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三届》在各大图书网站开始发行 呈现77、78、79级大学生群体记忆

  1月10日下午,优秀社科原创图书《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首发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共同主办,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岩先生、中译公司副总经理张高里先生,本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先生以及部分作者代表熊晓鸽、李子实、陶景洲、葛明等和读者出席了首发式。


  从社会最底层到“那三届”


  首发式上,几位“新三届”嘉宾回忆了他们当年的求学经历及个人感想。王辉耀会长首先提到,77、78、79届的大学生,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长了,我们管他们叫“那三届”。当年以不足5%的录取率从社会最底层进入到了各行各业。我还记得当年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报到,确实是很美好的记忆。“77、78、79”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熊晓鸽学长特别还拍了一部电影叫《高考1977》。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拓展执行合伙人陶景明回忆了他当时求学时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当时都很穷,每顿饭都吃最低档次的,当时有奖学金,每月10块钱,到月底时,就很紧张。当时我们都没有裤子穿,有的同学穿的裤子是用化肥袋做的,染成黑色。(当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如今的总理李克强也只有两条裤子穿;我比较幸运,有三条。可根据情况增减)但当时的大学生都有种“把学问做到底”的精神,还有一种“自己不自立,国家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葛明讲到,作为“那三届”的人都要感谢一个人,就是邓小平,没有他恢复高考的决定,“那三届”的命运就会和“老三届”相同,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邓小平开拓了改革开放的路子,给了这些人一个驰骋的疆场,让他们在方方面面有所成就。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呢,在我们国家的国情下,最高领导人的决定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座的各位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了解一下你们父母这代人是怎么过来的,字里行间在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为什么都有伟人的身影。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


  随后几位嘉宾对77、78、79“那三届”的特点进行了个人解读,并对“那三届”的传承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反映了“那三届”的大学生们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克服困难。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向读者介绍到:“我们这代人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的,是难以复制的,我们这些考上大学的人,是我们这代人中比较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是有必然性的。我们当时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在艰苦的生活中还在继续学习。另外一点,我们在学校学习也非常刻苦。我的初高中同学们也有下岗的,所以我们非常珍惜,因为在社会上待了一段时间,和别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比较强。再有一点,我们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强,看准一件事就想方设法把它做成,不需要别人去安慰。”


  “那三届”们希望能够将他们奋斗的精神传承给现今的年轻人。正如维信诺集团顾问李子实所说:“历史不可能重复,关键是碰到难题的时候你怎么去对待,这可能是这两代人稍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希望传承的是,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我写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年轻一代肯定比我们那一代强,因为这是历史规律。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比较适合你们去成长,希望你们能传承我们的精神,正确看待一些挫折和困境,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代人强。”


  面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几位嘉宾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读者问到,在“那三届”那个时代,教育、工作、房子都是国家给的,我们现在却是”拼爹“的时代。能不能给我们这些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熊晓鸽首先发言,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现在的小孩智商都很高,但是情商却没有跟上智商。我说的这个情商,不只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还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抗击挫折的能力,这一点跟我们这些‘老家伙’相比,可能差了很多。现在很多年轻人讲,我爸妈没有给我更好的机会,但以我的经验来讲,却是非常可笑。当时我的父亲跟我说应该如何求学如何工作,我都没有听从,但事实证明我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李子实也讲到:“我们那批人那时候是没有选择的,分配到哪儿就去哪儿,剩下的事自己想办法,那时有个说法是‘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则是‘在森林里迷了路’,选择其实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事情在于现今社会真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我活在这个年代,我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做法。因为有很多事无法改变,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去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能不能坚持,这些事儿比其他外在因素更重要一些。”


  王辉耀会长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讲到,《那三届》这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现在国家面临改革,面临下一步的经济转型,我们要不断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继承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为全球化的时代做贡献,确实是应该弘扬的“那三届”的精神。


  38位学人的集体记忆


  《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一书汇集了38位“新三届”学人励志传奇、成功故事、反思、梦想,呈现给读者一个难以复制的群体的集体记忆。是一部由回忆录、日记、随笔、散文组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私人札记。


  书中作者均为各界精英,包括陈平原、陈建功、陶景洲、王辉耀、刘震云、王绍光、刘宏、徐小平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作家、律师、学者、海外华人。他们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重新集结,为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思想,把脉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那三届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凡。


  “新三届”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毕业30年后,在政、商、学各领域,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其中就包括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


  主编王辉耀先生,为77级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系“新三届”代表性人物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担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他还曾经作为首位中国大陆的人士被加拿大《商业周刊》选登为封面人物;被中国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被《时尚》杂志评为“中国首届时尚先生”,被《中关村》杂志和新浪网评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人物”,被搜狐网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


  本书脱胎于“‘中国梦’回顾与展望--纪念77、78级毕业30周年”论坛, 77级毕业30年之际,王辉耀先生策划发起了该论坛。欧美同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央候补委员张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和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颜海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朱苏力,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作家刘震云,中央党校战略学研究室主任段培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圣来,《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新东方学校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麦可思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王伯庆,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拓展执行合伙人陶景洲,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所长葛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斌,中山大学数计学院”千人计划“教授许跃生,国家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规划协同作业总体组组长汪晓来,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执行会长韩清源等几十位77、78级嘉宾积极出席论坛并踊跃发言。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受惠于改革开放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那三届》通过这一特殊的群体看待个体的发展历程,反思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评估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把脉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此书的出版将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原文选自《中国青年网》

  目录


  序言


  上篇:如歌岁月


  王邵光:大学梦,不期而至


  王德禄:梦想与反思


  李子实: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


  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


  陈建功:如歌的岁月


  张隆溪:学者,行走中西


  罗志田:不可复制的一代


  俞吾金:我的哲学人生


  饶  毅: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陶景洲:务实为国  律师人生


  曹  莉:北外,剑桥,清华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薛澜:我的大学三部曲


  中篇  奋斗求索


  王伯庆:我的教育情结


  王辉耀: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叶舒宪:我的“石头记”


  宁滨: 人才为中国提速


  刘宏: 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


  刘海峰: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


  许跃生: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


  陈圣来: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


  葛明:中国梦,正当时


  蒋述卓:一个学者的中国梦


  韩清源:中国梦  美国梦


  颜海平:再启程:77的路


  下篇  建言中国


  王振耀: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


  朱苏力: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


  关爱和:“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


  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


  张杰:继往开来的一代


  陈春声:中国教育的反思


  汪晓来: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


  周斌:文化自觉的缺乏


  段培君:中国的发展需要梦


  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


  谢思敏: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


  后记


  序言


  中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统一看作一个群体,那三届集聚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那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2013年恰逢1977、78、79级大学生毕业三十周年。三十年前,八十万77、78、79级们完成学业,应社会百废待举之亟需走上工作岗位。从此,掀开了个体生命新的旅程,开始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三十年后,在政、商、学诸领域,77、78、79级中的大多数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体与时代是相遇的关系,或擦肩而过,或无意邂逅,或正逢其时——77、78、79级的遭遇似乎显得格外奇妙。作为1977级毕业生、那三届中的一员,我相信,历史上鲜有哪个群体,像我们77、78、79级,个体经验与国家时代命运如此高度重合,看其中某些人的个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国当代史;也鲜有哪个群体,能有机会深刻影响一个国家,集体重塑社会的重要方面。那三届们多自豪于从属于此群体,记得现任国务院总理、1977级毕业生李克强在履职后首次答记者问中,深情回忆自己当年在田间地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以及随后又成为77、78、79级的经历,言谈间属于那三届的振奋与豪迈依旧写在脸上。


  如今,对77、78、79级中许多人来说,个体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而集体的、国家的梦在哪里,需要如何进一步实现?反思、追问、探索,是应有的历史态度。于是早在2012年6月30日,我与北大陈平原、美国康奈尔大学颜海平二位教授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梦:回顾与展望——77、78毕业三十年”研讨会。我们最早选择了“中国梦”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百余名77、78、79级优秀代表,就“新时期的转型升级与中国教育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国崛起”、“中国走向世界和国际认同”、“人才强国和中国梦”等专题展开讨论,共同回顾了伴随成长发展的中国改革变迁三十年,审视当前的社会发展。研讨会得到了各方很不错的反响,众多77、78、79级们也不断鼓励我,要为属于这个群体的朋友们编辑一本纪念毕业30年的纪念集。于是,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有了这本《那三届——77、78、79级的中国记忆》文集的呈现。书中集结了近四十位77、78、79级代表的回忆与追述文字,让这些天命之年的“过来人”亲子讲述关于个人的、中国的、那三届的记忆,用历史映照个体的生命经验,用个体建构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还是中国当代史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77、78、79级们在毕业30年之际回忆过往、反思自我、重整理想,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更能感受到这批人之所以能被划归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因为那三届聚合了历经文革十年被压抑、被耽误的一代人,更由于那三届拥有诸多共同也特有的精神气质。


  77、78、79级普遍经历丰富、视野宽广、包容性强。77、78、79级大多数人上大学前在农村、厂矿、部队经受过磨炼,历经了社会大学的风雨,拥有丰富的中国各阶层经验。同时,77、78、79级的成长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历经数十载改革开放的春风,全程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众多大事件,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人。倒置的成长经验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增加了他们理解事物的多样视角和包容性,注重实践,善于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情况。其中很多人后来功成名就却依然为人随和、能屈能伸,即使做学问者也较少有迂腐气而多沉稳练达。77、78、79级既经历过“文革”前后理想的幻灭与反思,也有基层现实生活历练,这代人既葆有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忘积极入世,既超越又世俗。


  77、78、79级们比较勤奋、坚韧和执着。回忆起这批人当年在大学中海绵般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半夜集体在路灯下看书学习的情形,77、78、79级们自身多有万千感慨。“文革”后,77、78、79级以平均不足5%的历史最低录取率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精英意识从被录取的那一刻便被社会和自我设定。在全民期待的目光和高度的自我期许中,77、78、79级加倍找回“被耽误的十年”。重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社会最底层瞬间成为天之骄子,经历过大起大伏、生活磨难的人更易生发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并始终伴随这个群体。于是,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如饥似渴、争分夺秒,事业中坚韧执着、全力以赴把握机会。77、78、79级特殊的经历锻造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与韧劲,铸就了一种勇于追求、不甘沉沦的精神气质。只要时代给予一个机会或碰上新的机遇,就会马上迸发出特殊的能量。


  我认为77、78、79级学人最应该始终珍惜的集体精神气质当是独立思考、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文革”中,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受到全面打压,但很多77、78、79级却通过博览群书在时代缝隙中寻找到思考的乐土。因为教育系统几乎瘫痪,没有标准答案、固定教材和应试考试,侥幸没有遭遇后辈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逮到什么书读什么书”,因为博览群书,封闭的时代却造就了独立思考的一代人,如今想来,无意间成就了类似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自学成果。越是独立思考者越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气。文革刚结束,社会意识形态剧变,全民笼罩在反思的大氛围中,身处社会剧变风头浪尖的77、78、79级身上带有浓烈的伤痕印记和反思动力。本就得益于一个时代的被否定和另一个时代的重新开启,敢于否定曾经的“真理”、反思精神、批判意识天生应当天然地从属于这代人的精神基因。


  77、78、79级身上还富有强烈地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来自于全民共识的投射加上自我期许的共同催化。从当年入学开始,这代人身上即承载和被投射了太多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人们希望,这个既有丰富的中国生活经验,又经历过高等教育的77、78、79级,能够为“文革”后的中国贡献大政治家、大思想、大科学家,能够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随后毕业三十年里,77、78、79级因为个体发展总与国家命运高度重合,这批人生发出强烈的历史整体意识,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或身处世界哪个角落,这个群体普遍热衷关注中国社会宏观的国计民生、人文精神建设,渴望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拥有超出专业范围以外的终极关怀。


  77、78、79级的人生轨迹恰处在中国社会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历史拐点,这批人普遍思想解放,不少人拥有国际化视野。77、78、79级直接受益于文革终结以及参与了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多警惕极端意识形态,倾向追寻、探讨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热切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开始大规模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译介海外思潮经典的《走向未来丛书》曾是这批人中最流行的读物,中外思想的碰撞和现实的差距也最早被他们体察。衔接“文革”与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段,77、78、79级最早感知和历经了中国重新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选派的留学生,接受了西方教育。对部分77、78、79级而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国际是我们舞台”,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国际化精英。正如书中有77、78、79级提及“空前的历史机遇,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意间上了三所大学——社会大学、校园大学和国际大学”。“国际大学”在这里不仅是实际的留学海外,还有开眼看世界后获得的国际化理念和人类发展的普世规律。因为有过最基层最现实的中国体验,又敞开视野比较过西方社会,这批人多思想开放、具有国际化视野,往往是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捍卫者,是中国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77级的毕业生,在总结自己这一代精神特质时候未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然而作为77、78、79级的一员,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总需要明白自己这一代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位置,才算真正知晓了天命。不能否认,77、78、79级今日的成绩既有自身努力,更得益于时代和社会机遇的特殊眷顾。既然反思精神、批判意识是77、78、79级集体精神特质中最要的一点,就免不了自我反思与批判。因为时代局限,77、78、79级大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外语基础不好,与后来的大学生们无法比拟;也因为经历“文革”的思想洗礼,我们中很多人依然残存了特定时代的思想底色,并在各种思想论争中暴露出来。


  毕业三十年后盘点,77、78、79级的“成功者”们集合起来是一份华丽而闪亮的名单;如果反思和批判是这代人最应葆有的精神品质,在历史面前,我们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到底我们还有怎样的承担?也许人们会认为,既然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和成功者,那么今天中国社会成功的、不成功的,似乎都与我们这三十年的作为密切相关。77、78、79级曾面对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与责任,如今是否真正履现了同学少年时候的理想?我们做过些什么,还能更好地推动些什么?这些值得我们在纪念的节点上反复自我追问。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我们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凡。


  77、78、79级的子女们也都到了我们当年读大学的阶段,听父辈讲述属于那三届的高考和人生经历,是一件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那三届的故事如此特别而丰富,有意义的是在娓娓道来之间,融入了诸多的感触和反思,抚今追昔之际有彰往察来之效。对于今日之高考、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的变革、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乃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可资借鉴的好素材。


  总结是为了更好的重新出发,希望我们77、78、79级们切勿自满与懈怠,葆有独立思想和反思精神、批判意识,进一步成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重要推动力量。忝为77级毕业生的一员,我愿与所有77、78、79级一起共勉,继续前行!


  77级毕业生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王辉耀


  于2013年9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球化智库CC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