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廖平集:四益馆杂著

六点图书 古典学研究 2022-07-13

 

 ●《四益馆杂著》收录廖平论著30种,通过本书,可大致了解廖平经学四变前后的学术变迁轮廓。

 ● 本书“无论言经言子,皆具卓识,另为新解,发前人所未发”。


经典与解释·廖平集

四益馆杂著


廖平 著 王夏刚 校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年5月/49.80元




内容简介


《四益馆杂著》是廖平经学四变前后的一部重要学术论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本)》认为该书“多考证经史百家之文,故不入文钞,而曰杂著”,但此书虽为杂著、论文集,却具有重要价值,“凡氏之思想学术,均于是可见。无论言经言子,皆具卓识,另为新解,发前人所未发,洵非经生所能望其肩背也”。该书又称《四译馆杂著》、《六译馆杂著》,共收录廖平论著30种。



作者简介



作者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古今学考》 《穀梁春秋经转古义疏》《释范》等。




校注者王夏刚,男,历史学博士,大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出版《戊戌军机四章京合谱》、《谭嗣同与晚清社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清学政与中国近代学术研究”。


目  录


     校注前言 

 

尊孔篇

阙里大会大成节讲义

《十翼》为《大传》论

《牧誓》一名《泰誓》考

论《诗序》

续论《诗序》

《山海经》为《诗经》旧传考

《中庸·君子之道章》解

孔子天学上达说

墨家道家均孔学派别论

改文从质说

《大学·平天下章》说

哲学思想论

世界进化退化总表

灾异论

天人论

忠敬文三代循环为三等政体论

《高唐赋》新释

佛学考原

南皮纂辑《左氏春秋说长编三十六门》目录

《荀子·非十二子篇》解

中小学不读经私议

洪氏《隶释》跋

《隶释碑目表》自序

《隶释》碑目表

《公羊春秋传例》序

治学大纲

答江叔海论《今古学考》书并序

《重刻日本影北宋钞本毛诗残本》跋

《离骚》释例

《容经》凡例

附录  主要引用书目




试  读


校 注 前 言


王夏刚

 

《四益馆杂著》是廖平经学四变前后的一部重要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本)》认为该书“多考证经史百家之文,故不入文钞,而曰杂著”,但此书虽为杂著集,却具有重要价值,“凡氏之思想学术,均于是可见。无论言经言子,皆具卓识,另为新解,发前人所未发,洵非经生所能望其肩背也。” 

该书又称《四译馆杂著》、《六译馆杂著》,共收录廖平论著30种。从所收作品撰写时间来看,最早撰成于1898年,最晚当撰成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多刊于《四川国学杂志》、《国学荟编》等杂志。据廖幼平《六译先生已刻未刻各书目录表》(载《图书集刊》创刊号,四川省立图书馆编辑,1942年3月出版),《四益馆杂著》撰成于民国七年(1918)。民国十年(1921)四川存古书局刊行,收入《六译馆丛书》。



《四益馆杂著》书影,民国时期成都存古书局刻本



《四益馆杂著》论述范围较广,既包括对经典的诠释、考证,也包括对孔经哲学的理论发挥。

首先,经典诠释与考证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对《牧誓》与《泰誓》的关系进行辨析。廖平指出,古今言《大誓》者,共有四家,并采辑众说,详为辩论,列举十四条理由,证明《牧誓》即《泰誓》,或《大誓》,而流行本《大誓》,当为解释《牧誓》的传。他认为经文与传记混杂,尤其是传记羼入经文,导致经传不分,给后世的理解造成困难。

对现存《诗序》进行考订。廖平认为,说《诗》首在明《序》,《诗经》和《易》、《书》、《春秋》一样,笔削全由圣人,“句字皆有取义”,不必在《诗》外立序造成众说纷纭,而应从《诗》的内容、《诗》的构成,来索解《诗》的含义。他指出序者《诗》之骨,有序则《诗》可解释,无序则众说纷纭。《诗经》是孔经天学著作之一,《楚辞》是其师说,《中庸》是其传记。《诗》并非述往之书,而是预测未来的哲学著作。

他对《山海经》进行了大胆设想,认为其为解释《诗经》的传。他按照自己人学、天学的观念,对《高唐赋》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其中所说皆有寄托。他还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先秦学术思想的脉络,对《荀子·非十二子》所涉及的学术流派进行了梳理,指出孔学范围渊博弘大,既包括儒家,也包括名家、墨家、法家,并专门撰文指出墨家、道家均为孔学别派,同出于六经。此外,还对《中庸·君子之道章》、《大学·平天下章》进行了解说,并对《隶释》的碑目进行了整理。

其次,经学思想方面,既包括对孔经哲学的宏观把握和认识,也对孔经哲学与时局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尊孔篇》中,他指出自己虽然学经四变,著书百种,但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尊孔必先知孔,音训、语录之孔并非真孔,难以抵挡世界的冲突。孔子是受命制作,空言俟后,他创作了六书,并以之撰写六经。六经非史,而是有所寄托且饱含微言大义。孔经不仅可以治理中国,而且可以治理世界,甚至宇宙。六经中《春秋》治中国,《尚书》治全球,六经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可与地球相始终。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学者不尊孔,孔教濒临灭亡,“夫亡国必先亡教,今之尊孔者,十人不得二三,所尊之孔,又音训、语录之孔,岂足以当世界之冲突乎!”因此必须大声疾呼,维护孔子圣人的地位,独尊孔子,使爱国保种之念油然而生。

在第一次全国孔教大会的演讲中,廖平又重申了孔子作六经是为万世立法的观念,并提出以经为史引发的弊端十条。在《改文从质说》中,他指出西方各国为质家,其政治法令合于《王制》、《周礼》,礼教风俗则与中国相反相成,中国正处于文弊之时,需要藉助西方之质以补救。中国取其形下之器,西方取我形上之道。时务之学的传播,应从两方面考虑:学习西方之事,由官吏主持;教导西方之事,则由师儒主持。在《忠敬文三代循环为三等政体论》中,他认为《礼》中的忠、敬、文,即西人的专制、民权、共和三等政体,我国革命民权,早在三千年前,已据世界上游,当前正处于二次共和时代,不能谓之为民权,也不能谓之为君权。

在《孔子天学上达说》、《哲学思想论》、《灾异论》、《天人论》等文献中,廖平构建了孔子的天学观,认为孔子的天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经》和《易经》中,《春秋》、《礼》、《尚书》所言为人学,《诗经》、《乐》、《易》所言则为天学。《春秋》为人学之始,《易》为天学之终。《大学》则为天学兼人学,《中庸》则专为天学。《论语》以学、思分两派,人事为学,天事为思。

针对当时的“不准读经”政策,他指出经学旨义宏大精深,不适用于幼童。但传记之中一些内容及《朱子小学》,明白浅易,不伤脑力,可以将之和《容经》一起,加以整理,以便幼童。要对经学内容加以区分,不可概以“不准读经”来涵盖。总之,废经之名不可立,尊经之旨不可移。

第三,阐述了自身的思想变迁。在《治学大纲》中,他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欲明经学,必先知圣与制作六经之本旨。他在撰写《知圣编》、《制作考》等书后,又掇其精华,分门别类,加以推阐,提出学者必先知圣,而后可以治学,必先知经,而后可以治中西各学;并结合自己的治学途辙,分渊源门、世界门、政事门、言语门、文学门、子学门加以分析。

在《答江叔海论〈今古学考〉》中,他针对江瀚对其《今古学考》的批评,阐述了其思想渊源。信中称今、古之分,原为东汉学派,本出于《五经异义》,他只是重申其说,著为专书,以明显区别周公和孔子。今、古之分,除去文字异同,取舍异趣外,尚有地域、制度的差别,还有孔子早年、晚年学说之异。廖平还对西汉的师法、家法进行了阐释,指出八儒分立,宗孔则同。今古之争,分界在对孔子、周公的不同认识。孔为新经,周则为旧史。

通过《四益馆杂著》,一编在手,可以大致了解廖平经学四变前后的学术变迁轮廓。相对于研习专经的鸿篇巨制而言,本书所收,除《尊孔篇》外,多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但发凡起例的零篇碎简。从内容上看,既有综论尊孔宗旨的《尊孔篇》,又有宣传尊孔尊经的演讲辞,还有阐发其学术思想的辩难之作,以及揭示读经方法、倡导读经的建言,亦有考证经典,对《尚书》篇章存佚,《诗经》大小序的价值,《易经》系辞作者的考索,并通过对《山海经》、《大学》、《中庸》、《高唐赋》、《荀子·非十二子》等篇章的别样解释,涉猎多方。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廖平勤于求索,勇于开创经学新理的努力。虽然在其后期,廖平的一些观点未免奇谲怪诞,渐趋宏大不经,但其在“尊西人如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潮流中,坚持尊孔主张,开辟经学蹊径的勇气,仍然值得我们钦佩。廖平抱持传统经学于不坠的苦心,以及其独特的经学发明,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不揣浅陋,校注《四益馆杂著》,为了解廖平经学思想略尽绵薄。

此次整理,以民国十年(1921)四川存古书局刊本为底本,同时也参考了舒大刚、杨世文主编的《廖平全集》。

本书的校注体例分述如下:

一、全书采用繁体横排,施以现代标点,于难解字词、人名地名、典章制度、引文出处等,作必要的注释。

二、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字,正文原注和校注者新增注释为小五号宋体字。新增注释文字较短者采用随文夹注,外加圆括号;文字较长者及校勘记,采用脚注形式。

三、每部著作或每篇文章前撰写简明题解,介绍文本的写作时间、刊载情况、主旨大意等。题解为五号仿宋字。

四、凡出注条目,一般以首出者为作注对象,后出者不作注,以免繁复。

五、凡底本中的讹、脱、衍、倒文字,一般出校说明;但如果仅是笔划小误,如日曰、戊戌、己巳等之类混淆,则径改不出校。

六、凡原文中为避圣讳、清讳所改字,径予回改,不出校记。

七、凡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一般保持原样。为规范起见,将旧字形悉改为新字形。

八、凡原有顶格、退格等行文方式,改为现代通行方式。

九、原有分段者,一般保持原样。原无分段的长篇文字,按文意酌情分段。

十、对于书中引文,尽量查明原始出处,并将主要引用书目及其版本情况附书末。



延 伸 阅 读


四益馆杂著

廖平 著    王夏刚校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购书请扫描二维码



  

   ● 王锐 | 章太炎学说对清末民初蜀学界的影响

   ● 张翔 | 康有为生前为何不出版《大同书》全书?

   ● 马永康 | 大同的“发明” :康有为《礼运注》析论

   ● 张毅 | 《春秋》、《左传》以及春秋时代  

   ● 书讯 | 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艺术》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五辑:赫尔德与历史主义

   ● 新刊 | “经典与解释”第55辑:《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

(编辑:三尧)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