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

骆驼树 2024-04-15

文末可直接领取《校长岗位细则》 文档


每个顶尖的分析师,都会使用一套框架,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得出重要结论。


1


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看清宏观大背景能为你搞懂公司做出铺垫,同时看清这个公司和宏观的密切程度,也决定了需要多大程度关注宏观变化。这里的宏观环境有两个层面:


1、大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成趋势;


2、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理解成周期。


把握长期明确趋势


知道大的时代背景,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地位和价值。大部分事情拉长到一定维度,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确定性的趋势。两个小窍门:


1、能找到领先指标,判断这件事未来必然发生


2、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大道至简


关注长期明显的大趋势,积累对这种大趋势的认识,而不是去关注太碎太小的东西。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周期性的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而有些则不敏感,比如生活必需品、非主流产品和一类本身是非必需品却体现出逆周期的特性产品。


判断什么样的公司对宏观敏感:


1、如果这家公司提供的是原材料或工业品,且产品价格在历史上存在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2、如果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消费品,就看它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


对不同敏感度的公司重点分析对应的内容:


1、对宏观敏感型的公司:分析基本面,就要分析宏观经济,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


2、对宏观不敏感的公司:可“无视”宏观扰动直接去了解行业和公司的特性;


3、对中间部分的:着重考察大环境的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


宏观分析是个复杂的工程,对于大部分公司,只需了解一些颗粒度很粗的宏观背景即可。


2


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关于行业的划分,课程中引用的是证监会的分类标准,我找到的是国家统计局的。


投资人喜欢用“赛道”描述一个行业,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


“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就回答了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同时是回答市场规模大小问题的基础。


分析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时候会问一个问题:"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


1、改造就是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率;

2、替代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

3、另一种情况是创造了新的服务或产品,或发现新的商业模式。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考察行业空间之前最好明确这个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行业分析启示很大,说到底,行业的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很明显。


1、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

2、但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实的根据潜在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行业空间即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是销量乘以单价。对于没有现成统计数据的就要构建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判断行业空间的关键要素:


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所以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替代型: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创造型:行业的空间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取决于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3



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一般分析行业所处阶段,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比较经典的方法,此处是另外两种理论方法。


两个规律:创新扩散和技术成熟度


根据正太分布的特点,一个新事物,当被市场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


这个规律也可以用在产业上,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会扩张的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创新扩散曲线图示例:



针对来得快去得快得现象需要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



两者结合起来形成M形曲线:



当行业处在“M”形曲线左半边的时候,往往要看关键技术突破,而处在右半边时,要看渗透率的提升,有没有突破临界点。


当找准要分析的公司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时,就能更好的预判接下来的走向。


4


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搞懂竞争格局,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结合行业规模与阶段看竞争格局


规模巨大的市场会吸引很多参与者,竞争也会很激烈。


针对行业发展阶段对竞争格局的影响时注意两点:


1、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比如行业在高速增长期,就会出现实力一般的玩家来分一杯羹。


2、如果行业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份额依旧比较危险。因为释放出来的空间很大,可能随时会被颠覆。


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竞争格局永远在动态变化,商业的战争也没有终点,总有新的维度去打破平衡。


“终局”一般有三种:


1、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比如腾讯在社交领域


2、双寡头或多寡头的平衡:比如视频行业的格局


3、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比如内容生产行业,游戏、影视剧等


考察一家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格局时的几个角度:


1、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为什么不来;


2、这个行业已经紧张到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3、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4、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理解产业链博弈


广义的竞争并不局限于处在同一平面的玩家,而产业链博弈是竞争中重要的一环。


分析产业链博弈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上下游的企业都画在一张图上:


1、如果某个环节集中大量的公司,那通常这个环节竞争激烈、偏同质化,没有定价权;


2、如果某个环节对技术、资本或服务的要求很高,只有少数几家甚至一家能抢占这一环节,那他们所在的环节就很有议价能力。


常说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考量一家公司的竞争格局问几个问题:


1、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2、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3、相对拥挤,或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5


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


尝试把公司的收入公式写出来,这样就能看清楚商业模式里核心驱动指标是什么,通常可以在财务报表中找到这些关键指标。对于没有或财报不友好的公司,可以结合第三方资料,或根据行业水平来估算、根据上下游客户推算等,来尽可能靠近各项指标。


对大部分处在增长中的公司来说,是多数指标相对静止,有一个核心驱动指标在带动公司成长。


同质化竞争下的商业模式观察


单纯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好坏,不体现竞争的强弱;没必要把每一个公司的成功归结于商业模式。


看似同质化的竞争力,看似同样的商业模式,不同公司战略定位可能不同,且在以后的战略执行中,放大这种不同。


在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不要被行业的领导者的思路带着走。


6



找到公司的护城河

护城河是动态的,不是一直可依赖的。


巴菲特的经典四要素


1、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无法简单用钱来衡量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品牌和专利。其中专利建议作为一个动态指标来看,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是公司持续的创新能力。


2、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 规模效应,就是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比如共享单车;

    • 双边经济模型:比如出租车、专车领域、酒吧;

    • 网络效应:比如社交类产品。

3、用户转换的成本。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先发优势的稳定性有多强。


4、提供这个产品的成本。在面临同样的产业环境时,成本领先时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利润率是第五个壁垒


利润丰厚的地方竞争者一定很多,与其让竞争者瓜分市场,领先者还主动降低利润率,来获取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现实里一家利润率低,但有竞争力的公司往往有个“后手”,就是靠前端的低利润率模式,有能力带出后端一个赚钱的模式。


分析公司护城河时也需要考虑资本的要素。资本市场的火爆会加大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用财务数据支撑你的判断


财务数据是支撑护城河判断的重要论据。


  • 如果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品牌:就要看跟同类产品相比,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 如果一家公司有规模效应:就要看它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否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 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有多边网路效应:通常它会有快于行业的客户数增长和边际递减的成本;

  • 如果一家公司的壁垒是转换成本:就看它是不是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

  • 如果一家公司有成本优势:要去验证它是否相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


7



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


一般而言,二级市场更看重制度,一级市场则很看重人的作用。


大量例子表明,新兴的行业和公司,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成熟的行业和公司,更有赖于制度。


观察管理层言行的三个要点


1、管理层究竟是怎么对行业的趋势做出反应的

    • 最有前途的管理层都在引领行业;

    • 普通的管理层至少会时刻跟踪行业的热点并积极应对;

    • 比较弱的管理层们的发言和几年前没什么太大长进。


2、管理层的基因

    • 个公司的基因由管理层的基因决定

    • 重点关注管理层言行之间是否一致。


3、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

    • 看管理层洞察到的风险是否领先于市场。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股权结构来观察,值得关注的指标包括核心人物持股、重点员工持股、公司的投资人等情况。一个健全的股权结构会为公司的成长保驾护航。


观察人的一个诀窍:去看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跑,那一定是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中短期的趋势。


观察管理制度的两个要点


好的管理制度首要是要避免或解决组织过大带来的低效。


在有限的信息下,通常从两个方面去衡量一个公司管理制度的好坏:


1、观察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公司管理经验的最好凝结,是一个公司的价值观。


2、跟踪公司的人效比。即每个员工平均为公司带来了多少的销售额或业务量,它的变化趋势侧面反映了公司的组织效率。


8


方法论和总结


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抱着质疑的态度去了解第三方信息。在搜索上有几个技巧:


  • 优先要找到的是尽可能详实的信息,而不是碎片化的资料;

  • 微信搜索,针对聊天记录、收藏、公众号、朋友圈等去抓取信息;

  • 财务分析,通过券商研究和第三方研究来获取研究报告。

2、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我们要关注历经时间考验被验证过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时髦商业理念。


3、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培养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手感,建议从自己的公司或自己熟悉的公司开始,很多东西的规律是相通的。


4、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


遵循一套非常朴素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


5、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尽量不要让第一印象影响了后续的判断。不然会形成“选择性偏差”。


6、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


商业市场并不存在一个精确预测的模型,设立框架的目的是打破这个框架本身。


7、集中精力办大事


要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和集中的精力来分析和了解一家公司。


后记


对于一个企业,从选择赛道到设计商业模式,从市场定位到战术策略制定,都需要及时了解整体的行业和市场信息;对于投资机构,不论采用何种投资模型,都需要建立在足够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之上。


可以跳出企业本身,从上帝视角来观察整个行业,以及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开展自我诊断。


作者名:白洋·华菁证券首席分析师


往期精彩回顾

多家教育公司将缩减高中业务

校外培训治理继续升级!教育部将出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

教育部表态:高中阶段学科培训严格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

中公教育巨额利润消失之谜

致坚守教育的人

如何判断一家教培公司的前途命运?





为各位老师分享一份校长岗位细则》Excel文档,包含校长年度进度表、每月工作排查、执行校长考核内容、重要月份每周事件总结等,可以直接修改使用。

添加好友领取↓↓↓

备注:姓名—机构—职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