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大家好,我是张是之,今天简单聊聊「二舅」这个话题。「二舅」的视频爆红,实话实说有我一份努力,我几个微信号都做了转发。我既没有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也没有觉得作者说得那样「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我转发单纯就觉得它很真实。我当然也知道,拍出这样一个视频,背后需要一篇反复打磨的文案,以及对视频的精心拍摄和剪辑。我的个人感受,既没有看出作者在歌颂苦难,也没有读出是在对贫穷的赞美。当然,作者免不了需要对主题进行一下感悟和升华,有那么一点点鸡汤,但远不是什么毒鸡汤,也谈不上是在教育大众,去接受什么命运的不公。片子的真实就在于,你既没有觉得很感动,也没有觉得很怜悯;既没有觉得醍醐灌顶,也没有觉得看部片子就治好了你的精神内耗。打动我的另外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也有一个这样的舅舅。这个二舅厉害,心态豁达。文案很好,视频也很赞,值得一看。我也有一个这样的舅舅,小时候打针致聋,但聪明能干,做什么都有模有样,也很乐意帮助别人,村里口碑很好。可惜已经走了。
我的舅舅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庆大霉素导致小孩耳聋的事情后来并不少见,只是当时并不知道。好在他没有完全成为聋哑人,听力严重受损但终归还是能听得见,只是说话发音也因此受到影响。小时候去姥姥家玩,那时候不懂事,还总是学着舅舅说话,他也不生气。舅舅很聪明,做农活是把好手,而且木工、泥瓦工什么都会,还会自己打铁收拾农具。另外他画画也画得很好,完全是自学成才。如果不是医疗意外,舅舅读书应该也很好。但众所周知的原因,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普遍都不富裕,生活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刨地。市场化不够,分工不足,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会的东西再多,也只能接受贫穷的现实。想要抱怨,他们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很少听到舅舅抱怨命运不公,更多的时候是看着他在忙碌。等我长大一点,懂得观察人情世故了,发现舅舅很受村里人欢迎。地里农活、修房盖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农村那点地方一般也就这些事,舅舅会的东西多,所以找他帮忙的人也多。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攒人品吧,舅舅的口碑就是这样攒下的。可惜现实很残酷,攒下的口碑没有给舅舅攒上一个媳妇。孤独终老,舅舅走的时候没有人在身边,我也没有。如果舅舅今天还活着,我大概也会给他拍一个小片子《我的舅舅》。拍的可能不会如「二舅」这般精彩,但肯定会真实地记录一下舅舅的日常。我想让他知道他这一辈子过得虽然不精彩,甚至是充满坎坷,但也是饱满而充实的,还要让他知道他在村子里的口碑很好,他的那些付出没有白干。片子拍了,剪好,7月25日,唐浩拿去给母亲看。母亲是个内敛的人,看完背着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二舅身边最亲近的人看了,都哭得稀里哗啦。“他们可能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就是居然可以从屏幕里看到自己身边的人,而且还是自己的至亲,还是一个对自己这么好的人。”
当然,片子火出圈之后,各大媒体纷纷跟进解读,有的强化其中某些层面的意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有些人认为很难接受意义的拔高和强化,所以撰文批评视频是在歌颂苦难,这也可以理解。但我认为他们搞错了对象。视频作者自己也坦言,他自己也讨厌升华苦难,也不想教育大众。看视频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几个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最后办下来没有?村子里全是老人,还要放音乐驱赶野猪,是不是太不安全了?这些问题也都客观存在,但这并不是视频作者能够解决的问题。即便是作者以别人认可的方式,痛苦而不是乐观地呈现苦难,苦难就会因此更好地得以解决吗?二舅的故事如果算是一种苦难的话,能够如此真实的反映苦难,我认为作者已经尽力了。对于视频和作者,大可不必过于苛责,苦难我们谁都不想要,更没几个人真的想去赞美苦难。就是那些歌颂苦难、教化大众的人,有些也是因为工作不得已而为之。题图:Claude Monet
上一篇:真相很残酷,小镇做题家被彻底鄙视
蓝球主刀:视野宽,刀犀利,老古带着一众写手共建一个全新帐号,用笔刀解剖世界,用全球化视角解读这颗蓝色地球欢迎扫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米塞斯《人的行动》精·读·训·练·营,现价:365,每多100人涨价一次。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