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反手要地要人要资源,正是发展“双向飞地”的关键
说起飞地经济,这个概念并不新鲜,通俗地说,行政上互不隶属的两个及以上地区,以生产要素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实现互利共赢。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发展“飞地经济”。
于愿景而言,飞地经济的根本精神在于通过资源互换与合作,以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随着飞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其模式也逐渐进化,不仅有满足产业梯度转移特征的“正向飞地”,还形成了“注册在当地,办公在飞地”、“税收在当地,经营在飞地”、“生产在当地,研发在飞地”等“反向飞地”模式。历史的车轮证明了:玩转飞地经济,同样需要“双向奔赴”。
不止“强帮弱”
More Than Helping
从最为常规的直观印象上看,飞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获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并实现产业转移——如深圳与汕尾共建的深汕合作区。深圳地处珠三角核心,面积仅1997.47平方公里,空间制约对于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定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深汕合作区,就是飞地经济的成功尝试。
如今,深圳各区也纷纷开启携手兄弟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篇章 。福田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凭借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实现高速增长,富集了巨量人才、金融等资源以及头部企业,具备对“外”寻求合作的内生动因和赋能能量。都市制造业迅猛、异地协同的基础牢固、反向飞地吸引力强,这些优势使得福田具备充分发展飞地经济的条件。2023年年初,福田区部署九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飞地经济”被列入前瞻谋划篇。近期,福田区联合惠州博罗赴杭州成功举办跨境电商专场招商引资推介会,成为飞地经济对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开辟全新增长点的积极动作。看起来,是福田“强帮弱”带动了博罗县的区域增长,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飞地经济的产生,蕴含着生产力、经济增长迅猛的客观需求。当经济重心回归实体经济,且经济增长迫切依赖生产力变革,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深刻影响就会浮上水面:发达地区的增长会面临不动产、人力成本价值飞涨的问题,产生巨大边际效应;而欠发达地区产业和配套设施的欠缺则会造成持续增长乏力。飞地经济可以说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共赢,仅在发展进入白热化阶段、增速不同时,在成果上更类似于“强帮弱”。
当下飞地经济的主流形式即为产业转移,当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会在当地留下税源、产业链等等资源,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产业升级的契机。深汕合作区的成功即以此为主心骨。而在产业转移的大框架下,发达区域显然可以提供更大的助力。如福田面向惠州博罗、潮州湘桥、河源和平和广西南宁三县等地区推动联合招商,推行“总部研发+飞地制造”的新型模式,共同打造新集聚、形成新增量,实现“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这种互惠互利是双向的,既为本土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扩大市场规模打破了地区增长的瓶颈,又在为区域提高了建设水平的同时,在投资、招商、管理等压力尽数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传统发展格局,有益于民间资本和市场力量的介入。从这样的角度看来,“飞地经济”更确切地说就是双向奔赴,而非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单向支援。
“双向飞地”成新趋势
Bidirectional Type
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分化已经形成了。对于产业而言,龙头企业地块和空间制约产能出货是主要影响,占据飞出地地利的基础上研发仅需要持续投入即可,人才、政策自然不会稀缺,需要飞出;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飞出后的尖端人才、金融环境才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飞地经济的产业转移较难辐射到中小企业的原因,为“反向飞地”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可以将研发等知识密集环节植入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创新环境、资本环境,实现“税收在当地、经营在飞地”、“投产在当地、研发在飞地”这样的硬核操作。作为传统科创、金融老牌强区,福田就将这种模式融入到了自身发展体系中,总部经济就是飞地经济的一个具象化表征。三年前,福田就提出了《创建“湾区总部之都”三年行动方案》,并于2022年总部企业数量达到110家,位列全市各区第一。其中,总部企业增加值26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达到历史最高位。
针对反向飞地的特点,福田也针对性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服务经济,大幅发挥区位优势。在“十四五”时期,福田区也将规划布局超过20平方公里的“总部经济圈”,持续为总部企业赋能。今年福田又在总部经济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推出《福田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打造一批总部经济集聚空间,集聚一批高质量总部企业,构建一套总部经济政策体系,建立一套总部企业服务机制,搭建一个总部企业交流平台,构建一流国际化总部生态。
目前,福田围绕“业创居游”形成四大活力强极:河套深港科创圈、香蜜湖-车公庙活力圈、环中心公园时尚创新圈、梅林宜居宜业生活圈,形成了服务体系完备、大幅提升反向飞地吸引力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双向飞地”的格局。无论是着眼于飞地经济的短板,还是出于对协同粤东粤西粤北建设的战略考虑,“双向飞地”都是一招破局之棋。
“飞回去”是时代的考验
Challenge of the Times
深圳《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粤东粤西粤北(非珠三角区块)各市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鼓励“反向飞地”所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将减免优惠政策作为正向激励因素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以上种种相关举措意味着局部经验开始投向省级范围,落实成为发展框架。
在发展增速较快的广东,飞地经济已经逐渐摆脱单向支援、单纯帮扶这样较为富有历史气息的模式,以福田为典型的中心城区已经在试验、实践飞地经济的补丁——双向飞地。这不仅仅是福田的课题,也是整个深圳、整个珠三角的课题,如何让飞地经济的增量最大程度的“飞回去”就是区域平衡发展这张考卷的压轴题。开始答这套压轴题,也就意味着,在更广阔的疆域内,全面提速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RECOMMEND
推荐阅读☞“科创强区”与“金融强区”的双向奔赴,背后是投资逻辑的跨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