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块链+银行——是机会也是挑战| 报告


整个银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区块链金融创新突破”的前夜。一方面,银行传统服务亟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区块链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高潜力技术;另一方面,可以规模化、可验证效果的业务创新仍在摸索中,技术标准、监管、生态合作模式等方面仍待成熟,不同地区与不同类型的银行间创新节奏也非常不均衡。


在此背景下,由光之树科技发起的“全球银行区块链创新实践研究”项目,旨在梳理全球银行业开展区块链创新的背景、模式与主要探索案例,并明确中国银行业在区块链创新中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提升全行业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银行用户,提供借鉴与参考。

来源丨光之树科技


引言


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  银行业务价值链中,哪些环节最有可能显著受益于区块链技术?

 2  基于以上判断,银行行业可选择哪些创新实践模式,加以应对?

 3  不同地区、类型的银行,在创新实践的模式与效果上有何异同?

 4  更加适合我国银行机构借鉴的区块链创新的思路是什么?


一、区块链+银行——机会与挑战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是区块链创新实践应用最多、创新最积极、受关注最大的领域。在普华永道调研中,近半数公司高管都认为,金融是区块链近期最有希望实现规模化创新的领域。下图可以很好概括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历程。



细分业务价值链及区块链应用场景


如何判断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具体应用方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徐忠、邹传伟提出根据对通证(token)的使用情况(不涉及token、涉及非公开发行交易token、涉及公开发行交易token)分类的思路。



1 存款业务


存款是银行负债业务中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业务的流程分为客户获取、身份验证、审批与风控、转账/新产品推介、信息更新/沉睡客户唤起等步骤。从数据协作/权益认证/权益流转看,存款业务的主要挑战在于因客户数据缺失/不实,而造成营销、KYC、反欺诈、价值挖掘等环节的低效率:



因此,存款理财业务与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结合点,在于对银行内外部多数据源的安全获取与计算,并基于数据协作,改善数据治理基础,以提高营销、身份验证、风控、用户运营环节的效率。此外,在共享积分等用户权益的流转方面,区块链技术也有望促进用户的粘性与忠诚度。


2 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指商业银行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零售银行而言,最常见的信贷服务是信用卡或各种消费贷;公司银行而言,则体现为授信、项目融资、对公贷款等。该业务的核心是对借款主体进行信誉和担保能力的评估;其业务流程分为营销、身份验证、审批风控、产品发放、不良资产管理。



在区块链技术结合方面,贷款业务与存款业务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困扰于数据的缺失、虚假、滞后,从而影响到对对私对公客户的获取、验证、风控与预警。贷款业务与权益认证及流转的结合更为紧密,因为其业务存在担保、违约、不良资产处理等多元资产的价值评估与流转;就此而言,“准确、全面”是主要诉求


3 中间业务(含转账结算、贸易融资等)


转账结算指不使用现金,将款项从付款主体的银行账户直接划转到收款主体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结算方式,主要方式有支票、汇票和委托收款等。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跨行与跨境转账支付成为常态。从数据协作/权益认证/权益流转的角度看,转账结算业务的挑战在于转账前后对发起方与接收方的身份验证数据缺失,在转账中由于多方参与而导致环节多、耗时长、成本高



因此,转账结算业务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点,在于基于安全数据协作,促进身份前期的验证(KYC)与后期的评估;同时基于智能合约实现快速的多方共同维护唯一账本,从而缩短环节、减少人工参与、降低成本、提高准确性。


4 证券业务(含证券与债券业务)


证券业务是连接机构融资方(公司等)与公开市场借贷方(机构/个体投资方)的重要渠道。如果将证券市场业务流程按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三个环节分,并将证券产品分为股票、债券、衍生品等三类,证券市场业务的基本构成如下:



中国证监会的刘恒瑜与周沙骑曾在2017年整理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SMA)、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世界交易所联盟(WFE)、欧清集团及奥纬咨询(Euroclear & Oliver Wyman)及美国金融监管局(FINRA)对区块链在证券行业应用的分析如下:



虽然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监管机构已经批准或宣布将在证券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但大多数应用仍在测试阶段。由于1)现有的集中托管、集中结算的中心化证券市场监管基础设施仍扮演核心角色,对“去中心化”存在顾虑,2)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技术仍待优化,因此区块链在证券行业的应用仍处于发展中。


在中国,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证券领域存在较多障碍。主要在于1)如通过区块链做场外证券交易,对现有机制中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和地方政府管理的职能会造成较大冲击;2)如将区块链应用于场内交易,其模式又与证券集中登记托管结算的制度存在一定矛盾。因此,监管机构尚需在发展创新业态的同时,构建体系化的监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并在法律、规则指引等层面作整体规划。 


二、全球银行的区块链创新实践


从分区域创新数据看,欧美地区与其他地区银行呈现出明显的“下海”时间差异。欧美领先银行早在2013年即开始尝试区块链创新,而其他地区2016年后陆续追赶;以中国为例,2017年到2018年,各大行才纷纷入局区块链。



1 北美


北美银行的区块链创新,开始早、场景覆盖多、监管沟通积极、外部合作多样。其中代表有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加拿大皇家银行等。


开始早。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早在2013年即开始向美国专利局申请区块链相关的专利。摩根大通之后,加拿大皇家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美国银行、花旗集团等也不遑多让,在2017年以前通过各种方式开始了系统的区块链创新测试与专利开发。


场景覆盖多。北美地区银行的区块链业务尝试最早从数字货币、转账结算、贸易融资开始,逐渐拓展到KYC、征信,并在债券/证券发行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监管沟通积极。美国的银行区块链创新,与美国证券委员会(SEC)等监管方、学术界有着深入、频繁的探讨。以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为例:萨默斯本人是“区块链乐观派”,坚信区块链将颠覆金融服务,并与摩根大通的CEO Jamie Dimon等“稳健派”进行过数次媒体争论,推动了监管部门与各银行对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进一步关注。


外部合作多样。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银行通过外部投资、资助创新创业大赛,与早期金融科技公司很早就开始建立业务合作。而通过其或发起(R3)或参与(Hyperledger)的区块链联盟,又跨行业地与科技公司、咨询公司、及开发者社区保持了通畅交流。这些交流,进一步保障了该地区银行区块链创新的领先。


2 欧洲


紧随北美之后,欧洲地区银行在对区块链创新的尝试也较早(2015年即开始),具体而言,体现出全球化、外部合作化、和区域监管三大特点。其中代表有汇丰集团,UBS, 巴克莱,德意志银行,桑坦德等。


全球化。由于历史及业务原因,欧洲地区很多领军银行呈现出业务全球化的特点:西班牙的BBVA,其业务涵盖全球西语国家;UBS、德意志银行等瑞士 / 德国银行的理财或证券业务涵盖全球;而巴克莱、汇丰、渣打等英国银行,更因其英联邦时期的基础,一直在贸易融资、跨境支付等全球业务上处于领先。这使该地区银行的区块链实践,往往也从跨国转账结算、贸易融资等有全球性的业务开始。


外部合作化。与北美地区银行动辄自荐创新实验室或发起区块链联盟不同,欧洲银行的区块链创新路径更为务实而多元,其中对外部合作、投资和孵化都较热衷。巴克莱银行的加速器与风险投资部门,已经扶持数十家区块链技术公司。汇丰银行近期也开始通过投资Axoni等方式,迅速推进业务。


区域监管。欧盟地区的一体化监管,对该地区的区块链创新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整体规划方面,2018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2018金融及行动计划”,其中要求该地区的银行给区块链应用程序开放通信渠道,比如应用程序接口(API),将区块链应用整合到银行支付账户中进行监管。在隐私保护方面,从2018年开始陆续落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更增加了从金融机构到科技公司的隐私保护需求。


3 日韩新加坡


以新加坡、日本、韩国为中心,亚洲地区的银行区块链创新,在2017至2018年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特点包括形成区域创新交流中心、供应链金融尝试积极等。


在区域创新中心上,新加坡、东京等城市成为全球银行+区块链的行业交流枢纽。这与新加坡等国政府的“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积极监管”式监管态度,有很大关系。在对token持较为开放态度的同时,新加坡政府支持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积极鼓励并参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承诺为初创公司提供有利的监管环境,力图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占据先行和领导者角色,以巩固其金融中心地位,并实现建成智能金融中心的长远目标。此背景下,注册于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公司众多,R3、美银美林,瑞士信贷,星展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摩根大通,三菱UFJ金融集团,华侨银行,R3,新加坡交易所等机构已将新加坡作为主要的银行+区块链创新研究及行业交流基地。


在业务覆盖上,日本等地的银行更在供应链金融+区块链上作出了探索。如在2018年3月,三井住友银行的跨境区块链交易平台计划,就在架构设计强调了两层:第一层是串连进口商(买方)和出口商(卖方)的区块链数字化平台,也是提供数据分析层;第二层则是银行对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金流服务的串接,如买方银行汇款给卖方银行等付款作业等。 


三、中外银行对比


基于上两章的数据统计及全球案例研究,结合中国国内的银行区块链创新实践,本章从创新背景、监管环境、业务侧重、创新路径四方面,比较了中外银行间的差异;并尝试将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和中资商业银行引入研究视野和分析框架。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和中资商业银行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应用上后来居上,不仅在专利数量上不落人后,而且在监管建设上特色鲜明。中资银行金融科技创新在区块链+KYC/反洗钱、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等基础银行业务领域趋于成熟,并在自主研发、技术联盟、外部合作等组织路径上有所偏重。




四、初步结论


区块链对银行业的价值


中长期看,由于区块链数据协作、资产权益确认、资产权益流转效益方面的效率与成本优势,其“价值互联网”的底层工具作用,有望在客户分析、信用评分、转账支付、供应链金融、证券业务、财富理财等多个银行服务领域,全面地支持银行业务的优化。这种“升级整个华尔街(及全球银行业)金融产品”的潜力,已在全球最大的200家银行过去5年的区块链创新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


区块链的价值不仅在于优化传统业务,还在于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创造新的金融及生活服务产品。无论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普惠金融,还是与社会信用相关的个人及企业信用积分,还是与共享经济/互联网平台协作的打破数据孤岛、发掘数据价值,在“多方维护单一版本真相”及“安全数据多方协作”等机制的驱动下,区块链都具备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与机构壁垒的潜力。


全球银行创新实践的经验与局限


在经验方面:1)对区块链技术与银行业务的结合点,理解更为准确、更为聚焦。从一开始的“区块链颠覆无所不能”,到逐步聚焦于数据协作、权益流转等应用场景,并在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取得了规模化的突破。2)创新路径上,多线并举,充分发挥了银行的自有研究资源、外部科技团队、监管政策支持的合力作用。3)在技术与法规的标准上,也通过联盟、行业协会等方式,逐渐摸索出若干可行模式。


在局限方面:1)在监管与行业标准方面,仍处于多方表述、多种模式尝试的阶段。对于不同区块链金融产品如何分类监管、监管宽严度、市场参与者准入等问题,尚需厘清。3)短期的(以炒币为特点的)市场投机与市场波动环境对长期的技术演进有不利影响。


机会与突破口


1 结合国内需求与监管环境,因势利导

2 快速推进场景落地与迭代

3 与监管部门及外部伙伴共建行业标准

4 从客户需求出发,整合区块链+其他技术方案



以下为部分报告截图

……

获取完整动态报告

请后台回复“全球银行区块链”

获取下载链接


END


编辑/黄兹睿

责编/詹钥凇 齐庆武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 “研究所”),英文名“FinTe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RUC FinTech Institute” ,是专注于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的新型智库和研究机构,也是人民大学金融科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延伸科研平台。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经济、管理、统计、法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前沿研究。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界、业界和政策部门的良性互动,重点打造一个“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研究所建立了金融科技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进群参与。


入群方法:后台回复“加群”,加小助手为微信好友,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扫码关注我们

Research portal for all FinTech trends and polici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