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瑜之后东吴还有在进攻作战中取胜的能力吗?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47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四十八)洞口之战

百年东吴(四十九)第三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百里洲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一)石阳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二)断发赚曹休




按:之前在三国名将系列陆逊部分中我曾写过一篇石亭之战,现在看来当初有些思虑不周之初,原文略有瑕疵,本文进行了不少修改,以力求严谨。

百年东吴(五十三)石亭之战

太和二年(228年)秋,曹休率十万大军南下,正式拉开了石亭之战的序幕。

而对面的陆逊也不遑多让,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后,他在军中的地位大增。作为东吴少有的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的统帅,孙权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八月份,孙权来到皖口,将九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陆逊,并亲自为他驾车以壮其声势。

当然,孙权也并非没有后手,这九万人被分为三部分各三万人,除了陆逊这个大都督之外,还有左右都督全琮和朱桓各统率三万人。

这两位都是江东大族中最先和孙家合作的一批人,一年后孙权称帝时将两个女儿分别下嫁给全琮和朱桓的从弟朱据,可见这两家是较能得到孙权信任的。

虽然陆逊是假黄钺,而全琮和朱桓也不至于像夷陵之战期间手下将领那样对他的部署进行质疑,但陆逊多少也得有所顾忌。

其实这是孙权一贯的风格,他是不可能让某个人在军中一家独大的,多少也得安排些人去稍微制衡一下,于是就成了这种虽然以陆逊为主但实际上是三人统兵的局面。

而曹魏方面情况也类似。此战魏军三路进兵,除了曹休这一路以外,还有贾逵的豫州军攻东关(濡须坞)以及司马懿的荆州军攻江陵,当然曹休是绝对的主力。

这一作战计划看似威胁极大,然而最初方案却和现在有着很大不同,早先司马懿在魏明帝向其问策时,提出应该在东线吸引住孙权主力,然后出其不意用水军突袭夏口,必然大获全胜。

司马懿的计划

这得到了魏明帝的认可,于是司马懿就开始在荆州打造水军。

不过司马懿的战略构想却注定无法实现,因为在他的计划中,要以他的荆州军为主,而东线只是辅助。这样的曹休当然不可能同意,因为在曹休看来,担任辅助的应该是司马懿才对。

以当时的局面,司马懿肯定是争不过曹休的的,因此战局的发展也只能按曹休的意思来了。

此时的曹休志得意满,近几年他连战连胜,甚至在曹丕那失败的南征中,他也是表现相对最好的一个。如果这次能够顺利接应周鲂,他的声望将达到顶峰。

可就在这时,曹休却收到了一个坏休息,原来周鲂竟然是诈降。

这让曹休陷入了两难之中,班师返回自然万无一失,可若是如此,大军徒劳无功,虚耗钱粮,自己岂不成了笑柄?可若是继续深入交战,敌将陆逊又没那么好对付。

反复抉择之下,曹休还是决心继续进兵,他以中诈降之计为耻,又自恃兵多粮足,因此打算赌一把。

其实到这一步曹休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虽说战场上可以随机应变,但那仅限于战术上的调整,至于战略上的部署则应该在开战前就确定好。

此战曹休最初的目的是接应周鲂,而不是和东吴进行一场大战,两种情况下所做的准备是不同的,庙算方式也是不同的。

如今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的安排已经不再合适了。曹休却不管那么多,自己面子最重要,先打了再说,可他这临阵磨枪的赌博心态如何是早有准备的陆逊的对手呢?

此时曹魏内部已经有人看到了危险,当时满宠上疏提出曹休若入无强口前往皖城,将面临背湖(巢湖)临江(长江)的境地,进入兵法所言进易退难的“挂形”。面对这样的地形,对方又有防备,明显是不能进攻的。

不过说这些太晚了,当时曹休已经进至皖城。而与此同时朱然出兵安陆,摆出进攻江夏的姿态,这又令蒋济感到大有问题,于是提议应该增援曹休。

安陆在石阳以北,越过石阳这座要塞深入敌境,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只有一个解释,东吴是在制造进攻荆州的假象。这支部队根本不会和魏军交战,只要达成目的很快就会撤回。

那么东吴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显然就是曹休了。

满宠和蒋济都提出类似的建议,这不得不引起曹睿的重视,于是他立刻下令让贾逵放弃进攻濡须坞,转而去增援曹休。而司马懿的荆州军则原地待命。

这个安排司马懿肯定是喜闻乐见的,这场仗和他的预想相差甚远,作为一个配角打赢了没有功劳,打败了还可能背锅,现在上面要求原地驻扎正合其意。

于是司马懿这支苦心打造的水军就从秋天耗到了冬天,最后因冬天水浅取消了出兵计划,而那时石亭之战早就结束了。

贾逵收到命令后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目前东吴的目标已经确定是曹休了,那么濡须坞的守备力量必然被削弱,以加强到皖城一线。

曹休和贾逵素有矛盾,但如今曹休陷入天罗地网之中,若不增援就要出大事了,他已经顾不得私怨了。

于是贾逵立刻让大军转向,马不停蹄地前往皖城,只不过他还是慢了一步,大军还未到夹石口时,贾逵就从一个东吴俘虏口中得知曹休已经战败了。

相对于临时改变计划的曹休,陆逊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对此战有着明确的规划,即只求稳赢不求大胜,一旦达到作战目的绝不恋战。

这种极为理智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兵法中的“穷寇勿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在胜利之后保持清醒不头脑发热,此事绝对是知易行难,多少名将在这上面吃了亏从而先胜后败。而我们普通人又有几个能在投资和博弈中做到及时止盈呢?

不过这引起了朱桓的不满,他认为曹休名不副实此战必败,而对方战败撤军的时候必定经过挂车和夹石,这两处道路险要,如果用一万军队去断其归路,就能全歼敌军,进而攻取淮南并威逼中原。

孙权对这个计划是比较感兴趣的,于是马上去和陆逊商议,结果陆逊不出意外表示反对。

这并不是说陆逊胸无大志,以他在夷陵之战的表现,只要机会合适他是愿意将战果最大化的,不过这次情况有些不同。

首先此战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吃掉曹休这十万人,而是为孙权称帝造势,陆逊清楚孙权的主要诉求,因此不愿节外生枝。

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东吴其实没能力全歼曹休。朱桓这一计划是有些冒险的,他献计的时候,曹休已经抵达皖城,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候去断后路意义并不大,因为断后路的前提是曹休战败,而按照朱桓的要求,这支奇兵要有一万人,这就导致分散了兵力,让本就人数较少的吴军在兵力上更占劣势,同时也降低了取胜的概率。

如果前线战败,断后路又有什么意义呢?

朱桓的方案

夷陵之战时陆逊派韩当和朱然攻打涿乡断刘备后路时,前线已经胜券在握了,而且当时吴军完全掌握了制江权,可以很轻松地深入敌后。而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从皖城北上到夹石口,大部分路程都需要走陆路,东吴强大的水军没有发挥的余地。

另外贾逵所部动向不明,孤军深入敌后的话很可能会遭到这部分敌军的打击,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从皖城北上还有其他路线,也就是无强口,这也最主要的交通线,之前曹休南下就是走的这条路。

但既然如此,曹休撤军就有了多种选择,这样一来单单阻断夹石口就没有意义了。那朱桓为何对无强口只字未提呢?关于这点,我们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详细说明。

两条路线

总之,出于以上这些原因,陆逊清楚这次并不具备打歼灭战的条件,集中兵力于前线击溃敌人是最具可行性的,而石亭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这场战役虽然被称为石亭之战,但是双方第一次接触却并不在石亭,具体位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应该在皖城附近。

当时皖城一带还是曹魏的地盘,曹休算是主场作战,他打算布下埋伏以逸待劳。但这对陆逊来说就太小儿科了,当地全是平原地形,很难隐藏伏兵。陆逊见状立即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他亲自率领中军三万人,令朱桓、全琮分别率领左右翼各三万人,三路齐发向魏军发起猛攻。

按照曹休的预想,肯定是在他与陆逊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伏兵杀出一举击溃吴军。但陆逊偏偏不让他如意,一上来就直接与曹休的伏兵接战,这样就打乱了曹休的计划,使他陷入了被动。

随着战局的发展,东吴逐渐开始占上风。此时曹休彻底认清了现实,这次是不太可能占到什么便宜了,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于是他下令大军脱离战斗,退往石亭(今安徽怀宁县和桐城市之间)宿营。

此地距离皖城数十里,至于魏军为何不退入皖城防守待援,则是因为皖城是魏吴反复争夺之地,双方在此都没有驻扎大军长期占领的打算,因此皖城囤积的粮草必然不多,难以供应十万大军使用太长时间,一旦粮道被断局面就危险了。

此外曹休也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贾逵会不会公报私仇见死不救他可拿不准,因此还是尽快北撤更稳妥,可惜陆逊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由于白天作战不利,魏军将士不仅归心似箭,精神也高度紧张。终于,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军营里发生了夜惊。

这次夜惊很可能就是东吴的夜袭所导致的,吴军趁势掩杀,一直追到夹石,最后大获全胜。

这场战役魏军损失一万多人,牛、马、骡、驴等车一万多辆,所有辎重几乎全部被东吴缴获。其实在正面战场上魏军倒没吃大亏,主要损失都是在追杀过程中发生的。

曹休狼狈撤退,果然如朱桓所料走夹石山路,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无强口的大路呢?原来东吴这边已经派了一支部队先将其占领了。而且这支部队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连夹石都拿下了,这下曹休无路可走,成了瓮中之鳖。

这就是朱桓当初献策时候根本就没提到无强口的原因,因为东吴已经提前针对这条路做好部署了。逼曹休走更为险要的夹石口,必然会拖慢他的行军速度,方便陆逊进行追杀。

那么问题又来了,陆逊是不愿意分兵的,堵截无强口的这支部队是从哪来的呢?

当初贾逵认为东吴会减弱濡须坞的守备力量以加强到皖城一线,他的判断非常准确,因为堵截无强口和夹石口的这支吴军很可能就是从濡须坞调过来的,而不是来自陆逊手下的九万人。从方位来看,也只有如此,这支军队才能做到先据无强口后断夹石口。

由于贾逵的援军赶到,曹休终于逃出生天,陆逊已经完美实现了作战目标,继续交战没有意义,于是两军非常默契地各自罢兵,这场石亭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石亭之战是一场硬碰硬的正面对决,曹休是百战名将,在此之前连败东吴,可以说是东吴克星,但陆逊出马后则高下立判。

白天的战斗在陆逊指挥下,东吴以少胜多,正面击退了魏军,而之后的夜袭战更是导致了魏军的夜惊乃至崩溃,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深得孙子兵法中奇正之术的精要。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吴擅长防守擅长水战,而不擅长进攻和陆战,但石亭之战足以证明吴军在陆战以及进攻作战方面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不过这也得看是谁来指挥,陆逊是周瑜之后唯一有这个能力的人,而若是孙权亲自指挥恐怕就是灾难了,之前已经有了多次先例,从这点来看孙权主动放权倒也体现出他的明智。

发生在太和二年(228年)秋天的石亭之战,虽然知名度并不太高,但规模极为宏大,双方投入总兵力多达二十万人以上,远远超过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同一时期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之战虽然名气大,但规模却远不能与石亭之战相比。

而且此战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战后大司马曹休郁郁而终,令宗室势力大为削弱,这直接改变了曹魏的政治格局。同时这也为孙权的称帝大业彻底扫平了道路。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