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吸毒就当不好艺人吗?
文 | 天书
背景新闻:前几天知名民谣歌手宋冬野因为其在成都的演出因举报被主办方取消后,在微博发长文进行控诉,认为自己委屈,说他是毒品受害者,社会对他歧视,称自己搞演出是“养家糊口”,宋的生意合伙人,知名互联网大V冯大辉也转发表示声援,声称“即使是刑满释放人员也得允许人家工作养活自己”。有网友在微博上问宋冬野:那你干嘛非要当艺人,工厂还缺拧螺丝的呢,不还是图这行赚钱快吗?”宋冬野对此的回复是:去你XX。
实际上,宋冬野自吸毒之后并没有停止他的“养家糊口事业”,除了写新歌也一直有演出,(比如这次演出如果成功举办的话,门票收入将在百万左右,并不是所谓的“小演出)本次演出被取消也是因为被投诉后主办方自己决定取消。而且其旗下有公司有酒吧,并不存在所谓的离开演出就“没法养家糊口”的问题。
关于宋冬野的事件,很多网友已经从禁毒角度讨论了为什么要对吸毒艺人零容忍的问题。实际上这本来就不该是一个被质疑被辩驳的问题。对任何形式的毒品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可以说是属于我国建国以来的天然底线,从1840年开始的近代屈辱史本来就是由毒品开启的,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毒品泛滥带来的苦难。
我国做为一个全球范围内少有的明星艺人生存环境非常好的地方(指大陆地区),既不用像日韩明星一样被资本家骑在脖子上压榨,对于结婚出轨之类的个人问题的容忍度实际上也比其他地区高得多,甚至在很长时间里偷税漏税也没人管,官方和舆论只是要求你们不要吸毒,这么简单的底线也让一些人无法忍受,只能是说在我国这行成名得利还是太过容易,没挨过社会的毒打。比如在美国,如果一个明星敢公开挑战美国那些政治正确,他以后根本连发声的机会也不会有。
今天我们从别的角度聊聊这个事。
▽
虽然同样长期处于半野生状态,但国内的摇滚圈一直是看不上民谣圈的,以摇滚圈视角看来,民谣圈普遍“没技术,没深度,没营养”,虽然也有高水平的创作者,但这些年火遍全国的那些民谣歌曲在他们眼里大多只是一些用充满矫情和荷尔蒙的歌词和4536,1645之类的和弦套路取悦听众的口水垃圾。(其实摇滚圈的平均技术含量也是没法吐槽的,但相对来说是比民谣圈好)
摇滚圈确实有心理不平衡的理由,虽然国内摇滚起步早,也有90年代的辉煌时刻,但这些年如果不是《乐队的夏天》这样的节目推了一把,摇滚圈的生态位其实已经被民谣歌手侵占相当多了。
从音乐质量上来说属实如此。比如这次宋冬野在微博的长文上为自己辩护,当艺人搞创作压力大,容易抑郁和精神疾病,所以容易沾染毒品。一句话不光污辱了抑郁症患者,也污辱了所有创作者。
显然正常的抑郁和精神疾病患者并不会去沾染毒品。至于创作来说,实话实说,我国最近这十年绝大部分很火的,传唱度很高的民谣歌曲,基本跟“作品本身水平太高以至于创作者要付出极大心血,甚至采用一些非常手段突破天花板来完成”这种事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离天花板起码还隔着几层楼。这其中也包括宋某人的几首成名曲。就好像一个小学六年级的人做初中的题做不出来,就说我遇到瓶颈了压力好大要抑郁了。这时候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显然是把初中课程上完。
实际上,只要你足够关注国内音乐原创圈,你就会发现现在国内有很多业余爱好者,他们在音乐素养,创作质量,乐器演奏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很多都能甩成名的歌手们几条街,他们达到这个水平是通过利用当代发达的信息和教学资源,几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又有谁需要靠毒品去缓解压力去创作了?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以我国目前文化创作领域这么庞大的从业者群体来说,又有几例靠吸毒缓解压力的事情?日更几千字的网文作者不比你压力大多了?所以说吸毒就是吸毒,给自己吸毒找个压力大的借口实属想拖别人下水的下贱行为。而且了解宋冬野的人都知道,宋冬野一直以来就认为吸毒不算个多大的事。在他吸毒之后,也并未曾真正的反省。
不过一说到吸毒这码事,摇滚圈又没法鄙视民谣圈了,大家大哥不笑二哥。摇滚圈一直就是毒品重灾区。这两天将要举行的国内摇滚圈最重要的颁奖,第12届迷笛奖中,年度最佳摇滚乐队提名中有一支是痛仰乐队。痛仰乐队某种程度上算国内摇滚圈的一种代表,成立于世纪前后的摇滚低潮期,一路摸爬滚打,水平离国内顶尖有不小距离,长期被人称为复读机,但在同行衬托下靠着还过得去的旋律,混久了也变成了前辈老大哥,以至于到了今天还能拿个最佳乐队的提名。更有代表性的是16年该乐队吉他手田然从美国走私大麻至国内,被判处管制三个月。虽然田然随后离开乐队,但痛仰乐队灵魂人物高虎对此发微博表示未来十年要在中国看到大麻去罪化。整个乐队对毒品问题的认识可见一斑。
这并不是某支乐队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圈子长期就处在这样一种风气中。比起圈内人士吸毒,更令人震惊的是15年迷笛音乐学校曝出的学生集体吸毒事件,有16人因吸毒被行政拘留,而这也并非是该校唯一发生过的学生涉毒事件。
虽然我们都知道,娱乐圈不光只有搞音乐的在吸毒,搞影视的也大把。但搞影视的人吸了毒,一般不会讲那么多大道理,搞音乐的人吸了毒还要冠冕堂皇的说自己是在追求自由。
一方面,这确实跟以摇滚和民谣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历史来源有关。摇滚乐的大流行,与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青年亚文化反抗运动有很大关系。从德国魏玛时期的漂鸟运动到美国的反主流运动嬉皮士风潮,西方青年们都很推崇滥交,出柜,酒精和毒品,认为这些东西能带来反抗,带来自由,曾经这些都是主流文化的禁忌,作为嬉皮文化运动核心表达形式的现代摇滚乐,自然也成为了这些思潮的载体。(摇滚乐和现代民谣的历史关系比较复杂,本部分不作区分)
跨掉一代的代表人物,现代民谣的老祖宗鲍勃迪伦就以靠吸大麻搞创作知名,最终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大概是国内摇滚和民谣圈那些谈论大麻理直气壮的人最大的底气。在鲍勃迪伦的影响下,摇滚乐的象征披头士乐队成员也走上了吸食大麻的道路。后来他们又在被人引诱的情况下接触了LSD(致幻剂),从此深陷,并最终成为披头士乐队解体导火索之一。
那么,吸毒真的就代表反抗和自由吗?现实并不是如此,鲍勃迪伦在1966年就戒掉了毒瘾,而国内这票鼓吹大麻无罪的人总是选择性视而不见。今天的西方社会,政治正确泛滥,吸毒日趋合法,他们真的通过这些获得自由了吗?相信沉思录的读者们也自有答案。
这几样被当成自由象征的东西,国内娱乐圈里不少搞音乐的倒是沾了个全,酒精,性(果儿,源自欧美摇滚圈的骨肉皮文化),毒品(包括但不限于叶子)。这方面就又要提到宋冬野了。读者们可以百度下宋冬野一首歌的歌词《梦遗少年》感受一下。
如果说当年的嬉皮士在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一些对西方社会症结的反思,那么我国这些摇滚民谣选手搞的所谓“反抗”“自由”更多的突显一种没文化和格调低,最后表现出来就是为了自身种种放纵行为合理化开脱。
通过音乐作品进行严肃的社会思考和批判固然是一个常见的事情,但我们实话实说,摇滚乐历史上,绝大部分所谓的“思考”和“批判”都是一种很浅薄的东西,更多的是自由主义情绪支配下,被荷尔蒙,酒精甚至毒品激发的释放欲。并不是歌词里有几句自由,灵魂,反战再配上激烈的旋律就能成为《国际歌》了,批判和思考不是那么轻飘飘的事情。美国的嬉皮士们反战,反对秩序,然而却把极端个体自由,嬉皮主义和神秘主义当出路,却没有勇气系统的反对资本主义本身。八十年代苏联新潮的年轻人们认为靠向西方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大厦突然崩塌,一夜倒退几十年。
而且,摇滚乐在西方发展大半个世界,其身份早已从当年的青年亚文化运动载体被主流文化机器收编转化成资本主义娱乐生产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过以前沉思录聊青年亚文化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清楚,青年亚文化运动往往是无力同主流文化长期抗衡的,一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强大到一定地步,就会被主流文化进行吸收和收编,青年亚文化运动本身也会对主流文化进行妥协。如美国,当今民主党主导的政治正确,普世价值和毒品泛滥,实际上就是以诡异扭曲的方式实现了当年嬉皮士们的愿景,他们获得了他们当年想要的,除了反抗本身。如摇滚,爵士等等当年象征新潮和反抗的艺术形式,也早已被整合进主流的文化工业生产体系内。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虽然摇滚,民谣这些圈子长期被称为半地下状态,但实际上,这个圈子中只要是以此为谋生的,职业的选手,就必然是我国当代娱乐业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必然随时准备着,也随时可能被收编进主流娱乐圈之内,宋冬野的走红就是如此。而且这些人成名之后,大部分和主流娱乐圈人士的生活和获益方式并无不同。
既然同样是娱乐圈的构成部分,明星偶像们经常出现吸毒,滥交等事件,摇滚民谣圈里也经常出现吸毒,滥交等事件,这两者在性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没有任何区别。明星吸毒滥交并不是因为反抗和自由,那么摇滚民谣们的吸毒和滥交也就不是为了反抗和自由。本质上,除了追求快感之外,这些行为都属于一种圈层的认同强化和排他行为。通过共同的禁忌行为和特殊的道德标准达成圈内人士的互相认同,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人进行排斥。
也如同明星被曝出丑闻之后总会有一帮粉丝洗地一样,摇滚民谣圈的一些死忠粉也长期在网上明里暗里为偶像们吸大麻这事辩护。
任何一个圈,如果粉偶像的行为粉到极端都会具有盲目和失智的属性。然而国内摇滚民谣圈的粉们和一般的偶像艺人粉还有一点区别,就是他们更容易自我感动和自我催眠。国内歌坛的听众鄙视链里,听摇滚的和民谣的普遍会有比听大众流行的高一档的感觉。偶像艺人粉们很直白,基本就是奔着爱豆们的颜值去的。摇滚民谣受众们却总是想在他们的偶像身上找一点更高级感的东西,这也是前面说到的,那些包装在表面的反抗,批判,自由的灵魂,或者伤春悲秋的文艺范儿的东西。仿佛听了这些歌,跟着热泪盈眶了,人也就跟着升华了。
这确实是音乐的功能。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天然的与人类的情绪相关联,无论高雅还是大众,每个人都有音乐欣赏的需求。现代流行音乐在调动人的情绪上更为擅长,这也是从当年的骨肉皮到如今的死忠粉们如痴如狂的原因之一。而且,长期以来音乐创作的能力在人群当中是稀缺的,稀缺从来都是偶像产生的主要原因。
作为消遣的音乐欣赏,自然不需要鄙视链,听复杂音乐和通俗口水音乐在娱乐消遣这点上没什么本质区别。但如果你想把听音乐这件事当成你的精神和灵魂寄托,一件值得热爱的事情,你就要问问自己,你听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当代过于发达的文化工业和信息媒介,让人很容易躺着就能把自己包装成精致的灵魂。看几个豆瓣书单,看几部文艺电影,就是个有趣的灵魂了;听点小众音乐,欣赏几幅艺术作品,就和俗人大众不一样了;赛博空间的形象打造不外如是。然而,如果你真的想把某件事情当成精神寄托,就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别人给你提供,尤其是以迷信某人的方式,那实在是一件太危险的事情。电影,游戏等爱好情有可原,技术工具还没达到能实现人人拍电影做游戏的水平。但音乐并不是这样。
那些会个4536251(一种创作套路),写几句矫揉造作半通不通的文字,吉他使用范围很少超过前五品的歌手,那些娱乐业量产的口水作品,真的值得你如此痴迷当成精神寄托么?显然不应该。当代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通过免费获取互联网信息和软件进行学习,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年内就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平。即使不想自己进行创作,利用业余时间了解一定的现代乐理发展,也足以让你以平常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东西实现祛魅。
这样的创作能力根本不稀缺,只不过是很多人还处在信息不对等的环境当中。如今的技术发展真的已经把大部分的创作门槛拉到了很低的水平,比如之前B站一个女生在不怎么懂乐理的情况下用手机音乐软件就可以写歌,并获得了上百万播放,这完全是技术普及才会出现的现象,这也是如今网络上如花粥和李袁杰之流泛滥的客观原因。
这种情况是我乐见的。如今,西方流行文化堪堪走入了死胡同,资本文化工业体系的收编整合能力过于强大,政治正确和伐木累及后殖民主义视角的文化样板包打一切。但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人人都可能参与艺术创作的阶段,让人们有能力与资本文化工业体系抗衡,不再只是奶头乐消费者。但这个阶段也是危险的,空前发达的信息媒体目前并没能消除我们的信息不对等,反而加剧了不对等。人群中那些先人一步从技术发展中受益,获得文化创作能力的人又会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成为许多新的偶像,然后继续被以新的形式收编。
这固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我们的日常来说,追求更简单轻松的娱乐内容无可厚非,但时代已发展至此,基础技术的普及是所有互联网用户的红利和危机,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点,每一个人的沉迷都是在对他人进行供养,让少数先上车的人从中获利,导致如今流量遍地。
所以,如果暂时还不能参与到时代潮流其中,起码先别沉迷吧,当代人的自我时间是极其稀缺的,更不应该浪费在供养没什么价值的人身上,娱乐的东西就要以娱乐的心态来对待。至少,在今天还需要粉一个吸毒的艺人,真的是挺丢人的事情。
后面我们可以从本期出发再接着聊聊当下华语乐坛和青年文化之类的问题,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