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人才的“流”与“留”

李琴,谢治 经济地理杂志 2022-04-24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天问一号”开启的火星探测之旅,标志着我国向自主开展行星探测迈出了第一步。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在这些万众瞩目而又异常艰辛的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举起航天梦、用科技托起中国梦,诠释着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真实意义。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人才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平均年龄36岁的团队打造出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平均年龄35岁的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青年突击队”在每次重大任务实施前解决突发的急事与难事,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班组在贵州山区维护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发电站……。

这些都说明青年人才更具有创造性、进步性、社会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因此,辨明我国青年人才的空间分布及居留意愿影响因素,这能够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方面有的放矢,促进地区间青年人才的均衡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地理》2020年第9期刊发了《青年流动人才空间分布及居留意愿影响因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一文,现分享关于青年人才分布的一些研究所得,以飨读者。

01

各省青年流动人才的占比

人才占比能够反映出各省青年流动人才储备的真实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北京(26.12%)和上海(22.86%)青年流动人才占比最高;中部地区占比居中,除湖北(8.40%)以外,安徽(14.38%)、湖南(12.16%)、河南(11.84%)、江西(10.95%)等省份青年流动人才的占比都在10%以上;西部地区占比相对较低,如云南(6.48%)、青海(6.30%)、西藏(3.05%)。青年流动人才的占比大致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空间格局。

青年流动人才各省占比分布


02

青年流动人才的流动方向

青年流动人才的净增加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西部部分地区,包括北京(25.66%)、上海(22.50%)、海南(8.45%)、天津(7.78%)、广东(5.43%)、新疆(3.31%)、西藏(2.48%)、重庆(2.36%)、青海(2.10%)等;绝大部分的中部省份处在青年流动人才净迁移损失状态,如安徽(-14.38%)、河南(-13.60%)、黑龙江(-10.00%)、湖南(-9.20%)、湖北(-8.66%)等。青年流动人才的净迁移率呈现出“中部低、周围高”的空间格局,这表明中部地区的青年人才流出较多;而周围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入较多。

青年流动人才流动方向


概括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青年流动人才最多,中部其次,最低的是西部,但是青年人才的流动方向却是从中部向东西扩散,中部地区青年人才流失严重。青年人才“东强中西弱”的空间分布特点将导致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未来一段时间的非协同发展。


目前各地政府大多为留住青年人才提供了“落户”措施,但是青年流动人才是否愿意长期居留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家庭、经济与社会因素对我国青年流动人才长期居留意愿影响显著:

1

个人因素

男性的居留意愿要低于女性,年龄越大长期居留的意愿也就越大,农业户口人才的居留意愿低于非农业户口人才的居留意愿,受教育程度与居留意愿呈正相关。

2

家庭因素

已建立家庭且配偶户籍地在流入地的青年人才居留意愿更强,其居留意愿随着家庭成员数的增加而增加。

3

经济因素

青年人才居留意愿与月工资收入成正比,在流入地拥有住房的青年人才居留意愿更强,为住房支出越多的青年人才居留意愿越强。

4

社会因素

拥有固定职业者居留意愿更强,且职业类型中,专业技术及办事人员居留意愿相对较高。


青年人才空间分布不均衡,地方政府宜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本地区自身的优势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同时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开展人才合作、人才共享等模式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以此来推动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地政府针对青年流动人才的不同需求,宜实施差别化的人才吸引政策。对于学历程度相对较低的人才,可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职业培训,以提升其职业技能。针对无配偶的青年人才,可组织与本地青年开展联谊活动或文化活动,增加其城市归属感;对于已有配偶或子女的青年人才,则应想办法解决其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根据当地青年流动人才的实际收入,制定合理的“人才最低收入”保障标准,提升社保待遇,充分发挥高收入吸引人才的功能。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加大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建设,扩大保障房的申请范围,把吸引来的青年人才群体纳入保障房供给范畴;在购房时给予一些优惠,让有家庭的青年人才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较低租金的廉租房,解决其家庭住房问题;对于单身的青年流动人才,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自身财力给予租房补助,实行等级划分租房补贴,让其租赁社会房屋,暂时解决住房问题。


青年人才的“流”与“留”是事关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的大计,只有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力地吸引和牢牢地留住青年人才,才能始终维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良好人才态势,从而为长久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信息

李琴 副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力流动研究。


谢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

我们一起,携手共创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美好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