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十七)许昌、南阳之乱。曹操西征为何到了长安就停滞不前了?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6章)

建安的尾声(七)湘水之盟

建安的尾声(八)逍遥津之战(上)孙权为什么如此热衷攻打合肥

建安的尾声(九)逍遥津之战(中)曹操为何让素有间隙的将领携手作战?其实是高明的领导艺术。

建安的尾声(十)逍遥津之战(下)孙权是如何被张辽揍成孙十万的

建安的尾声(十一)得陇不望蜀,曹操班师返邺之谜

建安的尾声(十二)巴西之战。张飞大战瓦口的真实地点探秘,张郃败战升迁之谜。

建安的尾声(十三)崔琰之死,曹操称王后为何逼死老臣?

建安的尾声(十四)立储之争,大名鼎鼎的曹植为何输给貌似平庸的曹丕?

建安的尾声(十五)下辩之战。汉中三策奠定天下大势,曹家千里驹一战成名。

建安的尾声(十六)马鸣阁、广石之战。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




就在刘备与夏侯渊于阳平关鏖战连年之际,曹操的亲征大军也踏上了增援汉中的旅程,不过曹操在218年九月就到了长安,而转年三月才抵达汉中前线,中间足足六个月无所作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曹操耽误了这半年的时间,与最终汉中的丢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虽说夏侯渊的败亡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自身的原因,但如果曹操能早几个月增援过来,刘备夺取汉中的计划就会彻底失败。


其实曹操并没有故意耽误大事,是因为一系列情况让他对形势产生了误判,而战局的变化又太过突然,等下定决心的时候已然来不及了。


当初法正说曹操后方不稳,其实是一点也不假,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曹操政权内部先后发生了三次叛乱,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操的战略部署。


217年,曹操完成了称王一事,距离篡位称帝只有一步之遥。就在汉祚岌岌可危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故事还要从汉武帝时候说起,当初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乱,不过他的冤情倒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被平反昭雪,而罪魁祸首江充也被汉武帝灭族。


这件事让侍中仆射马何罗恐慌万分,当初此人与江充关系密切,而且他弟弟马通也在消灭太子一战中立过功,他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被汉武帝清算,于是他打算先下手为强,密谋弑君。

但这一切早就被汉武帝的贴身侍从金日磾看在眼里并加以防范,等马何罗行动的那天,金日磾早有戒备,当场将其擒获。虽然金日磾出身匈奴,但他依旧成为大汉忠臣之典范。


三百多年过去了,金氏一族的孝子贤孙在国家危难之际再次挺身而出,虽然明知是螳臂当车,但他却为了大义不惜牺牲生命,他就是金祎。


金祎虽然官职低微,但依旧为大汉的前途感到忧虑。


当时曹操日益僭越,先是给自己的冠冕加十二旒,又是乘六马驾车。


要知道诸侯王只可以加九旒,驾五马车。十二旒和六马车都是天子才有资格用的,这一切都说明曹操已经不甘心只做个魏王了。

在这种情况下,金祎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于是他在许昌结交了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及其两个儿子吉邈、吉穆,逐渐形成了一个反曹集团。


而金祎的父亲也值得一提,他正是当初投降刘备的武陵太守金旋。但三辅决录注却说金旋为刘备所杀,此记载被裴松之引做注。不过结合金祎后来的行为,我想还是三国志的说法更加可靠。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到了218年正月,起事的时机到了。


在这时候行动好处多多。


首先当时曹操远在邺城,对许昌鞭长莫及,而天子却在这里。此时如果能拿下许昌,就可以打出天子的旗号对抗曹操了。


其次当时刘备已经主动发起了进攻,而关羽也在南郡秣马厉兵,声势浩大,此时行动可以和他们里应外合。

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注)

事实上他们大概率已经和刘备及关羽取得了联系,甚至可能会在人力、物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支持,因为他们不可能仅凭想象中的外援就贸然起事,那样是自寻死路。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这次叛乱吉本、耿纪和韦晃才是核心人物。而金祎这个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似乎他只是集团的边缘人物。

可我却认为并非如此,金祎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可以通过父亲金旋的关系和刘备搭上线,这是一个重要的外援,另外他和许昌留守将领王必关系密切,而这一点就是行动的关键。


这位王必是何许人也?其实虽然他声名不显,但却是曹操手下的元老级人物了。当初汉献帝还在李傕手里的时候,曹操就曾派他出使长安面见天子,可见他已经在曹操手下效力二十多年了,是绝对的心腹。


此人心志坚定,忠诚勤勉,曹操称赞他是国之良吏。这次曹操让他留守许昌并赋予兵权,可见信任之深。


这样的人是很难对付的,必须要出其不意,此事非得金祎出马不可。


吉邈、吉穆考虑到了这一点,金祎虽然和王必是至交好友,但他毕竟流着金日磾的血,乃忠良之后,只要能说服他,拿下王必易如反掌。


他们立刻去向金祎晓以大义,刚开始金祎还有些犹豫,王必是自己的好朋友,经常一起看胡姬的射术表演,实在不忍心害他。


不过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大义终于还是战胜了私情,为了救国也只好对不起王必了,谁叫他是曹操的人呢?


行动的日子终于到了,不过本方兵力却非常薄弱,大家只凑了一千多名家丁,仅凭这点力量去进攻王必的兵营无异以卵击石。


不过金祎早有准备,他在王必身边派了卧底,到时候采取斩首战术,一旦王必身死,士卒群龙无首之下必然大乱。


这一安排果然奏效,在混乱中,这名内应一箭把王必射成重伤,王必心中大惊,但不知道是谁在做乱,只好去朋友金祎处避难。


他一到金祎家门外就大呼:“德祎,快开门!”


不过金家守门的家丁却不知道门外是谁,还以为是吉邈他们,于是高兴地说:“王必死了吗?你们的大事成了!”


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戏剧性,本来王必是要自投罗网了,但阴差阳错之下竟然逃过一劫。


门内的回答让王必大惊失色,他全明白了,原来金祎也反了,于是立刻夺路而逃,直奔南城而去。


等到天亮后王必再次现身,士卒看他仍然还活着,于是又被组织起来了。


叛军唯一的机会就是第一时间击杀王必,可惜功败垂成,于是他们很快就溃散了。王必联合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将吉本、耿纪等人一一击杀,这场动乱被平息了。


不过遗憾的是,王必最终还是难逃厄运,十几天后,他因为伤口恶化不治身亡。


虽然叛乱结束了,但王必之死令曹操动了雷霆之怒,毕竟是跟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老臣,于是他将许昌的汉臣们召集到邺城,准备严肃处理此事。


面见曹操后,众人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望着下面忐忑不安的群臣,曹操问道:“当夜许昌大火,你等可曾前去救火?请救火者居左,未救火者居右。”


众人都以为救火者无罪,结果一股脑全都站到左边去了。


曹操见状冷笑道:“未救火者并非从逆,而救火者实乃乱臣贼子,与孤推出斩首。”结果群臣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惨遭屠戮。

那么曹操这样处理的逻辑是什么呢?首先他的目的就是要将乱党一网打尽,虽然几个主谋都已被杀,但是还有余孽未死,比如射伤王必的那个内应是谁?这些都没有得到解决。


在曹操看来,只要这个人参与作乱,那他一定会想尽办法隐藏自己,于是便会站在参与救火的那边以脱罪。也就是说真正的乱党是绝不会站在没有救火的那边的。


而对于没有作乱的人,无论他是真的参与了救火还是自作聪明想靠说谎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些曹操统统不在乎,他只要能除掉真正的乱党就可以了,而这一点只要把所有自认参与救火的人全部杀掉就可以做到。


至于这些人中有没有无辜者,曹操才不管这么多,反正他们都是汉臣,也不是自己的人,多杀几个也无妨,干脆就去给王必陪葬好了。曹操的冷血残暴可见一斑。

许昌之乱结束后,曹操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了,他调集军队,发兵西征。可就在他刚到长安后,新的动乱又拖住了他的脚步,让他一时难以决断。


218年同时发生了两场叛乱,而且和之前许昌之乱有所不同,这两次并非是汉朝遗老为反曹而发动的,而是因为曹操集团连年征战,国力已经接近极限,在此背景下引发了动乱。


当时曹操在西线与刘备争锋,投入了大量兵力。比如夏侯渊军团就有五万精兵。

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檄吴将校部曲文)

五万人马看似不多,但这给后勤造成的压力绝对是超乎想象的。因为当时汉中作为前线,当地百姓已经有很多都被强制迁移了,只靠汉中一地是供养不起五万大军的,那么就只能从关中运粮了。


可问题是当时关中经过汉末的连年战乱导致民生凋敝,早就没有秦汉时期那么富足了,又怎么可能单独支撑这场大规模战争呢?


另一方面,这次曹操亲自率军前来,兵力应该不会比夏侯渊更少,那么曹军总兵力预计至少要有十万人。


按照宋代作品梦溪笔谈的观点,如果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作战半径最多也就是十六天的路程。


不过关中到汉中六七百里,至少要走20天,因此三比一的民夫数量都是不够的,至少要四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才行。


也就是说,如果曹操也赶到汉中前线与夏侯渊合兵一处的话,十万大军将会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而单单关中一地,怎么可能提供四十万民夫呢?


曹操若想增援汉中,必须得先把后勤问题解决了才行,关中不够,那就只能发动周边地区。因此洛阳、南阳一带肯定也要大兴徭役,一并支援前线,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终于引发了动乱。

218年十月份,宛城守将侯音与卫开发动了叛乱,并劫持了南阳太守东里衮做人质。


同时洛阳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的平民孙狼带人杀死主簿作乱。


这两次叛乱都跟徭役有关,可以说都是汉中大战所引发的,这也可以看出曹操在后勤动员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是时南阳间苦繇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注)

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当然徭役并不是叛乱的唯一原因,因为此次事件背后仍然有关羽的影子。


其中侯音已经和关羽取得了联络,而孙狼干脆直接南下投奔了关羽,关羽给了他一点军队,让他回去打游击了。

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注)

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又是关羽,三次叛乱都跟他或多或少有些关系,此人动作这么频繁,莫非他要发兵北上了吗?


侯音和孙狼倒没什么可担心的,他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是如果关羽出兵,那事情可就大了,汉中和襄阳两面受敌,到底该先去哪边支援呢?


想必身在长安的曹操此时一定会有这样的疑惑。形势所迫,不得不纠结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迟迟不能决断。长安距离汉中六七百里,距离南阳八九百里,两边距离相差不算太多。如今他只能等,看哪边要撑不住了就先去那里救火。

不过唯一的好消息是汉中方向捷报连连,下辩、马鸣阁道和广石三战三捷,刘备被堵在阳平关不得寸进,这让曹操颇感欣慰。


看来短时间内汉中不会出问题,夏侯渊应该撑得住,而正是这个误判葬送了整个战局。


另一方面在荆州这边,由于侯音是个蠢人,被南阳功曹宗子卿骗得团团转,轻易就把人质东里衮给放了,因此最后坐以待毙,被曹仁和庞德所杀。


不过孙狼就聪明多了,他知道连占据宛城的侯音都不能抗衡曹仁的大军,何况是自己这点力量,于是他选择了蛰伏,在关羽真正发兵北上之前,他是不会有什么动作的。


至此,到219年正月,南阳危机算是基本解除了。


几个月前还是四面起火,但现在形势大为好转,不仅汉中稳如泰山,南郡的关羽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出兵,曹操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


而这样一来,曹操就更没有必要亲临前线了,他只需要坐镇长安统筹全局即可。


不过月有圆缺,人生无常,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


就在曹操刚刚能松口气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始料未及,夏侯渊死了。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