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觉盛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艺术类)

中国摄影家协会 国展资料馆 2022-06-11

艺术类(单幅)

《宣纸扶贫车间》程周平(安徽)

评选(金平):扶贫贴近民声,匠心传承千年。手工造纸术如今已成为当今机械化工厂之外的“活化石”。《宣纸扶贫车间》主题响应时代主旋律,用一种极具意义又巧妙的融合表达,重拾后工业时代的匠人精神,就复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与民生经济的关联做了很好的诠释。在摄影技巧上,尽管有光影关系和透视关系处理的不足,但不影响作者影像张力的表达。作者带入自我观念,对整个画面结构的前、中、后景的人物关系和虚实关系把握得很好,一个完整而繁忙热闹的造纸景象,气氛渲染到位,让人如置身现场。


《大山人家》白丽文(福建)

评语(叶文龙):一幅《大山人家》拍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把建筑自然草木山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当下的视觉体验,呈现了梦幻一般的色彩。从作品中看得出来作者深受中华美学的影响,心中有“境”,眼里有“意”,镜头下才有神韵。《大山人家》既是照片又似画卷,天然而成无需雕饰才能恰到好处!洋溢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亦是艺术风光摄影表现形式的有效探索。


《戏曲路上》刘波(河南)

评语(刘铮):《戏曲路上》是一幅充满趣味的照片,两位已经完成戏曲装扮的女子,兴致勃勃地开着轿车。从照片标题可以看出,她们应该是在赶往演出的路途中,作品巧妙地在同一幅照片中完成了现实与角色两个不同维度空间的对撞,然而一切又都是天衣无缝,和谐自然。通过这样一个不常遇见的生活细节,作品折射出现代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传统与当代并存的生活理念与精神状态。


《红钢城轶事》何小白(湖北)

评语(高琴):以“上帝之眼”俯看人间万象的摄影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核心而言,这种观看满足着人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展现着对宏大空间尽在把握的特殊能量。《红钢城轶事》相对宏大而言,相当局部;相对高度而言,相当低平。而正是这种可及的平和的视野,既有对人们日常遇见的超越,让人感受曾经的一方水土的另一番影像;又借助斜阳下层次分明的居所,将绿树掩映中的生机,日暖生晖般的祥和散发而出。建筑群宛若一个繁写的喜字,更频添浓浓的美意。


这是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8-10街坊的住宅群,在作者静谧而温暖的俯视中,我们还会感受到其间深深的眷念。或许正是这份情之所系,作品又拥有了远不止于“高度”的境界。



《孤独》韩承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评语(李学亮):《孤独》是一幅艺术类的创意作品,作品旨在触动读者的警示与反思: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画面呈现出的那些已经深埋于地下的消亡的野生动物,和地面上人类孤独的的侧影相对照,令人触目惊心。强烈的黑白灰对比关系呈现给读者沉重,空旷和蛮荒的阅读体验,进而有力的强调出,维持生态平衡在当下的紧迫性。


《360度航拍跨海大桥》储伏龙(浙江)

评语(彭邦):这件作品使用遥控航拍器拍摄,画面中采用大空间的强烈对比增加气势,暖色调的不俗处理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和阅读性。画面表现出犹如地球形态的圆形色圈中横跨一座大桥,喻意了一条贯穿世界的纽带,展示了国家的建设成就和中国的工匠精神。此作品原为送评组照中的其中一张。经评委认真审阅,讨论,认为整组照片有所不足,而这幅作品作为单幅比较出色。因此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挑选这幅作品作为单幅作品参评并入选。


《欢庆妇女节》黄小玲(浙江)

评语(朱洪宇):舞蹈影像的意境是动与静、虚与实、景与情的交融。主观的“意”犹如一首诗篇,客观的“境”犹如一幅画画,画是无声诗,诗乃有音画,两者融为一体方显境界的高妙。《欢庆妇女节》这件作品,作者创意性的使用了概括、夸张、抽象等手法,在他所创造的舞蹈形象中,作者希望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通过直观可感、富有审美价值、动态的肢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在作品中形成了内在主题和外在形式有机的统一。


艺术类(组照)

《中国智能制造》李志良(广东)

评语(高琴):拍什么?怎么拍?一直是令摄影人困顿的话题。实践证明,但凡这两件事情能想清楚并落到实处的创作,作品的价值都会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体现。


《中国智能制造》关注的是中国工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间的大事,但抽象的目标如何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作者借助重叠、重构、透视以及色彩、距离、层次等表现手段,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将人物与场景置于其间,渲染出梦幻般的意境,引发人们对传统工业陌生感的扣问,完成对“中国智造”的感知与期待,实现作者“用直击心灵的影像,为我们崭新的时代立传”的初心!










《最后的江景房》刘曙强(湖南)


湖南省湘潭市沿江路拆迁扩建现场。被拆除的这批建筑物大多建于 20 世纪七八十 年代,沿江而建,低矮零散,人在其上能够近距离观赏绝佳江景。随着现代江景 楼盘的迅猛扩张,这样的江景房被不断吞食,并可能最终消失。

评语(刘铮):单从形式入手,我们很难瞬间感受到《最后的江景房》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冲突,这正是这组作品耐人寻味之处。对于老旧建筑的拆迁一直是比较符号化、社会化的话题,通常是运用纪实手法去拍摄的。而这组作品以观念为主导,为观众提供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观看角度。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娴熟处理了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光线条件,让室内杂物和远处的绚丽江景形成了强烈对照,给读者以怀旧忧思、甚至一些对未来憧憬的意味。作品成功地实现了拍摄的表达预期,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艺术及观念的优秀案例。







《七彩视界》陈茂盛(广东)


通过飞机高空航拍,摄影师撷取出世界各地地貌形态和色泽各异的七个俯瞰景象,对应了大自然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 种颜色。

评语(李学亮):《七彩视界》包含的作品分别在四个国家航拍完成。作者利用俯瞰大地的独特拍摄视角,通过不同地域中地貌、色彩和影调的丰富、多元和变化,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奇特、神秘与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所谓“七彩视界”,更像是“奇彩世界”!站在作品面前,读者会感叹于在大地这个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天然调色盘上,造物所呈现出各具一格、惊艳幻彩的霎间。

《“美”·梦》刘素利(陕西)


评语(朱洪宇):观念摄影的魅力,在于能触发观看者的联想和思辨,而且会带给每位读者不同的感受。在《“美”·梦》这组作品中,作者在赋予观念影像的语言里,表述了画中女子对于“美丽”的追求与梦想;在真实与虚拟的空间中,作者又大胆地使用色块影像描述着他心中的“视界”,用主观意向再现思想意识的真实……通过这些努力,完成了一件极具视觉表现力的优秀作品。








《山海经·生花》颜劲松(浙江)


评语(彭邦):《山海经》为先秦著作,作者引用作为图题,阐明了本组作品的创作主旨。作品拍摄对象是岩石上的苔藓类植物,作者运用抽象的创作思维,将具象的形态形成了抽象又有章法的影像。整组作品既有主题的共性,又有单幅作品神态各异的个性,特别是内容隐喻性和拟人化的效果,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采用简洁流畅的黑白视觉呈现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可看性和可读性。 


《空气稀薄地带》龙江(云南)


评语(金平):此组作品拍摄时间从2015年跨越到2019年,八幅影像记录了不同海拔、不同雪山、不同极端天气之下的攀登者轨迹,冰原、营地、雪崩区,行走、攀登、冲顶,黎明、薄暮……攀登者在征服一个个雪山,刷新一个个不同数字的海拔,拍摄者也不止一次的拍摄,与拍摄对象的共情同频。我们都知道高海拔的拍摄往往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可预见的难度,在数年坚持拍摄的历程中,摄影者早已不是旁观者,本身亦是攀登者,其背后传递的是摄影人的一种执着精神,一种对极致的追求。








《漓水出岫有林泉》滕彬(广西壮族自治区)


评语(叶文龙):风光摄影的格局不在山水本身,而是山水之下蕴含的思想、感受和素养。《漓水出岫有林泉》以令人眼前一亮的桂林山水为媒,让观者感受到诗情画意表象之美后面蕴藏着的“道”和“理”。空濛的烟雨如轻纱,抽离了色彩的山水,归于寂静亦有空灵。源远流长的中华山水、文学诗词和文化审美意识让作者尽收漓江奇峰精气于心,得中华山水之精神,有意料之外的出新。








创意和商业类(单幅)

《天籁之音》曹建平(福建)

评语(崔小曼):优秀的广告创意,不但需要独特创意和巧妙构思,同样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创意中,以狗作为主要角色,狗十分通达人性,听力又十分敏感,这个创意充分又不过于夸张地抬高了“耳机”的魅力。“狗狗”面部所展现出来陶陶欲醉的表情,也将观众带进了一个充满美妙音乐的境地。作品构图简约完美,画面整体的色彩鲜明,搭配十分和谐,达到了突出了主体的效果。


《不朽·老兵》林海(广东)

评语(贾云龙):《不朽·老兵》最醒目之处,是占画面比例最大的五角星,五角星画面由许多老兵的画面组成,寓意革命和建设之路上,无数前辈的奉献与牺牲。作品左下角一位老奶奶指着五角星的缺口,旁边一个小女孩用拼图去填满缺口,代表革命精神需要引导与传承。老奶奶的红色与五角星的红色相互呼应,同时与小女孩的蓝色形成了对比,中间的一束光让画面更具光影故事感。就整体效果而言,图片主题突出,画面简洁大方,色彩鲜明、寓意深远。

创意和商业类(组照)

《莫让垃圾成为生命之“束”》任恩猛(辽宁)

评语(白辰):对创意摄影师来说,想象力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莫让垃圾成为生命之“束”》营造出了真实的不真实感——作品的画面是不真实的,但画面中的一切却是如此理所当然。作品从对环境变化的关注中取得灵感,从日常生活中搜寻并拍摄了众多垃圾图片,按照一定类别创意制作,从而警示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垃圾本是美的负值,但在作者的镜头中,丑陋的垃圾被还原成“不忍直视”的美丽,作品立意紧扣时代步伐,视觉语言赋予观者深深的思索甚至振聋发聩的警示。

人类不断制造垃圾,就像亲手孕育的大树,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不久的将来就会遮天蔽日,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本组作品从不断关注环境变化中取得灵感,摄影师从日常生活中搜寻并拍摄了众多垃圾图片,按照一定类别创意制作,从而警示人类对环境的保护。









《天马入梦》江苏(蒋澍)

评语(潘朝阳):《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匹贴近自己理想的马。《天马入梦》作者提炼、定格马儿的特质,镜头下马的不同面——眼睛、尾巴、臀部、鬃毛、马蹄等,总会让人感到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理解马和人之间情感联系的力量。在作品结构上,作者借鉴了昆剧舞台的布景方式,并部分融入明胶蚀刻工艺,营造出类似电影闪回的背景效果。多了几分微妙的感觉,使人仿佛能够窥见马儿生命本质的灵性,其镜头下的马儿,纯真、自由、飞翔。

《期会东坡》张霆(江苏)

评语(周梅生):《期会东坡》以前期拍摄的影像元素和后期制作的意境表达,完成了“重旨、复意、余韵”的美学效果。作者以诗词立意,用当代摄影语言表达,追古存今,逸思神飞,隐微涵远,精致深邃。东坡诗意作者影像观众体验重复交织,意蕴深远。诗意的苏东坡,遇上了远方的摄影者,一期一会的诉说,意象与心象的契合,摄影家与诗人对酌,叩问生命的蹉跎。寂寞沙洲冷上短松岗的明月,大江东去浪淘尽今古空名悲喜若何,卜算子难算孤舟一夜的落寞,此心安处是我乡挥手定风波。哲学的思辨与情怀的寄托,已不是少年时的照本宣科。蓦然回首,镜头里的眩光,照亮指尖上的山河。








视觉盛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记录类)


视觉盛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集萃一(组委会致敬作品)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热门看点


2019年9月30日前截止的摄影征稿汇总


摄影术180周年:摄影史上的各种第一


2019年9月-10月全国范围的摄影征稿汇总


波兰摄影师Pawel Kucharski的风光摄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