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潘林编注:《左传》读法两种
经典与解释·古学纵横
桐城派后学中两位具有代表性人物对《左传》的解读
《左传》读法两种
陈朝爵 著 林纾 选评
潘林 编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字数:187千 页数:304
定价:58.00元
1.《左传》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后世史书之典范。就文学而言,《左传》文采华美,辞义赡富,堪为“叙事之最”。
2.二千多年来,解读《左传》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传世者无虑数百种。
3.《〈左传〉读法两种》由潘林编注,将林纾《左传撷华》和陈朝爵《读左随笔》两部著作合编为一书,并对其进行校注,对解读《左传》有重要参考作用。
”
作者、评者、编者简介
陈朝爵(1876-1939),近代著名学者。字慎登,号芚庵,湖南长沙人。早岁为长沙府学庠生,受知于湖南提学使吴庆坻。辛亥鼎革后,历任湖南长沙楚怡学堂、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徽秋浦宏毅学舍、安徽大学等校教员,以及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安徽通志局特约编修、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陈氏覃研经史,精通小学,亦擅诗文。著有《汉书艺文志集说》《文学释词》《文法在我》《字学浅诂》《历代圣哲学粹后编》《文选随笔》《读左随笔》等。
林纾(1852-1924),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出身寒微,励学有成。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曾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等学校,后受聘京师大学堂讲席。林氏治学推崇桐城义法,“力延古文之一线”,被称为“古文殿军”。著作等身,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畏庐诗存》《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文微》《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行世。又有百数十种译作联翩问世,成为文学史、翻译史上之一大奇观,故又被称为“译坛泰斗”。
潘林,男,197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校注有《周礼疑义辨证》《张居正奏疏集》《诗说》,参与主编《陈柱集》《廖平集》,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古典研究》《古今农业》《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林纾的《左传撷华》继承并发展了明清盛行的文章评点之学,注重讨论《左传》之文法、意境,于《左传》纪事之篇章结构、历史之曲折婉转、人物之善恶臧否有其精彩独到的评点。
陈朝爵的《读左随笔》是在其授课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虽不具载经传原文,但于所见分条罗列,参考诸说,详加训释。此书颇受乾嘉学派影响,经史考证、文法探讨并重,于文章义理、文字考据皆有发挥。
本书《〈左传〉读法两种》由潘林编注,将林纾《左传撷华》和陈朝爵《读左随笔》两部著作合编为一书,并对其进行校注,对解读《左传》有重要参考作用。
目 录
編注説明
左傳擷華
左傳擷華序
左傳擷華卷上
楚武王侵隨桓公六年(前706年)
連稱、管至父之亂莊公八年(前686年)
鄭厲公自櫟侵鄭莊公十四年(前680年)
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閔公二年(前660年)
宫之奇諫虞公僖公五年(前655年)
管仲斥鄭子華僖公七年(前653年)
陰飴甥會秦伯僖公十五年(前645年)
楚人伐宋以救鄭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
吕郤畏偪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展喜犒師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
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
燭之武見秦君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秦三帥襲鄭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
秦師襲鄭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原軫敗秦師于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晉文公七年(前620年)
河曲之役文公十二年(前615年)
士會歸晉文公十三年(前614年)
楚人滅庸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鄭子家抗晉文公十七年(前610年)
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前607年)
楚子問鼎宣公三年(前606年)
鄭穆公刈蘭宣公三年(前606年)
鬭樾椒之亂宣公四年(前605年)
解揚將命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鞌之戰成公二年(前589年)
申公巫臣取夏姬成公二年(前589年)
楚子歸知罃於晉成公三年(前588年)
齊侯朝晉成公三年(前588年)
晉侯觀於軍府成公九年(前582年)
晉侯夢大厲成公十年(前581年)
聲伯之母成公十一年(前580年)
吕相絶秦成公十三年(前578年)
蕩澤弱公室成公十五年(前576年)
鄢陵之役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厲公誅三郤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左傳擷華卷下
魏絳戮揚干之僕襄公三年(前570年)
魏絳和戎襄公四年(前569年)
鄭人從楚襄公八年(前565年)
晉受鄭盟襄公九年(前564年)
偪陽之役襄公十年(前563年)
遷延之役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衛侯出奔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晉逐欒盈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
欒盈之亂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穆叔答范宣子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張骼、輔躒致師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崔杼弑君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
宋公殺其世子痤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衛侯殺甯喜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
慶封攻崔杼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
齊人尸崔杼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
子産爲政襄公三十年(前543年)
子産毁垣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
鄭放游楚於吴昭公元年(前541年)
齊使晏嬰請繼室於晉昭公三年(前539年)
穆子去叔孫氏昭公四年(前538年)
蹶由對楚昭公五年(前537年)
芋尹無宇對楚王昭公七年(前535年)
伯有爲厲昭公七年(前535年)
屠蒯諫晉侯昭公九年(前533年)
楚子狩於州來昭公十二年(前530年)
叔向斷獄昭公十四年(前528年)
無極害朝吴昭公十五年(前527年)
宣子求環昭公十六年(前526年)
駟乞之立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費無極害伍奢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齊豹之亂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華貙爲亂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華登以吴師救華氏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吴公子光之亂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
晉殺祁盈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吴滅徐昭公三十年(前512年)
晉侯將以師納公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
叔孫成子逆公喪定公元年(前509年)
公侵齊門於陽州定公八年(前502年)
陽虎之亂定公八年(前502年)
陽虎歸寶玉、大弓定公九年(前501年)
晉敗鄭師哀公二年(前493年)
黄池争長哀公十三年(前482年)
齊陳逆之亂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白公勝之亂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讀左隨筆
讀左隨筆序
讀左隨筆卷上
讀左隨筆卷上補録
讀左隨筆卷下
附録 經説
古祭祀用尸記
《春秋》譏二名辨
書顧棟高《春秋不書河從論》後
主要參考文獻
編注説明
《左傳》是先秦時期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熔經學、史學、文學於一爐的傑作,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深遠的影響。就經學而言,與《公羊》《穀梁》偏重義理不一樣,《左傳》偏重事實,借事立義,推見至隱,闡明聖人筆削之旨,最後由傳升爲經,成爲“十三經”之一。就史學而言,《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爲後世史書之典範。就文學而言,《左傳》文采華美,辭義贍富,堪爲“叙事之最”。故當代臺灣學者張高評認爲:“《左傳》一書,其義,爲經;其體,爲史;其用,則爲文;其旁枝,衍而爲諸子、爲哲理。”二千多年來,解讀《左傳》的古籍可謂汗牛充棟,傳世者無慮數百種。從内容上看,有側重探討經義者,有側重評論史事者,有側重揭示文法者,亦有經義、史事、文法兼顧者。
桐城派作爲清代最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之一,倡導“以文見道”,鎔裁經史,推崇《左傳》、《史記》、唐宋八家文章,主張義理、考據、詞章兼長相濟,以一種“凝練而又明暢的文風”左右文壇二百餘年。桐城派向以“義法”自詡,而“義法”肇端於始祖方苞,他曾指出:
《春秋》之制義法,自太史公發之,而後之深於文者亦具焉。“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爲經而法緯之,然後爲成體之文。
義經與法緯並舉,體現了内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方苞認爲,古文義法源自六經,而“義經、體史而用文”之《左傳》,其義法可謂至精至備。方苞口授、其弟子整理之《左傳義法舉要》,選録《左傳》六篇文章,“於首尾開闔、虚實詳略、順逆斷續,包括貫穿之法,推闡爲詳”。此後,桐城派學人皆推崇《左傳》,解讀《左傳》之作甚夥,多致力於揭橥古文義法。“五四”以降,桐城派日漸式微,但亦有一些文人爲抗衡西學,接續桐城文統,留下了不少古文評釋著作,林紓《左傳擷華》、陳朝爵《讀左隨筆》便是其中力作。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别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屬福州市)人。出身寒微,勵學有成。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曾相繼執教於福州蒼霞精舍、杭州東城講舍、北京金臺書院、五城學堂等學校,後受聘京師大學堂講席。著述等身,有《畏廬文集》《畏廬續集》《畏廬三集》《畏廬詩存》《韓柳文研究法》《春覺齋論文》《文微》《左孟莊騷精華録》《左傳擷華》等及百數十種譯著行世。林紓宗桐城義法,認爲左、馬、班、韓之文乃“天下文章之祖庭”。所撰古文爲桐城人吴汝綸、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輩所推許。據朱義胄編《林畏廬先生年譜》載,《左傳擷華》成書於民國五年(1916年)。是書分爲上下兩卷,選《左傳》文八十三篇,其中二十九篇與《左孟莊騷精華録》重複。每篇皆先録原文,間有雙行小注、眉批,然多本杜預注釋。各篇之末,皆綴以評語。
陳朝爵(1876—1939),字慎登,號芚庵,湖南長沙人。早年入長沙府學,受知於湖南提學使吴慶坻。後執教於湖南長沙楚怡學堂、安徽省立第一中學、安徽秋浦宏毅學舍、安徽大學等多所學校。陳朝爵覃研經史、小學、詩文,著有《漢書藝文志集説》《文學釋詞》《文法在我》《字學淺詁》《歷代聖哲學粹後編》《文選隨筆》《讀左隨筆》等。陳朝爵客居安徽時,曾向桐城人方守彝、方守敦請教詩文義法,並與姚永樸、姚永概等交厚,“講義論學,垂二十年”。據作者自序,《讀左隨筆》是陳朝爵在秋浦學舍授課所用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成書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閏四月。是書分上下兩卷,不具載經傳原文,但於所見,分條臚列,參稽諸説,詳加訓釋。全書共收文一百七十條,其中包括書末所附三篇經説文章。
事實上,林、朝二人乃桐城别支,皆戮力爲桐城張目。不過,由於學術背景與學術取向不同,二人解讀《左傳》的風格有較大差異。《左傳擷華》繼承並發展了明清盛行的文章評點之學,注重探討文法、意境:“因本其(編者注:指杜預)説,以點論左氏之文。然核其所論,大抵皆古文起承轉合、遣調鍊詞之法。”《讀左隨筆》則頗受乾嘉徵實學風之影響,於經史考證、文法探討並重,如陳朝爵所言:“古字訓故爲文章鈴鍵,皆弗可略,亦復引申先儒義例,要以通經而止”,“於文章義法,批卻導窽,殆無遺藴”。
在二十世紀初葉的古今文白之争中,林、朝等桐城派後學以發揚舊學爲己任,試圖“力延古文之一綫”,由於被新派人士貼上“封建復古派”“國粹派”的標籤,其學術成果長期没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他們留下的大量著述,致力談藝論道、訓故通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當今學子研讀古傳經典、弘揚傳統文化頗有裨益。有鑒於此,筆者不揣淺陋,将《左傳擷華》和《讀左隨筆》編注成“《左傳》讀法兩種”,以供當今学子參讀。
《左傳擷華》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十年(1921年)三月發行排印本之後,又多次印刷。《讀左隨筆》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秋浦館油印本,後收入《安徽大學月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第二卷第三、四期。本次校注,即分别以上述商務印書館、《安徽大學月刊》版本爲工作底本。此外,《左傳擷華》部分還參校了林紓評註、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十四年出版的《左孟莊騷精華録》。
兹將本次校注的體例分述如下:
一、全書採用繁體横排,施以現代標點,於難解字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簡明注釋。對於原書引文,盡量考證並註明其出處。需要指出的是,《左傳擷華》原書有斷句,《讀左隨筆》原文亦有標點,但均存不少錯誤,或前後體例不一致,或不盡合現代標點符號用法,故有必要適當重新標點。
二、正文一般用小四號宋體字,原有注釋和校注者新增注釋用小五號宋體字。新增注釋採用隨文夾注形式,外加圓括號(單獨註音除外)。此外,對於長段引文,採用“獨立引文”格式、仿宋字體;對於篇幅較長者,酌情加以分段。
三、《左傳擷華》作如下調整:原有眉批排入正文相應位置,前以“〇”示之;原有雙行小注改爲單行排列;考慮到排版的困難及實際參考價值,原有圈點盡行略去;《左傳》選文後的評語採用五號宋體字,左縮進兩格排列。
四、《讀左隨筆》作如下調整:原文注釋外的圓括號盡行略去,每則條目字體一律加粗。
五、原有四篇(則)文章未按《左傳》紀年順序編排,分别是:《左傳擷華》之《聲伯之母》《魏絳戮揚干之僕》,《讀左隨筆》之“紀叔姬”“齊辟司徒之妻”。此當係原編者疏忽,故本次校注參照原有體例予以調整。
六、對於底本中的譌、脱、衍、倒文字,一般予以校改,並在頁下出校記説明;但如果僅是筆劃小誤,如日曰、戊戌、己巳等之類混淆,則徑改不出校。
七、凡原文爲避聖諱、清諱所改字,徑予回改,不出校記。
八、凡原文字迹漫漶而無法辨認者,用“□”表示。
九、原文中的異體字、古今字和通假字,一般保持原樣。爲規範起見,將舊字形悉改爲新字形。
十、增列主要參考文獻,附於全書末。
本書係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的會通:文獻譯注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CDJKXB14006。
潘林
戊戌年孟春識於緝熙室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