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被封锁?美国信息战战败给我们的启示
01
2020年6月1日,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左右,一座城市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注:本文已获知乎@suyi控授权转发】
所有人都在问,“这座城市怎么了?”答案众说纷纭,可没人说的清楚。
而这座城市不是什么偏远小国的小城,而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全美第24大城市,作为联邦首都,人口在65万左右。这样一座城市,怎么就会突然消失了呢?
在数个小时之前,美国东部时间凌晨三点左右,欧美人常用的社交软件推特上出现了一个名为#dcblackout(=特区断电断网)的“热搜”。
由于此时中国正好是下午工作时间,这个“热搜”也传到国内,一时间也引爆了中国的社交网络,许多大V小V都在传:
这条热搜中的几个最热门的帖子分别暗示:由于因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造成的群众抗议,美军已将整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断电断网;
与此同时,“装备有消声器”的美军特种部队已经进入街头,看样子随时准备对白宫门前的示威者大开杀戒!
这样一则甚为恐怖的消息,在美国川总政府不断主动激化矛盾的大背景下,不由得使人心惊胆战。这些推文随即被大量转发,很快达到了约30万热度。
在转发的推文中,这些信息被不断地重复着:在一张照片里,手持配有消声器的步枪的美国大兵站在街头上;在另一张照片里,华盛顿纪念碑附近的大火正在熊熊燃烧;
在一个视频里,示威者正在往后退,面前是一排警察。其他的推文则纷纷声称,在这些图片和视频之后,“一切都寂静下来了”,“再没有消息从特区传出了”。
博主说:“这是凌晨1点信号断开前拍摄到的最后场景。之后全城起火,并突然安静下来。”几个小时后人们发现,她引用的其实是一张电影剧照
人们在推特上疯狂搜索“哥伦比亚特区”,结果一无所获,这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推特热搜指数在不断地下降。这似乎证明推特正主动进行信息审查,同样佐证了特区可能发生了最恶劣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任何人都会推论:美军和美国警方一定在断网断电之后,采取了针对示威者的暴力行为,华盛顿特区已经血流成河,火光漫天。
02
三个小时之后,美国东海岸迎来日出。哥伦比亚特区的居民睁开眼睛,惊讶地发现全美国人都觉得他们已经被屠杀了。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枪,没有放火;抗议仍在和平地进行。
在网络服务部门工作的美国人也贴出数据:自抗议爆发伊始,特区的网络连接一切正常。
“实时网络数据显示,华盛顿特区在最近48小时内没有大规模的网络干扰。目前观测到的定线和蜂窝网络连接性能保持稳定。我们会继续监控”
发生了什么?
仔细一看,很快发现,整个#dcblackout的标签,是由大量的水军账号和盗用账号在短时间内刷出来的。
一些人在推特上声明,他们那时候在睡觉,可他们的账号却转发了#dcblackout相关的推文。
美国人再仔细一想:这个热搜出现的时间,特区时间正是凌晨三点。
工作日的凌晨三点,有几个人会在刷社交网络的?哪怕有,有什么人会把自己的所在地写在推文里?
就好比一个北京人,每天晚上半夜三点发个微博:“我在北京,一切都好。”——除非是脑袋有毛病才会这样。
不会有人每天这样发微博的吧?
此外,对轻武器有常识的人会知道,消声器无法掩盖枪械的声音,只会将其降低一些。特别是在夜间,带消声器的枪械发射亚音速弹,仍能在几公里外被听到。装备消声器的士兵在街头“安静地屠杀”示威者,这从技术上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大量水军账号的引入导致了推特的自动反水军机制介入,热搜指数被一降再降,结果反而被理解为“推特帮助美国政府掩盖惨案”。
主流媒体不报道,当然是因为主流媒体也帮助美国政府掩盖惨案真相。
为证明这些子虚乌有,哥伦比亚特区的居民于是搞了一个新的热搜,#dcsafe(=特区没事),来表明所谓“华盛顿特区断水断电”是不实信息(misinformation)。
按理说到这里这个事情就完了。可这时候,神来一笔出现了——
刚刚疯狂转发#dcblackout的水军和盗号团队,现在开始大量转发#dcsafe的内容,而且千篇一律,几乎明示自己是水军。结果又有人声明,他们的账号不经本人控制就转发了#dcsafe相关的推文。
“水军体”图文
博中的三张图片都是一样的文字,典型的“水军体”:
“啊…我看到了#特区断电断网#这个热搜。我本人就工作在特区,我的朋友也要有生活在特区的……这个热搜应该是不实信息啦。说什么‘没有来自特区的社交媒体动态’是因为我们在睡觉。别吓人了。”
这下一部分美国人又吓坏了——使用水军刷“特区没事”,那这不就是说特区有事吗?美国政府这种欲盖弥彰的伎俩,逃脱不了他们的眼睛!
于是乎,“美国首都烧了吗?”,在至今为止的不到一天中,成为了一桩公案。哥伦比亚特区和特区的65万群众、上千名示威者,仿佛成了“薛定谔的人”,处于“已被屠杀”和“一切正常”的叠加态上。
哪怕越来越多的特区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说明自己没事,但坚信特区已经发生事件的人仍然很多,并且预计在未来也不会少。
就靠几万个推特水军账号,华盛顿特区的存亡对世界而言就成了未知数。
03
所以这是怎么一档子事呢?
这就是: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
整个#dcblackout事件,给我们展示了一场典型的信息战的场景。
1、利用有利时机展开作战。
特区居民都在睡觉,没法立刻驳斥不实信息。
2、不给出简明事实,而是诱导受众自己去得出策划者想让你得出的结论。
由于并不存在美军此时向特区示威者开枪的事实,如果使用一个制造或者挪用出来的“开枪”素材为饵,将非常容易被揭穿。
比如就在昨日,国内网络上流传一段美国人在大街上用轻武器开火的视频,大约是要暗示美国已经陷入无政府状态,群众和警方在大街上交火。
根本不需要多少检索就能在油管上找到这段视频——那是好莱坞电影拍摄现场,视频后半段(在国内流传的部分被截去)出现了摄影机,上传时间则是今年二月。任何一个这一段视频的传播者看到这些信息都只能哑口无言,承认这是假的。
顺便教大家一个小常识:一般轻武器在昼间开火时是看不到枪口焰的。用家庭摄像机或者手机摄像头更是拍摄不到枪口焰的。看到图中这种白天开枪如同喷火的状况,这都是duang~加了特效的。
#dcblackout的策划者则采用了完全相反的模式:使用真实素材,没有一个素材真的是在说明美军开枪镇压群众,但将所有素材——消声器、大火冲天的图片(其实是电视剧《指定幸存者》的剧照)、仿佛要实施镇压的警察、“特区断电断网”的谣言——联系起来之后,人们会本能地去想到“开枪了”。
这样的一种证明,一方面无法被迅速辟谣,一方面则完全达到了让人相信的效果。
3、利用水军,炮制热搜,让注意到的人(特别是反感美国政府的人)信以为真并自动加入到转发链上来,从而用真人代替了水军。
4、利用群众认为推特受到美国政府控制的心理(通常反感美国政府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让推特对非正常发帖的控制措施(比如封锁水军账号,降低水军顶帖的热搜数),全都产生负面影响(被认为是故意掩盖事实真相)。
5、随着特区人民早上起床,这种不实信息必然会迅速得到驳斥。而为了延长这一不实信息的生命力,策划者采用了这样一个大胆招数:主动加入到驳斥不实信息的队伍中来,但故意彰显出自己是水军,从而抹黑驳斥者,降低驳斥信息的可信度。
在1-4环节之后,只是完成了不实信息链(从发明到传播),可在有了第5环节后,简单的传播不实信息变成了真正的信息战——现在所有人都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了。
有人会说“特区断电断网”是假的,有人会说“特区一切正常”是假的,两者都认为对方的说法不足够可信,而这就会让不实信息继续传播、发酵下去。
都过去大半天了还有美国人没闹明白呢,中国人更难闹明白了(图片截取于北京时间6月2日清晨4点30分左右)
这样一来,不实信息策划者的目的——把水搅浑,让更多对美国政府反感的人士产生不安感,刺激抗议运动的进一步激烈化——就达到了。
随着信息手段和途径的日趋发达,信息战给予了各国政府,特别是弱国政府多种可以采用的攻击手段。
对缺乏网络社交媒体管控手段的欧美国家而言,防范此类信息战就更为困难,哪怕只是删除水军账号都会背上“钳制言舆自由”的黑锅(正如此次推特降热搜)。这也就给了其他国家以更多的机会在网络上对付欧美当局。
04
这次#dcblackout的网络信息战,和以前的很多案例一样,带有“典型的俄式风格”。
嗯,至少美国方面是这么判断的。苏珊·赖斯刚刚宣称,骚乱的点燃,俄网军的推波助澜要对此责任。
因为从道理上,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建制派还是川总,没有一方势力想见到如此乱局。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的获益者只有美国的“境外势力”。而在这之中,只有北极熊在信息战方面能力强悍。
而俄军在信息战上,战果累累,全球瞩目。
记性好的读者可以回忆一下,在2014年的马航MH17坠机事件中,俄罗斯媒体卫星网在坠机不久后首先放出“照片”,展示客机被乌克兰军机击落。
可惜工作有纰漏,俄方把飞机ps得有3公里长,露出了破绽。但没关系,随后俄国又高调地进行了一次弹头射击实验,声称自己的“现役装备”和击落马航的装备不一样,却全然不提俄军拥有大量击落马航的导弹储备的事实。
等到五年之后的2019年,荷兰政府把事情从头到尾调查一遍,给出了大量证据证明俄军击落飞机之后,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件事了。
而当时关注此事的人,不少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认为飞机是被乌克兰政府军击落,而这种概念已经很难改变了。
由于卫星的高度问题,在天空中的飞机的大小比例应该和地面景物差不多。结果经过这样一ps,“照片”中的乌克兰战斗机足有一公里长,波音777则有三公里长。
同样可以回忆一下,2016年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也在俄国的信息战中吃了大亏。俄国人针对她,甚至一度搞出了“希拉里吃小孩”这种言论,而美国保守主义者则对此全盘接受,让川总占了大便宜。
还可以回忆一下,2017年美国象征性空袭叙利亚时,俄罗斯第一时间发出新闻,说“59枚巡航导弹只命中了23枚”,引起多国官媒跟进。顿时,网络上一片美军负面评论。
结果两天后,完成了损伤评估(BDA)的美军发布所有导弹全部命中的卫星图时,已经没人在意这条“旧闻”了。
人们对热点的关注时长是有限的
如果对俄信息战活动规律稍有了解,就很容易从这次的#dcblackout事件中找到共同点。在一个全球化面临危机、保守主义盛兴的时代,这样的信息战手段已经对美国的内政和外交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美国上层,美国人民也深受其害——它极大地劣化了信息的可信度,瓦解秩序和权威,产生混乱和猜疑,从而被“敌对势力”火中取栗。
美国在信息战上,堪称为俄国的手下败将,几乎无还手之力。
可如今,川总本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外敌发起的信息战,加上本人亲俄,因而没动力去整治;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就等于打美国核心价值观“言舆自由”的脸。
美国陷入了困局。
05
面对美国在网络信息战应对上的失败和混乱,我们一定要心怀警惕,吸取教训,不能只是看个热闹就算了。
随着各国在网络信息战上不断发力,“下限”越来越低,除了加强对谣言的打击、对网络安全漏洞的修补外,作为个人,我们也要防止自己在“战争”中受害,同时增进国家对网络信息战的抵抗力:
1、首先,我们需要有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面对“小道消息”,最好能有可靠的信息源辅助决策。否则,“抢盐”、“抢板蓝根”等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发生,造成挤兑,也伤害了荷包。
2、不要把主观意见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笔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就经过了充分调研和渠道确证,才得出了结论。现实,而不是主观想象(“美国那么好/坏,一定不会/会……”),是一切判断的基础。
3、要从信息的信息量上判断。在两个相互冲突的信息中,提供有效信息量较大的一个,往往是真实的。因为如果要系统的造假的话,特别是在时间成本有限的前提下,无法把信息量做的很大。
在这里,可以把#dcblackout和#dcsafe做一个有趣的对比。
刨除掉贯彻于其中的水军,#dcblackout提供的信息其实只有两张重复的照片和两三个重复的视频,所有人都在转发这些东西,哪怕美国时间早已天亮(现在都又天黑了),视频和图片都只有夜里的那几张。
而#dcsafe则正好相反,在这个话题下,有人说自己的老板住在特区,当天凌晨两三点还用Zoom(类似我国的钉钉)和老板线上开会;有人第二天清晨在特区街头闲逛自拍,什么也没看到;还有母亲推着婴儿车在街上自拍……
“断电断网”后的清晨,特区市长穆莉尔·鲍瑟尔在白宫前接受采访(画面左侧为白宫)。显然,特区没有烧。
显然,伪造“断电断网”的成本比伪造“一切正常”假象的成本低太多了——只需要一张电视剧剧照、几张抗议中的截图和视频,就完全够用。那么反过来讲,显然“断电断网”更可能是伪造的。
在以上能力、条件和方案的支持之下,相信咱能够从大部分事件中获得正确而客观的判断、避免信息战的影响了。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是我们愿意去搞清楚事实,而不是只希望跟随着自己的情绪去选择性地接收和认识事实。
尤其不要被阴谋论和敌方散布舆论解构了对自己国家的信任,自乱阵脚!
总之,感谢#DCblackout,感谢狼狈的华盛顿,为我们提供鲜活的、血淋淋的教训。
打热战时,我们要高筑墙广积粮;而网络信息战中,我们则要提高自身对海外敌对舆论的审辨能力。毕竟战火中,我们每个人对信息的认知才是敌军的首要目标。
有人,在为国人的信息安全负重前行。身而为“大后方”的我们,建立信息梳理能力,守护核心价值观,信任我们的国家,就是咱在战场上最重要的硬实力。
我们绝对不能让美国的战败,在中国重演!
其他文章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