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东吴(十六)又帅又有人气的男神孙策在江北收买人心无往不利,为什么一到江东就失灵了?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10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十一)刘繇崛起

百年东吴(十二)孙策渡江

百年东吴(十三)扫荡吴郡

百年东吴(十四)江东初定

百年东吴(十五)孙袁反目




在江东,与孙策对抗的势力有三股。

第一是东汉朝廷官方势力,比如刘繇、王朗等人。如今他们要么远遁、要么投降,已经形不成威胁了。

第二则是江东的豪强宗帅,如严白虎、祖郎等人。这些人与山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也是地头蛇,但和孙策对抗的决心不强,也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在他们的后台大佬被打败后,自然也就没有了抵抗的勇气。

这些人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后来也持续制造了一定的遗留问题,但形不成气候。

而第三股势力则是孙策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他们在江东扎根已久,根深蒂固。这个威胁不是眼前的,而是长期的。

虽然他们并不直接和孙策硬碰硬,但却对他表示出警惕的态度,也不会轻易合作,这就给孙策统治江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虽然他已经初步平定江东,但仍要面临诸多挑战。

事实上,即使到了后来孙权时期,这股势力也一直和孙氏统治集团表现出既合作又抗争的态度,这一矛盾贯穿了整个东吴历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策和孙权兄弟二人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在介绍孙策是如何对付江东大族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个群体的大致特点。

以“顾陆朱张”为首的江东豪门大族们,虽然除了顾氏是越王勾践之后,算是江东土著以外,其余家族基本都是来自北方,但是他们几乎都在两汉期间完成了迁徙。

也就是说,这些家族在江东生根少则一两百年,多则三四百年,已经完成了家族的本土化。

这些家族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个家族,在本家的基础上还有依附于他们的一些小家族以及单家,他们以土地为基础经营壮大,掌握着私有的佃农和部曲,再加上世代修习儒学,形成独特的家学家风,在当地根深蒂固,他们才是江东实力最强的一股力量。

然而这股力量却在孙策统治江东的几年中一直保持着冷眼旁观的状态,除了会稽虞氏的虞翻等极少数以外,几乎没有能与他合作的。

按理说,当时天下大乱已成定局,江东大族需要抱团取暖,如果能在江东出现一个稳定的割据政权,有利于遏制中原的乱局波及过来。

反过来对于孙策来说,如果能得到江东本土大族的支持,他的统治也会顺利得多。

可这件看似是双赢的好事,却一直无法达成,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是孙策不想和他们合作,因为孙策受教育程度是超过他父亲孙坚的,他在早年间在江北和士大夫阶层有着不错的交情,比如周瑜、张纮都是这一期间和孙策建立良好关系的。

不过到了江东以后情况就变了,江东大族们有着自己的考虑。

首先,孙策平定江东三郡虽然也就花了一年左右,但他是不是在这里能站得住脚,谁也不好说,如果像刘繇一样昙花一现的话,有什么必要支持他呢?所以大族们宁愿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其次,孙家和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孙家虽然是江东本地人,但是出身低微。在东汉时期崇尚门第的风气已经初步形成,被这样一个家族统治,这些高傲的世家大族们肯定不愿接受。王叡和陆康对孙氏父子的轻蔑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本来孙策凭借个人的修养素质以及人格魅力,已经在逐步扭转主流文化圈对他们家族的态度了,可是孙策急于求成,犯了个错误,导致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这就是攻打陆康的庐江之战。

当时孙策轻信袁术许诺的庐江太守一职,对攻打庐江极为卖力,导致庐江的陆氏宗族一百多人死了一半,这已经是血海深仇了。

而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江东大族同气连枝,多有联姻,比如顾氏的顾雍,娶的妻子就是陆康的女儿,而陆氏也和吴郡张氏、吴兴沈氏都有联姻,等于孙策一下子就得罪了一个集团。

这就是孙策攻打庐江的第二个后遗症,既浪费了时间,又造成了外交上的被动。

其实在孙策和陆康开战的时候,刘繇已经深入江北,如果孙策对陆康消极作战,同时向袁术建议应该暂时和陆康讲和,集中力量对付刘繇的话,他和江东大族的关系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

后来孙策征讨江东,又杀了会稽周氏的周昕,双方的矛盾又加深了一步。

最后一点,那就是孙策和袁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繇是朝廷封的扬州牧,也是能得到当地大族支持的,但是袁术就不一样了,他是自领扬州的,虽然孙策渡江时袁术尚未称帝,但作为江北割据势力,他肯定会被认定为侵略者,而孙策就是袁术侵略军的急先锋。这一点在各种史料中都有同样的认识。

是岁,杨州刺史刘繇与袁术将孙策战于曲阿。(后汉书献帝纪)
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袁术遣孙策攻破繇,因奔豫章,病卒。(后汉书循吏列传)

因此,当时孙策给袁术为虎作伥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因此对他持有恶劣的印象再正常不过了。

正因为如此,孙策到了江东以后,在当地大族看来,此人和他的父亲孙坚没什么本质区别,一样是个危险人物,如果刘繇割据一方,他们自然是支持的,但是孙策绝对不行。

另外虽然他是江东人,但他的部属大部都是江北淮泗人,因此江东人自然不会把他当成自己人。

这就是孙策在江北能够顺利结交士人,但到了江东却行不通的原因。

孙策相貌英俊不凡,谈吐风趣幽默,而且性格豁达,善于接受他人意见,放在哪里都是个男神一般的人物,他凭借这些优点在江北无往不利。但是一到江东,却统统失灵了,心高气傲的孙策怎么接受得了呢?

此时孙策手下人才济济,周瑜在被袁术召回寿春后过了一段时间又找个理由跑回来了,再加上程普、韩当、黄盖、蒋钦、周泰、吕范等名将,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而文臣则有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人才。

除此以外,孙策对于普通百姓则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江东百姓的爱戴。

于是这让孙策产生了一种错觉:凭我手下的英才以及收揽的民心,既然能攻下江东,自然就能统治江东。那些世家大族不合作也无妨。

还是太年轻啊,这种观念大错特错,任何一个外来政权都不可能忽视本土大族的力量,所谓民心更多指的是他们的倾向,而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央的权威是难以渗透到地方各个角落的,想要统治地方,终归要跟这些大族合作。

政治头脑比较成熟的曹操和刘备都是这么做的。曹操攻占河北后,立刻和清河崔氏为代表的河北大族合作,而刘备入川后也积极拉拢东州派和黄权、李恢和费诗等当地大族成员。

理由很简单,外来集团随着第一代元老逐步凋零,二代成员一方面素质会下降,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和本地大族联姻,二者会逐渐同质化。

人总是要用的,到时候就没得可选了。因此无论多么严防死守,也不可能永远阻止本地人取得权力。

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合作共赢,外来者挑选本地大族中的佼佼者加以任用,这样不仅丰富了选才范围,对政权本身也有好处,同时也能让当地大族在政治上得到一定的权力。在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终完成外来政权的本土化。

这一点孙策始终没能想通,而当他后来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时日无多了。

不过在当时,孙策并没有把这些江东大族放在眼里,虽然不能对他们大开杀戒,但是对一些非大族出身的名士,但凡让孙策不满,他都会痛下杀手,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这就引发了著名的“诛戮英豪”事件。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三国志吴书宗室传第六,裴注)

毫无疑问,这件事是极不光彩的,因此在东吴官方史书中加以隐讳,而陈寿也未加详写只是通过郭嘉之口提了一句,大多出现在裴松之的注解中。但此事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影响还不小,甚至波及到了中原。

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由此可见,孙策在江东大行杀戮一事已经在中原流传开了,而且他杀的很多都是很有社会影响力的人。

十多年后曹操征讨孙权时,让陈琳写了一篇《檄吴将校部曲文》,里面对孙氏诛戮英豪一事加以抨击,由此可见,此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被害者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周昕和盛宪,这也是陈琳在檄文中重点提到的。

其中周昕明确是被孙策所杀,而盛宪虽然是被孙权所杀,但孙策活着的时候已经对他表示了忌惮,或许还没来得及杀他就意外去世了,而孙权只不过是帮兄长完成这件没来得及做的事罢了。

除此以外,孙策还杀死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高岱。

这位高岱也是吴郡名士,和当年他父亲高彪不相上下,虽然不是什么大族出身,但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当时许贡要害盛宪,而高岱举孝廉也是盛宪推荐的,见恩主有难,于情于理要帮一把,所以他带着盛宪躲到许昭家中。

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许贡迟早会知道。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高岱跑到徐州去向陶谦求助。

此时陶谦正遭到曹操的打击,已经自身难保了,于是就没有答应。不过高岱苦苦哀求,水米不进,都哭出了血,陶谦感慨他有申包胥哭秦庭之义,终于答应了,还给许贡写了封信。

高岱回到吴郡以后,发现许贡却已抓了他的老母,别人都劝高岱别去,否则有性命之虞。但高岱却坚持去见许贡。

后来高岱把陶谦的书信交给许贡,说尽了好话,许贡才放高岱和母亲离去。母子二人乘船出逃后,许贡很快反悔并派人来追,幸亏高岱有先见之明,故意走了其他河道,才逃过一劫。

高岱本来就富有盛名,经此义举,更是享誉江东,然而孙策却因为他声望太大而将其杀害。

在孙策看来,高岱并非大族成员,杀了也就杀了,正好震慑一下不合作的江东大族们。

你们老老实实也就罢了,要是暗中有什么阴谋,别怪我不客气。

然而这位高岱的交友圈子太广了,虽然自己家族势力一般,但他的朋友们却有不少大族成员,比如吴郡张氏的张允,还有吴兴沈氏的沈睧,因此这下孙策又把大族们得罪了一次。

虽然这些江东世家大族根基就在这里,也不能搬走,又慑于孙策的淫威,因此只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但是另一批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就是因躲避中原战乱而前往江东的士人。

如果这些人能为孙策所用,应当是对初创的孙氏集团的一个有益的补充,然而孙策的杀戮行为让他们感到恐惧,于是他们纷纷逃走了,转而加入了曹操阵营。比如徐奕、陈矫、徐宣等人。这就是孙策诛戮英豪的恶果。

长期的杀戮让孙策越来越暴戾,这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对他进行劝导。而孙策也能听进她的话,暴行有所收敛,她就是孙策的母亲吴夫人。

之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被孙策击败后,家族成员都被屠戮殆尽,只余下王晟一人。吴夫人劝道:“王晟和你父亲有升堂见妻的情分,现在他家里就剩下这个老人了,放他一条生路吧。”

后来有个名叫魏腾的功曹,平时声誉颇好,有一次得罪了孙策,即将被杀。又是吴夫人出面,站在一口大井边以死相逼,孙策没想到母亲反应这么激烈,这才放了魏腾。

其实吴夫人何尝想自杀,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吗?魏腾出自会稽魏氏,是八俊之一的魏朗的后人,如果孙策杀了魏腾,显然又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到时候孙家在江东的处境就更难了。

孙氏一门有了吴夫人真是幸运啊,当年孙坚半抢半娶得到的这个女子,她不仅用自己的仁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江东大族和孙家的矛盾,后来还在孙权初掌权柄之时加以辅佐,真是一名有大智慧且宅心仁厚的女中豪杰。

东吴能够成功立国于江东,她功不可没。

从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基本平定江东三郡后,经过两年左右肃清内乱的行动,虽然当地大族并不合作,但在明面上,江东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接下来孙策即将展开新一轮扩张行动,这也是他短暂的军事生涯中最后一个高潮。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