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房热:海口快速城镇化之思
海南省具有独特发展环境和区位条件,近30年来,建省办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催生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乡村地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的显著变化。
图片来源: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海南省省会城市,1988年海南建省时土地面积仅有236.4km2,2002年国务院批复将琼山市纳入海口市,土地面积扩展了近10倍,达2284.49km2,常住人口162.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7万人,之后城乡开发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18年,海口市常住人口达230.23万人,而农业人口仅为69.47万人,占总人口的30%,乡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886元,仅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2%。调研发现,近年来海口市乡村地区兴起建房热,新增居民点较多,且距离中心城区越近,农民热衷通过建房坐享土地增值红利的现象越加突出。海口市是海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及与岛外联系的交通枢纽,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前沿阵地。在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激励下,近20年来海口市乡村居民点具有怎样的时空演变特征?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经济地理》2020年第10期刊发的《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以海口市为例》一文回答了以上问题。
利用2000 年Landsat TM 与SPOT 和2018 年Landsat OLI 遥感影像获得了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数据。对比发现,在乡村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的斑块总面积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点规模显著增大。乡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03.7 m2/人大幅度增长至2018年的135.5 m2/人。同时,2018年斑块平均面积比2000年减小了0.18hm2/个,乡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度明显提高。
2000年和2018年海口市乡村居民点分布
核密度分析可见,乡村居民点密度均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整体分布较为分散,但高密度区范围随时间不断扩大,分布密度由邻近中心城区向西、向东南快速衰减。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乡村居民点表现出高密度小规模集聚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并存的空间格局,但2018年“冷点”区面积占比更大,分布范围明显增加,说明新增居民点具有面积小而分散的特征。综合这些变化可知,近20年来海口市乡村建房热导致居民点规模显著增长,但演变的特征在空间上并不相同。
2000年和2018年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的
“热点”(红色)与“冷点”(蓝色)
将两期居民点空间数据相减,得到居民点分布变化图,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居民点演变的驱动因素,发现除了区位条件,如路网密度、到区中心可达性、到主要道路距离、到主干河流距离等因素,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因素,特别是重点优化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划定石山地质公园保护区、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中部重点农田保护区以及东南农业林业发展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影响十分显著。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房地产业发展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快速增长产生重要作用。2007年海口市提出“中强、西拓、东优、南控”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海口湾、海甸岛、新埠岛、主城区、滨江新城—江东、西海岸和南部郊区等重点组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的新区和组团建设推动了海口城市快速扩张,加剧了城郊乡村居民点的快速增长。加之在建省办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农民对通过拆迁补偿获得巨额收益抱有强烈愿望,从而引发不断升级的乡村建房热潮。此外,城市人口在乡村购买宅基地、外省人在乡村建房等因素也促使距离中心城区近的地区乡村居民点面积不断增加,成为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不可忽视的因素。
政策因素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
调研发现,海口市乡村存在较普遍的世袭“祖宗地”现象,农民把土地看的跟生命一样重,拥有足够大(多)的住房以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几乎所有农民的梦想。在近郊区,农民认为拥有可被拆迁的房屋可以使其轻松实现“财务自由”,基本上等价于富有和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房屋拆迁和新区开发导致乡村建房热潮,村民想方设法或巨额举债盖房,期望拆迁和开发“一夜暴富”,且在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乡村建房热潮。加之,乡村居民建房不仅仅是用来居住,也是家庭面子的表征,直接影响子女的婚嫁质量,建新房和大的住房对村民而言意义巨大。此外,除了留守在乡村的农民热衷于建房,进城务工农民由于对拆迁暴富的期待和为自己进城就业创业失败留下后路,近年来也多倾向于返乡建房,当然经常处于空置状态,导致不容忽视的村庄空心化现象。
有住房才有安全感,农民对建房的执念是我国广大欠发达乡村的共性问题。在当前乡村振兴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双重激励下,海口市应彻底转变以房地产业为纲的发展路径,深度挖掘热带乡村风情,培育乡村绿色产业和土地复合利用模式,积极引导乡村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新型业态,扭转农民“只有建房才能过上美好生活”的思想,同时严控在乡村地区的违规建房行为,优化乡村“三生”空间。
美好生活的愿景需要实现,也必须实现,但是海口市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建房热现象也应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问题不容忽视,如何破解,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我们在海南等你。
作者信息
宋伟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间综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主持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职住平衡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以海口市为例》,发表CSSCI期刊论文3篇。
程叶青 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地理学”学科方向带头人,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地理》青年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乡村发展、精准扶贫、城市地理、空间计量、区域规划等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委托项目45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86篇,获2020年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南海名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等荣誉奖励31项。
张金萍 副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空间分析与区域系统建模、地理计算、乡村地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级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18篇,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等荣誉奖励。
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
我们一起,携手共创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