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假=“考”娃 | 5000万中国家长走不出的鸡娃焦虑

赵董 赵董 2022-11-17

#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公众号 #

专栏心智成长
暑假临近尾声,中国家长们的钱包也都瘪了一圈。
“奥数+英语+编程”三大必备课程,加上任意一个兴趣班,咬咬牙再让孩子出国游个学,轻松花掉十万块
中国千万家庭,几乎所有当爹当妈的人都在日夜琢磨着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对得起孩子?”
其实,他们应该思考:教育的本质,难道就是拼父母吗?



1
教育的本质不是在拼父母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从他们还没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但家长们都深信不疑,而且他们更加深信: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10岁前就去过3-5个国家,体育类和乐器类兴趣班至少报一个,上初高中更是各种名师家教连番上阵,誓死争取在孩子16岁之前让他半只脚跨进名校大门。


在他们的脸上,永远写着一句话:我家的孩子,不能输!



如今,“鸡娃教育”(鸡娃=激娃)成为了当代最受追捧的育儿方式,“虎妈”“狼爸”不停给孩子安排学习安排活动,每天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娃,时不时就给孩子“打一针所谓鸡血”。


他们最害怕听到“别把孩子耽误了”这句话,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对自己说最多的话也“再苦不能苦孩子”,或者“一切为了小祖宗”。



但是,他们没意识到,当所有父母试图用同一把尺去丈量所有孩子,把成绩作为唯一准绳的时候,你就会失望地发现,哪怕你付出再多时间、再多精力、再多金钱,托再多关系把孩子送进再好的学校,也还是会有其他孩子稳稳地站在成绩榜的第一名。


说白了,这一切只是家长自身盲目的、无处安放的焦虑映射罢了。归根结底,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承认孩子的平庸,比接受自己的平庸更难。


2
接受孩子平凡究竟有多难

鸡娃圈里有这样一个段子:


说孩子刚出生前几年,父母的期望值都特别高,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像乔布斯、马云那样去改变世界;

等孩子上了小学,父母无奈发现,他并没有超高的智商,成不了天才。于是就想着,培养成学霸也可以;

后来孩子上了中学,成绩一直不上不下,父母的期望值越来越低:只要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就知足了;

高考越来越近,孩子越来越吃力,看着大批落榜的学生,父母禁不住感叹:什么成绩不成绩的,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做个普通人就挺好。


是的,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真没那么容易。



要知道,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211大学,录取率低于5%,在100个孩子里,只有5个能进。


真相就是这么残酷,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孩子,将来根本考不进名牌大学,甚至有的孩子连大学都考不上。


所以,不管你多优秀,都必须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很多父母就是把养孩子当成一种投资了,拼尽全力给他提供一切条件,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出人头地。


大部分父母觉得自己优秀,孩子就必须优秀。自己不优秀,孩子也必须给自己争口气,逼着他们变优秀。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天赋,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你的内心!》里说的:

努力就是个伪命题。为什么?因为人与人之间天生就存在差异,当你在某方面极具天赋并顺道而行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努力,一切水到渠成,自然发生。


任由父母再怎么拔苗助长,再怎么大水漫灌,唯有用爱和尊重浇灌,他才能健康成长。

与其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不如放手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找到自己独有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才是让孩子快乐一生的金钥匙。



3

教育是渐进的阶梯

切忌揠苗助长

所谓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


在这方面,古人已经做出了示范,“古之学者耕且养”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人读书三年通一艺。


用三年的时间学一本经,所以十五年五经城,用三年的时候学一本经,诗书、礼易、春秋。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知识教育,完全就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



三年一个初中过去了,三年一个高中结束,三年一个专科能读完,三年一个硕士能结业,三年一个博士能出来,哪个三年不得读几门、十几门甚至几十门的学问?这其实是一种知识的灌输。


但古人不这么干,古人用三年的时间,只浸淫于一本经书里边。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真拿出三年的时间,就专注于一本经的学习,你能把那本经读到多么熟练的程度?


到那时候,那本书已经深入到你的骨髓,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了。在你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有这本书的理论来指导、来判断、来修正、来规范。



所以为什么说学完了这些经典,我们就可以立足于社会,兴于诗,立于礼,都在这。


如果你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原有的知识,作为一些基础背景,那么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孔子说自己是“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了。


"15岁我开始学习,立志学习,用三年的时间去读一本经书,正好到30岁可以立足于社会了。"


为什么就能立足于社会?因为你已经把经典中的思想和智慧都吸纳进来了,而且都很熟悉了,这些经典的智慧是啥?是中华民族历代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原则。


你想想,你按照这些人留下的经典智慧去处理人生,举手投足之间背后都有名堂,都有理论支撑,都能让人感觉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强调的是日用少而蓄德多。



读书,不是为了拿经典去展示,也不是人前人后说我读了多少书,我会多少名言警句,这个不重要,关键是用民族历代古圣先贤的智慧来浸润自己,养德为主。


读书,也不是为了死记硬背,不是为了人前人后的炫耀,叫玩经文而已。你得玩味,你得品鉴,你得学而思。


学、思、习、行,先是要学习,然后修身,然后开始传播,学、修、传,这是中国文化中大学追求的目的之一。


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能学完,都是一个渐进的阶梯。




4

能否走到高层次

和起步没关系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充杂七杂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一个灵魂。

爱默生说:
“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做,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才能给大脑发出最清晰的指令,让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多巴胺刺激中,做出符合长期利益的决策。

所以说,人的一生发展绝对不是四年大学就能决定的,也不是18岁上的那所学校的高度决定的。

毕竟,大学的学习只有四年,四年的经历怎么可能决定后期五十年的人生层次?


真正决定一个人一生走得远不远,飞得高不高,是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不断进取的渴望,是强烈的成就动机,是开放的思维,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坚持不懈的耐力。

就像登山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往前走,才能看到更开阔的风景。


让他自发自愿地在人生之路上奔跑,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永远敞开心灵,不断自我革命,思维迭代,一直成长。

只有拥有综合的个人品质,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像大江大河,遇到阻挡,也会绕路,但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最后的话: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让所有父母做到完全不鸡娃,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督促、引导孩子,不要过分逼迫他。


因为,孩子,不止是我们的孩子。


他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是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请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过好这一生。


如果他优秀,你就多鼓掌,如果他平庸,你就多鼓励。


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修行,无论孩子走得快还是慢,都需要父母温暖的拥抱。




扫码加入认知学堂

带你提升认知力

让你少走弯路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赵董

和十万创业者一起认知突围



REVIEW
往期精选1

【心智成长】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你的内心!

2【心智成长】中国四大名山,四种修行境界,总结得太到位了!3【组织管理】如何打造一流战斗团队?看这一篇就够了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叫认知力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努力都是无效

“认知力”决定你的思想高度

送你一份我的私货:《认知力提升》

加我个人微信,我私发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