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剧场是记忆的场所|对话《887》导演Robert Lepage

有染 Numero中文版
2024-09-02

偶戏、影戏、声音、肢体、即时投影乃至经典的独白等,汇集在一场舞台时空,只为讲好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历史和当下,个人和集体,社会和“我”的故事。


作为一个跨领域创作者,也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之一,加拿大国宝级戏剧创作者Robert Lepage将于5月4日到8日,在上海呈现他的标志性作品——自编自导自演的自传性独角戏《887》, 这也是 Lepage首度来到中国大陆演出。





“887”是Robert Lepage家的门牌号——莫瑞街887号公寓——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多年过去,Lepage以它为起点开始挖掘自己的记忆。


他想问:

为什么我们可以记住很久之前的电话号码却记不住最近的?

为什么童年听过的歌曲可以扎根于脑海,但我们可能忘记爱过的人叫什么?

为什么我们能铭记渺小的瞬间,却会遗忘更宏大的时刻?

记忆是如何运作的?记忆的根本是什么?个人记忆如何在集体记忆中找到缝隙?

我们能够抵抗遗忘,抓住渐行渐远的记忆吗?


人类记忆有限,而云端网盘无限。现在的我们拥有越来越多技术回忆,越来越少感性回忆。那么,剧场,这种建立在“重现行动”之上的艺术形式,是否还有效呢?


为了寻找答案,《887》出现了。


《887》的舞台像是一只魔法皮箱,装满了Lepage的过去。一个立面是公寓大楼,细节而丰富;再翻个面便是厨房、书房、酒吧、街头,甚至是太空舱。偶戏、影戏、声音、肢体、即时投影乃至经典的独白等等,汇集在一个舞台时空,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历史和当下,个人和集体,社会和“我”的故事。

 

Robert Lepage讲述自己故乡的887号,也是在讲我们每个人的所来之处。





Numéro art:作为导演、剧作家、制片人和演员,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中国内地的观众可能对您和您的作品不是很熟悉,您希望大家如何认识您呢?

RL:我更愿意被看成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故事其实是我最感兴趣的事儿。我写的故事都很个人化,有时候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总的来说,我喜欢被介绍为一位故事的讲述者。

 

《887》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对我来说,回顾青春很有趣。我出生在1957年底,因此我对60年代、70年底还是有些印象,那段时间承载了我当时对于家庭生活的所有回忆和记忆。然而回忆时常是个棘手的事情,也许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前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了,但久远的记忆却可以很清晰。所以我想去寻找并尝试尽可能多地回忆我年轻时候的故事。

 

能详细谈谈您对《887》舞台设计的理念吗?您复刻了童年在魁北克的家的等比例设计模型,这个模型设计理念是什么?构思过程是怎样的?整个戏剧的空间构作是如何产生的?

我一直在捣鼓这个装置的模型。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我试着在大纸箱上面画出或切割出窗户和门,这也是我在孩提时代会做的事情——用纸箱建造一个世界。所以我试图用这个方法重现那座建筑,那栋我年幼时居住过的公寓小楼。


那栋楼里住着不同背景的人,这些人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魁北克社会。在魁北克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说英语,而大多数人则说法语,与此同时,也开始逐渐有些移民涌入魁北克。所以对我来说,把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以及构成魁北克社会的不同元素汇聚在同一个盒子里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后来,这也成为了一件很开心的事——我就像个小孩子一样,摆弄着各种模型,这一切的创造过程就犹豫在游乐场玩耍一般。





您的许多戏剧都是独角戏,如《887》、《在月球的彼端》(La Face cachée de la lune)和《库维尔1975:清楚浪潮》(Courville)。为什么对独角戏的创作形式情有独钟?或者说形式本身也是您要传达的创作理念之一吗?比如关于“孤独”的主题?

当然,独角戏的核心是有关孤独感或者说是某种独特的感觉。出于各种原因,我从小就总觉得自己跟周围人不一样,一直感到非常孤独。如今这种孤独感少了许多。不过,当一个人站在舞台中间,独自讲述他的故事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孤独的状态。独角戏意味着演员会在台上表达出某种孤独感,以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我相信,在欣赏独角戏时,观众也期待得到演员的信任,使得这一切都变成更为个人化的体验。仿佛舞台上就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在您的独角戏中,“记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您在《887》中是如何处理记忆这个主题的,以及您想通过记忆这个主题向人们传达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在某种意义上,剧场离不开“记忆”。当你在台上表演时,你必须依靠你的记忆。所以我们背诵台词,学习文本,很多时候你从朋友或家人那里得到的第一个赞美就是他们来看你的首场表演时会说:“我的天啊,你的记忆力太惊人了”。


此外,我认为戏剧本身就是回忆的艺术,并不是因为在表演的时候演员需要背台词,而是因为戏剧本身就是记忆的一种形式。在某些地区,比如在加泰罗尼亚(注:Catalonia,濒临地中海的一个地区,从前是阿拉贡王国(Aragón)中的一个公国,现属于西班牙),当佛朗哥决定消除加泰罗尼亚文化,他大肆焚烧书籍并禁止当地人讲泰罗尼亚语言,然而那些已经学过用加泰罗尼亚语写成的歌曲、诗歌和戏剧的人,成为了承载这个民族文化的活着的书籍,依靠他们的记忆这个民族的文化从此的到了传承。我们也可以依靠舞台演出将我们的共同的回忆传递给下一代。





《887》如何通过记忆来反映社会和文化层面的问题?是否有意图引导观众对特定的社会、地域或文化主题进行思考?

1960年代的魁北克是我的童年时代,也是魁北克文化启蒙的阶段。在魁北克人将自己认定为魁北克人之前,他们时常认为自己是法裔加拿大人,在那之前是加拿大人。因此魁北克人的自我认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法语是魁北克地区使用的第一语言,这与加拿大其余地区所使用的英语相对立。


《887》演出的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个主题相关,是关于某一种语言如何压制另一种语言,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捍卫与保存你的文化。因此整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法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一直存在于魁北克的生活中,它们彼此接触、碰撞,即使是在今天的魁北克,这种摩擦还在发生,有时会产生冲突,有时也会彼此和解,这很有趣。

 

与电影或书籍相比,剧场在处理记忆这个主题时有什么优势?

我认为,不论什么主题,剧场都比书籍、电影、电视或任何视频媒体有优势,因为它是当下发生的,是此时此刻的表演。


我曾经执导过一些电影,然后在10年、20年后,当我去参加电影节时,那些电影又再次在电影院呈现。然而我看到的是过去的我,而且那部电影表达的是我过去的想法、陈旧的理念。但当我在剧场表演时,台上的我就是当下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剧场始终是表达任何主题的最佳载体。当然,记忆这个主题通过剧场的形式会表达得更好,因为剧场是记忆的场所。





您将自己的制作公司命名为Ex Machina,可以谈谈为什么这样命名?以及您对“机器主义(mechanism)”的看法吗?

Ex Machina一直对技术感兴趣,而我所说的技术并不意味着先进的、大型的电脑化工程的舞台装置。它也可以是一支笔,比如你写字用的铅笔。铅笔就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技术。我一直非常关注技术。我认为技术可以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雕刻方式,一种绘画方式。在戏剧创作中,舞台技术是时常被否定和忽视的环节,或者被认为是没多大用处的小玩意儿。而我试图将其用作一种写作方式,我们公司叫 Ex Machina,是源于Deus Ex Machina这个词汇(注:拉丁语词组,翻译自古希腊语,中文通常译为“机器神/机械降神、扭转乾坤的力量”),古希腊戏剧在演出即将结束时通常都会出现奇迹,“神明”通过人力操控的机械装置从天而降,制造出意料之外的剧情大反转。我们对这样的意象很感兴趣,也许可以通过技术以不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或解决创作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制作公司的名字里去掉了“Deus”,保留了“Ex Machina”,因为实际上是这个“机械降神”的桥段是完全由人操作的。





您非常擅长处理一种二元性的美学,比如剧场中的东西方元素、科技与艺术、高科技与低科技,请问您是如何将两种差异巨大的元素在您的剧作中融合的?

我认为,剧情总需要有一个冲突,无论那个冲突是什么,无论是内心冲突还是社会冲突。有冲突剧本才会成立。所以你需要对手,你需要对立的观点,你需要矛盾。所有伟大的古希腊剧本或莎士比亚剧本都是基于悖论和矛盾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调和这些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我认为剧场是能够将相对立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场域。

 

您对《887》即将来中国内地上演,有什么样的想法吗?希望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什么样的思考呢?

对于即将呈现的《887》演出,我非常好奇中国内地的观众会如何评价它,我也非常好奇中国内地的观众会以何种方式接纳我的作品。我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中国文化也一直是我创作的核心。我的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声誉的剧目就叫做《龙之三部曲》(The Dragons Trilogy),它是一个发生在加拿大的一个中国城内,跨越75年的史诗式的故事。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受到形式多元的、具有诗意的中国文化的启发。我也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我曾去过中国,也去过上海。当时是出于好奇,我看了一些传统的戏曲表演,而如今我也对中国的当代剧场或先锋剧场颇感兴趣。


在我过往的创作中,我借鉴过京剧的表演手法,以及脸谱的设计还有戏曲表演的身段。我年轻时,也非常痴迷中国武术,它也影响了我对于一些舞蹈作品创作与构思。武术似乎可以表达所有的人类态度,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武术中不同的进攻招式和防御术中也在动物世界中得到了淋漓地体现。我一直非常非常热爱中国文化 (So I've always been very,very, very, very sinephile.)。在法语中,“Cinephile”的意思是影迷,我常说我是“Sinophile”——中国文化的爱好者。这也让我对于参加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非常之兴奋。我从未在中国内地表演过,所以对于我的作品如何与中国内地的观众产生共鸣非常的期待。





编辑注:

Ex Machina(机器神 )是Robert Lepage在1994年创办的剧团,源于希腊语词组Deus Ex Machina(机械降神)。在古希腊戏剧,当剧情陷入胶着,困境难以解决时,突然出现拥有强大力量的神将难题解决,令故事得以收拾。利用起重机或起升机的机关,将扮演神的下等演员载送至舞台上。这种表演手法是人为的,制造出意料之外的剧情大逆转。


Ex Machina创意团队包括演员、作家、舞台设计、操偶师、数位设计、杂技演员等,如同一个孕育创意的实验场,创作着多样性的艺术:独立创作或者集体创作的原创戏剧作品;基于既有文本的戏剧作品;与音乐、舞蹈、博物馆学等跨界合作作品;以技术为主导的歌剧和多媒体作品。Ex Machina的大部分作品在魁北克市制作,并在魁北克、加拿大以及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其他地方进行演出。


身份认同、跨文化交流、创造性的本质、魁北克现状是Ex Machina常见的作品话题。戏剧性的场景将日常与非凡、自然主义与隐喻、以及小人物与历史人物对立起来。多语言、图像的大量使用、视角的逆转、规模的变化、借用电影的叙事方式以及技术工具的使用激发意义和情感,反观戏剧的诗意化表达。






采访、翻译:有染,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

摄影:Erick Labbé

图片致谢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


《887》

演出时间:

2024年05月04日(六)19:30

2024年05月05日(日)14:30、19:30

2024年05月07日(二)19:30

2024年05月08日(三)19:30

演出地点:上海 静安区 大宁剧院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购买本期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umero中文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