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清父母,东亚女性必须经历的生长痛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4-10-04

书本联合唐宁书店、生活月刊、周末画报以及FIRST影展举办的痕·女性月主题放映第四周以“花火”为周主题,放映了三部真人剧情短片和一部家庭私影像纪录短片,邀请了刘雅琴(《当我走近你的时候》导演)、邱雨(《海底世界》导演)、张嘉琪(《海在我们身边》导演),以及章含羽(《裂帛》导演)四位青年女性导演进行线上映后,分享创作历程,解答现场观众疑惑。


以下是活动实录。

痕·女性月主题放映预告


痕·女性月主题放映海报


整理、编辑:张语嫣

审核:杨艳莹

责编:刘小黛

抛开书本编辑部特别策划


主持人 杨艳莹:感谢四位导演参加本次展映映后交流分享,首先请《海在我们身边》的张嘉琪导演介绍一下短片《海在我们身边》。


“艺术或许可以给我一些不一样的解答”


导演 张嘉琪:拍摄《海在我们身边》的时候,突发疫情,全面封锁。看到一个具象的概念,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生了,我觉得非常的荒诞。我带着我的团队,像拍纪录片,在岛上跟渔民,还有小女孩,也就是演员,记录了一段疫情期间的真实生活景象。


主持人 杨艳莹:我们观看《海在我们周围》时,能够感受到影片偏向写实风格,演员表演非常自然,就像在拍摄记录片对象。接下来有请邱雨导演,邱雨导演介绍一下自己和短片《海底世界》。



导演 邱雨:大家好,我是《海底世界》的导演邱雨。《海底世界》的剧本大概在三年前就完成了撰写,是我本科的毕业作业。当时想拍摄这部短片,比较大的原因是我想做类型元素的尝试。但是我还没有办法完全把握一部真正的类型片,所以把它跟一个类似于文艺片的故事结合在了一起。


因为我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所以当时比较执着于想拍一个发生在深圳的故事,并且认真了解了故事发生地背景知识。我发现深港关系比较适合做类型化的处理的,所以写了《海底世界》这个故事。


主持人 杨艳莹:好的,《海底世界》确实非常的具有地域特色,我在片中也看到了很强的类型化处理的呈现。接下来我们有请,《当我走近你的时候》的导演刘雅琴。可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然后介绍一下您拍摄的短片。这部纪录片,让大家感觉很不一样,自己的家庭对创作者来说,是比较难去触碰的问题。但是您做了很真诚的表达,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创作的一些想法吗?



导演 刘雅琴:好的,大家好,我是《当我走近你的时候》的导演刘雅琴,大家叫我雅琴就好,这部片子是我的研究生毕业作业。一开始我本来想拍跟社会议题相关的纪录片,但是因为疫情太严重了,当时我在北京一直处于隔离的状态。后来回到老家,改变了方向,拍摄一些跟家人比较亲密的人相处的状态,在当时的拍摄环境下比较可行,那段时间我和我的妈妈一直待在一起。


最开始我大学的专业是自动化,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我觉得艺术或许可以给我一些不一样的解答。从计算机领域转到纪录片创作这个领域,我非常想拍摄一些自己家相关的事情,大概是这两个契机,我创作了这部纪录片。   


“我想让我的片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意义”


主持人 杨艳莹:谢谢雅琴导演的分享。我们今天放映的四个短片,风格各有不同。除了雅琴导演的纪录片之外,章含羽导演和邱雨导演的片子是比较偏向类型化。我想问一下三位导演,大家在拍摄时,对题材的选择会有怎样的一个倾向?是根据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去选择相应的题材,还是会在一个题材先行的条件下,选择想要尝试拍摄的题材。导演们可以进一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文本上以及题材上的选择的心路历程,还是按照刚刚分享的顺序。先请章含羽导演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导演 章含羽:我一直倾向于选择偏现实主义的题材,因为我想让我的片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意义。所以我选择的类型大多偏文艺、偏现实主义,这也是我个人之后创作的方向。


《裂帛》静帧


在这次的文本选择上,我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选择了这么一个题材,创作了这样一个剧本。包括大家看到的短片里面女儿跟妈妈的关系,类似于现实生活中,我母亲跟我的关系,还有琵琶和蜥蜴的元素,是我小时候学习弹琵琶,放学之后我会照顾蜥蜴,比较个人化的元素。


主持人 杨艳莹:原来这个故事是跟您的亲身经历有这么多相似的部分,短片呈现的元素很丰富,事件性也很强。


导演 章含羽:因为我比较喜欢强叙事,所以我会选择用情节一步一步铺垫整个故事。


主持人 杨艳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化的再加工。接下来我们有请《海在我们周围》的张嘉琪导演,分享一下您在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择和文本上的创作的路径。


导演 张嘉琪:在题材的选择上,我很碰巧遇到了东山岛的那个小女孩。我本身就想拍摄常现实主义题材,想拍当下的人,面对疫情的困境,对自由的追求会该何去何从?当时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碰到了非常可贵的演员,想就着他们的生活进行拍摄。整体来说,它不是一个蓄意安排的事件,更像是一次创作的冲动,一次群体的、整个团队的创作的冲动。


主持人 杨艳莹:虽然您刚刚开始分享的时候说到,短片比较偏纪录片的表达,但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叙事相关的段落。包括小珍跟她父亲的关系,还有她的家庭构成的特殊,她的整个处境,让人觉得非常的揪心。那我们接下来有情邱雨导演来分享一下自己在选材跟文本创作上面的一个偏向。


导演 邱雨:我觉得我自己在拍片子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定律,我有写过那种完全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的故事,情节大都很类似。《海底世界》属于是看到的一些新闻图片、一些新闻事件,或者身边的朋友的故事,我在其中找到自己能共情的点。


还有从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画面出发,比如《海底世界》最开始是因为车厢里面的那个画面,在视觉层面触动到了我。所以我想去用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把它呈现出来,总的来说就是有不同的出发点。


主持人 杨艳莹:因为我个人的创作习惯是从一个完整的故事去构思画面,一个画面去构思整个故事,感觉是十分有挑战性。能够完成的话,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创作。好的,现在我们把交流的机会,更多的留给现场的观众。



“她们是主动选择了这段旅程”


观众1:我有一个问题,第一部短片《海底世界》之前有说,它是以一个在车厢中的画面为基础构思的故事,我觉得,短片中透过塑料薄膜的对视我觉得很有意思,她捅破塑料袋。我有两个想法,第一,这两个人有隔膜了,她们对于各自的命运有了分歧,她们之间有冲突;第二,我会猜想就是在车厢下那个姑娘的命运走向,是像她所梦想的那样去香港了呢?还是说被人口拐卖了呢?我很好奇,那一群在车厢下面的女孩的命运。


导演 邱雨:首先,很感谢你看到这点。大家对这个地方给我的反馈都很不一样,确实像你所说,给车厢里面设计塑料膜,隔着塑料膜的对视,出发点是她们两个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因为她们在前一个晚上,有一些可能超越友情的连接,但最后发现她们两个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以我希望通过视觉去呈现出来这个东西。


《海底世界》静帧


然后你问的车厢下女孩命运的问题有点回到我创作这个人物的出发点,当时看了一些跟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相关的一些书籍,里面有提到有特别多越南、东南亚等地区的女工,她们可能只是经过了中国大陆,要去香港、去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地方。


她们是主动选择了这段旅程,因为她们觉得就算是去打黑工,也比在原来的地方生活的更好。这个其实是片中的女主无法理解的事情,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讲出来,可以由观众自行想象。所以很谢谢你,帮我补充到这个细节。


主持人 杨艳莹:好的,片中这些像偷渡一样的女孩,画面从一个人,到一排人从视觉上会觉得很震撼。然后您说到她们可能是因为生活所迫,如果没有特别完整的交代,我们反而对她们的命运有更多的纠结,她们在我们观众心中的分量也变得不一样,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我觉得处理的非常好。


观众1:刚刚主持人提到了一点,就是我们开始以为看到的是一个人,接下一个画面发现变成一排人,说明了她们的那群人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她们好像从出生就被设定好了路,只能走这样一条给她们设定的路。塑料膜把那个越南女孩全面包裹,让她沉溺在自己的梦想泡沫里。


我认为塑料膜不仅是隔膜,而且反映她的一个心境,她可能隐约知道自己以后的命运走向,但是她不得不这样去选择。因为她没有办法,她在广州那个地方的话,她就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塑料膜不仅是隔膜,还是她梦想的泡沫吧!在这么现实的语境下,我会觉得有一种画面感。


主持人 杨艳莹 :我们观众确实车厢她包裹着塑料膜的这个镜头,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您通过车厢里的画面,延伸出了整个剧本,车厢里的这个镜头同时也让观众印象深刻。现场还有其他观众想要提问的吗?


观众2:我比较好奇《海底世界》的导演,对于人物角色塑造上的构想。因为我们会发现她的女主角,并不是一个非常偏于女性化构想的女性角色,但是表达出来,她本身又是一个棱角分明、很漂亮的女性。我想了解一下,当时有没有刻意的去构想过主角的特征,来契合的影片角色,还是先有角色之后才去考虑的演员。


导演 邱雨:是先有角色才考虑演员,因为这部影片它有类型的框架,演员自身的发挥,对影片影响没有那么大,所以我是先构建了一个这样的人物。从故事本身出发,这个人物她跟自己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跟自己的妈妈、学校的同学都是有隔阂的。在这种情况下,她才能很容易的跟一个语言不太通的女孩子产生连接,她跟这个故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觉得是得主角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棱角,比较酷的女孩子,然后才选择的演员。


观众2:虽然她们两个人格格不入,语言不通,但是她们之间能建立那种超越友情连接,是基于人类本身共同的的体验,产生的一种共鸣。




“一个素人演员能直接给你一个世界”


观众3:我想问的问题已经有一位导演回答了,首先我想表达一下,我对各位作品的喜爱,没有想到学生作品就已经这么精彩,希望大家多多拍片,希望以后能继续看到你们的作品。我的问题是你们是怎么去选角的,尤其是主角。我听到有位导演说她选的是素人演员,我很惊讶,没想到给我们展现出这么精彩的表演的,居然是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素人。所以想听一下你们是怎么选择演员,选择标准是什么?对素人演员与有经验的演员进行拍戏指导时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吗?这是我的疑问。


导演 章含羽 :我短片的女主敲定的最早,在整个剧本完成之后,虽然后面有小修改,但是整体的人物基调已经确定了下来。因为金晶老师的整个气质形象非常的符合,当时也就直接定金晶老师。其他的老师们都是给我拍了试戏视频,我一个一个看完后敲定的,非常幸运,选到了非常好的老师们!我片子里边很多的群演,其实都是素人。素人跟专业演员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些素人演员会不自觉的看镜头,我会想让她们自然一点,这需要调整,其他的都还好。


导演 张嘉琪:从很实际的角度来说,素人演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在开始选角的时候要尽量找外形、性格本身贴合剧本人物形象的演员,这一点很重要。可能一个素人演员能直接给你一个世界,他的生活习惯、外在特征,已经存在,不需要像培训专业演员一样花很长时间去改造她,甚至她还能给你的电影创造惊喜。


在跟素人演员合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可能要尽量的包容。因为她们没有接触过一个真正像打仗一样的剧组,她们需要花时间适应剧组的生活,所以需要导演的耐心和包容,以及导演要给她们信任,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信任在这个过程中非常的重要,有了演员对导演的信任,尤其是小演员的信任后,再指导他们做各种各样子的动作,他们就会更加投入,更加相信你,还有相信整个剧组,后续发展也会更加顺利。


《海在我们身边》静帧


导演 邱雨:我觉得刚刚嘉琪说的特别好,我的这部短片,在当时面临很大的选角困难,受到疫情影响,我需要的女主角,是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会说粤语的女孩子,男主角要会开大货车并且会讲粤语,当时基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演员。


最后已经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了,这个饰演爸爸的司机男主是我的一个亲戚,女主角表演专业的一个学生。让一个专业学表演的人和一个素人演员搭配在一起,难度系数有点高,素人最开始会害怕镜头。我的经验是,如果要拍素人演员的话,至少要有3-4天的磨合期


我在一开始拍摄的时候,饰演爸爸的演员他非常畏惧镜头,只要他在镜头前面,他的表演就很不自然,这也影响到了专业学表演的演员。所以一开始拍的素材,基本上属于是不能用的状况,但是经过几天磨合,饰演爸爸的演员慢慢熟悉表演,他就把他职业本身以及生活里的东西慢慢融入到表演里。


其实和嘉琪说的是同一点,我们需要去展现更多的信任和耐心,素人演员就可以慢慢进入到你想创造的世界里。


主持人 杨艳莹 :好的,感谢三位导演对于选择演员方面的分享。我个人很好奇,雅琴导演您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您的母亲个性鲜明,说话可能也会比较有锋芒。您能分享一下,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吗?


导演 刘雅琴:刚刚听剧情片导演的分享,我觉得也有相似的地方。因为我拍摄方式不是24小时开机,或者一天开几个小时。一开始拍的时候是每天都会开机的,但是那段时间特别崩溃,因为我不知道拍到了什么素材是有用的,以及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拍摄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为了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我想要抓取的这个人物的特征是什么?


对我而言,剧本创作的那个时期,我对人物的一些构想,在拍纪录片的过程当中,相当于编剧和摄影,在同时的工作。所以我一般会先观察几天,然后构思我的剪辑脚本。比如说,在这一段落,我是想表现这个人物的控制,那我可能会去着重拍摄她的生活里的一些机会、一些选择。带着目的去拍摄,就能够抓到一些比较自然的地方。


当我拍其他的拍摄对象,大家都会很紧张,很畏惧镜头。这种情况,只能多拍,多和拍摄对象磨合,然后也要去关注他可能在哪个时候是比较放松的。我一开始很多采访打了专业灯光,然后就发现专业设备一摆出来,拍摄对象就特别紧张,我也会跟着紧张。后面就只用了家里面的那个台灯,导致索尼机器噪点特别高。我觉得纪录片就是这样取舍的一个过程,在专业设备和画面上的追求跟人物最自然的状态是要有一个取舍的。



“在心理上,我们互相把对方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


主持人 杨艳莹 :我在学校上纪录片的课程时,老师也着重提到过,我们前期会有一个相关的脚本,像您分享的拍摄过程当中,您对母亲是有一些预设。我想了解一下,您在拍摄完这个纪录片后,对母亲有什么不一样的新的认识?


导演 刘雅琴:我觉得纪录片很有意思的点在于,我和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比如说我妈妈,她跟新的丈夫的相处。因为大家看到这部短片是第一现场的观众,我作为摄影师,我也是第一次捕捉到这个事件。所以我跟大家的感觉很类似的,我的感觉会在影片里有所呈现,没有片子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观众4:您的纪录片有一幕让我觉得非常感动,您的母亲和她的丈夫在玩捉迷藏游戏,我不知道您刚刚指的是不是这一幕。这一幕让我觉得很感动的一点是,那一刻,她的身份不是母亲,她是独立的一个人和一个自己亲密的人在这玩的一个游戏。


因为对孩子来说,母亲好像一直是一个权威的形象。从小到大,孩子都没有像朋友一样,接触到母亲不是母亲的那一面。这一个镜头也让我反思,我好像也没有接触到我母亲和别人相处是怎么样的,和她爱的人相处,是什么样子。我很喜欢这一幕,就想知道您拍了这部纪录片后,对您母亲有没有新的身份的发现,新的改变、新的认知呢?


导演 刘雅琴:关于对我的母亲的新认知,我会把她当成独立的个体去看待。我们母女关系,之前我会跟很多东西捆绑在一起。片名虽然叫《当我走近你的时候》,但现在在心理上,我们互相把对方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母女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主持人 杨艳莹 :谢谢雅琴导演的分享,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走的太近,离得太远,都很难有很清晰的认识。像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缺少跟父母的比较正常的普通的对话,客观镜头的存在,促进我们相互了解,意识到我们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这也是我觉得我跟自己的父母比较缺少的部分。现场还有观众想要提问的吗?


观众5:我想起了一首诗,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这段话对应了,妈妈给你的关怀,她们会想会不会控制你。其实我想说的是“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你的母亲其实也并不是你的母亲。她也是受到这个社会身份的限制,在片中,你的妈妈受到了这个社会身份的限制。所以影片一开始先说母亲控制了我,最后回到原来我也控制了我的母亲这个话题上。我觉得关于谁控制谁的探讨,是我观看短片,感触最深的一个地方,我觉得很棒!


“身处城市里,不安、躁动,渴望和欲望强烈生长”


主持人 杨艳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里已经被很多人提及。原生家庭对于父母合孩子来说,都是比较难解的问题。我自己有一些问题想要提问各位导演。首先想要问一下《海在我们周围》的导演张嘉琪,短片是一个比较写实的故事,但是女孩小珍,有一些动作上面的小设计,从头到尾,她的胳膊上都有一种痒的感知,可能是皮肤病或者其他,她最后挠破了自己得皮肤,想问一下您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意呢?


导演 张嘉琪:关于她皮肤上的这个设计,是对于一个城市的唤醒,或者说是对于她自身成长青春期的一种唤醒。因为鱼排上面有很多蚊虫,蚊虫叮咬让她觉得痒。从见到男主人公阿健开始,然后身处城市里,不安、躁动,渴望和欲望强烈生长。蚊子包是她内心的外化,想用这样的设计来体现她当时欲望的强烈。最后这蚊子包被她自己抠破了,也是她释放完之后的无力。因为那场戏结束后,马上就被父亲带走了。蚊子包细节的设计,一方面结合的恶劣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也是青春期的一种躁动。



《海在我们身边》静帧


主持人 杨艳莹:谢谢嘉琪导演的分享,观看过程中也感受了它对女孩困境的隐喻。刚刚您说到了青春期的躁动、欲望相关的内容。这一部分解释让我对这个动作有了更加不一样的理解。接下来,我想问一下章含羽导演,《裂帛》里女儿这个角色,她跟自己的妈妈,还有面店的老板娘这两个女性的相处,她们的关系是我个人觉得整部短片比较抓人的点,您可以深入解读一下,您是怎么去构造女主跟妈妈,以及她和面店的老板娘之间的关系的吗?


导演 章含羽:妈妈一直想让女主逃离这个地方,我特地把爸爸这个角色是隐藏了。妈妈经营着一家旅馆,暗示母亲也经历过,文涵所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性骚扰。但是她更注重结果,她不想让女儿待在这里,重复她的一生。所以她想她的女儿去学琵琶,通过琵琶去逃离这个地方。她们之间像朋友,相互挂念着对方。

  

女儿最后把老板娘,这样一个她认为不属于这个小镇的人,推进火坑里面,也是为了她的妈妈。面店的老板娘是一个相对完美的角色,文涵的妈妈对老板娘有着仰慕之情,但是她又不得不把这个人推入进火坑,她的内心有矛盾和挣扎。


《裂帛》静帧


“这不是一个个例,它是一个时代的遗留产物”


主持人 杨艳莹:谢谢含羽导演的分享!我观看的时候,也觉得女孩跟老板娘之间的感情很复杂。涉及到她可能最后要对老板娘做的不利的事情。在比较短的这个篇幅中去呈现多段关系,是很好的尝试。
我想问一下邱雨导演。我们主角的设定是一个重组家庭,原生家庭比较复杂的情况。她也因为家庭影响,性格上面跟普通女孩有点不一样,在学校同学会说一些不太好的话。后来她尝试的事情也是脱离学生生活的轨迹的,想问一下邱雨导演,对她家庭的塑造以及女孩本身的塑造是有怎样的一些构思在里面?


导演 邱雨:回到刚刚我说的一个话题,我在创作这个剧本之前,翻阅了一些深圳,香港关于这部分历史的书籍。里面记录了很多这样家庭的人,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经济还领先于深圳特别多的时候,很多的香港的司机要跨境到深圳,在深圳这边出轨,包二奶,甚至有二奶村。但随着深圳的经济发展,他们在这边养不起另外一个家庭了。所以这边的孩子要跟妈妈,重新的去寻找自己的家庭。这不是一个个例,它是一个时代的遗留产物。


当时在决定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找到这样家庭的人聊天,深入了解她们的故事。我是带着一个庞大的前史背景创作的,但短片的故事容不下太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多信息进行了删减。



《海底世界》静帧


主持人 杨艳莹:谢谢邱雨导演的分享,原来短片中比较复杂的家庭关系,跟大时代背景有联系。听了您的分享后,我也特别想再去了解它的相关历史。


联合主办

唐宁书店外景唐宁书店所在的大宅,就是如今位于复兴中路118号的复兴·风建筑。始建于1925年,因为居住着沈氏家族,被附近老邻居亲切地称为沈家大宅。建筑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有着鲜明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特征。独立的花园庭院、西式外廊式建筑风格特征和雕镂颇细的室内装饰……建筑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

唐宁书店复兴店是在地的,有归属感的,牵系着本土居民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连通时空,把老上海的生活文化延续到未来。是内在,精神性的,是人们和内心对话的场所,在这里能找到丰富而质感的生活之美。

2023年,超媒体集团旗下《生活月刊》与《周末画报》发起 #上海书店漫游计划# ,展开对城市文化精神的探索之旅。2024年,作为【超界影像艺术节Meta Eye Festival】特别呈现单元,我们在艺术地标与书店空间藏匿了不同的影像线索,它们将共同编织成一段影像记忆。


官方支持:FIRST影展


 “FIRST影展”品牌包括聚焦于电影人早期作品的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及聚焦于奇幻及类型电影文化的FIRST惊喜电影展。以电影节展为叙事空间,布局电影制作、创意视觉以及数字艺术等多种艺术产业,聚集极富才华的电影人与新科技、音乐、数字艺术等领域充分融合、实践,激发大众艺术想象力,拓延真实生活的边界。


往期阅读



是中国的盗梦空间还是陈思诚的一场梦?


本届FIRST关键词:恐婚?恐育!

亲历霸凌后,我选择呐喊!专访《默杀》导演柯汶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