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质兰说|挣脱灭绝深渊,白头叶猴的保护故事

张颖溢 质兰公益基金会
2024-09-09

图1:白头叶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新生的白头叶猴幼崽都是金黄色的,它们会在一岁多时褪成黑白两色。(拍摄者粱霁鹏)


遭灾的果园群

10月3日 晴


从9月18日到今天都没下过一滴雨,旱情越来越严重。据HZ说,岜旦村的河已断流……如果再旱下去水稻将颗粒无收,而对猴子来说,果园群的活动路线似乎也乱了


——摘自我的田野笔记


 

1998年,和今年一样肆虐长江流域的滔天洪水尚未退去,位于广西崇左岜旦村和雷寨旁,弄官山区里的白头叶猴就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干旱,从8月持续到次年3月,平均月降雨量只有25.4mm。


图2:弄官山区里一群白头叶猴正在舔舐岩壁上的渗水。以植物的茎叶花果为食的白头叶猴,除了从食物中获得部分水分,还会找寻其他水源,如树叶上的凝露、土壤层储存的水分渗出岩壁的水、留在表面坑洼不平的石洼上或小石洞中的雨水。在旱季,有些个体会冒险下到河边喝水。(拍摄者粱霁鹏)

 

我从8月开始研究的果园群,常去喝水的山脚石洼早已干涸,最近还被人踩坏了,我和向导用水泥修补了个大的,开始定期给它们背水喝。


10月5日 雨


中秋,一场雨缓解了多日来的干旱,猴子喝水问题暂时得以缓解。下午去东门林场,接受访谈的是向导的二哥,他说四十多年前现在我做研究的弄官山区,山上和山下的植被茂密,人进去后树木参天蔽日,林下潮湿,各种动植物都很多。当时每座山上都有猴子,数量很多……猴子还会跑到岜旦村的河边喝水,那时河流还宽阔清澈、深不见底,没有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等问题……不过改革开放后,树木被砍,打猎以及后来的偷猎使得猴子数量急剧减少。以前林下多毒蛇、现在也抓光了,现在蛇的价格昂贵、奇货可居;林下阴湿处山龟也曾很多……小孩子拿它当石头砸人玩


——摘自我的田野笔记


 

的确,现在的弄官山区只有低矮稀疏的次生植被,谷地和缓一些的山坡都被开荒种上了花生、玉米、木薯、甘蔗等农作物。喀斯特热带季雨林的消失也加剧了干旱的影响。两个月前研究组从当地县政府部门了解到:由于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长,这里从地广人稀变得地少人多。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政策鼓励开荒,石山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现在已几乎没有再可开垦的土地,这里也成为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政府88年开始在这里大规模推广甘蔗种植,但因为干旱,亩产很低,百姓生活贫困。虽然这里已属于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周边老百姓仍需在此砍伐薪柴。

 

在山里呆的时间长了,就发现白头叶猴要生存下去,面对的挑战还远不止干旱。

 



“上午观察飞机场群时,突然听到两次滚雷般的炸山声,猴群听到后变现得非常惊慌。声音来自马路对面的矿山,以前HZ就和县乡的领导说过好几次,但没有用——9月1日 晴

 

今天重阳,当地百姓有拜山放炮的习俗,在弄象里多次听到猴群首领被炮声惊扰到后发出的驴叫声——10月28日 晴

 

晚间听HZ说,最近有人高价收购活的白头叶猴,所以打网偷猎活动(注:指将大网覆盖在猴洞口,然后惊扰猴群,待猴子受惊跳出洞口后一网打尽的偷猎方式。)可能一直存在——10月29日 晴转阴

 

在弄象入口处,我和向导见到了三堆新砍的柴火,每根都有3-4公分粗。其中一堆有60捆,每捆40斤左右,主人说大概可以烧5-6个月,其余时间烧灌装煤气,每两个月烧一罐。另一堆柴火有90捆每捆60斤左右,大嫂说这些柴一共砍了十三天,家里有7口人,够烧半年,另外半年则烧稻草,家里没用煤气。我从三堆柴火中随意抽了50根,发现其中有36根是猴子取食的树种。这三户人家都来自雷寨,向导说,雷寨砍柴砍得最多,每到10-11月农闲时,都到这片山里来砍柴。——11月20日,阴转晴”

 

清晨在飞机场谷看到许多用甘蔗杆和小型铁夹布置在谷地里专门抓猫头鹰的装置,一只猫头鹰左脚已被夹断……。中午去板利保护站报告了黄所长。之前就听潘老师说过,山上还有很多用来抓大型野生动物的大铁夹,去年4月一只成年公猴的前臂就被夹断了。——12月9日 阴转多云


——摘自我的田野笔记


 

唯一值得高兴的是,长期的干旱和背水,果园群已开始逐渐接纳我,如果正好在附近,它们听到水声或我敲塑料桶的声音就会跑下来:

 

11月9日 晴,无云


石洼的水已干,听到倒水声,猴子迅速从山上下来,我退到十米外坐下。最先下来喝水的都是青年个体,非常警惕,不时抬头望我,见我一动不动,才稍放心。首领公猴QQ较晚才下来,当时已有两只小猴在喝,它并没有赶走它们,而是找了旁边较小的一个石洼喝起来,它对我似乎也更信任,喝完还坐着休息了会儿,然后不紧不慢的离开了……猴群大概喝去了我倒入水量的一半。


——摘自我的田野笔记


 

铁夹下的悲剧猴生

98年初,果园群的QQ其实还是个妻妾成群、儿女绕膝、年轻力壮的“成功男人“。96年底最先发现它时,应该刚建立自己的家庭不久,7位“夫人”新生了6只幼崽。两年后的98年3月,这些幼崽已长成青年,夫人们又生了4只。开枝散叶的喜事,却不料从一位“夫人”被铁夹夹住身亡开始,演变成悲剧。群开始频繁遭到年轻公猴的入侵,QQ已无力维护这个大家庭。一个多月的混战后,四只新生幼崽全部死亡,除6位夫人和1个青年母猴,群里的其他个体全被驱逐,QQ则带上自己被驱逐的孩子们和新加入一只成年母猴、一只成年公猴、一只亚成体公猴和两只青年母猴,临时组成了一个有固定家域的多雄群。

 

图3: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弄官山区的一个典型的家庭群,其中三只为金黄色的新生幼崽,它们会在一岁多时褪成黑白两色。群中的其他成年或未成年母猴都会帮忙带幼崽。以一雄多雌的家庭群来繁衍种群是白头叶猴的繁殖策略。新公猴取代老首领时,往往会攻击幼崽,以让母猴尽快进入新的繁殖周期,这也被称为“杀婴”现象。如果偷猎造成家庭群减少或不稳定,那家庭群公猴首领被取代的频率就有可能增加、统治年限变短、杀婴现象更频繁,种群恢复也将更为缓慢。(拍摄者粱霁鹏)

 

虽然果园群熬过了旱灾,99年11月,群里唯一的成年母猴Dian死亡,它在之前几天就已显出病态。群里逐渐成年的公猴们也在荷尔蒙的驱使下经常离群出去寻找机会,2000年7月这个存在了两年多的临时群体终于解体,QQ不知所踪。原群的公猴们组建了全雄的“烂仔”群,四处招摇惹事,而即将成年的母猴们则与新的公猴组成了家庭群。

 

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

若没有偷猎,QQ会有更幸福的人生么?98年旱季我第一次到弄官时,看到的正是90年代末白头叶猴保护现状的缩影。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种,只分布在广西左江、明江和四方岭之间数百平方公里的十几处喀斯特石山区域内。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让这个物种离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1981年,命名该物种的谭邦杰先生在《论中国的猿猴》一文中痛切地指出:“有些收购部门至今还敞开收购白头叶猴的皮张”,“宁明派阳山林场制药厂以白头叶猴为原料,配制加味桂龙糕,销售区内外”。卢立仁、黄乘明在1993年发表的《白头叶猴种群的调查研究》中指出:“任意捕杀白头叶猴的现象依然存在,1993年宁明县一次捕杀六条。”以白头叶猴或黑叶猴炮制的乌猿酒还成为当地特产。《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写道:从1977年到2002年的25年间,16处石山栖息地减少了9处,总面积从380.7km2减少到87.35km2


图4:现有白头叶猴基本分布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中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15年的白头叶猴数量近1000只(数字引自保护区官网www.czbtyh.cn,本图也依据其中的地图绘制)。

 

2002年第十九届国际灵长类大会(IPS)在北京召开,虽然当时白头叶猴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早在1980年就已为重要的小种群建立了崇左、扶绥、陇瑞三个保护区,但由于基层管护能力不足、市场需求的压力、地方发展落后等诸多原因,白头叶猴仍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丧失严重而被确定为当年全世界25种最濒危、最需保护的灵长类动物之一。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也将其濒危等级评估为极度濒危。

 

图5: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纵身一跃,从岩壁跳入下方树丛。白头叶猴是一种高度适应喀斯特石山的灵长类物种。它们能在几乎垂直的石壁上敏捷地攀爬,在树冠间快速跳跃穿梭,或在悬崖峭壁上休息打盹。借助树枝的弹力和长长的尾巴,它们还能如武林高手般纵身跃下十多米而毫发无损,因此也被誉为石山精灵。失去它们,石山也将失去生机。(拍摄者粱霁鹏)

 

二十年的逆袭之路

所幸,这些国内外专家呼吁公众和各国政府采取有效行动、保护白头叶猴的声音的确被听到了。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里,保护地级别和管护能力的显著提升,有效制止了偷猎并确保了白头叶猴种群的逐步恢复。

 

2000年,崇左和扶绥两个珍贵动物保护站分别更名为自治区级保护区,2005年合并,2012年又升级为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陇瑞保护区则在1992年并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从2007年起除开展日常巡护监测外,每年还集中开展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和夜宿洞监测,截止2019年初,白头叶猴数量已从至少8群60只左右增长到至少13群113只。


图6: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头叶猴监测队伍。陇瑞曾是白头叶猴最密集的分布点之一,这里的喀斯特热带季雨林从未遭受大规模破坏而保存得较为完整。上世纪80-90年代这里的种群曾因偷猎而遭受重创。虽然这里靠近中越边境,林深树茂、交通不便而导致执法困难,但保护区长期的巡护监测和执法有效制止了盗猎。(拍摄者刘晟源)

 

生活在保护区外白头叶猴栖息地里的壮族百姓,也开始以社区为主体开展保护行动。例如,紧邻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岜盆山区的渠楠屯,是一个社区保护地,今天这里的村民保护着至少31群249只白头叶猴。


图7:渠楠社区自然导赏员之一的大嫂“蝴蝶”(自然名,右一)正在带夜观活动。渠楠村民共同定下四条村规民约,共同守护这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渠楠从2014年起,在美境自然(广西本土NGO)和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的协助下,通过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开设各类课程和营期传递保护知识和传统文化智慧,提高社区的收入。2004年渠楠还被扶绥县林业局挂牌为自然保护小区。(拍摄者罗利)


图8:渠楠社区保护地的自然景观。这里石山和山脚的植被已全被划为生态公益林而禁止砍伐,村民因此每年获得现金补偿,这种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激励了贫困地区的森林保护与恢复,对于白头叶猴所在的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拍摄者宋晴川)

 

1996底年,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和其团队来到弄官山区,开始了二十多年的白头叶猴的监测、研究与保护。他的不断呼吁以及团队的长期研究,为白头叶猴的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1998年的旱季,我作为研究团队成员在弄官山区共观察到16群194只白头叶猴,而到2016年初,这里的白头叶猴数量已增长到797-841只。

 

在制止了人为偷猎和栖息地自然恢复的前提下,白头叶猴向我们展示了野生动物的顽强生命力。在这里,自然保护区、社区保护地、科研团队、生态补偿、公众的支持一起为这个物种的恢复,编织出一张强大的保障之网。

 

视频: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外相机监测到的一群白头叶猴在森林中的石洼中饮水(本视频感谢弄岗保护区提供)。

 

感谢梁霁鹏、刘晟源、龙继凤、潘岳、王爱龙、王双玲对本文的帮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质兰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