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实》2023年第6期目次与摘要

求实杂志
2024-09-0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刘海春  张力一翔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与价值超越/4


【政府治理研究】

景怀斌   刘白 | 会议决策的逻辑:一项文本挖掘研究/17

黄建洪  殷旺来 | “ 能动性调适”:乡镇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的实践逻辑——基于广东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分析/33
【社会治理研究】

文宏  李风山 | 党建引领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基于“调适—吸收—重构”的动态能力模型/50


张大维  赵益晨 | 责任联结:社区治理共同体运转的机制塑造与实践进路——基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案例比较/65


【“三农”问题研究】

袁明宝 | 行政激活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与路径选择/79


王惠林  张卫国 |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基于山东省招远市D 村的实证调查/92

刘海春,张力一翔.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与价值超越[J]. 求实,2023(6):4-16.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与价值超越

刘海春1,2张力一翔1

(1.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民为邦本”“调均贫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难题,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更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3AZD053),负责人:刘海春。

作者简介:刘海春(1975— ),男,广东湛江人,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张力一翔(1997— ),女,福建莆田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
景怀斌,刘白.会议决策的逻辑:一项文本挖掘研究[J].求实,2023(6):17-32.

会议决策的逻辑:一项文本挖掘研究

景怀斌,刘  白

(中山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摘要:会议是中国常见的决策方式,揭示其内在机制是深度理解中国模式的重要方面。以央地四级新冠疫情防控会议为研究对象,以“理念—话语—政策”为框架的文本分析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会议学习”是央地理念承接的重要方式,地方会议决策情境、层级特征是话语流变的主要原因。会议决策具有“集中的政治引领—分散的政策落实”的特征,在话语结构上呈现出民心合法化→政治合法化→议题建构→政策工具→组织保障的行动逻辑。其中,“人民中心”话语是会议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凝聚共识的决策认同功能;“党的领导”话语是会议动员的重要保障,具有塑造权威的政治统领功能;“统筹发展”话语是议题建构的核心主旨,呈现出政策工具与组织保障紧密关联的特征。

关键词:政府治理;行政决策;会议决策;理念—话语—政策;会议学习;人民中心;党的领导;统筹发展


作者简介:景怀斌(1964—),男,广东广州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家治理与政府决策研究;刘白(1991—),男,江苏沭阳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研究。

黄建洪,殷旺来.“能动性调适”:乡镇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的实践逻辑——基于广东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分析[J].求实,2023(6):33-49.

“能动性调适”:乡镇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的实践逻辑

——基于广东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分析

黄建洪,殷旺来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作为行政层级末梢的乡镇政府,其职责动态配置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常态,但其中的具体实践逻辑与机制并未得到重点关注。基于制度—行动者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广东省强镇扩权改革历程为考察对象,提出乡镇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的“能动性调适”逻辑。研究发现,持续的强镇扩权改革为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提供了改革与发展的制度空间,但该过程以自上而下运动式放权、非制度化府际分权、非对称性权责转移、非均衡性主体参与等机制为基础,这些机制的限度易引发职责体系刚化、职责承诺失信、职责执行失效、职责结构失配等一系列的行为偏差。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原则,构建由政府职责触发、识别、匹配、评估、监督五个环节耦合而成的动态配置机制,保障乡镇核心行动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的政府职责体系,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政府治理;政府职责体系;乡镇政府;职责动态配置;能动性调适;制度—行动者;强镇扩权


作者简介:黄建洪(1974—),男,四川自贡人,法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府改革与国家治理研究;殷旺来(1993—),男,安徽安庆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

文宏,李风山.党建引领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基于“调适—吸收—重构”的动态能力模型[J].求实,2023(6):50-64.
党建引领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基于“调适—吸收—重构”的动态能力模型

文  宏,李风山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党建引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调适—吸收—重构”分析模型,对佛山市G村党建引领促进村庄治理蝶变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对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机制具有动态演进和相互关联的属性,其本质是对调适能力、吸收能力和重构能力的多层次渐进提升的过程。在提升环境“调适能力”上,G 村党委基于洞察探寻机制,向内主动识别治理问题以洞察农民需求,向外积极探寻发展机会以打开变革窗口;在提升组织“吸收能力”上,G 村党委借助结构赋能机制,不仅实现了对权威性和配置性资源的吸收,而且框定了正式制度;在提升场域“重构能力”上,G 村党委利用过程整合机制,促进组织学习和情感联结,推动隐性知识的生产及转化,强化了村民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共创。

关键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动态能力理论;调适能力;吸收能力;重构能力


作者简介:文宏(1981—),男,湖南张家界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李风山(1998—),男,安徽阜阳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张大维,赵益晨.责任联结:社区治理共同体运转的机制塑造与实践进路——基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案例比较[J].求实,2023(6):65-78.

责任联结:社区治理共同体运转的机制塑造与实践进路

——基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案例比较

张大维,赵益晨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社区作为基础性治理单元,其责任联结机制是推动治理共同体运转的关键。研究发现,榫卯型和圈层型的差异化特征分别对应了契约性与集体性的社区治理责任联结。研究表明,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二者交融共生既能规避契约性联结中因市场机制过多介入居民日常互动所造成的共同体价值背离,又能创设易于居民接受的互动空间,促进集体性联结中共同价值与行动的塑造。构建契约性与集体性互为表里的责任联结机制,是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有效运转的可行进路。

关键词:社区治理;治理共同体;责任联结;契约性;集体性;共同体价值;互动空间;机制塑造


作者简介:张大维(1981—),男,湖北枝江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政治与协商民主研究;赵益晨(1995—),男,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研究。

袁明宝.行政激活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与路径选择[J].求实,2023(6):79-91.

行政激活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与路径选择

袁明宝

(西南大学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摘要: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动员以及推进治理规则公共性重建,从而实现行政嵌入社会。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资源协同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协同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积极性、机制协同凝聚治理共识、发展与治理互促构建治理共同体,构成了行政激活社会的具体机制,也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同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应是单纯的行政化改革,而是要通过资源输入和民主协商,实现行政对社会的激活和动员,这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行政激活社会;行政吸纳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行政化改革;基层自治


作者简介:袁明宝(1984—),男,山东临朐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博士,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学研究。

王惠林,张卫国.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基于山东省招远市D 村的实证调查[J].求实,2023(6):92-106.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基于山东省招远市D村的实证调查

王惠林,张卫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职能和共有共享的分配原则促进了农民生活的富裕富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和治理服务职能为农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助推农村宜居宜业。现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要面临土地细碎化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小农户难以有效对接大市场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如何重塑村庄生活共同体等现实难题。山东省招远市D 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生产生活领域的统筹协调功能,通过统一流转农地经营权、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塑造品牌效应对接市场和重建村庄生活共同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村庄的内生活力和促进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结合村庄现实基础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重视和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统筹能力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地经营权;农业生产服务;村庄生活共同体


基金项目:湖北省2023 年度党建研究课题“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研究”(2023Y23),负责人:王惠林。

作者简介:王惠林(1989—),女,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基层党建研究;张卫国(1984—),男,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23年第5期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1期


排版 | 丁   婧
复审 | 孙志杰
终审 | 刘云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求实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