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 • 春 | “经典与解释”书系 • 预告篇(增补版)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 2022-10-08

编 者 按

人是一族,神是一族,但我们双方靠着一个母亲呼吸;规划万有的权力才把我们分开,人虚无飘渺,神则有自己永久的稳靠住所,这就是青铜般的广天。不过,我们多少还是接近神们,凭着超迈的心智,或者了不起的体魄。尽管如此,日夜漫漫,我们无从知晓命数划定的结局,只有朝着那儿奔命     ……                                 ( 品达《涅嵋竞技凯歌第6歌序歌[1-7]》,刘小枫译)
读书人的命就是读书和写作。春天到了,人间没有消停,喧闹的世界中我们还有书,还有我们所热爱的“经典与解释”书系。从这个春天起,为爱读书的你将陆续奉上至少60本好书(本次推送增补四本书的重磅预告,见下文标红处)。感谢我们的作者、译者和编者,感谢所有参与“经典与解释”书系编辑制作的出版团队和各位编辑同志。有了他们的辛劳,我们才能在阅读中摘下这时日。Iam summa procul villarum culmina fumant maioresque cadunt altis de montibus umbrae.(Eclogae I:82-83)


“经典与解释”书系 • 华夏出版社


《尼采的微言大义》

刘小枫 著


二十年前,作者发表《尼采的微言大义》,随即引发坊间热议。自那以来,作者一直没有放弃理解尼采的努力。本书收集了作者晚近几年所写的数篇习读尼采札记,与二十年前备受争议的文章合在一起,记录了作者认识尼采的学习进程。

《普遍历史与中国》

刘小枫 著


一旦古老的文明中国实现了现代国家的转型,儒家的传统法理与普遍历史进步观是否能够兼容并蓄,必然成为中国学人无法轻易摆脱的大难题。本书从中国思想史的现代处境出发,考察了十余位西方现代思想家和史学家的普遍历史观,提出了重审“大西洋革命理念”的必要性问题。《拉采尔公案:从生物地理学到政治地理学》

刘小枫 著


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年(1897),德意志帝国的地理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希·拉采尔(1844–1904)出版了长达七百页的大著《政治地理学》。直到今天,政治地理学教科书仍无不称誉此书为这门学科的开山之作,尽管业内人士也极少读过。据说,正是拉采尔首先把“国家间的竞争”或“争夺和保卫领土的斗争”视为政治地理学关注的基本课题。如今,拉采尔重新让欧洲学界感兴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基于生物地理学的政治地理学曾引发政治道德诉讼,以至于迄今仍是当今西方政治史学中的一桩是非难断的公案。通过从政治史学角度考察这桩历史公案,本书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政治成长的复杂面目。

《柏拉图全集》

刘小枫 主编

[古希腊]柏拉图


语文学家、数术家、星相家忒拉绪洛斯(ThrásyllosMendísios)生逢罗马帝制初期,据说曾任提比略皇帝(公元前14年–公元37年)的政治顾问。作为亚历山大里亚语文学派的传人,忒拉绪洛斯按雅典戏剧演出方式,将柏拉图传世的35篇对话及书简一束编成九部四联剧出版,史称最早的柏拉图全集(莎草纸本)。以四联剧形式著录柏拉图作品,始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古典语文学家卡利马科斯(Kallimachos,公元前310–前240)。但这种编排方式并非卡利马科斯的发明,而是一种可追溯到“柏拉图在世或者刚刚去世时”的传统,因为“在重要的节假日期间,柏拉图的对话会在舞台上演出,比如奥林匹亚盛会”。除第一出四联剧有明确的共同特征(涉及审判苏格拉底事件)外,这种分类方式并没有固定规矩。1513年,威尼斯的古典学者、出版家阿尔都斯(Aldus Pius Manutius,1449 – 1515)的出版社(Aldine Press)按忒拉绪洛斯体例刊印柏拉图作品,史称现代印刷术出品柏拉图全集的开端。法兰西宗教战争期间(1578年),古典学者、出版家亨利·斯特方(HenricusStephanus,1528- 1598)在日内瓦出版了由古典学家、史学家、法王亨利四世的政治顾问让·德瑟雷(Jeande Serres,1540– 1598)执译的柏拉图全集拉丁语译本,亦依循忒拉绪洛斯体例,分三卷,拉丁文-希腊文对照(希腊文按a– b – c – d – e分栏)。随着柏拉图作品研究逐渐增多,斯特方版的页码和分栏成为通行的引用标注——“斯特方页码”(Stephanus pagination)。十九世纪以降,欧洲文史学界兴起疑古风,古传柏拉图作品好些被判为伪作。随后,现代的柏拉图“全集”编本迭出,有31篇本,28篇本,甚至24篇本(删除多达12种),作品顺序编排也见仁见智。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学界开始认识到,怀疑古人得不偿失,不如依从古人受益良多,回到古传忒拉绪洛斯体例在古典学界逐渐成为共识。爱尔兰的古典学家布内特(1863–1928)遵循忒拉绪洛斯体例编辑校勘希腊文《柏拉图全集》,附托名作品7种,并将“斯特方页码”细化到5位数,分五卷刊行,迄今仍具权威地位。这套汉译《柏拉图全集》依托伯内特的希腊文编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笺注本和权威英译本迻译,分三卷出品。第一卷为中短篇对话及托名作品(篇目顺序按伯内特编本),后两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充分吸纳西方学界柏拉图学者的笺注成果,是这套汉译《柏拉图全集》的基本特色,自然段落按文意划分,并不死守伯内特编本。各卷次如下:柏拉图全集(一):柏拉图中短篇集(上、下) (刘小枫、李致远、刘振等译)柏拉图全集(二):理想国(王扬译)柏拉图全集(三):法义(林志猛译)

《亚里士多德论政体》

程志敏、崔嵬 编

符雪茹 等译


本书由程志敏、崔嵬从西方学者的《亚里士多德指南》(A Companion to Aristotle)等重要研究性丛书中摘录关于亚里士多德政体学说研究的文章编辑而成,原文分属于不同的丛书之中。文集依照一定的次序将其收录在一起,方便学者查阅研究。在古典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亚里士多德对政体问题的论述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然而,本研究期待为国内学界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制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体论述的差异的深入研究相关话题提供帮助。
《〈苏格拉底的申辩〉集注》[古希腊]柏拉图 著程志敏 编译
本书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翻译和注释。译者从古希腊文译出本文,希腊语原文除依据John Burnet编校的牛津古典文本《苏格拉底的申辩》原文第一版(OCT1),重点参考了最新的校勘本将原文译成中文时,译者参考了严群、水建馥、王太庆、王晓朝、吴飞的中译文,参考了R. E. Allen、H. N. Fowler、D. Gallop、G. M. A. Grube、Ch. Rowe、Thomas G. West和H. Trednenick等人的英译文,参考了F. Schleiermacher、Otto Apelt、Ernst Heitsch的德译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E. de Strycker和S. R. Slings的Plato’s Apology of Socrates,这是目前在古典语文学方面校勘最精审的注疏本,该书的主要内容(五分之三的篇幅)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深入研究。在注释方面,译者广泛梳理各家注疏和研究成果,编排注释时综合了年代和重要性,本书的内容主体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翻译、经过梳理和拣择的各家注释、编译者间下之义理阐释。在形式上,本书追仿中国传统治学之古典文心,采用章句体,一段原文,一段注释,章句划分和详实注释时时相映衬,适合广大学人涵咏经典,更深透理解柏拉图的哲思和文学笔法。
《解读马基雅维利》 [美]麦考米克(John P. McCormick) 著谢惠媛 译

对于马基雅维利,历来有不同解释,比如卢梭式解释、施特劳斯式解释以及当代剑桥学派式解释。《解读马基雅维利》在批判这三种解释的基础上,原创性地提出自己独特而极具启发性的解释。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集中剖析了《君主论》《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的核心议题,强调了马基雅维利政治著作中激进的平民主义色彩,说明了阶层冲突、政治与经济平等及宗教修辞在他一系列民主制度安排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审视卢梭式、施特劳斯式与剑桥学派式(特别是波考克和斯金纳)等当前颇具影响的三种文本解读方式。作者立足文本,批评三种方式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任意“剪裁”及其造成的误解,认为这会掩盖佛罗伦萨所看重的民主政治,无法把握马基雅维利撰著的真正目的。 

《克里奥帕特拉》罗恩施坦(David Caspar von Lohenstein) 著何凤仪 译

《克里奥帕特拉》是德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的戏剧作品。主要故事围绕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克里奥帕特拉展开,全剧中主要有三方阵营:克里奥帕特拉、安东尼与屋大维及其谋臣,全剧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亚克兴海战(公元前31年)后,在亚历山大城陷落前夕,克里奥帕特拉、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展开的一系列磋商谈判与权谋斗争。罗恩施坦希望借历史事件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他的这部戏剧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统治者的政治理智与国家理性,宣扬17世纪下半叶所流行的政治理智概念,尊崇国家利益。

《君士坦丁大帝》尼古拉斯·阿旺西尼(Nicolaus Avancini) 著胡正华、孙琪 译

《君士坦丁大帝》是耶稣会作家尼古拉斯·阿旺西尼的代表作之一。本剧讲述虔诚的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异教徒僭主马克森提乌斯的故事。受术士底玛尔斯诡计蛊惑,马克森提乌斯在台伯河架起伪桥,给君士坦丁布下陷阱,反倒作茧自缚,一败涂地。桥基崩塌,马克森提乌斯被台伯河吞没。君士坦丁率其子凯旋罗马,竖立起十字架,奠定十字架的地位阿旺西尼选取君士坦丁这个历史人物进行戏剧创作,并不仅为塑造英雄榜样,在贵族观众前树立君王典范,更重要的是,他要将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纳入君士坦丁的正统权力体系,从而赞扬哈布斯堡皇朝的宗教与统治实践。

《被弑的国王》格吕菲乌斯(Andreas Gryphius) 著朱晨 译

《查理·斯图亚特》取材于17世纪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649年大不列颠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一事。戏剧情节始于午夜,终于午后三时。开篇时查理已身陷囹圄,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议会军已经判处国王死刑。尽管费尔法克斯夫人等人试图营救国王,欧洲各方来使对处死国王一事也颇有微词,营救查理的计划最终没有成功。查理身处囚牢,却毫不畏惧,他慈爱地同子女告别,哀叹不列颠大地上发生的种种不幸,最后慷慨赴死。戏剧选材于时事,探讨了弑君的合法性问题。国王作为上帝选中的君主,民众审判并处死国王的行为违背了上帝的秩序,必将遭受惩罚。

莎士比亚的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美]坎托(Paul A. Cantor) 张霄 译

坎托在此解读莎士比亚两部著名的罗马剧:《科利奥兰纳斯》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他认为这两部剧相互补充,可视为姊妹篇,其解读聚焦于剧中体现出来的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差异。作者认为,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在于,共和国的束缚使他无法生活于城邦之内,但他又无法离开城邦而生活。至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虽然罗马帝国不再如共和国那样束缚公民,但随着共和国的解体与旧有价值的消失,他们不得不放弃追求那已失去意义的政治荣誉,而试图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爱欲中寻求新的价值。两部剧作从相反又互补的角度,来理解城邦对公民的约束以及公民对城邦的脱离。它们共同致力于同一个重要问题,即人与城邦的关系问题。《莎士比亚的罗马》构成了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部分剧变,它将政治问题带到了莎士比亚研究的前沿。

《神谱》[笺注本][古希腊]赫西俄德Hesiod) 吴雅凌 译笺

赫西俄德的《神谱》描写的是宇宙和神的诞生,讲述从地神盖亚诞生一直到奥林匹亚诸神统治世界这段时间的历史。《神谱》是迄今仅存的完整神谱诗,最早系统地记叙了古希腊诸神的统绪,在系统性上胜过荷马的诗。“神谱”的篇名虽非原有,但诗中主要讲的是宙斯神族的家世,即便涉及宇宙的形成,也附着于宙斯神族的诞生这一主题。《神谱》的长度虽然大约只有《伊利亚特》一卷的篇幅,却不失为一部伟大的诗篇。

《神谱》内容庞杂,主题跳跃,变换不断,内在关联隐晦玄妙,不少段落意思含混,好些诗句充满歧义,与荷马诗作的明晰不可同日而语。对《神谱》这类既具有重要经典地位又看似文意“断烂”的典籍,仅仅有汉译,难免会让读者无从识读,因此有必要借助于注疏来阅读。这部《神谱[笺注本]》便是这样的读本。

《神谱[笺注本]》共分三个部分,首先介绍诗人赫西俄德的身世以及《神谱》的主要思想内容和版本流传;其次是完整的原诗译文,仅以脚注形式附随语词考释性注释;最后是尽可能详细的笺注和义疏。

《尼采的使命——〈善恶的彼岸〉绎读》[美]朗佩特Laurence Lampert) 李致远、李小均 译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发现的两大教诲,即权力意志和永恒复返,同时也点出了这两大教诲的内涵,即重估过去的一切价值。《善恶的彼岸》由九章构成,乍看起来似乎是九个相互独立的松散集合,其实却是一部精心编织且激动人心的哲学戏剧,展现了哲学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责任。九章中的每章都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而非明显的论证;若要领会尼采最深层的目的,就必须学会欣赏每章隐含的论证。

海德格尔研究尼采注重其“遗著”,而施特劳斯更看重尼采的已刊作品。《善恶的彼岸》明显分为哲学与政治/宗教两个部分——这正是致力复兴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关心的问题。但施特劳斯也仅留下一篇解读《善恶的彼岸》的短文。本书作者朗佩特借助施特劳斯的指引,逐章逐节解读《善恶的彼岸》的原文,带领我们穿越尼采用条条格言搭建而成的思想迷宫。

《日本的世界史教育史》[日]冈崎胜世 著张语铄 译

冈崎胜世从2016年起先后发表7篇连载长文,针对日本不同时期的世界史教育作历史学考察。本书将冈崎胜世的论文汇编为一本专著,首先以中文问世。该书对于了解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世界想象意义重大。

《日本的世界史教育史》结合时代背景、世界史教育的相关制度及教育机构的变迁,分析了明治初期至二战结束前的大量世界史教材及作者,梳理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变化,探究其创作思想的来源、继承与发展,展示了明治初期至二战结束前日本的世界史教育的发展进程。

本书根据教育制度,将明治初期至二战结束前的世界史教育史分为两个时期,即“万国史时期”(1872–1902)和“三分科制时期”(1902–1945)。在“万国史时期”,日本的世界史教材以西方教材为基础,所以这个时期又可以被称为“翻译教材”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进而分为“普遍史型万国史”时期(1872–1886)和“文明史型万国史”时期(1886–1902);在“三分科制时期”,“万国史”退出历史舞台,日本的历史教育遂分为国史(日本史)、东洋史和西洋史三个科目。这个时期可进而分为“三分科制确立期”(1902–1931)和“法西斯主义时期”(1931–1945)。

《政治哲学与启示宗教的挑战》[德]迈尔(Heinrich Meier) 余明锋 译

本书是当今施特劳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迈尔教授的纲领之作,旨在阐明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即为何哲学必须是政治哲学,并让政治哲学直面其永恒劲敌启示宗教的挑战。哲学唯有如此与劲敌对峙,才能捍卫自身的权利和存在的必要性,为此,这种对峙理应成为政治哲学的职责所在。

开篇文章“为何政治哲学”是迈尔思想的纲领性阐述,其单行本自出版以来已译成五种语言。第二篇和第三篇专为印证并充实这一纲领,分别解读了迈尔教授潜心研究三十年的两部著作——卢梭《社会契约论》和施特劳斯的《思索马基雅维里》。本书中译于2014年初次出版,此次稍作编辑性修订后再次出版

《克劳塞维茨论现代战争》[澳]休•史密斯(Hugh Smith) 刘树才、王清彦 译

本书堪称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优秀导读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和政治思想,讨论了他的几乎全部重要洞见和概念既强调克劳塞维茨的永恒价值也不讳言他的局限,充满辩证的锋芒。最后,作者结合当今技术时代战争性质的急遽变化,分析了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让人看到他思考战争的范式恒久有效。

《现代欧洲的基础》[]埃米尔•赖希(Emil Reich) 著汪瑛 译

本书简要介绍了1756年以来欧洲历史的主要事实和主要趋势,并指出这些历史事件的“灵魂及意义”。从结构上看,论述拿破仑的篇幅最多且处于全书的核心位置这意味着奠定现代欧洲基础的是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以前,欧洲一直缺乏向心力,统一欧洲的梦想既不切实际,最终也一无所获。拿破仑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没人像他这样离统一欧洲的目标如此之近。与众多欧洲史相比,该书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作者没有丝毫现代实证史学的色彩,而是坚持对历史人物做出中肯合理的道德评价。

《欧里庇得斯的现代性》[]德•罗米伊(Jacqueline de Romilly) 著方晖、罗峰 

欧里庇得斯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也是当时希腊社会的“现代人”。本书探讨了其作品中蕴含的双重现代性。其一相较于他的前人及同时代作家欧里庇得斯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颠覆性,他思想前卫、现代,俨然古代的现代人。其二欧里庇得斯的思想特征与我们所处的现时代紧密相关:他的作品对众多现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中强烈的现代倾向也在现代作家的不断重现及推进中深化。

《驳马基雅维利》[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 著温玉伟 译

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驳马基雅维利》1739年初动笔,1740年2月完成,三个月后,他登基成为普鲁士国王,同年年底挥兵西里西亚。全书共二十六章,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章节数对应,逐章批驳这位佛罗伦萨的“邪恶教诲师”(唯独第26章与《君主论》末章内容不同)。

由于该书写作和出版前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法国哲人伏尔泰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所以一直以来该书被视为启蒙思想或开明绝对君主制思想的体现。然而,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之后迅速出兵的举动,使同时代人和后人认为他前后不一,或认为他本身就是马基雅维利的好学生,这也使他长久以来饱受诟病。不过,读者也许可以在书中看到他早已为自己写好的答辩词。

为了突出弗里德里希二世如何政治地进行哲学思考,中文编译者从新版弗里德里希二世作品集中选了其早年的一篇哲学对话和论立法的文章。此外又附录弗里德里希二世传记作者兼史家贝尔奈(A. Berney)的一篇旧文,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史与王者教育的关系。

《追求高贵的修辞术——柏拉图〈高尔吉亚〉讲疏(1957)》[]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讲疏王江涛 

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讲授过两次柏拉图《高尔吉亚》研讨课第一次是在1957年冬季学期,第二次是在1963年秋季学期。63年讲稿的中译本业已问世与之相比,57年的讲稿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57年讲稿更完整,讲完了整篇对话,而63年讲稿不包括《高尔吉亚》结尾的神话部分第二,63年讲稿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在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挑战下,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而57年讲稿则以教条主义与怀疑主义为背景,探讨柏拉图如何思考哲学本身的意义第三,施特劳斯在两次讲稿中对卡利克勒斯性格的分析有巨大差异。

如果说整部《高尔吉亚》可以被看作对修辞术的审查,那么,这一审查不仅批评了一种智术式的修辞术,而且还指向一种哲学式的修辞术,它可以沟通弥合哲学与城邦之间的鸿沟,从而为哲学提供了真正的辩护。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神学—政治论与〈政治论讲疏》[]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讲疏贺晴川 译

本稿为1959年秋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研讨课记录,共十六讲,细致讲授了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与《政治论》两部名著。施特劳斯是20世纪复兴斯宾诺莎政治哲学尤其“神学—政治问题”的领军人物,该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施特劳斯学述[]考夫曼(Clemens Kauffmann) 温玉伟 

考夫曼教授的《施特劳斯学述》是汉堡Junius出版社“学述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该系列丛书深受学人和进阶的学生群体喜爱。之所以选择考夫曼的施特劳斯研究,原因有三。一、作者本人长久以来浸淫于施特劳斯作品和政治哲学研究,可助读者深入理解施翁思想的肌理和政治哲学脉络。二、作者在介绍施特劳斯思想时秉持客观中正的态度,不带门派之见,这一点在德语文献中不可多得(比如Harald Bluhm的施特劳斯研究作品就受德鲁里影响,对施特劳斯多持不公正的批评态度,故不取)。三、目前中文译本的施特劳斯评述作品多出自英语和法语世界,这里选取的德语文献可以为我们进入施翁堂奥提供一个新的门径。

施米特的教训(迈尔集卷二)——四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的区分[]迈尔(Heinrich Meier) 林国基、余明锋 等译

此书是迈尔著作《施米特、施特劳斯与〈政治的概念〉:一场隐匿的对话》的续篇。作者以政治哲学为立足点,从道德、政治、启示与历史这四个维度深入分析施米特的政治神学,从中揭示出,蕴含在施米特作品中的大量主张,背后无不隐现着施米特的政治神学。施米特认为政治事物乃是总体性的,此乃基于一个双重预设:一方面,神学事物向我们揭示了整全(das Ganze);另一方面,凭藉这种揭示,神学事物经证明是政治性的。

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希腊]亚历山德罗斯·斯托詹诺斯(Alexandros Stogiannos) 金海波、方旭 译  张培均 校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是地缘政治学的先驱,也是人种学家、社会学家。本书主要论述拉采尔的思想对当代地缘政治分析体系的影响以及他的地缘决定论作者深入分析拉采尔思想的构成要素集中解决了以下五项任务:1.建立了科学的政治地理学体系;2.重新定义了拉采尔地缘政治学的分期;3.评价了拉采尔的国家观念,以及拉采尔如何把社会和文化参数作为国家权力的因素;4.解析了拉采尔对种族主义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态度,以及他如何与整体化的世界观及世界主义对抗;5.阐述了他在分析社会和国际事务方面对跨学科、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的贡献。

希琵阿斯前后篇[古希腊]柏拉图 著王江涛 译注

人一辈子应该从事什么事业(epitēdeumata),才能过好这一生?

有人说应当追求智慧;也有人主张追求名利。谁提倡的生活更值得过?又应当以谁为师?要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恐非易事。

柏拉图的《希琵阿斯前篇》(Hippias Meizōn,旧译《大希庇阿斯篇》)与《希琵阿斯后篇》(Hippias Elattōn,旧译《小希庇阿斯篇》)围绕哲人苏格拉底与智术师希琵阿斯之间的两场对话,不仅正面回答了上述问题,更邀请我们深入思考:什么是“美的事业”?以及“美的事业”是否允许人说谎话?

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思想纠葛,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思想史公案,苏格拉底本人就曾被误认为是败坏青年的智术师被判刑。混淆二者给热爱智慧的人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他们不知道谁提倡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因此,重读柏拉图,对于分辨哲人与智术师极为必要。公民大会妇女[古希腊]阿里斯托芬 著黄薇薇 译

《公民大会妇女》堪称《财神》的姊妹篇,比《财神》更早一步对“平等主义”提出了批评。

故事讲述了雅典的一位普通妇女,因不满男人执政的效果,发动所有妇女,伪装成男人,混入公民大会,投票夺取政权的故事。但是,剧本并未着力凸显政变过程,而是极力展示新政纲领及其实施的困境。妇女成功夺权后,女主人公普剌克萨戈拉当众宣布了新政的理想:取消贫穷,消灭犯罪,建立一种共同幸福的公共生活。具体政策为:一切公有,即让所有公民共同享有一切财富、妇女和子女。在这个新社会中,奴隶将承担耕种和劳作,妇女则承担编织和打理财务等公共服务,城邦将从父亲的角色转变成母亲。在母性的仁慈和关爱下,人人都将丰衣足食,不再有人犯罪和诉讼。城邦也不再拥有千家万户,而是变成一个没有隔阂的大家庭,所有人同吃同住,共度幸福时光。但是,阿里斯托芬却用剧本的后半部分告诉我们:强行实施“绝对的平等主义”将会是一场丑陋无比的闹剧。《经典与解释第60期:斯威夫特的鹅毛笔与墨水谜语》娄林 主编

本辑论题围绕斯威夫特采编译文。斯威夫特以《格列佛游记》知名,但他的谜语文学和修辞术是目前西方学界研究的重点,这些写作形式和修辞特征反映了他对自己作为知识人的身份,尤其是他对西方现代性的深刻认识。

另外收录的柏拉图研究《〈克力同〉中的守法与正义》,以及莎士比亚研究《〈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问题》,沿袭了“经典与解释”丛书细读经典文本的惯例。

“思想史发微”收入两篇经学研究文章,并特别收入一篇《尼采思想中的俄罗斯隐喻》。

“旧文新刊”栏目收入台湾学者程元敏的旧文《〈尚书•周诰•梓材〉篇义证》,以飨读者。



“经典与解释”书系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六点分社


《卢梭导读》[美]施特劳斯 讲疏马克斯 编订  曹聪 译

施特劳斯在1962年开设卢梭专题课的讲稿,本书即根据课程录音整理而成的、一部篇幅巨大的讲学实录稿。

本书共计17次课。前四次课中,施特劳斯先以《论科学和文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两翼,提纲挈领地提出阅读卢梭的基本问题,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了在卢梭思想迷宫中穿梭的引线团。第五次课,施特劳斯给出他阅读卢梭的经验。之后的十几次课程,则专门围绕卢梭的《爱弥儿》展开讲解、点评。施特劳斯学术生涯中没有写作过任何关于《爱弥儿》的作品,因此本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别处看不到的那部分施特劳斯眼中的卢梭,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施特劳斯认为《爱弥儿》“比起卢梭其他的作品,包含卢梭对人与人类生活的更加清晰、更加详细、极为详细的总体看法”(第十七讲)。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卢梭最基础的作品”。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德]拉采尔 著方旭、梁西圣、袁剑 译  隋昕 校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意欲确立人类学的基本研究原则,研究“在于忠实那些被忽视、较低的文明等级,以及从较低等级走向较高文明的过程,人类学不仅是让人类知道自己是什么,而且要让人类知道他是如何成为当下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人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本书凭靠殖民传教士积累的文献,主要论述了美洲—澳洲—大洋洲—非洲—亚洲诸种族生活。

本书从“人类种族的情形、领域以及数量”,“自然种族在人类中的位置”,“自然,文明兴起与传播”,“语言”,“宗教”,“科学与艺术”,“发明与发现”,“农业与畜牧业”,“服饰”,“习俗”,“家庭与社会习俗”,“国家”等方面论述人类学的原则。

《洛克的政治思想》[美]约翰·邓恩 著赵保庆、赵雪纲 译

在20世纪的洛克思想研究中,邓恩《洛克的政治思想》一书毫无疑问已成为经典。洛克政治思想对现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塑造,无有出其右者,此为不刊之论。而能将洛克政治思想作贯通解释者,邓恩当为其中之佼佼者。

本书1969年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时至今日,凡研究洛克政治思想者,均不能绕过此书。邓恩以此书踏足学界之时,年方而立。此后数十年来,以此为基础,邓恩对于现代世俗主义的民主自由理念、政制设计,乃至对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社会主义理想,均有不同凡响的洞见叠连发表。积毕生究问思索,方成就邓恩今日英语世界政治理论大家之气象!

《法、理性与宇宙城邦——早期廊下派的政治哲学》[美]沃格特 著朱连增 译

《法、理性与宇宙城邦》是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卡佳·玛丽亚·沃格特于2008年出版的关于廊下派政治哲学的一部著作。

早期廊下派的思想集中在整个人类共同体,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殊的城邦建构之上。廊下派者设想了一种适应于每个人的法律,他们提供的思想观念,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世界主义、共同法。它们在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思考廊下派思想的意义所在。

本书导论以下,主体部分有四章,讨论的分别是“烦乱论题”、“全人类共同体”、“智慧:智者与诸神”、“法则与理性”。

沃格特教授抓住“理性”这一核心概念。她认为早期廊下派主义者的宇宙城邦是一个由理性存在者所构成的共同体,这个城邦不是一个理想,而是事实。通过对理性划分出“一般的理性”和“完善理性”两种水平,她协调了关于“宇宙城邦居民为谁”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她还通过理性对廊下派的“家园理论”进行了诠释。在展开廊下派政治哲学思想重建之前,沃格特对困扰着后期廊下派主义者以及阐释者的“烦乱论题”(disturbing theses)做了全新解读。

《斯宾诺莎的自然法革命》[葡]坎普斯 著张清江 译  林志猛 校

本书围绕“法,或者力量”这一轴线,开创性地从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政治学内在关联的角度讨论其法哲学。作者认为,斯宾诺莎将自然法作为“第一真观念”,以对自然法的实证界说为起点,通过基本概念(个体、权利、自然法则)的重构,对现代自然法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斯宾诺莎的自然法是一种自然哲学,它借助法与政治连在一起。个体性和自然的原则或法则,是斯宾诺莎自然法概念的最初两块基石,力量(potentia)则是第三块基石。自然法的展开就像一幅地图,描绘了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和拯救的道路。

《城邦与人》[美]列奥·施特劳斯 著黄俊松 译

《城邦与人》是施特劳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化,构成了当代西方危机的核心。他试图以古典政治哲学为资源打破这一怪圈,而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就是城邦与人。全书论述了三位古典政治思想大家:亚里士多德是施特劳斯眼中政治科学的真正创立者,因为他发现了道德美德,《政治学》中包含着政治科学的原初形式,展现了对政治事物的融贯且全面的理解;柏拉图是循循善诱的政治哲学家,柏拉图式对话在根本上是反讽的,《理想国》(《王制》)呈现出了政治事物的本质——城邦的本质,提出并回答了关于最好政制本身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城邦的根本限度;修昔底德以战争为“残暴的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如其所开展的那样呈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展现了他自己最高深的教导,造就了古典政治史学。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月已出)[德]尼采 著娄林 译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根据尼采自己的说法,“我的那些作品的确不容易读懂,譬如我的《扎拉图斯特拉》,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他读懂了”(《道德的谱系》,前言第八节),无论多么艰难,理解《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一个尽量贴近尼采的译本。

目前汉语学界译本众多,但研究相对滞后。此次新译本主要着眼于学术品性,广泛吸纳尼采学界的研究成果,保留原译本的主要法文和德文注释,同时择要加入在研读过程中所见极有启发的学术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尝试提供一个兼具文学与学术的译本,因为尼采本人对这部著作的文学性极为关注,自诩这本书为德语文学的佳作。

《朝霞》[德]尼采 著田立年 译

尼采思想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追随叔本华和瓦格纳针对天才的德国精神的贫瘠化。第二阶段其思想有了一个转向,表现为一个启蒙运动意义上的怀疑者,心理学者和分析者。第三阶段则是第二阶段的成熟期,对“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等学说有了完整的论述。

《朝霞》一书属于尼采第二阶段的著作。这本格言警句式的书所涉及的内容特别庞杂,主要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描述了“权力意志”以及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致力于拆毁道德的理性根基,将道德还原为动物性的生存本能,认为道德判断最初与利弊有关,卓越是对支配欲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尼采攻击说:基督教对灵魂和罪的强调具有毁灭性的恶果,这需要科学来纠正。尼采最严厉地批评了德国浪漫的唯心论传统;论述中逐渐突出了权力感(sense of power)的重要位置,不过尼采蔑视了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因此他的权力是一个更深邃的或更形而上学的一个概念,政治经济权力只是其某个表现而已。

《朝霞》这部作品反映出的尼采既是一位天才的语文学家、心理学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伊利亚特〉的政治解读:政治思想的表演翰默(Dean Hammer) 程志敏、王芳 

本书打破了柏拉图将荷马与哲人割裂、将史诗与哲学割裂的传统,首次将荷马作为一位政治思想家来研究。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特纳的“社会戏剧”理论,将史诗用作政治思想史的文本进行解读,广泛汲取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的方法与研究成果,同时对文本的解读又不失细致深刻。

本书以《伊利亚特》为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文本,在论证和解读史诗文本中政治思想之可能性的基础上,对史诗中显示的人类能动性与命运、权力的来源、精英之间的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政治领域与政治伦理的产生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古罗马]西塞罗 著顾枝鹰 译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是西塞罗作于公元前 45 年的一部散文体对话作品,共五卷。其中包含的五场论辩是西塞罗给出的一连串哲学教育,以死亡教育开头而指向对幸福生活而言自足的德性。第一卷教导人们蔑视而不是恐惧死亡;第二卷教导以坚忍面对苦痛;第三卷教导面对生活中的烦扰如何纾解;第四卷教导如何缓和其他激情;第五卷阐述德性足以使人幸福。在急剧变革的时代,西塞罗试图为陷入思想混乱的罗马人开出一副治疗灵魂的药方。他延续了古希腊特别是柏拉图的教化观,将幸福与德性绑定,指向了人品性上的高贵。

《施米特与国际战略》

[德] 瓦德(Erich Vad) 著

温玉伟 译


本书作者瓦德(Erich Vad)上世纪80年代以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研究取得博士头衔之后,于90年代中期曾任“北约”和西欧联盟国际军事参谋部成员(本书即成书于这个时期) ,2006年至2013 年出任德国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和德联邦总理府军事顾问等职,并于2010年升任旅长,2013年退役。

从这份简历可以看出,作者并非一位单纯的书斋学者:在冷战结束这个地缘政治大变局之下,作者借重温施米特这位“新经典作家”,很好地将现实政治处境与政治军事理论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大地的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人们怀疑和攻讦施米特的自由主义政治语境下,作者凭借自己长期的国际政治经验和理论反问,“为何不可以是施米特?”

时至今日,虽然仍有人在批评施米特对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区分敌友)。然而,敌友区分的事实,在国际关系、尤其在安全战略实践中,总是或隐或显地摆在人们面前。

通过作者的眼光,我们看到,在习传事物终结、曾经结构稳固的事物发生动摇、变革纷起,以及新的定位变得必要的时代,施米特的思想范畴和概念获得了现实性。在地缘政治大变动的时代,施米特根本性的政治、跨时空以及战略理论等视野,为人们理解不断变化的政治世界,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古典学研究第9辑:卢梭对现代道德的批判》刘小枫 主编贺方婴 执行主编

第九辑《卢梭对现代道德的批判》收录专题文章5篇,由北京大学吴增定教授策划:吴增定从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入手,探讨了其对人的自然本性、人类文明的起源、平等、自由等诸问题的思考;谢清露分析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如何基于公意,在联合他人力量的同时保障个体自由;赵宇飞梳理了amour-propre[自恋]概念在卢梭思想中的基本作用和所处地位;岳鹭遥指出卢梭的“自然状态”概念虽有多个面相,但其核心在于人性自足或者说自然整全的规范性目标;斯科特分析了卢梭如何利用《爱弥儿》版画来教育他的读者。

论文部分,马永康剖析了《论语》富有争议的“井有仁”章,认为其体现了“以智行仁”的思想;狄里奥基于古希腊肃剧文本细读,指出标准的肃剧会鼓励民众对政制及其固有习俗的探询;张云天基于沃格林对博丹的阐发,指出其“不宽容”实则着眼于对智识秩序、灵性秩序以及政治秩序的维护。另有肖京书评一篇,介绍延续了休谟思想生命力的经典研究——利文斯顿的《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

《古典学研究第10辑:古典自然法再思考》刘小枫 主编贺方婴 执行主编

10辑《古典自然法再思考》专题文章4篇,由海南大学程志敏教授策划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古典自然法的本来面目。程志敏在古今自然法分野之处重审古典自然法的意涵,指出古典自然法的消亡导致了现代世界的人类精神之殇;于璐探讨西塞罗的独特的自然法思想,揭示了西塞罗的自然法意图;童海亮则围绕格里塞茨等人与托马斯主义者的命名之争,反思“新古典自然法理论”的实质,亚当斯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思想中的自然法则与自然的关系

论文部分,鲁家亮梳理了里耶秦简中的秦县仓官在权力机构设置中的特殊功效; 刘莉指出《神谱》的意义在于以追问起源敞开教化的时空原点,并以重塑神圣起源为教化树立典范原型;张立立从苏格拉底的“跑题”角度切入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指出苏格拉底的目的是帮助泰阿泰德认识“知识就是感觉”命题的谬误之处;李斌杰细读了16世纪拉博埃蒂《论自愿的奴役》,指出德性与智识的双重缺乏的政治人会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混乱;郁迪则通过挖掘《利维坦》中的济贫问题和 “温情”维度,揭示英国之所以最早成为现代民族国家之一的某些内在机理;刘海超力图证明,“多数人暴政”并不能概括平等与自由的矛盾,托克维尔真正担心的是现代社会的“民主的专制”问题;王志宏关于拜泽尔《浪漫的律令》的书评则指向对重构德国古典哲学基本轮廓的期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六点分社


“经典与解释”书系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壹卷工作室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
马勇 著

本书考察尤利安皇帝对晚期罗马帝国危机的应对和思考。尤利安皇帝具体的应对措施有两条:第一,通过战争打击威胁帝国安全的敌人,包括北部边界外的蛮族和东部的萨珊波斯帝国。因此,尤利安的统治岁月几乎是战争岁月。第二,尤利安运用新柏拉图主义体系,发起文明-宗教复兴运动,志在复兴古希腊文明。本书全面考察了尤利安的这两项事业,细致分析了晚期罗马帝国危机的表现和根源,但3世纪的大混乱的确对罗马帝国造成极大损害。新柏拉图主义针对帝国危机给出的方案,是成功的、有效的。尤利安基于新柏拉图主义创造的政治方案和文明方案足以解决罗马帝国的危机。

《寻找新的主体》

梁展 著


本书由三篇分析青年马克思有关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论文组成。第一篇论文分析马克思早年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家西耶斯的第三等级理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乃至19世纪前期无政府主义理论家诸如蒲鲁东等人的财产理论的批判中寻求新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以及对建立在无产阶级联合基础之上的新型共同体的构想;第二篇论文本文尝试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法国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批判入手,将他们置于革命年代的政治交往和表征斗争的过程之中,并以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解释为参照,探讨这个群体在生活态度、政治态度与文化选择上的同一性;第三篇论文指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文是中日革命者1907–1908 年在东京密切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揭示了这一复杂过程的历史语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激活了拥有相同命运和传统的亚洲人走向联合的思想,同时也使清末革命呈现出世界主义的面向。

《胡克与16世纪英国的政制危机》

姚啸宇 著


本书是对英国政治思想家理查德·胡克的代表作《论教会政治体的法则》的专门研究。第一章是对胡克政治思想背景的介绍,分析了英国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王权和罗马教廷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路德、加尔文领导的欧陆宗教改革如何引发了英国的政教危机,以及胡克对伊丽莎白时代的清教运动的诊断;第二章讨论《法则》的第一、二卷,阐述胡克如何理解法的根基、理性和启示之间的关系,并为都铎王朝的政治秩序构建形而上学基础;第三章分析《法则》的第三、四、五、八卷,讨论胡克的“可见教会”学说,以及他为“至高王权”所做的辩护。通过对教会和王国权力结构的分析,胡克认为:只有在国王的领导之下,英国的政治制度才能得到捍卫,英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和统一才能得到维系。第四章思考由胡克的思想引申出的现代政制问题。洛克看似是胡克忠实的追随者,却在根本的问题上背离了胡克,开启了现代性的进程,而柯勒律治则在19世纪的历史语境下坚持胡克处理政制问题的思路。最后,通过反思“轴心时代”视角下对中国文明的理解,并引入沃格林“天下时代”的视角,作者得出结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性”,是因为中国的儒家传统对个体精神的飞跃做出了限制,使超越秩序和现实秩序、个体灵性和客观制度之间保持了平衡。

《博丹与法兰西政治危机——〈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绎读》

朱琦 著


博丹是16世纪法国伟大的法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其思想理论体系庞大,横跨众多学科,集时代之大成。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沃格林在其《政治思想史稿》中盛赞博丹“独一无二、无以伦比”,称其《国是六书》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现代版本”。博丹的主权思想是现代民族国家建国立法的理论基础,梅里亚姆在总结现代主权思想时评论道,博丹的主权思想“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在更广的意义上,成为现代主权学说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现代政治学也是建立在他的学说之上”。主权思想也让博丹跻身世界最伟大的法学家。何勤华先生作《西方法学家列传》时将博丹列于第九位。博丹庞大的思想体系完整地表述在其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长篇学术专著《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中。研究此文本是深入了解博丹的起点和必经之路。本书以疏解博丹《方法》一书为线索,对照其他主要作品,结合博丹身处时代的混乱局面,展现作为16世纪的智识巨匠,博丹如何坚守自身的精神品质,承担起作为国家公民的重任,为国家面临的政治危机寻求应对之道。
《〈淮南子〉中的“治道”》张羽军 著

本书的目的是探讨《淮南子》中的“治道”问题,共分九部分。绪论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阐述先秦西汉的“治道”思想;给予《淮南子》中的“治道”思想以思想史意义上的定位;阐述《淮南子》的语境中哪些概念或问题与“治道”有关,并简述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一章乃是对《淮南子》一书基本情况的简介,以及对《淮南子》政治哲学相关研究文献的批评。接下来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与“治道”问题有关的五个方面:“适情”、“无为”、祸福问题、儒学问题、“制礼”问题。第七章借鉴《淮南子》中的“治道”思想,对牟宗三与徐复观的自由主义式“治道”观进行批判。最后一章(第八章)一方面是总结本文的写作线索和思路,另一方面是藉助涉及《淮南子》的史实,指出《淮南子》中的“治道”的部分思想在近现代仍具影响,批评重要自由主义思想家胡适关于《淮南子》的相关态度。

《柏拉图的数学哲学》[瑞]安德斯•韦德博格 著刘溪韵 译  梁中和 校

安德斯·韦德博格,(Anders Wedberg,1913–1978),瑞典哲学家,生于斯德哥尔摩,其父为著名律师,其子为国际象棋骑手。1949年起,成为斯德哥尔摩大学理论哲学教授,1975年退休。二战期间,1939年到1943年,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做研究,并在康奈尔大学从事教学。《柏拉图的数学哲学》是其哲学研究代表作,而让他享誉世界的是三卷本的《哲学史》(Filosofins historia,1958–1966,并于1982–1984年译为英文,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倡导运用的分析方法,使得现代瑞典哲学重新找到了方向。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2年,一经初版便获得同行好评,时至今日仍然是柏拉图数学哲学领域的最佳著作之一。

《柏拉图的爱欲世界: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死亡》[美]Jill Gordon 王晨鹏 译  梁中和 校

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世界充满了对爱欲(eros)的哲学关注,远远超出了所谓的爱欲对话(《会饮》《斐德若》等)的范围。在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宇宙学的对话,比如《蒂迈欧》《克拉底鲁》《帕默尼德》《泰阿泰德》和《斐多》中,展示了爱欲是人类条件的根源,正确引导爱欲是能过上更好生活的生命之本质。本书提出了爱若斯的整体视野,从爱欲在宇宙起源和人类灵魂的存在开始,考察了四种旨在对爱若斯进行良好的引导的人类自我养成,并以人类死亡即返回我们的起源为结论。这本书挑战了关于“爱欲对话”的传统解读,并证明了柏拉图的世界从头到尾都是爱欲的:人类的灵魂是原始的爱欲,受过良好教育的爱欲灵魂最能记住并回到它的起源,即它一生的爱欲之源。

《启蒙叙事:从伏尔泰到吉布的世界主义史学》[英]Karen O’Brien 朱琦、刘世英 译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18世纪五位著名史家作品里对待世界主义观的方式,他们试图通过书写叙事史学,修正或改变其读者的民族自我意识。每个史家作品里的世界主义视角都获得了价值也给予了意义,作品中对他们的讨论就基于这些价值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作者审视每位史家作品中世界主义情感在各种政治必然性、文化自我理解和民族偏见里的作用,正是这些现象塑造了当代对过去的解读。这些史家在其政治优越性、文学技巧、以及对过去的即时性或过往性的敏感度方面极其不同。但他们的其相同之处是对世界主义(而不是普遍主义)的认知,即所有民族都有各种有据可依的历史和身份,这些历史和身份彼此交融并形成一个整体,但个体国家或民族自身却不是史学研究中可清晰识别的单元。这种认知的必然结果之一是,贯穿18世纪中晚期的不列颠和法兰西的帝国竞争和帝国战期间,五位史家都一直致力于一个理想——各国均衡发展、形成一个和谐的欧洲体系。

《道德玄经·玄经原旨发微》[元]杜道坚 著杨锋刚 校注

《道德玄经原旨》,凡四卷。以“尊皇道”、“尚帝德”,发明“内圣外王”为旨要。本书援儒释老,采摭儒家性理之说,证以《五经》《四书》之言,参以上古帝王之事,以明老孔无二道之旨。本书文约义丰,不囿成见,对《道德经》之辞旨意蕴多所发明,在历代老子注疏中颇具特色。

《玄经原旨发挥》,凡两卷。此书之所作,以南宋谢守灏撰《老子实录》《年谱》,述老子应世度化之迹颇详,然其引用年代多异,遂法邵雍《皇极经世》之意,采其元、会、运、世,征以古史,参以经旨,察以历数,历叙道体生化、老君应世、授经西游之圣迹。溯自先天元始、开物成务,以至三皇九纪、人极既立、道德升降、帝王更迭、兴废治乱之迹,发《原旨》之所未尽,补《皇极》有所不陈,是研究宋元以来道教乃至整个道教老学的重要文献。

杜道坚(1237–1318),字处逸,自号南谷子,安徽当涂人,宋元之际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派重要代表人物。杜氏生性颖悟,年十四即嗜老学,后入茅山学道,深受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器重,授以大洞经法。元成宗大德七年,授杭州道录、教门高士;元仁宗皇庆元年,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晚年潜心道教老学研究,撰《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关尹阐玄》《文子缵义》等书。杜氏虽为教门高士,然不拘门户、不主一家,不惟援儒明老,亦且会通三教,发内圣外王之要,明皇道帝德之风。时人称其“道际两朝,学探古始”,在道教老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韩非子解诂》

[日]津田凤卿 著

邵正春 校注


《韩非子解诂》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日本津田凤卿撰。本书保存了明刻宋本古注,并广择古代中国学者关于《韩非子》的评注,于日本前辈汉学家如物茂卿、太宰纯、宇惠子迪、蒲坂圆、山世璠等人的著作,亦加采获胪列;而后下己意或援师友之说,以为按断。全书大体偏重于训诂、辞章,并及史实考订、思想评述,对于《韩非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津田氏著述之意诚美,但是别择不精,成书匆遽,引述前说及书证,多见参差脱讹。本次整理校注,用大量精力核对了引述文献,以便学者参考利用。

津田凤卿(1779–1847),字邦仪,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加贺藩士。其先世累有军功,凤卿以夙龄受学,有著述志。后为藩校尊经阁权监,领书物奉行职,编纂古史,乃遍观藏书,著成《韩非子解诂》。

《评释韩非子全书》[日]藤泽南岳 著张树业 校注

藤泽南岳所撰《评释韩非子全书》二十卷,是《韩非子》注释史上影响较大的注本之一。

日本学者从江户时代起,即十分重视《韩非子》研究,在文本校勘、字义训诂,义理疏解等方面皆成绩斐然。藤泽南岳此书在日本诸多韩非子注本中较为晚出,其注释博采物徂徕、蒲阪圆、太田方、山世璠、津田凤卿诸家之长,荟萃群言,择善而从,征引浩博,考证精详,堪称《韩非子》功臣。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其评批,藤泽氏在文本诠释上多踵法前修,不事臆说;评批则独出心裁,自成矩镬。原书分上下两栏,下栏为《韩非子》正文及注解,上栏列南岳本人与前贤批评文字,以分析章句,揭明宗旨。尤为注重指点韩非子文章谋篇布局,承转呼应,遣词造句之妙处,以期为学者指点古文作法。本次校点,保留原书的评批文字,以不负前人用心,读者亦可由此考见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

藤泽南岳(1842–1920),本名藤泽恒,字君成,日本明治时期高松藩儒员。藤泽恒竭力支持维新运动,力劝高松藩主归顺天皇,因护藩有功,得藩主赐号“南岳”。一生著述宏富,除本书外,又有《增注十八史略定本》《日本通史》《七香斋诗抄》等作品传世。


四川人民出版社· 壹卷工作室


“经典与解释”书系 • 商务印书馆(南京)


《特勒马科斯纪》[法]费奈隆 著吴雅凌 译
《特勒马科斯纪》成书于1694年至1696年间,书名全称《荷马〈奥德赛〉第四卷之续篇或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历险记》(Suite du quatrième livre de l’Odyssée d’Homère ou les Aventures de Télémaque fils d’Ulysse)。这部散文体小说共十八卷,“模仿荷马和维吉尔的英雄史诗,在神话叙事中添加适合一位生来肩负治国使命的王子的基本教诲”。特勒马科斯在老师的引领下游历四方,先后见识埃及、腓尼基等文明古国和萨兰托等乌托邦。在费奈隆主教笔下,这些国家从不同程度遭逢与十七世纪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兰西相似的处境。

《金镜:西羌国列王纪》[德]维兰德 著蒋佳 译
《金镜:西羌国列王纪》是维兰德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维兰德笔下,中国译者从印度的语言中翻译了这部讲述西羌国从史前时代到建立大一统王朝,经由鼎盛期后逐渐走向衰落而彻底覆灭的“史书”。本书以印度斯坦苏丹与其皇后和宠臣的后宫夜话作为叙事框架,通过不同人物之于西羌国历史的视角、观点和态度,构造了一部融汇政治、经济、宗教、哲学以及道德训导论述的文学思想巨著,深刻地阐发了维兰德关于自然与德性,政治道德和政治体制以及制度和道德对于国家命运之影响的思想。以史为鉴,历史上国家兴亡的教训,是后世统治者最好的镜子。《西羌国列王纪》从印度斯坦宫廷的读物到中国皇帝的另类“资治通鉴”,经翻译成拉丁文后,维兰德又把它译成德文。本书不仅思想深邃,叙事手法上更有无数可圈可点之处。

《论16世纪的英格兰政体》[英]理查德·胡克 著姚啸宇 译
本书是英国政治思想家胡克在英国的政治秩序面临危机之际,为16世纪英格兰政体撰写的申辩之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英国16世纪后期政治危机的分析和诊断,他尤其批判了自己的论敌清教徒,认为后者的改革方案充满了狂热且不切实际的幻象,倘若付诸实践,必将会使英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动荡和混乱;第二部分对人世秩序的根基、政治权力的来源等普遍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发,为英国政体提供了形而上学层面的论证;第三部分围绕英国王权的正当性这一核心主题对16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进行了具体讨论。通过分析英国的历史与现状,胡克意在证明,国王既是英国唯一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又应当遵守和维护英国的法律和习俗。

《奥古斯丁的解经学》[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尹哲 编译
《奥古斯丁的解经学》集结了奥古斯丁在公元400年以前的保罗书信注,对于人们了解奥古斯丁思想演变过程中保罗书信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奥古斯丁在注释《加拉太书》时,其主要的关怀不是讨论抽象的神学疑难,而是为了解决教会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反驳摩尼教徒及其他异端对保罗的错谬理解。在某些地方,他也暗中驳斥了耶柔米对《加拉太书》某些经文的解释,他认为耶柔米的解经有叫人堕入异端的隐患。因此本书对于人们理解保罗神学在早期教会历史中的不同际遇也有一定的意义。

《作为悲剧的世界史——〈蒙特祖玛〉悲剧与史学笔记》[德]斯宾格勒 著温玉伟 编译
悲剧《蒙特祖玛》(1897)是人文中学里“最优秀的史科学生”斯宾格勒早年的一种文学尝试。这一年,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学先驱拉采尔(F. Ratzel,1844–1904)的代表作《政治地理学》(Politische Geographie)问世,而在政治领域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外政策,业已由德相俾斯麦(1815–1898)主张孤立法国的大陆政策,转变为在海外积极进取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即德意志版本的帝国主义,标志性事件就是这一年对我国胶州湾的占领。尤其对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感兴趣的中学生斯宾格勒,在德意志土地上弥漫的帝国主义氛围中,早在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构思着自己的“亚非洲”版图,在时代的不安气息中,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地缘政治变局,或曰“世界史”。此外,本书收录了斯宾格勒在世时发表的新奇小说和文评作品,以及后人整理的史学笔记。为了更好地理解斯宾格勒,编者选译了法伦科夫的《斯宾格勒早期政治哲学》一文,和特洛尔奇对两部《西方的没落》的书评文章。


《化学的婚仪》[德]安德里亚 著史敏岳 译
小说叙述罗森克罗伊茨在复活节前夕,受天使之邀,前往一奇异王宫参与王室婚礼。在七天的时间里,罗森克罗伊茨协助和见证了国王与王后这场婚礼的圆满。小说的象征叙事手法,将炼金术当中精神和物质的特殊结合道路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化学婚礼的七个日夜则象征着人类存在的七个发展阶段,婚礼的圆满象征着神秘变化过程的完成,通过初始仪式、试炼、净化、死亡、复活、飞升,最终达到秘境。小说充满了神秘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曾经引起过很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与《兄弟会传说》和《兄弟会告白》并列的玫瑰十字会的第三部宣言。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德]阿·豪斯霍弗、古斯塔夫·福赫勒-豪克 著何涛 编译

在研究20世纪国际政治的文献中,“二战”前的德国对东亚的关注迄今未受到重视,《东亚百年国际争夺》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本文集主要收录了德国著名地理政治学家阿·豪斯霍弗教授(Albrecht Haushofer,1903–1945)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的数篇论述中国和东亚,或者涉及中国和东亚的文稿。它们大部分刊载于德国学术文集或期刊中,个别篇章出自作者在柏林学界和政界所作的报告,或者属于国际政治丛书系列的独立出版物。其专题涉及以下内容:空间概念问题、1937年的东亚局势、英国与东亚、美国的东亚策略、英国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海洋对历史空间形成的作用。豪斯霍夫对于作为地缘政治体的中国和东亚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时局变幻,对于东亚角逐场上大国势力范围和利益格局的形成与调整,具有独特的观察角度,做出了自己睿智理性的阐述与分析。本文集还收录了同时代德国地理学家福赫勒-豪克(Gustav Fochler-Hauke 1906–1966)关于东西方大国在东亚的权势和利益之争著述的节选。

《比希莫特:英国内战起因及阴谋和奸计史》[英]霍布斯 著王军伟 译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晚年政治哲学名著,写于1668–1670年,于作者逝世后出版。本书以对话体写成,全书分为四场对话。第一场对话讲述了英国内战的起因以及引发内战的神学和政治学因素。第二场对话讲述了内战的开展,记录了战前国王和议会之间相互发布的宣言书、劝谏书和其它一些文书。第三场对话讲述了内战的过程以及胜负结局,记录了查理一世国王惨遭处决的过程。第四场对话讲述了克伦威尔共和政体的覆灭、残缺议会的消亡以及查理二世的复辟。

《驳无教养的犬儒》[古罗马]尤利安 著马勇 译
这部文集包含尤利安的演说辞二《君士坦提乌斯的英雄事迹或论王权》(“The Heroic Deeds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us or On Kingship”)和演说辞六《驳无教养的犬儒》(“To the Uneducated Cynics”)、讽刺作品《诸皇帝》(“The Caesars”)、两篇演说类书信《致祭司》(“A Letter to A Priest”)和《致雅典元老院和人民》(“Letter to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Athens”)。本文集还选译利巴尼乌斯(Libanius,314—393)两篇论尤利安的演说辞:《尤利安葬礼上的演说》(“Funeral Oration Over Julian”,演说辞十八)和《论为尤利安复仇》(“Upon Avenging Julian”,演说辞二十四)。






经典与解释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 新年特辑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21年 读•世界 | 2021年度“ 通识阅读 ”书单
 ● 2021 • 春 | “经典与解释”书系新书总览
 ● 重磅 || “经典与解释”丛书廿周年暨500种出版纪念
  刘小枫推荐 || 人大古典班世界史课外阅读书目(30种)

(编辑:聂汝杰 王月)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