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355自护学堂|低温也能烫伤?这些“取暖神器”,给孩子用要小心!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在这次“霸王级”寒潮的攻击下

各地气温骤降

家长们怕孩子受冻除了把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起来还开始寻找各种“取暖神器”比如暖宝宝、热水袋……
不过,“神器”们虽能带来温暖舒适一旦使用不当可能让娃“很受伤”

“低温烫伤”多发季

悄无声息危害大


前几日,杭州的张女士怕女儿太冷,睡觉前便冲了热水袋放在她的被窝里。
结果一觉醒来,女儿腿上起了一片红疹子和小水泡,摸起来还很痛。
经接诊医生仔细观察、询问后,判断是热水袋导致的低温烫伤”。

无独有偶,20岁出头的姑娘小周也是“低温烫伤”患者之一。

一到冬天,小周就喜欢囤上一大堆的“暖宝宝”,一日一贴成为了她的过冬日常。但久而久之,她却发现自己肚皮开始发红,再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水泡、脱皮、溃烂。

什么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使用取暖物品时,由于温度不会太高,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了与热源温度的接触,没有明显的疼痛感,甚至对某些人不会引起痛觉。
但是在低热能的持续供热中,皮肤的表层组织在热能作用下会逐渐脱水,引起损伤,因此低温烫伤经常不容易被发觉。

“低温烫伤”危害不容小觑


与“高温烫伤”不同,“低温烫伤”的疼痛感并不明显,仅会出现红斑、水肿、起疱、脱皮等症状,面积也比较小。
但是,也正因为温度不高,伤口很难察觉,当实际出现症状的时候,皮肤受损程度已经是比较严重了。
资料显示:

49℃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分钟后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将坏死;

44℃热源持续接触6小时,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在44-51℃时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预防“低温烫伤”

做好4件事





科学选购  


首先,无论是哪种取暖物品,都应从正规途径购买,并按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
 热水袋 
市面上的热水袋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假冒伪劣产品乳胶质量差,隔热效果不好,再加上使用年数过久,导致乳胶老化,很容易造成烫伤。
另外,如果栓子密封性不佳,滚烫的热水流到皮肤上,也会造成烫伤。


 电热水袋 
电热水袋分两种,一种是电热丝(管)式电热水袋 ,另一种是电极式电热水袋,后者极易发生爆炸。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将“电极式电热水袋”列为禁止生产产品。
赶紧检查自家的电热水袋:用手轻轻捏一下,如果能摸到网状物体或是非常明显的弧形线圈装置,则为电热丝式电热水袋;如果捏到的是较大体积的U形或两截硬邦邦的圆柱体,就是电极式电热水袋,需要立即丢掉!


 暖宝宝贴 
一般来说,正规材料的暖宝宝,应该是经过国家质量检测认证的。
但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劣质暖宝宝,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工业废料铁粉,这样就可能带来辐射风险。




控制温度  

温度越高损伤越大。使用热水袋时,可以在外面包上一块毛巾以防止直接接触皮肤,包括暖宝宝也是一样,都不可以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
同理,使用其他取暖设备时可适当调低加热温度,比如将电热毯调成低热档,并加一条床单或薄被褥等。




控制时间  

避免让取暖物品长时间接触同一部位。
使用暖宝宝贴时,可每隔一段时间,揭下来换个位置贴;

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时,可以在睡前做好预热工作,待被窝暖起来后再关掉电源或移走取暖物品;

使用电暖扇或暖气片时,不要长时间对着身体同一部位吹。





加强照看  

给孩子使用取暖物品后,作为监护人一定要多加照看,随时观察孩子的皮肤情况。
特别是婴幼儿,皮肤娇嫩,对温度极为敏感,表达能力欠佳,如果大人照看不周,很容易导致烫伤。

不要相信“偏方”


如果孩子不慎发生“低温烫伤”,皮肤出现红肿、水疱,千万不能认为事小不必就医,更不可外擦牙膏、大蒜等,或试图用针挑破水泡。

这些错误做法不但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还可能增加就医时处理的难度,并且会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观察和判断。

记住“五字口诀”





  
马上进行“冷处理”!尽快用洁净冷水(15-20°C)轻轻冲洗或浸泡创面10-30分钟。



  
小心除去衣物,但如果烧烫伤严重,皮肤粘连衣物,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剥离,保留粘连皮肤部分,注意不要挑破水泡。



  
如果疼痛明显,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左右,但要注意水温,避免着凉。



  
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注意不要压破水泡。



  
除非轻微红肿可以自行处理,一般受伤后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不过,最安全的“御寒之宝”还是多穿衣、多盖被愿大家都能暖暖和和过冬

来源: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12355自护学堂 | 打火机还敢这样玩?不可以!


12355自护学堂 | 这些危险的“解压玩具”,你孩子手边有吗?


12355自护学堂|危险!10个易发猝死“魔鬼时刻”


校审 | 吕安琪责编 | 李仁泽校对 | 马天宇(沈阳工业大学)编辑 | 潘晨雨(内蒙古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