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习班第二天|吴飞教授:康有为《大同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通识联播 Author 博雅GE

从7月7日下午到7月8日上午,由吴飞老师为本届通识教育讲习班的学员们讲授康有为的《大同书》。


吴飞老师以《大同书》为切入点,铺开延伸出康有为的哲学体系:元气的宇宙观,人由天生、人人平等的生命观,趋乐避苦的人性观,三世说的历史观,以及绝对平等的宗教式理想,指出康有为是中国一百多年中难得的有全面哲学体系的思想家。


此后,吴飞老师就康有为关于“家庭”、“男女平等”、“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具体论述做出详尽的评述,展现了康有为的哲学的核心部分。


康有为企图结合两个无法兼容的方面——很高的道德理想和很低的人性观,使得他的哲学体系中呈现出撕扯的张力,吴飞老师指出,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想象,这也正是重读康有为的意义所在:只有真正看到康有为的理论关切,才可能透析其后蕴含的深刻问题意识、逐渐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Vol.925.1

通识联播



讲习班第二天

吴飞老师:康有为《大同书》


吴飞老师课程语录


1

康有为的标志性著作

康有为的思想发展线索从其标志性著作中可以得到体现。康氏的整体理路在两本早期著作中已基本形成,一是写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康子内外书》,康有为写作此书时仅二十余岁,可见其思想之早熟;二是光绪十四年写作的《实理公法全书》,《大同书》中最主要的思想在其中已经齐备。


康有为在学术界产生更大影响的著作,则是光绪十七年写作的《新学伪经考》,及六年之后的《孔子改制考》,二者与清代的经学传统直接相关,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多关注。


本次课程围绕《大同书》展开,与《大同书》相关的另一部较为重要著作是《礼运注》。康有为自称二书均写于光绪十年,但学界通常持不同意见。一般认为《大同书》于1902年康有为在印度流亡期间定稿。 


2

规模宏阔、融汇多方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综合了春秋公羊学、西方科学、佛学、乌托邦思想等多个方面,规模之宏大,百年来未有能及者。康有为的学说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部类。第一是自然哲学:他认为万物都由“元气”或“原质”构成,认为灵魂其实就是元气中的电力,同时将佛教中的轮回说与电的传播联系起来,相信灵魂转世。第二是人性论:他认为人性不一定本善,而是趋乐避苦的,这种人性论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有很大的亲和性。第三是历史哲学:将世界历史分成据乱世、升平世到太平世,认为三世是逐渐进化的。第四是对太平世的设想,即消灭家庭、国家、种族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同时在此社会中也实现了人与动物间的相对平等。


虽然以上四个部类内部的具体讨论未必都很充分,但康有为的创举在于将其统合为一个融贯的整体。可以说,康有为是中国一百多年中难得的有全面哲学体系的思想家。


图为吴飞老师在授课中


3

家庭之害与战争之苦

“人患无家,有家之害如此哉!”《大同书》从序言中便透露出对家庭价值的怀疑与不满,这不仅构成康有为思考的现实出发点,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起点。之后如谭嗣同、章太炎、杨度等学者,巴金的《家》《春》《秋》,以及鲁迅的《祝福》《伤逝》,都表达了同一主题。


随后,康有为又提到了国家之间的战乱纷争带给众生的苦难。面对战争,一般人的思路是救亡图存,康有为却指出,是国家的存在本身导致了这种痛苦。之后这种对忧患的同情被扩展到了动物身上;最后,他认为全世界都是忧患之世,普天下众生皆为忧患之生。


4

绝对平等论及其困难

康有为借助《春秋穀梁传》中“非阳不生,非阴不生,非天不生,三合而后生”一句,阐发绝对平等主义的理想:他认为这里的“阳”指父亲,“阴”指母亲,但有了父母还不能生育,“天”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同性别、阶级、国家、民族之人同是天的子女,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平等,进而不同物种之间也要实现相对平等。


同时,康有为并没有像其它宗教思想家一般将理想的极乐世界放在彼岸,而认为绝对平等的世界仍是此世的,经过历史进化终可实现——这一世界就是他所说的太平世或大同之世。到那时,奴隶制将被彻底废除,社会不再有等级,政治上采取直接民主制。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对平等也得已实现,人类将不再食肉,一些有用的动物经训练之后可供人类差遣。


在对平等问题的一系列讨论中,康有为对男女、家庭问题的讨论是最深刻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首先,康氏指出男女的自然差别是必不可少的,阴阳、男女之别为“天理之必至”;但是从“公理”和“实效”两个方面来看,女子在身形、嗜欲、能力、胜任的工作等方面都与男子一样,所以“当与男子一切同之”。不过,康有为为论证平等给出的有效论据只有一条——“人皆天生”,这显然无法挑战古代中国以阴阳关系、古代西方以形式-质料来论证两性不平等的思路。


图为吴飞老师在课下与同学们互动


5

从旧俗到公理的社会变革

康有为认为,历史上的女性之所以被压抑,都是因为男子将女子占为“一家之私人,而不为一国之公民”。在太古野蛮之世,男女之间实施群婚和抢婚制度,会频繁地更换伴侣,生下来的孩子知母不知父,更不可能“成家人”、“成治道”、“成教化”。因此在原始社会中,男女平等无法实现,男尊女卑才是历史的必然。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康有为认为在不同世代采取的制度也应相应有所不同。孔子为据乱世制定的一系列礼制都以“谨夫妇”为出发点,但它们只是旧俗,而不是公理。指导未来变革的则应该是大同世中完全按照公理安排的制度,也就是绝对的平等。


康有为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定位是从据乱世进入升平世,让女子摆脱原来的卑贱的、压抑的、不平等的地位,正是进入升平世的第一要务。于是,他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科条,以推进女子解放的实现。


6

母系论的颠覆

尽管如此,被康有为奉为圭臬的母系社会理论,其实早在《大同书》写作之前的十九世纪末,就已经遭到了西方人类学界的一律拒斥。母系社会理论颇具吸引力,从巴霍芬1861年出版《母权论》到188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它在这二十多年间一度风行,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严肃的人类学研究证伪。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泰勒与博厄斯等人的实地考察以及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都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判。到1895年,已经很少有人接受这种理论了。


图为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7

以契约关系替代家庭

康有为对于家庭的设想非常激进,因为他认为只要有婚姻,就一定会有男尊女卑;既然要完全平等,男女之间的交好就应当完全契约化,在媒官的见证下订立最短一个月、最长一年的契约。康氏对人伦的批判推到了极致,实际上走向了一种宗教式的思路——在否弃家庭这个问题上,他的思路实则和佛教与基督教颇为接近。


8

总结:康有为哲学体系中的张力

最后,我们将康有为的哲学体系总结如下。康有为的哲学体系可被概括为五个环节:其一是元气的宇宙观;其二是人由天生、人人平等的生命观;其三是趋乐避苦的人性观;其四是三世说的历史观;最后,康有为提出了绝对平等的宗教式理想。


至此,康有为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清晰的体现。一方面,他持佛教、基督教式的最终理想,但又要把这一理想变成现实历史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他与霍布斯、洛克一样持趋乐避苦的人性观,却不赞成二人将政府作为“必然之恶”。质言之,康有为企图结合两个无法兼容的方面,把很高的道德理想和很低的人性观讲到了一起。大同世的实现实则非常依赖人的道德修养,但康有为又并未给出提升人性的可行方案。


康有为的哲学体系包含深刻的内在矛盾,且他的种种构想直至当下仍有深远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重新阅读康有为的原因:只有真正看到康有为的理论关切,才可能透析其后蕴含的深刻问题意识、逐渐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学员感想

1

黄周洁

吴飞老师对于《大同书》的讲解让我领会了康有为内心无比瑰丽、复杂又有着精妙体系的思想世界。原本我对康有为的了解仅局限于维新变法当中振臂高呼的改革者,对于他身份的行为也是非常笼统的资产阶级改革派,甚至我一度将他归类于守旧保皇派,可是通过这节课切身的文献阅读,康有为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虽然他的思想体系里有很多漏洞,但那种包含传统儒家思想、西方现代科学、印度宗教的思想体系被他编排的浑然一体,特别是那种大同社会人人平等的畅想,脱胎于一个旧文人的脑海,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感谢这次通识课让我对康有为的思想有了近距离的体悟,结合文本的阅读,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上课的语言也非常幽默生动,一共六个小时的时光过得非常愉快,我想课下自己会进一步阅读康有为的原始文本,了解他的思想。


2

申霖

初读康有为的《大同书》,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行文风格,我都感到受一种隔膜以及疑惑:今日阅读《大同书》究竟意义何在?吴飞老师的疏解不仅点出了康有为的宗教家式的关怀,还使我对康有为的自然哲学、人性论、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全貌有了概观。在更为思辨性的讨论中,吴老师结合西学的知识,围绕“平等”这一重要概念及其论证展开了中西互质,丰富了思考问题的视野。尽管成书于近代,但就它对于现代中国文明理想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言,《大同书》并未脱离我们的当下生活;而文本内部存在的人伦秩序与平等之大同理想之间构成的紧张关系,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之中更深入地去思考。


3

隋雪纯

吴飞老师幽默风趣、旁征博引,课程思路清晰有秩,娓娓道来而又引人深思。吴老师对康有为以“平等”为主轴的“大同社会”构想进行梳理,使我们看到中西哲学和历史文脉在近代思想家身上的交织汇合。康有为对消灭种族差别、取消“家庭”伦理规约的设想固然有其乌托邦色彩,但其对女性之权利的呼唤、对生命平等的阐发确乎让我们看到了康有为敢于突破中国传统意识的大胆与新见。而“人间太平世”的摹画和对“天下为公”境界的构建亦展现了康南海胸怀寰宇、慎思万物的宏大格局。《大同书》虽是空中楼阁,但彼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则呈现了自《礼记·礼运》以来对理想人类社会和合理伦常乃至完美人性的不断求索的延续性。


4

应洋

吴飞老师的课程刚开课就放了颗“炸弹”——告诉同学们“公车上书”其实是康有为自己杜撰的,历史上并未发生过。伴随着听者的惊奇与震撼,吴飞老师开启了娓娓详尽的讲述。虽然康氏的履历和著作在很多地方都充满着刻意的混淆和混乱,但是通过这两天的疏解,我们还是对他的《大同书》有了另外角度的理解,更多地明白了理解这类文本,我们应该先走近它,顺着它的观点和脉搏去把握它、发现它,和它交锋。过后会发现,这是一个思维在锻炼在做“俯卧撑”的过程。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这样的经典拓宽了视野拓宽了心胸,比对出什么是更有价值的方向,我想这也是我们通识课程的意义所在吧。


祁箫 秦沅 明矣 天琪 供稿 / 秦沅 鑫淼 摄影

郑林 编辑 / 天琪 校对





吴飞丨今人如何读郑学

吴飞 | 《丧服郑氏学》徵引文献论略

甘阳  吴飞 | “古典与文明”丛书总序

讲座速递丨吴飞:《斐多》中的存在与生命

张翔|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封建—郡县”问题(上)

张翔|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封建—郡县”问题(下)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