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关于219年关羽北伐一事,在大家的普遍印象里,几个主要事件按照时间线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刘备称王、关羽出兵、曹仁被围、水淹七军、吕蒙偷袭。
上述顺序看起来也比较符合正常的故事脉络,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那么这样说来,关羽应该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而曹仁一直在被动防御。
不过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在三国志中,关羽、刘备和曹仁的传记确实都是如此记载,没有什么问题。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关羽攻樊。(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不过在其他记录中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内容,比如曹操、庞德和于禁的传记都说是曹仁率先发起了进攻。
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遂南屯樊,讨关羽。(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陈寿的记录也会互相矛盾吗?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首先刘备称汉中王后下令关羽出兵,这一观点就值得商榷。
其实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已经论证过了,刘备应该是给了关羽一定范围内的权限,具体作战安排可以由他自行决定。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而本文就从具体的时间线这一角度对此进行一下佐证。
从时间来看,刘备称王明确记载是在七月份,而于禁发兵也是在七月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秋七月庚子,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汉书献帝纪)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首先曹仁肯定是情况危急才会请求援助的,从前线樊城到长安一共一千多里,就算信使快马加鞭也得跑上几天,再加上于禁的七军集结也需要花一些时间,因此从曹仁告急到于禁出兵怎么也得十几天的时间。
另一方面,从江陵到樊城前线也超过五百里,因此关羽行军也要十几天的时间。
这样一来,关羽出兵的时间和于禁出兵的时间最少要相差一个月左右,假如是刘备称王后再下令关羽发兵北上的话,在时间上是有点说不通的,毕竟刘备的信使从汉中赶到关羽所在的南郡同样要花时间,所以两人出兵的时间不太可能都发生在七月份。
现在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关羽出兵的时间不会晚于七月份刘备称王,或许关羽在七月份才赶到襄樊,那时两军才开始接触,但他出兵的时间肯定会更早一些。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曹仁在这期间的一系列动向。
其实曹仁发起的进攻不止一次,早在218年他就打算主动进攻,只不过军队在樊城集结期间,宛城发生了侯音之乱,因此进攻计划被迫取消,曹仁也班师回去平乱了,因此这次胎死腹中的进攻计划就不计算在内了。
之后曹仁和庞德平定了叛乱,二人再次出兵南下,这是曹仁发起的第二次进攻。
这次攻势是在曹操的授意下发动的,关于具体时间,因为曹操是在长安下令的,所以肯定是在五月份他从汉中返回之后。
现在关羽出兵的时间已经确认是在七月份之前,而曹仁则是在五月份之后。虽然范围已经很小了,但还是难以判定谁更早,这个时候温恢的传记又提供了一些线索。
219年孙权又在东线合肥发动了进攻,位于前线的时任扬州刺史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合肥这边没什么可担心的,但是荆州曹仁那边很危险,关羽咄咄逼人,恐怕一不小心就要吃大亏。”
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首先看看孙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进攻合肥。我认为他肯定不是在策应关羽,反而是在麻痹关羽,原因有二。
第一,孙权之前已经跟曹操结盟修好了,为的就是缓解东线的压力,同时准备在荆州方向做文章。
况且当初区区七千人驻守的合肥都拿不下,如今居巢有夏侯惇的十万大军坐镇,这样的形势根本由不得孙权动什么心思。
第二,如果孙权是真心攻打合肥,为什么这则记录只出现在温恢的传记中呢?无论孙权还是曹操的传记都只字未提,这场战争的胜负也不得而知,简直就是谜一样的战争。
而且孙权其他的北伐都被记录在他自己的本传中,偏偏这次没有,这确实不寻常。
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曹操和孙权之间一次默契的配合。孙权传记不提是因为为传主讳,而曹操传记不提则是因为这军事游行一般的进攻根本不值一提。
这也是温恢敢说孙权这次进攻不足为虑的底气之所在,他肯定是知道内幕的。
那么为何温恢又认为曹仁处境很危险呢?
我们先来看看温恢所说的“曹仁县军”是什么意思。“县”是“悬”的通假字,所谓“县军”也就是“悬军”,指的是孤军深入险境。
这下问题又来了,我们注意到,在所有关于曹仁主动进攻的记录里,他都是到樊城后就止步不前了,又怎么会成为陷入敌阵的孤军呢?
这一点我认为要配合前文进行理解,是因为水生才导致曹仁所部成为“县军”。
所谓水生就是水位上涨,一般发生在春季,俗称春涨。之前居巢之战孙权劝说曹操撤兵时就提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真正让曹仁陷入险境的就是涨水,因为关羽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到时候沔水水位上涨,樊城自然会被重重包围,而增援部队也过不去,后来果如温恢所言。
这么一来,关羽出兵的时间就比较清楚了,他大概率是在219年春季出兵的,在四月之前,要早于曹仁。因此率先发动进攻的就是关羽无疑。
曹仁的一系列动作也印证了这种判断。当时曹仁到了樊城之后就一动不动,如果真的是他打算进攻仍待在南郡的关羽的话,为什么缩在樊城不出来呢?
不过曹仁的真实目的也并非是防备关羽可能发动的北伐。
这一点可以从三国志的措辞中看出一二,因为在三条史料中,都明确提到曹仁是去“讨”关羽,如果他只是为了防备的话,就不应该写成“屯樊讨羽”,而是应该写成“屯樊拒羽”才比较合理。
这样的话也就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了,那就是曹仁“讨”的是北上途中的关羽,也是即将到达樊城的关羽。
曹仁在到达樊城后深感自己实力不足,难以在野战中占到便宜,因此放弃了主动进攻的计划,打算死守樊城。
其实关羽选在219年春天北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呼应在宛城发动叛乱的侯音,毕竟侯音是关羽早就联络好的内应。
侯音是在218年冬天十月造反的,可是冬天水浅,对于拥有水军优势的一方并不有利,后来石亭之战时期司马懿就是以这个理由才没有参战,因此关羽选择继续等待战机。
到了219年春天开始涨水,他这才正式发兵北上。
至于具体时间,我认为还是一月份可能性最大,毕竟兵贵神速,关羽没有继续拖延的道理。
而且这个时间节点正是夏侯渊战死,汉中战场局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此时进兵曹操必然首尾不能相顾。
不得不说,关羽这个时机选择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侯音能在宛城拖住曹仁的话,他就有机会打破襄阳防线了。
可惜的是,关羽高估了侯音的智商,此人轻易中了南阳功曹宗子卿之计,没能撑到关羽到来,在219年正月他刚刚出兵的时候就被曹仁消灭了,关羽这次里应外合的作战计划也因此功败垂成。
不过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曹操是在五月份才下令曹仁前往樊城迎战关羽的,难道他就不怕从一月份开始的这三四个月里,防守空虚的襄阳和樊城被关羽拿下吗?
其实关羽也并非不想快点进攻,只不过当时又出了个意外,这一期间,文聘一直在沿着沔水对关羽进行骚扰,拖住了他前进的脚步,这也给了曹仁喘息的机会。
在曹孙刘三家三分荆州后,不仅是南郡被一分为二,孙权占据的江夏郡也不是全部,其中魏属江夏就由大将文聘驻守。
之前乐进还在荆州时,文聘曾经和他协力击退过关羽的进犯,后来乐进被调到合肥去了,而曹仁又被压缩在樊城不敢出来,所以这次只能靠他自己了。
不过文聘兵力始终有限,再加上他还得防备孙权从江夏南部的威胁,因此肯定没有太多的机动兵力。
而关羽的机动兵力是在三万人以上的,硬碰硬的话,文聘绝对讨不了好,因此他采取的是袭扰战术。
在关羽北上期间,文聘从江夏北部的驻地石阳频频出击,从侧翼方向对关羽进行袭击。
在湖北省荆门市以东数十里靠近汉江畔的地方,有一个渡口叫做汉津,当年刘备被曹操追杀的时候就曾在这里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之后渡过沔水向东逃往夏口。
关羽在都督荆州期间,为了准备北伐,在汉津北面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小城名叫荆城(今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作为以后出兵攻打襄阳的前沿基地,这一次文聘的目标就对准了这里。
最终被文聘抓住了机会,他偷袭了关羽补给线,在汉津渡口袭击了他的辎重部队,又在荆城烧毁了部分船只,给关羽造成了一定麻烦。
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当然文聘的动作也就仅限于这样小打小闹,因此他只能稍微延迟一下关羽的脚步而已。
到了夏末时分,关羽终于摆脱了文聘的袭扰,大军顺利抵达襄、樊一线。
望着烟波浩淼的江面,关羽不禁思绪万千。
当年在荆州初步站住脚跟还是建安十四年的事,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十年过去了,他也已经垂垂老矣。
或许这就是人生终战了吧!
这些年关羽一刻也不曾懈怠,他始终秣马厉兵,积蓄钱粮,整顿士卒,为的就是今天这一战。
十年磨一剑,此时关羽手下已经拥有了一支规模多达三万人以上,而且战斗力强悍的水陆两栖部队。
可以说,在沔水沿线作战,他就是无敌的存在。
关羽端坐在巨大的楼船上,面前巍峨的坚城虽然令人望而生畏,但他的胸中却燃起了熊熊的斗志。
建安二十四年秋,这个三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年,即将迎来高潮。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