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外银行跨境业务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案例对比 | 报告

余婉婉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2022-05-12




整个银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区块链金融创新突破”的前夜。区块链技术与跨境业务的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成本控制、线下业务线上化经营,更有希望成为新一轮客户下沉和服务提升的机遇,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新一轮竞争格局和盈利结构的重塑和变革。


在此背景下,由光之树科技发起的“全球银行区块链创新实践研究”项目,旨在梳理全球银行业开展区块链创新的背景、模式与主要探索案例,并明确中国银行业在区块链创新中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提升全行业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银行用户,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 | 余婉婉 ( 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金融资产管理部 )

来源 | 光之树科技




引言


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  目前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现状如何?

 2  区块链技术在跨境业务中有哪些应用?

 3  中外银行在区块链应用方面有哪些区别?

 4  我国银行在区块链方面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一、目前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现状


跨境业务是围绕企业采购、加工、分销、账款管理等贸易链条各个环节,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跨境支付结算、融资、担保、汇兑交易等全过程金融服务。具体产品类型和功能属性详见下表所示:



跨境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性对公业务,是以担保和承诺等低风险信用的跨境传输为核心的业务品种。随着金融业回归本源的监管导向,实体经济下行的趋势,以及“走出去”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拓展和延伸,集支付、融资和财富管理于一体的跨境业务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着力发展的重点业务领域。由于跨境业务涵盖本外币、离在岸、即远期等多个市场价格,基于内外贸一体化的离在岸联动业务所带来跨境财富管理需求,也给商业银行和“走出去”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来了广阔的盈利空间和价值蓝海。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国际贸易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规模庞大。近年来,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化,企业层面的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将迎来新的市场契机。加之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的跨国支付与结算产品和方案,对于加强中国贸易型企业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来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区块链技术在跨境业务中的应用


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也就是所有的交易都是点对点发生的,无需任何的信用中介或集中式清算机构;分布式账本,意味着当交易发生时,链上的所有参与方都会在自己的账本上收到交易的信息,这些交易记录是完全公开,且经过加密、不可篡改的。信息传输和信息验证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也恰好满足了支付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对于交易背景真实性核查的要求。


跨境支付结算


区块链技术可以驱动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实时和点对点的近距离转移,减少在途和交易成本,加速结算进度。


当前的跨境支付结算时间长、费用高、又必须通过多重中间环节。拥有一个可信任的中介角色在现金的跨境交易非常重要,当跨境汇款与结算的方式日趋复杂,付款人与收款人之间所仰赖的第三方中介角色更显得极其重要。每一笔汇款所需的中间环节不但费时,而且需要支付大量的手续费,其成本和效率成为跨境汇款的瓶颈所在。如因每个国家的清算程序不同,可能导致一笔汇款需要2至3天才能到账,效率极低,在途资金占用量极大。



区块链将可摒弃中转银行的角色,实现点到点的快速且低成本的跨境支付。通过区块链平台,不但可以绕过中转银行,减少中转费用,还因为区块链安全、透明、低风险的特性,提高了跨境汇款的安全性,以及加快结算与清算速度,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未来,银行之间可以不再通过第三方,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不但可以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及没有隐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资金风险及满足跨境电商对支付清算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需求。


根据麦肯锡的测算,从全球范围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将可使每笔交易成本从约26美元下降到15美元,其中约75%为中转银行的支付网络维护费用,25%为合规差错调整以及外汇汇兑成本。


贸易融资


区块链技术在贸易融资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以下几个功效:


(1)简化操作流程:实现实时和多主体对信用证信息的追踪和管理,并保证更快捷的自动化结算。

(2)信用证自动化:开立信用证可以自动化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上的借贷财务信息。

(3)监管的透明性:协调部门将获得实时渠道来驱动反洗钱和海关报关活动。

(4)新的产品机会:在全球贸易链条中分布式记账将产生对于现任者(或变革者)新的产品机会,围绕贸易权责的借贷和证券化。

(5)节约成本:分布式记账可通过开立信用证实现成本节约,实现自动化和减少欺诈。



三、中外银行创新案例对比分析


国际银行实践案例及主要特点


1.区块链平台:



2.支付结算及贸易融资:



中资银行实践案例及主要特点


1. 区块链平台:



2.支付结算:



3.贸易融资:



小结


区块链技术在跨境业务中的应用,在中资和国际银行中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符合各自的客户基础和金融监管体系要求,也与其在各自市场的竞争格局息息相关。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客户基础:中资银行在跨境业务中运用区块链技术,主要服务于活跃于国内贸易的中小型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国际银行的跨境业务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所服务的客户主要是跨国500强企业,包括跨国的生产型企业(如壳牌、统一佳吉)和商贸型企业(如马士基)。此外,中资银行通过互联网智能化、自动化处理各类贸易融资业务,可提升小企业、小订单的效益,更精准的实现公司客户的下沉,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这也符合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产业特点和客户结构。


2.产品运用:中资银行的跨境业务运用区块链技术兴起和成熟在国内贸易领域,主要围绕国内信用证结算、福费廷等在国内贸易市场中发起和流转的结算和融资产品,融资产品以能在同业间流转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如福费廷、保理)为主;跨境支付结算以人民币为主要币种,仅部分国有银行与国际银行合作试验了技术平台搭建和业务嵌入场景,尚未形成气候;国际银行的区块链技术方案在跨境支付结算和贸易融资领域的应用均已趋于成熟,均围绕核心国际生产和贸易商的上下游客户采购、生产、销售、汇兑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且覆盖在信用证开立、跨境汇款、贸易融资、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全金融产品和服务链条中。


3.平台搭建:中资银行的区块链平台搭建,在跨境支付结算上仅局限在国有银行和国际银行之间,而且平台使用深度也停留在试验阶段;在国内贸易支付结算上局限在规模对等的中型银行之间的技术联盟,以进出口生产型和商贸型企业和中小型银行为主体的区块链平台尚未真正搭建和使用起来;而国际银行的区块链平台搭建,既有以世界五百强的跨国企业(如马士基、壳牌等)为核心发起的,又有以国际银行(如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为主发起,且对于区块链平台与跨境业务的嵌入,在运用时间、渗透深度和覆盖广度等方面均全方位的领先于中资银行,这一差异也集中反映了国际银行和跨国企业在全球金融体系和贸易产业链中更为优势和主导的位置和布局。


综上所述,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转型和发展进程,从招商银行一卡通、深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到民生银行的商贷通,真正意义上的重大金融产品创新,无一不是围绕通过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以低风险的产品和服务占领高风险市场、实现客户基础的下沉,并提供涵盖支付结算、融资服务、财富管理等全流程的综合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与跨境业务的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成本控制、线下业务线上化经营,更有希望成为新一轮客户下沉和服务提升的机遇,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新一轮竞争格局和盈利结构的重塑和变革。


中资银行应积极迎接挑战,主动发起构建生态和平台、抓住跨境业务的细分市场机遇,实现银行经营和管理的敏捷型组织模式,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形象。




……

获取完整报告

请后台回复“中外银行区块链

获取下载链接


END


编辑/周蓉

审校/张昊轩

责编/张昊轩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 “研究所”),英文名“FinTe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RUC FinTech Institute” ,是专注于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的新型智库和研究机构,也是人民大学金融科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延伸科研平台。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经济、管理、统计、法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前沿研究。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界、业界和政策部门的良性互动,重点打造一个“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研究所建立了金融科技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进群参与。


入群方法:后台回复“加群”,加小助手为微信好友,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扫码关注我们

Research portal for all FinTech trends and polici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