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谈性别时,我们在谈什么?

跨之声 跨之声 2019-11-09

性别,

      真的就是证件上的“男”和“女”吗?



上图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关于性别、倾向(取向)的概念,但这也远远不是全部。仅对于“性别”而言,被指派性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表达和性别认同,都是目前生活和思想中不能绕开的部分。


被指派性别


或许大多数人对于性别的理解,是证件上的“男”或“女”,并且自然地接受了它。事实上,这些出生时被匆匆一瞥后写下的符号,就是我们的“被指派性别”。


被指派性别不同于我们真实的“生理性别”,它没有真实地反映个体身体的类属。比如,具有两性的性腺或者性征的间性人,仍然会被划分到特定的性别之下;而某些特定的文化和环境下,个体会因为社会、家族的需要被迫转换自己的被指派性别。被指派性别的内涵,更多地包含了社会对于个体的期待。在我国,被指派性别只有“男”“女”两种。


加拿大政府于2017年推行政策对本国中性国民的护照及及其他证件中设立性别标志“X”


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根据个体染色体、性腺、第一第二性征的特征划分。在目前的语境建构下,女性意味着具有XX染色体,卵巢和子宫,第一性征的阴道与第二性征的乳房等等;男性意味着具有XY染色体,睾丸,第一性征的阴茎与第二性征的胡须、喉结等等。


大部分人可以根据“男”“女”典型的生理性别状态进行归类。不过仍有一部分人由于基因、染色体或荷尔蒙的变化,无法明确地归类于男性或女性,称为间性人,联合国专业机构表明,根据不同医学标准,全世界0.05%至1.7%的人口为间性人。在很多国家间性人会在婴孩时期进行手术重塑生理性别,强行将其划分于“男”“女”的二元框架下。


2014年,在细细老师主导下,间性人组织“藩篱以外 (Beyond the Boundary) ”成功说服了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使后者在审查地区的反歧视政策时,考量和承认间性人的权益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指的是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角色分工、行为规范的体现。英文中“性别”一词有两种表达,一种是侧重生理属性的sex,另一种是社会属性的gender。后者更多强调出个体在社会中组建家庭、与人相处等场景中所采用的性别模式。


我们在与亲人、朋友的互动和关联中形成了社会性别的观念。社会性别的背后是文化对于每一个个体性别角色的期待,从而形成男女不同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时代,社会性别有不同的内涵。比起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今日男性女性的社会分工更加趋同,社会性别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性别表达


“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传统文化会对性别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穿着与被指派性别相应的服装,言谈举止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训。把所有人的个性框定在二元的规范下,是一种对于自由和个性的抹杀。


今日的性别表达已经渐渐走向多元开放。然而从校园到网络,基于性别表达的霸凌与暴力仍然无处不在,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于个体生命的轻蔑。每一种性别表达,作为个体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可以选择穿戴ta喜欢的服饰,女性可以表现出阳刚、强势的姿态,男性也有精致、温柔的权利


“玫瑰少年”叶永志因为阴柔的性别表达遭受校园霸凌致死,在叶妈妈的发声与争取下,台湾六年后通过了《性别平等教育法》


性别认同


认为自己属于“男”“女”或其他性别,即内心对于某种性别的归属感,便是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就像段子说的那样,“如果不是为了性,男人更愿意和男人玩”,对于很多女性也是如此,和闺蜜的沟通比起男性朋友更加自然顺畅。


然而,性别认同不止可以是“男”“女”,也可以是不属于二者的第三性别、不属于所有性别的无性别、在不同性别之间流动的“流性别”、不希望被定义的“性别酷儿”等等……


漫画《不可解的我的一切》主角,拥有非二元的性别认同


事实上,在认识“我是谁”的过程中,性别是绕不开的一个课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生存。只要社会和文化分划了性别,就会有各样性别认同存在。它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的性征的好恶,也建立了我们对于自身存在方式的判断、感知与确证。

做自己的路也许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对于成规的质疑,需要自我在成长中更多探索,找到自己的性别认同,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性别表达。


每一个选择做自己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文 / 李嘉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