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又哭了!
作者 | 梳子姐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4月9日,马英九率领台湾青年登上八达岭长城,顶着烈烈长风,一同吟唱抗战歌曲《长城谣》。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唱到最后一句时,马英九先生哽咽不止,热泪盈眶。
这不是他到大陆第一次流泪了,去年率团访问大陆,到祖父坟前一句“湖南伢子回来了”即泣不成声,到南京中山陵敬献花圈泣不成声。
今年到广州孙中山先生故居致辞时哽咽,4月3日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祭拜,朗读林觉民烈士《与妻书》时,又情绪激动而哽咽。
当两岸人民走到一起,能够生出同样的情愫,流下同样的泪水,说明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是能够和平统一的,是不会重演历史悲剧的。
每一次垂泪,每一滴泪花,都饱含着沧桑,昭示着苦难。
让马英九落泪的《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10月,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谱曲,周小燕演唱,原计划作为抗战电影《关山万里》的主题曲,结果因为淞沪会战导致电影流产,但这首歌则传唱不衰,激励着英雄的中华儿女奋起投身抗日战场。
后来,电影《热血忠魂》选用《长城谣》作为插曲,这首歌曲在东南亚和欧美侨胞中也传播甚广,广大华人华侨受此砥砺,有的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战,支援打击日本侵略者。
时光造化,命运弄人。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浮萍,飘飘荡荡,身不由己。
作为被载入《大英百科全书》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刘雪庵因为其作品《何日君再来》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经过22年罹难,双目失明,直到1985年才平反。与此同时,潘孑农、周小燕也都遭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10年。
八十年代初,香港歌星张明敏到北京演出,让消失多年的《长城谣》在大陆观众耳畔重新响起: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梁肥,大豆香……。”
曲终之际,记忆唤醒,现场观众激动得泪光闪闪,迅即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久违了,《长城谣》。
久违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久违了,炎黄子孙的同声共气。
能够唤醒民族共同记忆的东西只有一样,那就是文化,深植于根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不少人总是批判马英九懦弱,总是指责他步子迈的太小,为统一做的贡献太小。
这些人不妨扪心自问,知道林觉民为谁而死吗,知道《长城谣》这首歌吗,站在长城之巅高歌吟唱时会潸然泪下吗?
经历了太多苦难,制造了太多内耗,戕害了太多文化精英,这是历史留下的伤疤。
如何团结一致向前看,如何消弥分歧求大同,如何建立起共通的文化认同,是新时代的大义和使命。
带着年轻人来到大陆,踏遍大好河山,寻访历史踪迹,弘扬民族情怀,洒下滚滚热泪,马英九能够拿出这样的姿态和行动,足可告慰祖先圣贤。
历史不是一个人书写的,是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我们迫切需要用共同的文化认同来滋润两岸人民的心,否则就是对民族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