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振华:发展开放银行的必要性和目的

李振华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2022-05-12

2020年3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联合发布《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宋科主持发布会,并以“开放银行:让银行无处不在”为题介绍报告核心内容(点击查看)。


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参会,并就报告内容发表评论观点、回答媒体观众的提问。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刚才听了宋所长还有各位嘉宾的发言,我都非常赞同,刚才尤其是曹行长提到的一些观点,我觉得是有非常强的共鸣。因为宋所长他们在做开放银行这个报告,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放在今天的银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其实关于开放银行的研究都是非常前沿的,而且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报告当中提到的观点,比如说让银行无处不在这一些我觉得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


由前面的几位嘉宾谈到的问题,我补充谈几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个看法就是银行为什么要做开放银行,它的必要性在哪里?如果来看历史的话,商业银行真正去独立成一个行业,然后独立进行作业从整个商业的链条里面分离出来,其实就是几百年的事。我想那个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的专业分工,它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银行体系,它其实是更经济的和分工更为效率的。今天我觉得情况其实发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我想第一个大的变化就在于这种数字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其实在快速发展。今天整个商业上就是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它是不是需要从过去的商业流当中把它都分离出来是最有效率的呢?还是说它今天和整个商业流在进行结合,它是更有效率的。我想这个最近几年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家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为什么会有支付行业这么巨大的创新?为什么支付会在中国发展如此之快?我想这个里面其实在非常大程度上是因为新的经济数字化之后,进行场景化。这个场景其实它本身也是数字化的进程,这个它从商业效率上来说,它其实已经可以把这一些支付等等这一些金融服务可以无缝的潜入,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它是更有效率。另外它可能更符合用户企业的需求。所以这个它是一个这种经济发展在数字化的时候一个必然的需求。


过去在C端在消费行业是如此,因为大家看到支付行业先从C端发展起来的,终端的消费行业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今天在B端、在企业商户端这个趋势明不明显我觉得也很明显,最近的两三年可以说整个传统产业在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甚至包括生产等等、制造等等这个环节都在进行数字化,以及传统的生产制造等等企业整个流程它正在线上线下一体化,它也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我想这一些它的内在需求是,我们的金融服务、包括银行服务面临着一个转变和变化,所以这个其实放在大的银行转型背景下,我想今天对银行来说还是比较迫切的。谁能抓住这个浪潮、谁能快速的适应这一种变化,能够转变服务方式,我想这个可能对这一些银行来说可能未来更有前景。


第二层,在今天的中国谈开放银行和其他国家相比,比如说欧洲提开放银行,确实是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看到欧洲的话,它是一个监管驱动,大家再看新加坡、香港差不多也是监管驱动,是政府直接出面来进行推动的。可能美国更市场驱动,如果看它的动机上还有一定的差异,欧洲为什么会通过PSD2等等的方式来驱动开放银行,我想核心是因为欧洲已经看到了今天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欧洲在这领域内是落后的,为什么?因为欧洲金融被大银行占据,大银行在金融创新是有非常强的惰性,刚才宋所长报告已经提到,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在这市场具有比较强的支配地位,银行都是风险业务型,你让它做很多创新是很难的,对欧盟来说放在全球竞争大的背景下不行,我想提高敏感性,否则这种情况下欧洲的银行体系和竞争行在哪里?我想比较敏感。新加坡和香港也差不多,新加坡、香港都要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它一定要成为未来金融的金融中心。如果你这新的金融产业推动发展不起来,你很多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强,那可能金融中心地位就不保,会发生转移,我想他们是具有非常强的危机感的,这一些金融中心就推动着监管甚至政府直接出面,我要去推动开放银行,增强银行金融科技能力的运用和让银行去开放走出去跟这一些场景做结合。


那么中国这个情况还是稍微有点特殊,中国金融科技力量还是挺强的,有时候银行自己还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但是实际情况不像想象的那么弱,因为在中国我们银行体系还是主流非常强大的。金融科技相对银行来说还算是小的。


所以我认为国内外在这方面略有差异,但是如果站在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希望银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是一样的。


第三,对于目前开放银行体系我们需要去做什么?它核心的关键是什么?我想这里面通过这个报告我想大家也能够基本上去看到,今天在国内推动开放银行的话,我想因为在金融这个行业,特别是银行这行业是个强监管的行业。如果没有政策先行和规则先行,我觉得推动开放银行单纯从市场层面推动在中国是不可行的。我想这个是中国和美国在市场体系方面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异。


第一点,还是需要监管机构更靠前一点,提早的来去拟定相应的这种规则、体系,核心的规则体系里面其实就讲到开放银行情况下,场景体系融入是否可行?政策上支不支持。第二个这个方式上已经发生了转变,就是过去已经基本上数据是封闭,银行不向外输出数据,都是别人向银行输出数据。今天你主动走出去你要不要向外输出数据这是必须的。那么这个输出数据政策支不支持,那么它的输出的格式是什么?输出什么?什么数据纬度?我想这一些都是需要去探讨的。另外一个就是开放银行具有一定它的功能,这个标准在哪里?还有意义是什么?


第二点,除了拟定规则,对开放体系来说,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于银行做开放银行刚才曹行长讲到其实不仅仅是开放银行的问题,其实是开放体系的问题,银行面对这样的问题银行渠道最强大,证券公司、保险、信托等等不存在开放体系问题吗?当然存在,它的面临问题、还有基金面临的可能更紧迫。我想这里面就是我们在政策层面,我们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在认为未来是一种趋势的情况下,其实就应该给它以更多的鼓励,大的方向上给更多的鼓励,同时也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提前预估。比如说在美国可以打通证券、基金、保险和银行的账户体系的,在中国目前还是不行的。一个第三方机构说想打通银行体系,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在于我们过去在这里面设定的规则体系,它就是封闭的,它就不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以我讲的靠市场规则、靠美国那种政府不怎么管、第三方机构推动这是不可行的。我想这是一个需要持什么态度,我们认为风险就很大,还是我们就觉得这就是趋势。


第四个,就是搞开放银行体系的目的是什么?曹行长还有陈所长讲的我觉得特别好,多的就不说了,我补充两点。第一点确实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小微,小微企业融资个体工商户融资巨大的问题,老大难了。可能自我们读书以来就开始提这个事,有的人可能自出生以来就听到这个词,到现在我们还在讲融资难的问题,这个核心是什么?核心是风控能力,核心是我的触达渠道,我不能触达这么小的群体,成本很高,怎么去解决它?我想要充分利用这种开放银行的体系,实现场景和银行体系的结合,实现平台、企业和商业银行或者是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家各自发挥所长。另外实现数据共享这样就有可能把老大难的问题去解决了,我想它的价值在与此。


第二点,刚才提到对于今天的理财、保险等等金融体系内,它核心问题在哪里?说白了第一个我不方便,第二个是我对用户这个需求不明确,所以在我们很多理财体系都是销售导向的文化,我有什么产品我都卖给你,它完全不是一个客户为中心,它是一个产品为中心,它是一个以金融体系为中心。我想今天在开放体系下、在开放银行和开放金融的体系下,就是有通过数据的汇集,有可能通过B2C、C2B的这一种交互,它可以去做到未来的金融服务定制化和需求的弹性,更好的满足。


另外它也可以将渠道更扁平、成本更低,我想这个也都需要一些方面的推进。另外它也需要整个体系的实现整体流程的在线化、数字化的进程。就像现在是不是到银行的柜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这个事情它是不是有道理,我想这个不一定。如果能够未来通过开放银行金融体系去推动,我想来去变革整体的金融服务业务的流程,我想不仅仅对于过去的信贷,可能对今天的理财、保险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革命性的变化。我想也希望未来看到这样的变化。

Q&A

提问:就目前很多银行开放合作都体现在信贷联营的资金互通上,未来可以如何向更深度的合作拓展?长远来看协同共赢应该有怎样的基本原则?


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目前确实是在科技公司和商业银行合作上,其实信贷联营或者叫联合放贷为主要的方式。我想这个联合放贷它的本质像过去的银团贷款一样,就是说大家来共同承担风险、大家共同来出资来完成。我想这个应该说是这种开放银行的一种场景和现在的银行一种方式吧。我想它也是开放银行目前的实现方式之一。


这个它只是其中一个,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模式?我想这个要相信现在的市场智慧。但是我觉得可以预估到未来现在大家共同去出资,未来是不是共同出资也不用,我们只有一些数据的交互和风控能力的输出,或者大家风控能力的共建,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我想这都是可能的。我们把它叫做从信贷的联营或者联合放贷未来可以过渡到共同风控。


到后面我觉得还会有很多的这种新的模式出来,比如说有没有可能未来的整个银行体系它的整个构建的这种移动化的服务平台,一直到上面的包括营销、风控、获客、服务、客服等等所有的模块都是有商业银行在和金融科技公司来进行共建,甚至包括底层的系统,它可能分非常多的层次来进行合作,我想这都是可能的。


特别是对于未来的中小银行很有可能这是一个主流,为什么?因为对小银行它怎么可能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包括PAAS、IAAS的平台去建立这是不经济,它未来在商业分工上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平台,来提供综合的解决能力,各小银行都去采取这样的模块。


这就像最初的商业银行都不会自己去研发IT系统,它需要用EMS的存储用小型机一样,到应用层都有很多的模块,这未来都有很多合作的方向。


我想未来的证券交易、理财售卖、代销等等都可能形成N多的合作模式,但是它需要一些政策的配套以及规则的许可。未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原则呢?我想大体上原则是这样,其实过去也写过这样的文章,作为未来的基本原则,一个是优势互补,单纯一方有价值另外一方没有价值是做不下去的。第二个信息共享,只有信息共享形成交互才能共同进行风控、共同服务客户,没有信息共享是办不到的。第三个彼此之间要独立风控这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商业银行不能把风控交给金融科技机构,金融科技机构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交给商业银行,叫彼此独立,至少商业银行可以实现风控的独立。第三个风险自担的原则,大家在这过程当中在进行联合信贷合作的过程中,你出资多少、你担多少风险它是不能出现兜底的,否则这个金融产生道德风险,我想这是基本的原则,16字的原则方针,都能做到我想就不用担心商业银行这中间出现什么问题,它会有巨大的风险,也不用担心金融科技机构未来它有巨大的风险,大家各干各的。


我补充一下上一个问题,刚才讲的数据问题上。我觉得不是现在科技公司从银行获取数据的,刚才讲的叫信息共享是一个交互的双方过程。就是银行从金融科技公司获取、金融科技公司也从银行它是一个双向,如果单纯是单向这个是很难的,但是目前的情况下因为在联合放贷上监管规则上没有完全的明确,所以它更多是单向,是银行向金融科技公司获取数据,而不是金融科技公司向银行获取数据,这是规则,大家可以看金融科技公司管理办法,已经把金融公司内实现信息共享作为基本的原则了,所以这是当前的情况。


我自己觉得这里面如果说未来会不会出现问题?我认为不会,因为什么?要实现技术的发展。因为很多单向的过程当中,它其实也不能形成一个信息的很好的防控和流通,所以在这过程中比如说多方安全计算技术,FPC,就是我的数据不给你你的数据也不给我,但是我们可以把数据放在一起运算出来结果,对这用户准入不准入,风险到底多大,这就解决了数据到谁输出,谁输出数据都不愿意,不用数据咱们放在一起把这结果生成出来就OK,这就解决了过去信息共享当中的数据要不要流通的问题,不需要,这是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我想未来这一些既保护隐私又保护数据安全新的技术是可以进一步开发来解决难题的,这一些问题构不成未来在开放银行体系下金融科技和银行合作的难题,我相信市场的智慧和技术的发展。



END


编辑/钱家彦

责编/齐庆武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 “研究所”),英文名“FinTe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RUC FinTech Institute” ,是专注于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的新型智库和研究机构,也是人民大学金融科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延伸科研平台。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经济、管理、统计、法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前沿研究。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界、业界和政策部门的良性互动,重点打造一个“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研究所建立了金融科技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进群参与。


入群方法:后台回复“加群”,加小助手为微信好友,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扫码关注我们


Research portal for all FinTech trends and polici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