,尤其如果要爬藤,差异化是制胜法器。某一个方面特点特别鲜明的孩子(Spiky Kid)反而容易得到招生官的青睐。而招生官的Well Rounded Class中还缺少哪一块拼图,自然是玄学了。
图源网络
于是,家长们都希望从成功案例中汲取一些灵感。譬如,某一年,有孩子因为击剑被MIT录取,家长们一窝蜂送孩子去学击剑。下一年,有孩子因为游泳游进了斯坦福,大家又觉得,游泳是一条成功路径。但是,能够被复制的,就不算真正的“差异化”。
真正的差异化,所谓的Spiky Kid,往往是来自于原生的兴趣。前不久,学校开家长会,升学顾问介绍成功案例,有一个男生在全球机器人设计大赛中得奖,最终进入了藤校。在座家长摩拳擦掌准备复制粘贴,送娃去学机器人设计。结果,顾问说,那个男生对于机器人设计充满着热爱,完全自驱,他的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参与。
看过另外一个藤校案例,是一个被斯坦福录取的女生,初中就开始看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还有《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切完全是出于纯兴趣的哲学思考。这些书单,即使家长抄写了,也不可能强行喂给自己娃的,因为没有兴趣真的是看不进去啊!
相比于后天养成型的人工学霸,原生兴趣是一道无法遮挡的光芒。这些Spiky Kids自然是藤校招生官的心头之爱。家有这样的原生态自驱型孩子,真的是天降紫微星。
图源网络
误解 2:GPA和标化不是最重要
现在请留学顾问的时间越来越提前了。原来是10年级,现在9年级甚至8年级就开始了。虽说留学规划是很个性化的事情,留学顾问们还是总结出一套标准操作流程:10 个活动,3个比赛,2个夏校,外加1个公益。
于是,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还有假期都被这些活动和竞赛填满。所有人都说,美本申请要看有没有体现领导力的校内外活动, 要看有没有含金量的国际奖项,以及有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公益项目,光有学校GPA和标化考试SAT没有用的。
譬如: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就读于波士顿的顶尖美高,学校GPA4.0,9年级的时候SAT就已经是1560分。但是,孩子主打一个Follow my heart,在10年级和11年级的暑假,没有做科研也没有去夏校。在今年美本申请的过程中,一度落于极其不利的境地,被几家以为是保底的学校Waitlist,家长和孩子都饱受煎熬。我朋友后悔,为什么没有逼着娃去搞点科研搞点活动什么的呢。
即使是六边形战士,孩子的时间和精力终究有限。于是,一些孩子顾此失彼,GPA开始下滑,SAT也没能卷起来。然而,这里的误区是,好成绩不是万能的,没有好成绩却是万万不能的。好的GPA和标化成绩,是让孩子能上赛道的入场券。然后再是卷活动卷竞赛卷夏校。如果你都不能上赛道,那么其他项目再花团锦簇都是没有用的。直白点说,SAT 1540 和1560,可能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是1400分和1500分,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人家官方申请网站College Board都申明了,学生的大学预科成绩仍然是大学录取决定中最重要的因素)。U. S. News也说,录取的首要因素是高中总平均成绩、大学先修课程或其他大学预科课程的成绩以及学生课程的难度。
图源网络
说到大学预科成绩,还有一个误解是,学IB的孩子,申请结果更好。上海的一些国际学校存在一些隐藏的“鄙视链”,即:IB优于AP优于A-Level。
IB的难,有目共睹。于是,认知的误区在于,如果成绩单上是IB的话,在美本申请上更加有含金量。其实,残酷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进入大藤的孩子,有IB,也有AP,甚至这两个课程体系都不学的。学校的升学顾问建议很中肯:量力而行。
在学校成绩之后排名第二的就是标化考试成绩。College Board是这么写的, 标准化考试成绩仍然非常重要。通过 SAT 或 ACT 等考试,大学可以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比较” (不光全国各地,还有世界各地)。
虽然疫情期间,很多大学都是Test Optional了,但是如果想要申请Top School,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提交标化考试成绩的,除非你是“异能”的Spiky Kid。面对2024-2025申请季,不少大学面对标化考试的态度有所改变,有些从Test Optional变成了Test Required,即必须要提交SAT或者ACT的标化考试成绩。大学对于是否要提交标化考试成绩是有些争议的,有些大学觉得各个中学提供的GPA五花八门,很难Apple to Apple的比较,而且某些学校的GPA颇有些不靠谱。有些大学政治正确的觉得,如果需要提供标化考试成绩会影响录取学生的多样性,毕竟标化考试是亚裔学生的制霸区。
八家藤校中,目前已经明确有两家需要标化考试成绩了。麻省理工大学2022年就恢复了Test Required的标化考试要求。布朗在2025年的申请季后将恢复必考要求。对于中国考生,既然我们是Power house of grades,那么提交一个好看的标化成绩,增加一点点竞争力也是好的。
图源网络
误解 3:申请文书是核心竞争力
在留学顾问们推出的申请规划项目中,能够帮孩子挖掘自我,写出闪闪发光的申请文书,一定是重点介绍的部分。之前,我带着女儿去“面试”留学顾问的时候,最爱的问题就是,“你们是如何帮助孩子挖掘自我,写出一篇好文书的。” 留学顾问的回答各有千秋,但是对于申请文书的重视是一致的。有些顾问甚至觉得,一篇独到的优秀的文书,可以拥有扭转乾坤的能量。所谓,用一篇文书敲开藤校的大门(那真的是胡扯)。
每年都会有机构对于美国大学进行录取决定因素的调研。最近调研的数据中只有18.9%的大学,认为申请文书是极其重要,其中37.3%的大学认为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申请文书不是写作竞赛,大学招生官是希望文书来了解学生。“阅人”无数的招生官,英文又是母语,是非常容易判断,这一篇文书是不是出于学生自己之手。曾经有招生官调侃,“从一个17岁小姑娘的文书中看到了一个40岁男人的浮夸和油腻”。
随着ChatGPT这些AI软件的崛起,申请文书的真实性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不少大学的招生降低了对于申请文书的“依赖”。譬如杜克大学原先的招生考评,招生官会根据6个维度对申请者进行打分,分别是课程难度、学术成绩、推荐信、申请文书、课外活动和标化考试成绩。每项内容是1-5分,满分是30分。从2024年起,杜克大学不再对申请文书进行定量打分,而是定性评估。学校招生主任的解释是,取消对于申请文书定量打分的原因是在于人工智能和申请顾问的使用越来越多。
申请文书依然是申请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毕竟也算是属于学生可控制的内容之一。只不过,没有必要“神话”申请文书的作用罢了。
图源网络
在这个放榜的日子,几家欢喜几家忧。追求梦想的士气固然可贵,接受失败也是一种勇气。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查看申请录取结果那一刻的视频,记录学生打开申请结果那一瞬间的表情。一些孩子查到被拒结果的奔溃大哭,真的令人心疼。如果是我,大概会不忍心看女儿查看结果那一刻的表情,无论是狂喜或者失望。
看到一个申请季家长的朋友圈。她问儿子想不想要录一个视频,来记录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候。少年回答,如果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候,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不由为少年的回答点赞!
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之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到巅峰,而人生的低谷却肯定会在某个时刻如约而至。追求梦想的士气固然可贵,接受失败,也是一种勇气。
在美本申请中,有一种“迷信”,就是某一个学校会喜欢录取某一类学生。所以留学机构和学生家长会热衷地研究被录取的学生是什么样的背景。于是就有了,“美本早申藤校录取学生详细背景大揭秘”这一类博眼球拉流量的文章。
这一年某个学生游泳游进了斯坦福,于是学弟学妹们都去游泳了。另一年某个辩论队的学生被录取了耶鲁,于是人人都以进入辩论队Team China为目标。还有一年,某个学生因某一个自主创业被录取了哈佛,于是一堆学生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人开玩笑说,每年夏末秋初都是中国小微公司倒闭潮,不是经济不好,是因为创始人都去上大学了。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她觉得自己变成了“Maximizer”(最大化者),似乎什么都不能放弃什么都不想放弃,否则就会担心Profile是不是缺少一点什么。我很心疼却不知道如何安慰,同样的焦虑我并不比她少一点。反复告诉孩子,“别担心,你是独一无二的”。但这听起来像是一碗特别没营养的鸡汤。
我对女儿说,你妈妈是美国很一般的商学院毕业的。我的母校每年都声称自己just missed top 50。这么多年了,每一年都还在Just missed。但这依然不改变,我很爱我的母校。依然不改变,我很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所以,大学matters,但不是everything。
说一个故事。
今年春节的时候,全家去了黄山度假。我们选了最冷的年初三去爬黄山。那一天虽然大幅度降温,但是天气晴朗。后来我们才知道,黄山景区的门票在前一天全部售罄。我们远远低估了春节+晴天+黄山的拥挤程度。
经历了2个小时冻到变形的索道排队,才到半山腰。又在黄山的山道上被推推搡搡的人挤人缓慢挪动了一个小时,才看了一眼人头攒动挤满拍照游客的黄山迎客松。什么松柏傲雪的意境,完全不存在的。
按照原定的路线,我们从迎客松是一路上坡爬到光明顶,沿途经过飞来石、猴子观海等著名景点,再从光明顶一路下坡到白鹅岭站,然后再坐云谷索道回到山脚。
幸运的是,我们碰到了一个当地导游问路。他告诉我们,这整个路程9.5公里,平时需要3个小时,现在下雪加上游客多,估计要4到5个小时。根据他的经验,排云谷索道又要1个小时。
于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可以从迎客松这里直接徒步下山,也就是说放弃后山,前山索道上,前山徒步下。省去了索道排队的时间,一路上下山可以看看雪景,关键是这一条路,人比较少。
我们一开始觉得折腾了一上午才上山,然后什么都没有看到就下山有点可惜。但是,我们全家四个人还是一致认同“合理放弃”的方案。
下山的路走了不久,就被眼前的黄山雪景震撼!终于感受到了一句“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中的意境。一路逆行下山,游客稀少。在春节的黄山,能有“游客稀少”的路径,太难得了。我们一家人一路走走停停,欣赏雪景。两个小朋友全程打雪仗,拍雪景,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
下山后看到了,正月初三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34,385人,创2018年以来春节假期单日接待量新高”,还有报导“游客40分钟的路走了7个小时,索道排队5个小时,在雪中滞留在山顶到晚上9点”的媒体报导。再次庆幸我们的“放弃”。
之后,和女儿聊起她那张超负荷的To Do List,我就会说起我们的黄山之行。“百折不饶、坚持不懈”确实一种宝贵的品质,但是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努力了可能也不会有结果。坦然接受失败,也是一种勇气。合理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Sheryl Sandberg的《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书中有一句话,“ 没有人能永远过 Option A 的人生,我们一生的命题就是如何持续建立 Flexibility。”
很久之前,在弟弟幼升小考试屡战屡败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送给身在申请季依然在努力的孩子们和他们同样在坚持的家长,也送给即将进入申请季的女儿和自己。
“亲爱的孩子,无论 Option A 还是 B,父母能够帮助你的是渐渐明白适合自己的 Option,并且建立获取 Option A 的能力。但是,当你不得不选择 Option B 的时候,我们也会支持你,鼓励你,和你一起 Kick the shit out of Option B,让它成为适合你的 Option B。而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那个 Option A,而是让你能够有足够的意志力和承受力,有选择 Option A 能力,也有接受 Option B 的心力。”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的勇气。
诺澄,坐标上海浦东。金融从业人员,热爱文字,开启斜杠人生,职场经理人/业余小说作者/自媒体人气写手/两娃妈,出版小说《曼哈顿恋人》,随笔《人生,哪有那么多赢家》。本文原载“遇见诺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