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书们摸着钉钉过河

市值榜研究组 市值榜 2022-04-25

GUIDE

 钉钉为什么会诞生?

 为什么会越做越重?

 企业软件这七年如何进化?



作者|张择瑞
编辑赵元


2015年,中国互联网走到了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A股迎来一场雪崩,关于资本寒冬的消息甚嚣尘上。美团和大众点评、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网,在经历过惨烈的烧钱大战后,不得不选择了合并。


美团王兴在这年喊出,互联网竞争的下半场开始了。


吴晓波后来总结,互联网在这一年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移动互联网的引爆性红利正在消退、廉价流量正在消失、焦虑的资本正在寻找下一个风口。


那个新的风口是企业服务。这年结束时,我国企业服务相关的融资事件达到了973起,融资额达到了398亿元。


年初,阿里巴巴发布了钉钉,一款企业级通讯社交产品。它的诞生源于阿里的一场失利,在这之前,阿里意图狙击微信的社交产品“来往”宣告失败,陈航带着来往的团队,在湖畔花园做出了钉钉。


钉钉的出现,改写了以往企业级软件由B端垂直公司主导的格局,自那以后,企业办公赛道变得火热起来,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等巨头后来也加入了这一战场。


到现在,刚满七岁的钉钉依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过去几年,它从一款工具成长为一个平台,搭建起了完整的企业办公生态,它探索出来的“企业通信——内部协同——内外联通——云端一体”这一路径,也成了业内主流玩家的演变趋势。



01

探路:一款不那么完美的产品

 

钉的第一个客户,是一家叫康帕斯的公司。


2014年陈航定下了做企业社交产品的方向,但迟迟未找到突破口。在他“内心已经盘算怎么结束这个项目”时,一位同事提到了康帕斯,提议去聊聊。


结果对方反映了很多企业办公痛点,比如他们曾差一点就要花40万购买OA系统,但被冗长的系统部署时间劝退。


陈航后来说,这些痛点给了团队灵感,钉钉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地抓住了这家公司。


所以钉钉是在与客户共同打磨中诞生的,团队能够辨别、挖掘到企业的真实需求,做到快速改进、完善。


1.0版本的钉钉,是一款非常轻量化的、但针对性极强的企业通信产品:主打中小企业团队沟通,提供免费电话功能,支持企业通讯录及设置企业群,同时设置了DING消息提醒功能,保障消息100%传达。


只做社交显然不是钉钉的目的,四个月后2.0版本发布时,整合了邮件、OA和共享存储等功能,钉钉变成了一个企业级“IM+OA”平台,从沟通延展到了企业内部协同。


这一时期,钉钉完成了工具层面核心功能的构建,接下来,它通过与中小企业的“共创”模式,继续小步迭代。


在这种共创模式的加持下,钉钉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2016年底,有超过300万家企业组织使用;再到2017年9月,钉钉的企业组织数量突破500万家,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平台。



但要注意,钉钉在当时并非没有对手——老牌的传统办公企业早在OA、CRM、ERP等领域浸染多年,他们更加垂直,对2B行业场景理解更强、经验更丰富。


只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几乎都未能成功破圈,而钉钉打破了这个局面,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客观环境尚未成熟。


市值榜在《钉钉们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中曾提出一个观点,巨头在协同办公平台上的竞争,背后其实是他们在这个领域通用SaaS的能力之争。我国的SaaS行业起步较晚,2016年以后才正式迈入快车道,同时期“上云”开始取代本地部署,成为主流。


而互联网巨头本身具备流量优势,更容易通过平台模式构建产品生态,换句话说,钉钉们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打造平台、构建生态,而传统的软件厂商则面临着云服务经验不足的挑战。


此外,4G在2014年才全面放开普及。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底,4G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为29.6%。



钉钉的出现,一方面恰逢我国SaaS产业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则踩上了4G加速普及的时间窗口。


第二,传统办公软件与钉钉类入口级平台的搭建路径不同。


传统企业办公软件多数从互联网时代转型而来,渠道、客户资源是核心壁垒,它们更垂更专,业务布局在深而不在广;钉钉则脱始于移动端,以IM功能为核心进行功能拓展,用高频带动低频、从to C出发服务to B;


前者更多是产品导向,后者更多是服务导向。钉钉的逻辑其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抓核心需求,先打造一款不那么完美的产品,再通过版本迭代解决功能及体验问题。


按媒体人潘乱的说法,这两条不同的路径是一道选择题:先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部分需求,还是先满足少数企业的全部需求?很显然,钉钉选择了前者,而传统的软件厂商选择了后者。


第三,双方的定位、打法不同。


钉钉早期采取的是到中小企业中去,与中小企业共创,这决定了,钉钉从一开始的适用性就比较强,再加上免费策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使用门槛,而事实上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传统软件厂商则大多相反,它们更依赖大客户,且更早做了付费。


2015年钉钉曾发动一场对“纷享销客”的突击战,后者为了应对攻势,在15年国庆和16年春节花了上亿元打广告,且对OA和IM功能免费,最后还是惨败。


后来纷享销客的创始人罗旭回顾这场竞争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称纷享销客的落败给整个To B市场两大教训:第一,巨头入场时,别想着用To C的玩法做To B;第二,不仅要切中显性痛点,还得打深度痛点。



02

进化:钉钉摸着石头过河


早期钉钉的成功,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要素,在这些要素背后,钉钉的成长更像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钉钉在2016年曾发起“帮你抢票送你回家”的活动——只要你拉到用户组织就帮你买单,结果活动带来了很多专门薅羊毛的僵尸用户,从C到B的转化率较低。


从那之后,钉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拉新策略都是抓企业的关键人物,因为企业的管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


再比如,钉钉早期在与中小企业的共创中成长起来,这导致钉钉的客户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但B端市场的附加价值,其实体现在大KA身上。这也是为什么,钉钉后来明显加快了平台化布局。


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钉钉进一步加深了对B端市场的理解,这让它在后来的平台化路径上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二是钉钉的路径,给行业内的其他玩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先来看钉钉在平台化上的纵深。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2.0版本的钉钉,其实已经具备了企业级“IM+OA”的平台雏形,但它更多聚焦于企业通信、流程管理,满足的是企业的基础需求。


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逐渐加深,钉钉的进化速度需要与企业需求的增长相适配,开放成了必由之路,钉钉的做法是:底层基础、核心的功能我来做,第三方服务商来我这里搭积木。



2015年8月,钉钉发布了C++战略:C是统一通讯的平台能力、第一个+是让ISV拥抱云和移动时代、第二个+则是提升中小企业使用移动和云服务的能力。


当时钉钉开放平台负责人表示,钉钉其实是一个工作方式,“我们希望能在工作的场景下面,帮助所有的创业者和朋友们做到一点,商务和工作用一个钉钉就够了。”


于是从后来4.0版本的“软硬结合”,发布办公硬件产品,再到18年的“五个在线”和基于办公场景的“人、财、物、事”全链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本质上都是在为“工作方式”这个目标服务。


我们也看到,后来无论是企业微信还是飞书,它们的迭代路径,都在摸着钉钉过河,即沿着“企业通信——内部协同——内外联通——云端一体”的路径在走,意图也很明显,即挖掘、放大入口价值,让它们不仅仅是一款工具,而是长成一个平台。


飞书也在去年初上线了开放平台,支持开发者自主开发新应用。11月17日飞书发布5.0版本,一次性推出飞书人事、飞书合同、飞书审批等新产品,并且宣布进一步向企业管理平台升级进化。殊途同归,飞书也开始强调走出字节,和更多企业一起共创。



03

竞争:to C和to B的路径选择


尽管占据了先发优势,但摆在钉钉面前的除了机会,还有挑战——擅长做社交的腾讯也进入了企业办公市场,再后来是字节跳动和华为。


以腾讯和阿里为例,双方的路径其实有一定的差异化。


腾讯在企业服务市场的布局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微信和TIM(企业版QQ)的内部赛马阶段,最终企业微信胜出,这一阶段的打法跟钉钉相似,即都是以IM为核心入口,再进行功能拓展和价值延伸。


据媒体报道,腾讯高层对企业微信极度重视,团队曾试图通过发红包的方式让腾讯员工使用企业微信,但这种近似于用补贴获取用户的方式遭到了张小龙的反对。


企业微信还一度把与个人微信互联互通,当做反超钉钉的“杀手锏”,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更早入场的钉钉压制。国泰君安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3月时,钉钉的月活是7582万,企业微信只有651万。



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微信的底色是C端社交,这决定了企业微信的核心其实是连接,它是一个更轻量化的IM+OA的入口,做深做重的难度更大。


第二个阶段是2018年,腾讯文档从TIM体系里剥离出来。


当时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即时通讯产品部高级总监鄢贤卿,在接受36氪专访时曾表示,“从IM工具开始逐步进入企业市场以后,像这种重度的工具化的系统还是有机会真正成为企业办公的主流。”


他还指出,希望以腾讯文档为支点,去撬动办公场景背后的千亿市场,而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否在C端用户中建立起使用在线文档的认知。


这个时候,腾讯在企业办公领域的思路其实发生了一些转变。腾讯文档长时期内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办公产品体系,竞对目标变成了Google Docs等,包括Word、Excel、PPT及各种图表形态的文档类型。


所以腾讯还是从它的强项——产品打造能力出发,再后来腾讯会议也拆分为单独的产品。


简单来说,钉钉更大更重,它集工具、入口、平台属性于一身;而腾讯的打法则演变成了,企业微信负责连接、负责开放平台,腾讯文档和腾讯会议,则承担起更多入口及工具的作用。


二者虽打法不同,但它们成了企业办公市场的“双寡头”。


钉钉当前的用户数突破5亿,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了1900万,从4亿到5亿,只用了9个月;企业微信在去年底的企业用户总数为550万家,涉及组织内用户1.3亿人。


再来看飞书和华为云WeLink,前者在去年疫情爆发之初,才正式向全国所有企业免费开放,后者同样在19年底才正式发布了WeLink这一智能工作平台。


飞书显然是选择了to C的方式,这与字节的基因有关。但是承袭于Facebook的硅谷式先进,在面对更广大企业时,人才密度是否能够承接?也是飞书破圈需要考虑的问题。



04

未来:价值如何做深

 

自2019年至今,钉钉的变革力度在不断加大:


2019年6月,并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云钉一体”时代开启;


8月,完成最大一轮产品升级,核心是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三大方面的“智能协同”;


2020年5月,“专属钉钉”推出,实现从通用性向个性化产品的转变;


9月,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同时,叶军(花名不穷)接替陈航成为钉钉新操盘者;


今年1月,宣布由协同办公平台进化为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双平台;


10月,提出新的年度趋势关键词“数字生产力”,将“五个在线”战略升级为“两个数字化”战略,即组织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


在这些变革中,有三点是确定的:


第一,钉钉在阿里的战略地位在不断提升;第二,钉钉与阿里云进一步走向深度融合;第三,叶军时代下的钉钉,开始真正思考toB产品的价值深度问题,并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生态。


从整个钉钉的发展进程来看,对它的理解在于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做深价值以及如何做深价值?它与阿里云是什么关系以及能帮阿里解决什么问题?


叶军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接手钉钉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钉钉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不够深。“To B是很难迁移的,但如果有用户的迁移,本质上两个原因:第一我们价值不够深,他觉得搬也很容易,一个礼拜就搬好了;还有就是我们的服务不够好。”


也因此,钉钉今年的目标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到开始追求用户时长、大企业使用深度、平台月活跃软件数等价值指标。


基于这一目标,钉钉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坚决变得更开放。


比如,过去ISV在钉钉上开发软件,要经过考试,钉钉分要达到900,企业必须注册两年以上,叶军到来后砍掉了这些门槛;上个月的组织者大会上,钉钉宣布将开放API接口的总数由年初的1300多个扩大到2000多个,同时,钉钉还推出低代码聚合平台“钉钉塔”。


再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视角来看。



国泰君安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涉及消费域、组织域、生产域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企业在消费和服务过程的在线化和数字化、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由此来看,阿里过去构建的包括淘宝、天猫、饿了么等在内的超级应用,解决的是企业在消费域的数字化转型;阿里云则更多解决企业在生产域的数字化转型问题,它对数字资源进行沉淀、对需求进行整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钉钉要解决的,其实是企业在组织域的数字化转型。


企业级服务是连接B 端与 C 端的天然端口,而如今的钉钉正是阿里打通 B 端与 C 端,从而实现其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



05

结语


回过头看,钉钉从一个软件长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进化,是一家企业痛定思痛、从失利中自我突破的故事,也是一个立足长远、艰难探索的故事。


从钉钉为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字节跳动、华为,在这场企业服务浪潮的背后,实际上是我国云计算厂商的奋力追赶。


他们有的扮演拓荒者,有的扮演追赶者,相同的是,他们都在奋力向上攀爬,成为这场产业变革历史进程中的核心角色。



— END — 



[1]《钉钉:阿里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国泰君安证券;

[2]《中国综合移动办公平台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3]《对话阿里钉钉总裁叶军:再造钉钉》,砾石商业评论;

[4]《钉钉想好了吗?》,乱翻书;

[5]《36氪专访|腾讯高级总监鄢贤卿:腾讯文档对标Google Docs,存亡关键是用户习惯的转变》,36氪;

[6]《从腾讯文档VS阿里钉钉看AT产品思路差异》,财经十一人;



你从什么时候接触钉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