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1990年5月19日,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建起了两层小楼,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于此诞生。


30年青山依旧,这个位于深山里的“90后”不断“生长”,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数栋校舍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学校。


今天,这所大别山深处的小学迎来了它30岁的生日!

 点击查看视频


祠堂里长出来的“希望”


上图:1991年5月,余淦在金寨县希望小学图书室里辅导学生兴趣小组(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下图:5月14日,余淦在金寨县希望小学的教室授课(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下午2点,是金寨县希望小学元老级教师余淦的数学课。从1983年起,余淦就在这里任教。初建的学校设在彭氏祠堂里,“窗户没有玻璃,都是拿纸糊的。一到阴雨天,没有电灯,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过。”余淦说,一块木质黑板、两三支粉笔便是所有教学器材,长桌长凳上三五个学生并排而坐,写字时得小心翼翼避开桌面上开裂的长缝。


除了教学,余淦还有个“艰巨”的任务——清点学生。


“开学时往往就会少几个学生,上到中途也有学生突然就不来了,我们就要挨个去学生家里找,基本上都是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了。”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军第25军就诞生在这里。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这里曾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上图为1991年5月,金寨县希望小学老师胡遵训跑了20多里山路为学生胡亚丽补课(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下图为5月14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学生通过多媒体上课(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每次看到老师拿本子来收学费,我就吓得躲到桌子下面,觉得交不起学费怪丢人的。”47岁的金寨县希望小学副校长廖桂林说,这是她少年时的烦恼。

其实这也是当时不少地方遇到的共同难题。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发起建立希望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青基会捐款4万元,省、县、镇配套资金,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开建。

同年5月19日,新教学楼启用,大家都冲进了新教室,孩子们摸着崭新的书桌,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写了几个字,教室里面通了电,还配了幻灯机,”余淦说,“那些在当时都不敢想象。”

30年前的今天,金寨县希望小学举行竣工仪式。(资料图片)


30年过去,背靠的马头山依旧,这所学校不断“生长”,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多栋校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有教学班38个、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近100人。校园里一棵从祠堂时代留下来的柏树,见证了历史变迁。


以此为原点,一场以“希望”为名的建校行动30年来仍在继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越是贫穷的地方,招牌越是闪亮。希望工程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作为根本使命,先后发起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


上图:1991年6月,金寨县希望小学学生徐红在课余时间放羊(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下图:2019年9月3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学生在足球课上训练(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那些被希望工程

改写的人生





苏明娟


当年被无数人记住的“大眼睛”——苏明娟如今已是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员工,多年来她坚持捐助贫困生,让爱心的种子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左图:1991年4月,苏明娟在金寨县张湾小学课堂上认真听课,新华社发(解海龙摄);右图:5月15日,苏明娟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工商银行安徽分行办公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彭显达


1988年出生的金寨南溪镇青年彭显达受助后一路读完了大学,2010年报考公务员回到家乡,如今是金寨县古碑镇的党委委员,在脱贫攻坚一线踏下坚实的足印。

左图:2003年5月22日,彭显达(三排中间)与同学在校园中合影留念(翻拍照片,受访者提供);右图:5月17日,彭显达(右)在金寨县古碑镇黄集村推动光伏扶贫工作(受访者提供)。





周玉梅


1984年出生的周玉梅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贫困学生,2015年她放弃在上海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金寨,成立安徽首家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如今她和团队已经帮扶了2000多位家庭困难的孩子,自己还收养了一名女童。

左图:10岁的周玉梅(左一)与家人在金寨县花石乡竺山村合影。(翻拍照片,受访者提供)右图:2017年1月,周玉梅(前排右一)在金寨县吴家店镇为贫困学生送助学金和新年礼物(受访者提供)。

  



余正辰

余正辰是金寨县希望小学1999年的毕业生,2017年他又回到母校,站上了讲台,成为一名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爱与美,带着他们绘出“希望”。

上图:1999年6月,余正辰(前排右三)与老师同学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校园中合影(翻拍照片,受访者提供);下图:5月15日,余正辰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教室中为学生授课。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杨满平

1993年出生的安徽岳西女孩杨满平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于2012年圆了大学梦。如今,硕士毕业的她在上海一家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支教、助残……她的业余时间基本都被公益活动填满。

上图:2002年,杨满平(左二)与同学在安徽省岳西县银塔小学教室中合影。(翻拍照片,受访者提供);下图:5月15日,杨满平在上海某企业办公室中工作(受访者提供)。




邓磊


2000年,金寨青年邓磊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成为中国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如今,他已为人父,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国企管理层担任要职,他说自己从希望工程收获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一种面对困境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知恩图报、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怀”。

左图:1989年,邓磊在老家金寨县沙河乡高牛村时的童年留影。(翻拍照片,受访者提供);右图:2019年7月,邓磊与孩子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上图:1990年,金寨县希望小学首批希望工程救助生合影(资料照片);下图:2019年9月3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学生在课间玩耍(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让希望的巨浪不断增长


“希望之火”,30年生生不息。


从捐钱捐物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学”,到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孩子“上好学”,再到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得好”,伴随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理念转变,公益也开始从“捐赠”走向“赋能”。


上图:金寨县希望小学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收据(资料照片);下图:2019年9月3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学生在上音乐课。(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从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到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再到脱贫攻坚中保障义务教育在内的“三不愁两保障”……中国的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以来,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将“三区三州”等重点扶贫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


“希望工程实施之初解决的是家庭非常困难的孩子入学问题,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现在,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强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受捐助学生的范围早已不断扩大,帮扶政策也越来越普惠。”


金寨县希望小学现任校长江淮说。


拼版照片左图:1991年5月,学生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教室上课(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右图:2019年9月3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南校区学生在上课。(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而立之年的希望小学
未来将继续陪伴着我们成长
因为“90后”的它们
因为永续的希望
少年们正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共青团中央”,《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记者:周畅、吴慧珺、陈诺、刘方强,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最高法:侵害儿童权益,该判处死刑的坚决判处!


山西:12355实体化运营模式分析 | 12355系列解读第6期


习近平世界卫生大会致辞:中国新冠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校审 | 冯舒琦

责编 | 李仁泽

编辑 | 王诗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