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刘家和《愚庵续论》

刘家和 古典学研究 2022-09-14

∆ 点击图片购书

愚庵续论

作者: 刘家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1-6
页数: 500
定价: 126.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0196710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先生近年来的学术随笔与学术信札合集。全书共38万字,分六辑,分别为“世界与中国”“中西古史比较”“怀念师友”“书前书后”“信札”“口述史”。其中前两辑为历史学研究随笔,第三辑著刘教授的师友交往与学术传承,第四辑为一辑对近年学术佳作的单方面书评,第五辑为为学术问题与林志纯先生跨越二十余年、十余次往还探讨的一辑信札,第六辑则对近二十年来兴起与备受瞩目的口述史做一种尝试,实则为留下自己的学术印记。全书文字典雅,学术性强,学术交往至深,是学术随笔中完好的一种示范型作品,既及学术,又涉传承,是为佳作。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

第一辑 世界与中国最初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前2000年代前期) 3早期文明的盛衰(公元前15—前9世纪) 13印度的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公元前6—前2世纪) 31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 63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 81古代世界的衰落 103中国与世界 111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140
第二辑 中西古史比较试说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51试谈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162中西古史比较研究漫谈 166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关系之思考 180孝与仁在原理上矛盾吗?185走向新的经学研究 198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比较史学 203在中外历史文化长河中徜徉 219再谈挑战 244
第三辑 怀念师友忆钱穆先生 261为我学世界古代史引路的老师 264白先生的教诲和启迪令我终身受益 270狷者与狂者的友谊 274培基固本、精益求精 279试谈研究史学的一些基本功 294追忆白先生、感念白先生 309从《王西庄与钱竹汀》谈柴德赓先生的史论观 315
第四辑 书前书后读《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329一部成一家之言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344林志纯著《日知文集》序 357刘文鹏著《埃及考古学》序 366邵东方著《竹书纪年研究论稿》序 369邵东方著《崔述学术考论》序 374彭刚著《叙事的转向》序 383拱玉书著《西亚考古史》序 388
第五辑 信 札致林志纯先生(年月日不详) 395致林志纯、朱寰先生(1973年12月6日) 396致林志纯先生(1976年1月9日) 399致林志纯先生(1976年8月12日) 403致林志纯先生(1976年11月1日) 404致林志纯先生(1976年12月18日) 408致林志纯先生(1977年2月16日) 410致林志纯先生(1978年11月27日) 413致林志纯先生(1979年1月3日) 416致林志纯先生(1981年8月9日) 417致林志纯先生(3月5日) 418致林志纯先生(1986年2月21日) 420致林志纯先生(1986年5月14日) 421致林志纯先生(1986年9月16日) 423致林志纯先生(1987年1月9日) 425致林志纯先生(1987年12月22日) 427致林志纯先生(1987年12月26日) 429致林志纯先生(1988年5月11日) 431致林志纯先生(8月18日) 433致林志纯先生(1993年2月20日) 435致林志纯先生(1995年8月31日) 438致林志纯先生(1995年11月7日) 439致林志纯先生(1996年11月10日) 441致林志纯先生(1999年10月3日) 442


第六辑 口述史从烽火到学术:刘家和先生口述史 447一、初进私塾 447二、不幸的童年 450三、曲折的教育 453四、重返私塾 456五、我是怎样戴上眼镜的?(上) 460六、我是怎样戴上眼镜的?(下) 463七、终身难忘的先生们(上) 467八、终身难忘的先生们(下) 470九、从南京到辅仁 473十、难忘的教诲 476十一、巧学外文 478十二、学问的精神土壤 481十三、我的读书心得 485

试读章节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可是,波斯人、希腊人都泛称这一地区为“印度”,我国《史记》《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认为以上音译都不太准确,乃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的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北有喜马拉雅山,西北有苏莱曼山和兴都库什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在古代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是比较方便的对外通道。

古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境大体可以温德亚山和讷尔默达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域。在北部,西面的印度河流域和东面的恒河流域是两个最重要的地区。这两条河的上游水源都是高山雪水,由于雨量在西部很小而越往东越大,印度河流经的是干旱地带,而恒河则流经水源十分丰富的肥沃地区。南部是一多山的半岛,中有德干高原,沿着东西海岸又分别蔓延着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两条山脉。半岛的沿海平原是比较适于农业的地区。

在古印度,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西北的旁遮普地区、中部的讷尔默达河一带、半岛西部的孟买地区、半岛东南的马德拉斯(今称金奈)地区等处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则分布更为广泛。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前3000年代,在信德、俾路支斯坦和拉贾斯坦等地,又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关于这些史前文化的创造者的人种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大概在他们中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

当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的时候,古印度的文明时代还被认为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也就在这个时候,在印度河流域开始发现新的远古文明。1921年,在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远古遗址,发现了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在19世纪,这里就出土过一枚远古印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2年,在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一个佛教建筑的废墟下面也发掘出远古的遗址,发现了类似的印章和古物。按遗址所在地区来说,这一新发现的远古文明被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又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已经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大小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在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讷尔默达河下游,东起朱木拿河上游,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地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里,都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地域要比早期埃及或两河流域古文明遗址分布的范围大得多了。

哈拉巴文化是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传说,当然更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了。由于在两河流域(特别是乌尔)遗址发现有印度河流域的或印度河流域式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测约在公元前2350—前1770年间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之间曾有商业往来。据此大体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2300—前1750年。以后学者又用放射性碳(碳14)测年法对若干遗址的遗物做了测算,发现具体的不同地区的年代并不完全相同。总的来说,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其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前1700年。

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在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有些可能是表示音节的。对于这些文字符号的总数,学者的统计结果不一,共四五百个。学者们试图用种种有关的语言释读这种文字,迄今还未能得出公认的结论。因此,目前还只能从考古材料来了解这个文明。

作者简介

刘家和,男,1928年12月20日生,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起任教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名;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刘家和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研究皆关乎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大问题。

(文章来源:“歴史之島”微信公号)



   ● 舒炜 | 值得纪念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撰小史
 ● 访谈陈来 | 传统与现代:中国学术与世界
 ● 新书推荐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论”第二卷《阿奇达慕斯战争》
 ● 新书 | 何兆武《从思辨到分析——历史理性的重建》 ● 荐书|王以铸《论希罗多德》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七辑:《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 新刊上市 | “经典与解释”57辑:《全球化在东亚的开端》(刘小枫策划)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