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曲畅:他们说,你长大了只能去“捡垃圾”| 精神科的故事003

曲畅 咨询师的摇篮 2023-12-03
▼·本文字数5000+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曲畅同学是东方明见“学院π”项目的第一期学员。如果没记错的话,她应该是面试时间最短的一位学员。内秀而不张扬,聪慧而不自负,善良而不怯懦,言谈举止,恰如其分,总会给人一种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她的文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自然流畅,直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张华

“在精神病院里如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人们会脑洞大开地想出很多答案。
在百度上这个问题的相关结果达到6090000个

科学认知的缺失给人带来偏见和恐惧,精神疾病患者在人们眼中是会打人的“精神病”、“疯子”,人们对精神病医院也是既好奇又害怕。


01.

近距离接触精神疾病,

你准备好了吗?
虽然学习过《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DSM-5》,了解了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学院π”学员们期待的精神科见习就要来啦!
我和另外几位同学的精神科见习地点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
穿着准备好的白大褂和见习报到所需的资料,充满期待又忐忑地迎接为期两周的见习生活。
除了书本学习以外,我们对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病医院的印象和大众一样也都来源于大众传媒。

即将近距离接触精神疾病,我也不禁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02.

初识康宁医院,

令人敬佩的医生们

深圳市康宁医院是一家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每天来门诊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看到医院大门上写着“守护深圳人内心的安宁”,顿感温暖和信赖。
观摩医生接诊,是我们见习的重要部分。
我们见习所在的儿少精神科的学科规模和组成在全国领先,在治疗儿童孤独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方面有很好的声誉。精神科医生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同时也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知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儿少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耐心、亲和,让人印象深刻。
王中磊医生对儿童多动症、孤独症、抑郁障碍(有的伴精神病性症状)等常见精神疾病都能准确地做出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出治疗方案:住院治疗、药物治疗、暂不用药,进行心理治疗等。虽然是一位年轻的男医生,他却总能给与病人和家长极大的耐心:轻声地询问家长和孩子,认真地倾听主诉、采集病史、进行精神状况检查并书写病历,结合病人的检查结果做出诊断、耐心地回答家长的问题、并详细地指导如何吃药、提醒家长注意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门诊的病人中来复诊的居多。王医生会询问孩子用药后有没有不舒服、情绪、行为有没有改善,根据病程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孩子们很信赖王医生,有时,他们让家长回避,要求单独跟王医生谈自己的情况;有时,王医生也会跟家长单独沟通,以便全面了解孩子药物治疗后的表现。
王医生和同事们下班以后还要完成很多科研工作,不断学习、进修、专业成长。
医生的专业精神让人敬佩,同时也让我心生紧迫感。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也要不断进取,努力获得专业成长,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好助人工作。


03.

住院部的一天,

日常中的不寻常

交班会议

每天早晨8:00,住院部准时开始交班会议,全体医生护士都参加。

护士介绍当前住院人数,前一天入院、出院患者情况,介绍每一位住院病人前一晚睡眠、吃药等情况,提示病人自伤自杀、肇事肇祸风险等级;由主管医生报告新接收病人的详细症状、病史、初步诊断。新接收病人需要经过系统躯体检查和相关心理测量来排查躯体疾病,由上级医生查房后确定用药方案。躯体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有个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等情绪问题检查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


医生查房

每天上午9:00,住院部医生开始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查房。他们会详细询问小患者用药后有没有不舒服,食欲、睡眠如何,情绪有什么变化。若病人之前有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医生会询问:“还能听到那些声音吗?”等问题来了解症状是否有减轻。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对医生查房的表现有明显的区别,阿斯伯格患者说话时没有目光交流,语调刻板,有时不能回应医生的询问;重性抑郁发作的病人只用点头、摇头、“有”、“没有”这样简单的回应;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沟通起来也非常困难。不管病人的回应如何,医生们都非常有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张主任每天会对新接收的病人、疑难病人查房,主任对病人和家长分别进行访谈,一般在单独的访谈室进行。访谈全程一般一个小时左右,主任会详细了解病人的症状表现、病史、家族遗传情况等,访谈结束后跟主管医生讨论诊断和治疗方案。

张主任说,儿童的精神疾病症状往往并不典型,不像成人病房的病人,“症状好像照着书得的”。儿童的精神疾病最好早发现、早干预,尽早干预能让将疾病损害降到最低。

吃药和活动

查房结束后,护士开始给病人发药。护士需要反复确认患者姓名与药是否一致,并要求患者当面把药吃下。儿少精神科病房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病房。每天小病人们在家长的陪护下去其他楼层的治疗室做物理治疗、接受心理治疗、孤独症儿童接受康复治疗等;有些康复状况较好的病人可以请假几个小时,出去逛街或回一趟家;病房每天都有团体治疗和一些团体活动,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正念治疗、舞动治疗、工娱活动等丰富多彩。空闲的时候,住院的孩子们大多在玩手机:打游戏、看小视频、和同学聊天。做完治疗后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孩子们此刻异常安静乖巧,陪护的爸爸妈妈也给孩子积极关注,较少责备。

看起来仿佛岁月静好,然而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难以承受的成长的痛苦,“病了”似乎是他们求救的方式。


04.

成长之殇,

在痛苦中成长的孩子们

“抓人”的淘淘

9岁的淘淘已经第四次住院了,当他控制不住情绪,就会突然间用力抓住别人的衣服、抓人头发,他总是听到同学让他抓人,挠人。被诊断为“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的淘淘,从小由外婆带大,父母和外婆都会打骂他。住院期间也是外婆陪护,没见到他的父母来看他。第一次发病前,学校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撕碎他的作业,同学们也欺负他。每次住院后他病情好转出院,没多久他就又被家庭和学校环境再次刺激复发。胖胖的淘淘表情呆板,说话和动作都缓慢,当医生、护士门围着他问题时,他就显得很紧张烦躁,会突然用力抓住医生或护士的衣服。

医生说,淘淘也有精神发育问题,这可能导致他在学校成绩不好、社交问题,被老师同学排斥。


大闹护士站的少年

14岁的少年因重度抑郁发作住院已经一个多月了,病情仍不见好转。一天晚上,他想要回家,被拒绝后就到护士站大闹。他踢坏了护士站的门,还扬言要砸烂护士站。第二天,医生考虑危险性跟家长沟通后,将这个少年转到了全封闭病房。封闭病房的医生和几位保安来接他时,他既气愤又难过并拒绝转病房,对峙了许久,最后他也无奈同意去封闭病房了。

  这个孩子从小因父亲忙于工作较少得到关注,妈妈对他也总是拒绝、否定、惩罚。自从妈妈生了妹妹后,他学习成绩下降,跟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差,甚至几乎都不跟妈妈说话,在学校也没有什么朋友,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因痛苦无法排解,他曾经用刀片自残、过量服药自杀。

“搞事情”的二次元小姐妹

因重度抑郁住院的“二次元”女孩觉得住院的日子里自己好像有了特权。妈妈给自己买最喜欢的洛丽塔裙子,跟自己说话轻声细语,不像往常一样总是批评责骂,有时还会温柔地给自己梳辫子。快要出院了,女孩非常焦虑,害怕回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痛苦中。她住院认识的朋友——“纹身女孩”给她出主意,让她“搞事情”。于是,她在护士面前情绪非常激动,并用指甲把双臂抓出一道道血印,还把网购的刀片藏到玩偶里带到病房,幸好被护士发现。

本来刚调到同一个病房“二次元”小姐妹被护士分开了,因为担心她们在一起继续策划“搞事情”。因是老来得子,父母对“纹身女孩”溺爱又忽视,钱随便花,却完全由保姆带大。她吸烟、喝酒、纹身、自残、有一群围着给她买礼物的男孩子,而她才十三岁。

控诉父母的“微笑女孩”

另一个是诊断为焦虑症、癫痫的女孩。她平时总是微笑着回答医生的问询,抓住机会就跟医生讲述她的家庭有多“变态”。她的出院日期也临近了,女孩也因此焦虑极了。她不停地跟我们倾诉她的痛苦,她说“爸爸打妈妈”,“爸爸能动手就不动口”,“妈妈控制我,诋毁我,每天不停地骂我。妈妈不让我交朋友,不让我跟奶奶家联系,妈妈不停地跟老师说我的坏话,跟亲戚朋友说我坏。甚至家里请的阿姨,为了讨好妈妈,也一起骂我,说我将来“捡垃圾”,我还被班级的同学欺负……”女孩敏感地察觉到了我眼神中的迟疑,她立即问我:“你相信我说的吗?”“他们都不信我,我死都不敢死,我怕我死了,我妈诋毁我的那些话我就洗不清了。”我说:“我相信你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实的。”这句“很咨询师”的回复看似巧妙地回避了她的灵魂拷问。

然而什么才是真实呢?没错,成长中痛苦的感受是真实的。

这些孩子从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到住院,一般都有两三年时间,他们所体验的痛苦无人分担,同时还要承受着来自父母、学校的双重压力。
父母们宁愿相信孩子只是得了病,而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长期忽视、粗暴对待、恶劣的养育环境使孩子的精神状况恶化。
而更多的父母有很大的病耻感,发现孩子不对劲也不愿带孩子去精神科检查,认为孩子就是矫情、任性。

孩子们的沉默不语、毫无生气的眼神、触目惊心的手腕划痕诉说着他们在成长的痛苦中的忍耐、挣扎和无助。


05.

孩子受伤了,

父母也需要帮助

我还记得有一个独自来看门诊的清瘦男孩,在医生询问症状时,男孩边回答边流眼泪。学业压力大、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难受的时候用美工刀割自己……男孩的父母随后到了诊室,一脸茫然地看着孩子。母亲说夫妻俩一直工作忙,孩子交给奶奶带,奶奶脾气大总是骂孩子。孩子现在上高一,两年前开始孩子就不怎么跟父母说话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以前想过带孩子看精神科医生,但是一直不敢问孩子,这次是孩子自己来了医院……父亲一直皱着眉头不说话。
一位母亲带着本该上初二的女儿来就诊,说孩子拒绝上学一年了,爱发脾气,希望检查一下孩子是否患了精神疾病。妈妈说孩子从小丧父,由奶奶带大,整个小学阶段母亲都在外地工作;初中阶段,母亲强行把孩子转到自己的城市读书,从此孩子拒绝上学了,还经常跟母亲发脾气……妈妈在讲述孩子情况的时候,孩子几次气愤地打断并纠正妈妈的话。
一位母亲单独来替儿子咨询,她焦急、忧虑地诉说自己上中学的儿子可能有暴力倾向,并给医生看他儿子虐猫的视频。她说儿子心情烦躁时就去买一只猫并虐待致死,他已经杀死五只猫了。在医生询问下,母亲说出孩子从小在老家由奶奶带大,上小学开始回到父母身边,父亲经常打骂孩子,母亲也嫌弃孩子,因而并没有阻止父亲对孩子的暴力。现在孩子出了问题,自己非常后悔……


06.

修补受损的小船,

我们一起护航

父母的养育如同给孩子建造了一条心灵的小船,每一块木板都要用爱去拼接、用耐心去打造,这样孩子才能顺利穿越成长的痛苦、青春期的暴风骤雨,面对未来生活的压力和艰难。
如果发现小船受损了,一定及时寻求专业的维修。
在患儿病历中常见孩子的父母亲“严厉”或“脾气暴躁”。
医生说,父母亲的情绪控制能力差会通过遗传增加孩子精神疾病的易感性。
同时,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也必然充满隐患。
一味地批判父母并没有实际意义,如何促进父母的精神健康是更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的儿少精神科见习结束了,短暂而珍贵的见习让我更彻底地体会到成长的痛苦。
每天紧张的观摩、学习任务,可以用一个“累”字概括,而这个累却远不及精神科医生们的辛苦。
专业、敬业的医生们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们修补心灵的小船,期待他们能够重新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同时,作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也激励着我,要像医生们一样,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才是对每一位来访者负责。
更感谢东方明见“学院π”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对来访者的负责。

也愿,那些心灵的小船在我们的护航下,成功穿越成长的痛苦。

【提醒】为保护当事人信息,文中案例已做相关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曲畅教育学硕士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读)东方明见“学院π”项目一期学员〖★往期精彩★〗严洁:直面人类的心灵痛苦,生命因成熟而谦卑 | 精神科的故事001
杨珊珊:成长路上,精神科医生给我的勇气和锦囊妙计 | 精神科的故事002〖★学员分享★〗

闫丽:我最大的勇敢 是褪下盔甲遇见你 | 第001篇分享

刘俊:科班vs非科班,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 | 第002篇分享

舒曼格:262天=3个字,深度爆料“学院π”项目 | 第003篇分享

王玺:辞去8年体制内工作,我为什么要选择心理学?一位新手咨询师的成长史 | 第004篇分享

赵宇萌:有些成长不是顿悟,而是慢慢发芽 | 第005篇分享


〖★见习医院★〗福建福能心理医院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天津安定医院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上海德济医院 |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武汉市武昌医院 |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北京安定医院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学院π”项目持续报名中

下一批面试计划11月份中旬开始!

欲报名者从速!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学院π”信息

扫码添加明见学长


文|曲畅 美编|吕满 审核|叶姝槿 编辑|张华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报名现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